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自古就有“教育之母、学习之本”之誉。它不仅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而且占据其中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大都奉行以语文教材和大纲为主的一元制模式,过于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情感价值体验,直接导致了“高消耗、低产出”的阅读教学现象。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素质化发展,阅读教学应当返璞归真,逐步实现从“天堂”向“田野”的回归,在“生态化、地气化”活动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凸显素质教育的应有功效与贡献份额。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简要性阐述。
首先,应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阅读地位。这是推行“地气化”阅读教学的根本性前提。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原则,快速改变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活动模式,通过各类有效途径和方法,努力为学生提供一种广阔开放、生动活泼的阅读空间。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在描写众星出场之时可谓个性各异、精彩纷呈,而王熙凤的登台亮相极具艺术魅力与吸引力。若教师提问——“这是一种怎么样的人物形象?”由于太过直接平淡,既空泛难有启发性,又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与之相反,如果采取曲问形式——“‘凤辣子’的闪亮登场有什么独特之处?她的风流貌相有什么与众不同?我们从中获得怎样的阅读体会?”那么不仅具有艺术性内涵,又能有效刺激学生的阅读心态,从而发挥引人入胜的引领作用和启迪效应。这就是说,认真设计阅读导语或者创设良好阅读情境,既可提升阅读教学的魅力指数,变相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从中赢得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活动效果。
其次,应灵活采取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法。这是推行“地气化”阅读教学的必要性措施。在语文阅读传统教学中,长期采取以“普通话套讲八股文”为主的霸教弱学形式,阅读内容基本由教师圈定或强行推荐,活动形式封闭而又简单,往往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情感要求于不顾。在素质教育发展形势下,高中语文课程应坚持“生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指导思想,积极有效地开展多元化、立体式的阅读教学活动,努力丰富阅读内涵,拓展阅读形式,扩大阅读视野,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元素。比如,在教学“向青春举杯”主题单元中,可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有效地链接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让他们能够从“大语文教学”中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毛泽东的青春风采”,深切地体会到“有生以来我与父母之间的点点滴滴”,认真地幻想着“未来的职业指向在何方”。再如,在教学《祖国山川颂》和《长江三峡》等内容时,一方面应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展现我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魅力形象,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旅游经历以及其他文本(如《黄山奇松》《三峡》等)语言的回忆与感悟,以此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
再次,应始终坚持激励性的阅读评价机制,这是推行“地气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保障。在学校教育中,情感与艺术是课程实践活动中的“一机两翼”,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紧密关联。情感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灵魂因素,而艺术则是贯穿其中的发酵剂、粘合剂和膨化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强调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个性发展、全面促进”的理念性原则,积极开展因材施教式的激励性评价活动。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教师要勇于正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性化差异,切不可“选择”和“淘汰”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拒绝”他们。如教师在提出阅读要求时,应根据不同层面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设计并制定出多种梯次的阅读标准。尤其对于那些阅读基础较差、阅读能力较弱和阅读品质欠佳的潜能生,更要给予相当程度的关爱、帮助、激励和欣赏,并实行综合性、动态化的阅读要求和评价方式,以有效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能力、习惯与品质,从而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阅读活动效应。
总之,以上是笔者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简要实践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学校教育中,“地气化”教学绝非一种新创模式,而是新课程教育理念强烈感召下的“自然回归”现象。它不仅反映素质发展的本质性要求,也是对教育工作者责任意识的一种考量。
季莹,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首先,应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阅读地位。这是推行“地气化”阅读教学的根本性前提。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原则,快速改变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活动模式,通过各类有效途径和方法,努力为学生提供一种广阔开放、生动活泼的阅读空间。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在描写众星出场之时可谓个性各异、精彩纷呈,而王熙凤的登台亮相极具艺术魅力与吸引力。若教师提问——“这是一种怎么样的人物形象?”由于太过直接平淡,既空泛难有启发性,又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与之相反,如果采取曲问形式——“‘凤辣子’的闪亮登场有什么独特之处?她的风流貌相有什么与众不同?我们从中获得怎样的阅读体会?”那么不仅具有艺术性内涵,又能有效刺激学生的阅读心态,从而发挥引人入胜的引领作用和启迪效应。这就是说,认真设计阅读导语或者创设良好阅读情境,既可提升阅读教学的魅力指数,变相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从中赢得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活动效果。
其次,应灵活采取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法。这是推行“地气化”阅读教学的必要性措施。在语文阅读传统教学中,长期采取以“普通话套讲八股文”为主的霸教弱学形式,阅读内容基本由教师圈定或强行推荐,活动形式封闭而又简单,往往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情感要求于不顾。在素质教育发展形势下,高中语文课程应坚持“生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指导思想,积极有效地开展多元化、立体式的阅读教学活动,努力丰富阅读内涵,拓展阅读形式,扩大阅读视野,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元素。比如,在教学“向青春举杯”主题单元中,可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有效地链接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让他们能够从“大语文教学”中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毛泽东的青春风采”,深切地体会到“有生以来我与父母之间的点点滴滴”,认真地幻想着“未来的职业指向在何方”。再如,在教学《祖国山川颂》和《长江三峡》等内容时,一方面应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展现我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魅力形象,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旅游经历以及其他文本(如《黄山奇松》《三峡》等)语言的回忆与感悟,以此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
再次,应始终坚持激励性的阅读评价机制,这是推行“地气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保障。在学校教育中,情感与艺术是课程实践活动中的“一机两翼”,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紧密关联。情感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灵魂因素,而艺术则是贯穿其中的发酵剂、粘合剂和膨化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强调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个性发展、全面促进”的理念性原则,积极开展因材施教式的激励性评价活动。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教师要勇于正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性化差异,切不可“选择”和“淘汰”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拒绝”他们。如教师在提出阅读要求时,应根据不同层面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设计并制定出多种梯次的阅读标准。尤其对于那些阅读基础较差、阅读能力较弱和阅读品质欠佳的潜能生,更要给予相当程度的关爱、帮助、激励和欣赏,并实行综合性、动态化的阅读要求和评价方式,以有效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能力、习惯与品质,从而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阅读活动效应。
总之,以上是笔者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简要实践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学校教育中,“地气化”教学绝非一种新创模式,而是新课程教育理念强烈感召下的“自然回归”现象。它不仅反映素质发展的本质性要求,也是对教育工作者责任意识的一种考量。
季莹,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