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经常外出学习,常常会赶上各地名师的公开课堂。老师们的公开课讲得真好。他们运用多媒体手段,采取各种道具,一堂课下来,有声有色,有笑有泪,热热闹闹,掌声不断。这些课堂不断给人以精美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让人感觉到它的精彩纷呈。
可看多了这样的公开课后,总觉得课堂里缺少些什么。这个疙瘩一直模糊地藏在心中,直到遇到贾志敏老师,它才突然清晰起来,从他的课堂里我找到了答案。
贾老师今年七十有六了,视力不好,而且还患有癌症,是经过化疗又重新站上讲台的。那堂课,贾老师讲的是任溶溶的一首诗——《爸爸的老师》。课堂上他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张纸(写有课文内容)。如果说还有其他的道具,那就是两个新鲜的苹果。在课堂中,贾老师不但用两个苹果向学生讲清了生词“新鲜”的意义,而且用它们来复习“鞠躬”一词的意义,并且引出尊重他人的这一优良传统……这堂课会让学生终身难忘,也让我们听课老师终身难忘——它让我们记住的东西有很多。相比之下,这堂课与其他老师的真大不同。
在贾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说错了,他当场说“没说好”,并让学生听听其他人的表达,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学生说得好的地方,他就会重复几次,并做出中肯的表扬。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知道了认真思考的意义,他允许学生犯错,也认真帮学生纠错,评价公正。这种对话有来有往,互相尊重。
在讲课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心里一直很着急,常要想着如何有效地把自己准备中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如何要把自己的课演得最精彩。这时候,老师往往多去关注课堂的下一步,是要放图画,是放音乐,还是要自己表演阅读……于是,老师提问时,为了节约时间,要么点名靠近自己身边的学生回答问题,要么点名“能干”的学生回答问题,而那些离得远的学生,或是“预知可能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都不在老师眼中。在贾老师的课堂上,每个问题都要讲到位,每个学生都要被关注到。如学生在读“教师”“爸爸”“数学家”“学问”等词语时,喜欢拖音或忽略轻声,他要几个学生起来读,直到他们读准确,并通过多次示范告诉学生读书就跟说话一样。如讲“新鲜”时,他用了两个苹果做道具,让学生在理解文中的新鲜的意义后,又了解它的另外一个意义,并且要学生把两个意义完整地表达出来;讲“鞠躬”时,他比较了中西方文明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这个词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一堂课下来,表面上好像没看到精彩之处,但每讲一处,都令人印象深刻,觉得处处都精彩,就连两个苹果也有了生命。
那些乍一看精彩无比的课堂,老师一直“心中有课”,一直在为如何讲好这堂课精打细算。教材、教具、多媒体甚至学生都在为讲课老师服务,成为课堂的道具。于是,课堂远离了人,远离了学生。
课堂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鱼与水的关系。离开了学生的课堂,自然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要建立有生命力的课堂,老师得“心中有人”。在这种课堂里,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师生平等。课堂的起初,师生之间有天然的不平等,但在课堂行进的过程中,由不平等走向平等: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老师与全体学生或个体学生交流。老师带着学生认真倾听,平等对话,澄清课堂生成的每个问题。其次,要注重生成。有学生平等参与的课堂就会生成。这些生成往往偏离老师的预设,會产生意料之外的问题。此时,老师不能冷面转向,而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既能将学生的问题解答明白,又能及时回到文本。再次,一切道具都是为了学生。道具是为课堂服务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在一堂课里,老师只有把无生命的道具运用于有生命的个体的认知上,才能彰显道具的价值,才能营造“心中有人”的课堂。
可看多了这样的公开课后,总觉得课堂里缺少些什么。这个疙瘩一直模糊地藏在心中,直到遇到贾志敏老师,它才突然清晰起来,从他的课堂里我找到了答案。
贾老师今年七十有六了,视力不好,而且还患有癌症,是经过化疗又重新站上讲台的。那堂课,贾老师讲的是任溶溶的一首诗——《爸爸的老师》。课堂上他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张纸(写有课文内容)。如果说还有其他的道具,那就是两个新鲜的苹果。在课堂中,贾老师不但用两个苹果向学生讲清了生词“新鲜”的意义,而且用它们来复习“鞠躬”一词的意义,并且引出尊重他人的这一优良传统……这堂课会让学生终身难忘,也让我们听课老师终身难忘——它让我们记住的东西有很多。相比之下,这堂课与其他老师的真大不同。
在贾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说错了,他当场说“没说好”,并让学生听听其他人的表达,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学生说得好的地方,他就会重复几次,并做出中肯的表扬。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知道了认真思考的意义,他允许学生犯错,也认真帮学生纠错,评价公正。这种对话有来有往,互相尊重。
在讲课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心里一直很着急,常要想着如何有效地把自己准备中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如何要把自己的课演得最精彩。这时候,老师往往多去关注课堂的下一步,是要放图画,是放音乐,还是要自己表演阅读……于是,老师提问时,为了节约时间,要么点名靠近自己身边的学生回答问题,要么点名“能干”的学生回答问题,而那些离得远的学生,或是“预知可能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都不在老师眼中。在贾老师的课堂上,每个问题都要讲到位,每个学生都要被关注到。如学生在读“教师”“爸爸”“数学家”“学问”等词语时,喜欢拖音或忽略轻声,他要几个学生起来读,直到他们读准确,并通过多次示范告诉学生读书就跟说话一样。如讲“新鲜”时,他用了两个苹果做道具,让学生在理解文中的新鲜的意义后,又了解它的另外一个意义,并且要学生把两个意义完整地表达出来;讲“鞠躬”时,他比较了中西方文明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这个词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一堂课下来,表面上好像没看到精彩之处,但每讲一处,都令人印象深刻,觉得处处都精彩,就连两个苹果也有了生命。
那些乍一看精彩无比的课堂,老师一直“心中有课”,一直在为如何讲好这堂课精打细算。教材、教具、多媒体甚至学生都在为讲课老师服务,成为课堂的道具。于是,课堂远离了人,远离了学生。
课堂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鱼与水的关系。离开了学生的课堂,自然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要建立有生命力的课堂,老师得“心中有人”。在这种课堂里,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师生平等。课堂的起初,师生之间有天然的不平等,但在课堂行进的过程中,由不平等走向平等: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老师与全体学生或个体学生交流。老师带着学生认真倾听,平等对话,澄清课堂生成的每个问题。其次,要注重生成。有学生平等参与的课堂就会生成。这些生成往往偏离老师的预设,會产生意料之外的问题。此时,老师不能冷面转向,而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既能将学生的问题解答明白,又能及时回到文本。再次,一切道具都是为了学生。道具是为课堂服务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在一堂课里,老师只有把无生命的道具运用于有生命的个体的认知上,才能彰显道具的价值,才能营造“心中有人”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