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区域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2003年,我国信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同比增长34%;利税总额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16%;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1421亿美元,同比增长54%,增速高出全国出口20个百分点。2003年,全行业产销衔接进一步好转,产销率为98%,比上年同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特别是一些新型电子产品产销大幅度增长,如移动通信手机、微机、显示器、集成电路等产品同比增速均超过30%以上。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几个区域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
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密集地区。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形成了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群;在珠江西岸,以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为主,形成了电器产品产业群。2004年(第十八届)珠江三角洲的电子百强企业有26家,营业收入占百强总体的30%,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7家。
以上海、江苏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一个重点投资地区,囊括了从芯片到外壳的所有计算机零部件生产。2004年长江三角洲的电子百强企业有26家,营业收入占百强总体的20%,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2家。
环渤海地区逐步形成了北京、辽宁和山东的软件产业集群、天津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胶东半岛的家电产业集群。2004年环渤海地区的电子百强企业有26家,营业收入占百强总体的38%,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6家。
截至2003年10月,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福建省集中了我国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的98%,以山东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占据了大型电子计算机产量的86%;京津两市、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集中了移动通信设备产量的99%以上;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山东省、江苏省集中了程控交换机产量的95%以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福建省集中我国半导体集成电路产量的85%和电子元件的88%。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通过其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已经获得了生产成本优势、以质量为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产品创新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了规模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向周边辐射,进而带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
二、信息产业区域性竞争分析
1.珠江三角洲
2003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总产值8017亿元,同期增长29.4%,电子信息产品收入已达5323.94亿元,约占全国总额的1/3。电话普及率83.2%,信息网络普及率11.9%,城镇家庭电脑的普及率为56%。
广东信息产业的优势在于:(1)制造能力和工业创新能力强,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2)广东信息产业龙头企业众多,2003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广东有24家。这是广东信息产业竞争力的根本。(3)零部件聚集度比较高,采购方便,成本低,使得区内企业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4)广东信息产业的外向度高,出口能力强,2003年出口销售953亿元,占全国1/2以上,较早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5)广东有大量的熟练工。
广东信息产业的劣势在于区域持续创新体系不健全。其表现为:一是高端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居多,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低;二是广东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数量较少,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研发实力弱、效率低;三是在移动通信和集成电路等领域,产业链核心环节薄弱,大部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造成产业基础不稳固。
目前,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面临三大危机;一是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二是珠江三角洲的传统组装工业面临危机,并严重影响就业;三是珠江三角洲在先进工业布局上大大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在未来的5到10年里,珠江三角洲将致力于率先建成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家用视听设备、电了元器件四大全球制造基地以及汽车电子、娱乐玩具电子两大国家新兴产业制造基地。
2.长江三角洲
(1)上海信息产业
2003年,上海信息产业全年完成增加值622.04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市GDP的10%。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为350亿元,同比增长12.5%;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为19.84亿元,同比增长21.7%;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为252.2亿元,同比增长24%。上海同定电话用户达到733万户,主线普及率达45%,移动电话用户近1100万户,普及率近68%,家庭电脑普及率达到60%。
上海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集成电路业、通讯设备业和软件业。上海集成电路行业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已经形成了设计、调试、封装、制造等产业齐全的产业链,在建和完工的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达到12条.计算机、显示器、激光视盘机、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品产销率超过98%,在全国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浦东软件园是第一个国家级软件园,先后有5家软件企业在内地和香港上市,软件企业规模进一步增大,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7家,软件产业实验经营收入201.15亿元,同比增长65%。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销售规模占全国一半,但其专利数量却不足全国的1%。核心技术的缺乏将导致在发展中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
(2)江苏信息产业
2004年一季度,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992亿元,同比增长72.8%;实现出口598亿元,同比增长73.8%;实现利税38亿元,同比增长46.2%;实现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同比增长72.5%。其中,苏州和南京增长速度最快,增速都超过80%。从江苏省产业内部结构看,已由传统的电子、电信“双雄称霸”转为计算机、电子、电信“三足鼎立”,行业分布更趋均衡。
江苏信息产业的优势在于:第一,后发优势。江苏的发展得益于以上海为龙头发展的第二次开放,在产业转移的质量、档次和规划上都有优势。第二,发展加工产业需要腹地经济的支持。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企业将越来越看重中国市场,而长江三角洲历来是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并有广阔的腹地,江苏身处长江三角洲,有着显著的地域优势。
(3)浙江信息产业
2003年,浙江省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1540亿元,实现了40.6%的快速增长。浙江软件产业2003年的产值达到137亿元(不包括手机嵌入式软件),超过上海10亿元,位于北京、广东之后,居第三位。2003年,浙江省12家全国软件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已占全部软件销售收入的69%,产值超亿元的软件企业达20多家。
浙江信息产业发展重点首先是软件产业。浙江软件产业起步早,部分软件产品如财务软件在国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软件人才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软件产业的潜在优势。信息服务业,特别是以计算机应用、网络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信息服务业将是发展的重点。
3.环渤海地区
(1)山东信息产业
2003年,山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37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24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85.6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出口交货值195.4亿元,同比增长72.2%。尤其是电子计算机产品完成出口交货值27.5亿元,是上年的8倍多;电子器件和元件制造完成出口交货值92.2亿元,增长30.4%;重点企业集团发展势头良好,海尔、海信、浪潮等7个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均占全行业总额的60%左右。
山东省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于电子计算机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和元件制造及其他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四大行业。
山东信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竞争力较强的知名品牌;二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数量少;三是电子信息产品省内配套率只有25%左右,信息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差;四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布点多,重复建设多,还没有形成合力。
(2)北京信息产业
北京信息产业的发展优势在于软件业、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服务业。2003年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快速,实现产值385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额的34%;新增软件企业514家,总数达到1800家,占全国20.4%;新认定软件产品1200余个,总数达到4800余个,占全国的26.8%。2003年出口软件1.8亿美元,同比增长48.2%,北京软件出口占全国软件出口总量的37%,比我国软件出口大省广东省高出5041万美元。北京信息产业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产品是台式计算机及外设、集成电路和通讯设备。
北京信息产业在区域竞争的优势主要有:信息优势。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极大的信息优势,我国三大门户网站、大部分的网络公司都集中在北京。北京是我国最大的信息产出地与集散地,众多国家和政府的信息中心设在北京。人才优势。北京有科研机构507个,高等院校67所,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市场优势。北京是全国信息产品的交易中心,基本上形成了辐射全国的信息产品的交易网络。
目前,环渤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外资的依赖度非常高,包括资本的依赖性和在技术方面、主导产业方面的依附性。外资的加速渗透在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其结构的不尽合理,将对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4.陕西信息产业
2003年,陕西信息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52.3亿元,同比增长20.4%;完成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同比增长22.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23.2%;实现利税总额34.7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软件业完成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50%。
陕西信息产业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加快发展的潜在优势:(1)科技优势。陕西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是我国的航天、兵器、电子的重要科研生产基地,有科研机构近千家,大专院校57所。在遥感遥控、计算机和通信等方面研制出许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成果。(2)人才优势。每年有相关专业6000名本科生、100名硕(博)士毕业,并采取积极的人才优惠政策从国内引进人才。(3)区位优势。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公用电信的枢纽节点。陕西省电子企业大都集中在西安、宝鸡和成阳市,聚集程度较高,并形成了国有、民营共同发展的格局。现在已经形成了以高新区为龙头的信息产业发展格局,为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4)政策优势。各级政府对信息产业实行税收优惠和引资优惠等,增强了区域政策环境的竞争力。
陕西信息产业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小,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二是软件产品缺乏知名度。三是企业招商引资难度加大。
三、陕西信息产业区域性竞争策略的选择
电子信息产业是陕西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其生产规模位居全省各产业之首。因此,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直接关系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陕西信息产业的优势领域
(1)软件业
在软件业方面,陕西省有一支庞大的产业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队伍。特别是国家级软件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省级软 件工程学院西北大学等院校每年约有6000多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本科生及1000多名硕(博)士生毕业,培养了一批从事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研制开发的应用型人才,并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造就一批从事信息产业技术管理和企业经营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了门类齐全、相互配套、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技力量,为陕西信息产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陕西省的软件产业是以应用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为主体的产业群体,软件企业通过参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技术应用工程的建设,发挥了科技研发优势,提高了研制管理水平,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形成了以交大博通、协同数码、未来国际、金叶西工大为代表的软件企业群,生产软件产品800多种,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行业和部门,已通过知识产权登记的超过200项,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2)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陕西省电子元器件生产主要是以彩虹集团、金山集团、偏转集团、西京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重点发展显示器件、光电子器件、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电力电子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和专用集成电路。在2004年(第十八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中,彩虹集团公司以营业收入78.2亿元,利润总额5.9亿元,排名22位。成阳偏转集团公司以营业收入17.8亿元,利润总额2772万元,排名70位。受彩电业市场回暖的影响,彩管业及其他配套元器件销售高速增长。2004年一季度,彩虹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20.3%;实现增加值5.9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利税2.6亿元,同比增长17.9%。
(3)军工电子产品制造业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国家在陕西省布局建成了以生产军用通信、雷达、导航设备及配套产品为主的电子企业22家,目前已经形成七八二厂、七八六厂、七六九厂等军事整机厂及为整机厂生产配套的元器件厂群体。2003年全省实施军工技改项目4项,通过军工技改以提高军事电子装备技术与设计手段、生产工艺水平,缩短了新品研制和生产周期,2004年一季度军用电子产品同比增长36.1%。
(4)通信设备制造业
陕西省通信设备的生产主要是以大唐电信为龙头,通过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军工通信企业和民营高科技通信企业,已联合开发和配套生产了数据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产品,形成了通信设备优势企业群体。2004年一季度,程控交换机达15.96万线,同比增长30.4%。
2.陕西信息产业的竞争策略
陕西省关中地区科研教育实力雄厚,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突出优势。在距离不到200公里的地带上,集中了西安、杨凌、宝鸡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有国家级的西安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已经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对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提升地区品牌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国内外实践证明,培育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
陕西信息产业集群战略的重点是:以优势产业集群为支撑,特色园区为载体,骨干企业为核心,从特色产品和大项目建设入手,通过产业和企业空间转移与高度集聚,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密切协作,互动发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1)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陕西应重点建设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即家用电器产业集群、计算机及显示终端产业集群、通信产业集群、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军工电子产业集群、软件产业集群。
陕西还应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在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同时,创造条件,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产业链为中心,推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壮大产业集聚,打造区域性品牌,提高区域竞争力。
(2)加快建设信息产业的特色园区
陕西应重点加强对开发区、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规划,按照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合理布局、集中建设、配套开发、错位发展,做到主业鲜明、优势互补使各类园区成为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发展密集区、科技转化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品“孵化器”,真正成为能够引领行业生产力水平,进而推动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发展的基地。近期要重点指导建设国家级西安软件园、西安东郊军民两用科技工业园区、西安高新区的集中新建区、光电子产业园以及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安电子科大的科技产业园和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品工业园。
(3)重点培育一批优势企业
彩虹集团、陕康集团、咸阳偏转集团、西安海星集团公司等企业是陕西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主要支柱。近期,应优先支持一批产品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销售收入规模超50亿元乃至上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全国电子百强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特别是面向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企业;积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资源、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制造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鼓励优势企业打破地区、行业分割,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与重组,扩大名牌效应,进一步扩张资本;鼓励优势企业继续深挖主导产业潜力,扩大主导产业的占有率,塑造良好的品牌效应。
(4)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品
继续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能进入知名跨国公司销售网或配套链体系的产品,特别要加强对新型电子元器件、高清晰度电视等产业的培育,使之成为陕西省信息产业发展新的特色优势产品和新的增长点。
陕西信息产业依托的基础是一批优势信息产业集群,集聚的主要载体是一批特色园区,发展的动力是一大批优势企业,支撑企业发展的是一批不断创新的投资项目和特色产品。产业集群、特色园区、优势企业、创新项目和“拳头”产品,是提升陕西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最核心的构架。
2003年,我国信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同比增长34%;利税总额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16%;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1421亿美元,同比增长54%,增速高出全国出口20个百分点。2003年,全行业产销衔接进一步好转,产销率为98%,比上年同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特别是一些新型电子产品产销大幅度增长,如移动通信手机、微机、显示器、集成电路等产品同比增速均超过30%以上。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几个区域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
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密集地区。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形成了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群;在珠江西岸,以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为主,形成了电器产品产业群。2004年(第十八届)珠江三角洲的电子百强企业有26家,营业收入占百强总体的30%,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7家。
以上海、江苏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一个重点投资地区,囊括了从芯片到外壳的所有计算机零部件生产。2004年长江三角洲的电子百强企业有26家,营业收入占百强总体的20%,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2家。
环渤海地区逐步形成了北京、辽宁和山东的软件产业集群、天津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胶东半岛的家电产业集群。2004年环渤海地区的电子百强企业有26家,营业收入占百强总体的38%,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6家。
截至2003年10月,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福建省集中了我国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的98%,以山东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占据了大型电子计算机产量的86%;京津两市、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集中了移动通信设备产量的99%以上;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山东省、江苏省集中了程控交换机产量的95%以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福建省集中我国半导体集成电路产量的85%和电子元件的88%。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通过其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已经获得了生产成本优势、以质量为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产品创新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了规模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向周边辐射,进而带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
二、信息产业区域性竞争分析
1.珠江三角洲
2003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总产值8017亿元,同期增长29.4%,电子信息产品收入已达5323.94亿元,约占全国总额的1/3。电话普及率83.2%,信息网络普及率11.9%,城镇家庭电脑的普及率为56%。
广东信息产业的优势在于:(1)制造能力和工业创新能力强,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2)广东信息产业龙头企业众多,2003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广东有24家。这是广东信息产业竞争力的根本。(3)零部件聚集度比较高,采购方便,成本低,使得区内企业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4)广东信息产业的外向度高,出口能力强,2003年出口销售953亿元,占全国1/2以上,较早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5)广东有大量的熟练工。
广东信息产业的劣势在于区域持续创新体系不健全。其表现为:一是高端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居多,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低;二是广东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数量较少,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研发实力弱、效率低;三是在移动通信和集成电路等领域,产业链核心环节薄弱,大部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造成产业基础不稳固。
目前,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面临三大危机;一是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二是珠江三角洲的传统组装工业面临危机,并严重影响就业;三是珠江三角洲在先进工业布局上大大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在未来的5到10年里,珠江三角洲将致力于率先建成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家用视听设备、电了元器件四大全球制造基地以及汽车电子、娱乐玩具电子两大国家新兴产业制造基地。
2.长江三角洲
(1)上海信息产业
2003年,上海信息产业全年完成增加值622.04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市GDP的10%。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为350亿元,同比增长12.5%;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为19.84亿元,同比增长21.7%;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为252.2亿元,同比增长24%。上海同定电话用户达到733万户,主线普及率达45%,移动电话用户近1100万户,普及率近68%,家庭电脑普及率达到60%。
上海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集成电路业、通讯设备业和软件业。上海集成电路行业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已经形成了设计、调试、封装、制造等产业齐全的产业链,在建和完工的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达到12条.计算机、显示器、激光视盘机、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品产销率超过98%,在全国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浦东软件园是第一个国家级软件园,先后有5家软件企业在内地和香港上市,软件企业规模进一步增大,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7家,软件产业实验经营收入201.15亿元,同比增长65%。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销售规模占全国一半,但其专利数量却不足全国的1%。核心技术的缺乏将导致在发展中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
(2)江苏信息产业
2004年一季度,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992亿元,同比增长72.8%;实现出口598亿元,同比增长73.8%;实现利税38亿元,同比增长46.2%;实现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同比增长72.5%。其中,苏州和南京增长速度最快,增速都超过80%。从江苏省产业内部结构看,已由传统的电子、电信“双雄称霸”转为计算机、电子、电信“三足鼎立”,行业分布更趋均衡。
江苏信息产业的优势在于:第一,后发优势。江苏的发展得益于以上海为龙头发展的第二次开放,在产业转移的质量、档次和规划上都有优势。第二,发展加工产业需要腹地经济的支持。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企业将越来越看重中国市场,而长江三角洲历来是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并有广阔的腹地,江苏身处长江三角洲,有着显著的地域优势。
(3)浙江信息产业
2003年,浙江省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1540亿元,实现了40.6%的快速增长。浙江软件产业2003年的产值达到137亿元(不包括手机嵌入式软件),超过上海10亿元,位于北京、广东之后,居第三位。2003年,浙江省12家全国软件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已占全部软件销售收入的69%,产值超亿元的软件企业达20多家。
浙江信息产业发展重点首先是软件产业。浙江软件产业起步早,部分软件产品如财务软件在国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软件人才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软件产业的潜在优势。信息服务业,特别是以计算机应用、网络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信息服务业将是发展的重点。
3.环渤海地区
(1)山东信息产业
2003年,山东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37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24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85.6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出口交货值195.4亿元,同比增长72.2%。尤其是电子计算机产品完成出口交货值27.5亿元,是上年的8倍多;电子器件和元件制造完成出口交货值92.2亿元,增长30.4%;重点企业集团发展势头良好,海尔、海信、浪潮等7个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均占全行业总额的60%左右。
山东省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于电子计算机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和元件制造及其他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四大行业。
山东信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竞争力较强的知名品牌;二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数量少;三是电子信息产品省内配套率只有25%左右,信息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差;四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布点多,重复建设多,还没有形成合力。
(2)北京信息产业
北京信息产业的发展优势在于软件业、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服务业。2003年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快速,实现产值385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额的34%;新增软件企业514家,总数达到1800家,占全国20.4%;新认定软件产品1200余个,总数达到4800余个,占全国的26.8%。2003年出口软件1.8亿美元,同比增长48.2%,北京软件出口占全国软件出口总量的37%,比我国软件出口大省广东省高出5041万美元。北京信息产业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产品是台式计算机及外设、集成电路和通讯设备。
北京信息产业在区域竞争的优势主要有:信息优势。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极大的信息优势,我国三大门户网站、大部分的网络公司都集中在北京。北京是我国最大的信息产出地与集散地,众多国家和政府的信息中心设在北京。人才优势。北京有科研机构507个,高等院校67所,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市场优势。北京是全国信息产品的交易中心,基本上形成了辐射全国的信息产品的交易网络。
目前,环渤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外资的依赖度非常高,包括资本的依赖性和在技术方面、主导产业方面的依附性。外资的加速渗透在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其结构的不尽合理,将对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4.陕西信息产业
2003年,陕西信息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52.3亿元,同比增长20.4%;完成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同比增长22.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23.2%;实现利税总额34.7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软件业完成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50%。
陕西信息产业基础条件较好,具有加快发展的潜在优势:(1)科技优势。陕西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是我国的航天、兵器、电子的重要科研生产基地,有科研机构近千家,大专院校57所。在遥感遥控、计算机和通信等方面研制出许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成果。(2)人才优势。每年有相关专业6000名本科生、100名硕(博)士毕业,并采取积极的人才优惠政策从国内引进人才。(3)区位优势。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公用电信的枢纽节点。陕西省电子企业大都集中在西安、宝鸡和成阳市,聚集程度较高,并形成了国有、民营共同发展的格局。现在已经形成了以高新区为龙头的信息产业发展格局,为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4)政策优势。各级政府对信息产业实行税收优惠和引资优惠等,增强了区域政策环境的竞争力。
陕西信息产业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小,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二是软件产品缺乏知名度。三是企业招商引资难度加大。
三、陕西信息产业区域性竞争策略的选择
电子信息产业是陕西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其生产规模位居全省各产业之首。因此,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直接关系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陕西信息产业的优势领域
(1)软件业
在软件业方面,陕西省有一支庞大的产业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队伍。特别是国家级软件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省级软 件工程学院西北大学等院校每年约有6000多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本科生及1000多名硕(博)士生毕业,培养了一批从事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研制开发的应用型人才,并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造就一批从事信息产业技术管理和企业经营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了门类齐全、相互配套、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技力量,为陕西信息产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陕西省的软件产业是以应用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为主体的产业群体,软件企业通过参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技术应用工程的建设,发挥了科技研发优势,提高了研制管理水平,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形成了以交大博通、协同数码、未来国际、金叶西工大为代表的软件企业群,生产软件产品800多种,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行业和部门,已通过知识产权登记的超过200项,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2)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陕西省电子元器件生产主要是以彩虹集团、金山集团、偏转集团、西京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重点发展显示器件、光电子器件、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电力电子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和专用集成电路。在2004年(第十八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中,彩虹集团公司以营业收入78.2亿元,利润总额5.9亿元,排名22位。成阳偏转集团公司以营业收入17.8亿元,利润总额2772万元,排名70位。受彩电业市场回暖的影响,彩管业及其他配套元器件销售高速增长。2004年一季度,彩虹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20.3%;实现增加值5.9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利税2.6亿元,同比增长17.9%。
(3)军工电子产品制造业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国家在陕西省布局建成了以生产军用通信、雷达、导航设备及配套产品为主的电子企业22家,目前已经形成七八二厂、七八六厂、七六九厂等军事整机厂及为整机厂生产配套的元器件厂群体。2003年全省实施军工技改项目4项,通过军工技改以提高军事电子装备技术与设计手段、生产工艺水平,缩短了新品研制和生产周期,2004年一季度军用电子产品同比增长36.1%。
(4)通信设备制造业
陕西省通信设备的生产主要是以大唐电信为龙头,通过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军工通信企业和民营高科技通信企业,已联合开发和配套生产了数据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产品,形成了通信设备优势企业群体。2004年一季度,程控交换机达15.96万线,同比增长30.4%。
2.陕西信息产业的竞争策略
陕西省关中地区科研教育实力雄厚,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突出优势。在距离不到200公里的地带上,集中了西安、杨凌、宝鸡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有国家级的西安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已经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对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提升地区品牌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国内外实践证明,培育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
陕西信息产业集群战略的重点是:以优势产业集群为支撑,特色园区为载体,骨干企业为核心,从特色产品和大项目建设入手,通过产业和企业空间转移与高度集聚,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密切协作,互动发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1)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陕西应重点建设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即家用电器产业集群、计算机及显示终端产业集群、通信产业集群、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军工电子产业集群、软件产业集群。
陕西还应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在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同时,创造条件,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产业链为中心,推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壮大产业集聚,打造区域性品牌,提高区域竞争力。
(2)加快建设信息产业的特色园区
陕西应重点加强对开发区、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规划,按照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合理布局、集中建设、配套开发、错位发展,做到主业鲜明、优势互补使各类园区成为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发展密集区、科技转化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品“孵化器”,真正成为能够引领行业生产力水平,进而推动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发展的基地。近期要重点指导建设国家级西安软件园、西安东郊军民两用科技工业园区、西安高新区的集中新建区、光电子产业园以及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安电子科大的科技产业园和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品工业园。
(3)重点培育一批优势企业
彩虹集团、陕康集团、咸阳偏转集团、西安海星集团公司等企业是陕西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主要支柱。近期,应优先支持一批产品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销售收入规模超50亿元乃至上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全国电子百强企业;重点扶持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特别是面向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企业;积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资源、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制造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鼓励优势企业打破地区、行业分割,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与重组,扩大名牌效应,进一步扩张资本;鼓励优势企业继续深挖主导产业潜力,扩大主导产业的占有率,塑造良好的品牌效应。
(4)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品
继续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能进入知名跨国公司销售网或配套链体系的产品,特别要加强对新型电子元器件、高清晰度电视等产业的培育,使之成为陕西省信息产业发展新的特色优势产品和新的增长点。
陕西信息产业依托的基础是一批优势信息产业集群,集聚的主要载体是一批特色园区,发展的动力是一大批优势企业,支撑企业发展的是一批不断创新的投资项目和特色产品。产业集群、特色园区、优势企业、创新项目和“拳头”产品,是提升陕西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最核心的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