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可以认为当年“四个轮子加沙发”理论很幼稚,也可以质疑李书福收购沃尔沃跨入豪门的“别有用心”,但请不要低估他让吉利脱胎换骨的决心。
三年前,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做了一个果断的的抉择,要将能赚钱的“老三样”豪情、美日、优利欧全部垂直停产。
吉利发展的10年,李书福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销量增长了20倍,也得到了不想得到的东西,被扣上了低质低价的帽子。
痛苦中,他自己想明白了一点:“老三样”的利润率逐年下滑,最终会走到死胡同,是到了彻底改变老路的时候。
这对还在“上小学”的吉利来说无疑是留了一级。但适时把握发展节奏,找寻新的方向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三年,李书福要将吉利转变成为“有知名度”
的品牌已经初见成效。
2010年12月20日晚,就在广州车展开幕的当天晚上,一场吉利战略转型成果研讨会所带来的声势和吸引力一点不亚于车展上的各品牌“新车发布”
活动。
会议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共历时两个半小时,这是该学会首次针对一家企业举办的研讨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的话道出了这个创意的初衷:
“吉利的战略转型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来说,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汽车工程学会作为全国性的学会,专门为一个企业举办这样的会议,表明对吉利在过去的发展特别是在近三年战略转型中的所作所为表示肯定。”
置死地而后生
2007年前,“价廉”是吉利的杀手锏,“价格革命”是早年吉利成功登上中国汽车工业舞台的惟一选择,李书福赢了。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价廉”这把曾经最锋利的宝剑,正悄悄对准自己的胸口。
2005年,国内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作为民营汽车品牌代表,李书福向温家宝总理汇报工作时,透露吉利车已经卖到全国最低价2.9万元一辆。可是总理摇摇头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关键在于高精度的机床、发动机和变速器,这才是出路所在。”
同时,市场也在告诉李书福这条路走不通了。
从增速上,吉利的曲线图显示,他们所造的汽车慢慢不赚钱了,钢板、零部件的价格一涨再涨,只有汽车不涨价,价格战打到最后,卖车相当于在卖原料,吉利正逐渐陷入“价廉—低质”的恶性循环。
2007年5月,一场被描述为“从奴隶到将军”的自我革命开始了。
吉利的员工还清晰地记得这一幕:2007年5月18日,在吉利远景欧洲归来全球上市仪式上, 全国100多名吉利远景经销商共同发表《宁波宣言》,纷纷表示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优质的服务,做好吉利远景的营销工作,进一步提升吉利的品牌形象,支持吉利的快速发展。
《宁波宣言》后,李书福就下定决心,吉利要从“价格取胜战略”转向“技术领先战略”,从“成本领先”转向“品牌创新”,从“以效益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从“企业利益高于一切”向“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转变。
“我们现在要总体跟随,但要局部超越、重点突破、合纵连横、招贤纳士,否则就不能后来居上、全面领先。”李书福也将吉利的企业使命及发展战略进行了重述:不再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而是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和口号的“轻而易举”相比,接下来的一场较量就有些惨烈。
《宁波宣言》发布后,吉利宣布提价20%~30%,不少经销商认为吉利生存靠的就是成本优势,提价那是“找死”,有的暂停提货,有的干脆退出经销,吉利月销量一度从3万多辆骤降至5、6千辆。
自我否定、孤注一掷,李书福看来,这甚至是吉利经历的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冒险之旅。
面对已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吉利,李书福唯有破釜沉舟:2007年下半年开始,“老三样”逐步停产,垂直切换到了附加值更高的“新三样”远景、金刚、自由舰。吉利造车的发祥地台州临海基地,转型中停产一年多,停产期间全体员工参加培训。
随后,他买进了全套的现代化设备,瑞典的机器人,日本的模具,韩国的焊装生产线等等。
2008年“新三样”成功上市推广,高安全性能、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品比重从2007年的60%增至90%以上,一年时间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为了扭转吉利廉价、低档次的品牌印象,李书福开始在品牌安排上进行了相应调整,开始了吉利的“多品牌战略”,对吉利的品牌和车型进行重新梳理和定位。
具体做法是,把吉利作为集团品牌,然后把汽车品牌就分成三个不同形象的商标设计。为此,吉利不惜重金在全球来征集商标设计,后来定下帝豪、全球鹰和英伦汽车。
2008年8月,吉利战略转型后的第一款全新车型全球鹰熊猫成功上市。熊猫车是吉利第一款悬挂面向全球征集的新车标,并标志着一个全新品牌“全球鹰”诞生的车型,并于2009年以45.3的高分获得C-NCAP碰撞五星,成为国内最安全小车;2009年,吉利帝豪品牌旗下的首款B级车EC718车系、吉利英伦品牌旗下的首款车型海景依次下线,上市推广以来,销量飙升,供不应求。
2010年,帝豪EC7 CVT车型和首款C级轿车—帝豪EC8分别于9月、10月上市,有力促进了新市场领域的拓展和品牌提升。
吉利集团副总裁刘金良透露,在实施多品牌战略后,吉利的销售网络也在重构。不仅三大品牌分网销售,而且导入了全新的终端VI系统。他认为,未来三大品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100万辆内销版图中平分秋色。
世界的吉利
李书福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实际上很早他就将眼光放眼于国际。
早在2002年,李书福就预言通用、福特汽车会在十年内破产。同年在吉利内部的讲话中,李书福宣称要从福特手中收购沃尔沃。而那一年,李书福才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
看似一个“疯子”,但观察李书福多年来的言行,他的每一句话都不是信口开河,每句话背后都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意图。
新华社资深记者李安定认为,李书福有几分无畏,有几分浪漫,他的每一个想法都让人匪夷所思,但据他观察,每个奇思妙想的成功率都不低。
2008年10月,李书福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回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研讨会”,李书福说:“我们今天到这里来,目的是寻找答案,讨论今后30年我们干什么、怎么干”。当时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中国沿海一批民营企业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受到不小冲击。对于形势,李书福总能看到它的背后。他说,当今世界经济总体是低迷的,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如果把握住这个商机,平常我们可能要干十年,现在我们可能干一天就行了。
2009年3月,吉利闪电般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箱公司——澳大利亚DSI,吉利100%控股,被业界喻为金融危机中汽车行业最成功的收购案。吉利全资收购DSI后,彻底改变了DSI的商业模式,它不再是个游离于主机厂之外的变速箱厂,吉利将成为它永远的伙伴,吉利产品至少可以占到它60%的销量。DSI被收购后的第5个月就扭亏为盈。由于它的产品既有前驱,又有后驱,既有四速,又有六速,所以国内很多企业对它都很感兴趣,它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将非常乐观。
吉利并购DSI的战略意义在于:第一,拓宽了吉利自动变速箱的产品线;第二,可以改变中国轿车行业自动变速器产业空白的局面;第三,DSI大部分的零部件在中国逐步实现本土化采购,带动了中国汽车行业自动变速器产业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在中国准备设立三个DSI变速器工厂,把澳大利亚技术运用到中国市场上来。
2010年8月2日,吉利与福特正式交割世界豪华汽车品牌之一的沃尔沃轿车,吉利100%控股,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并购史上的又一个奇迹。收购沃尔沃对于吉利乃至中国汽车工业历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得到了包括沃尔沃商标的全球所有权和使用权、10个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及产品平台、4个整车厂、1家发动机公司、3家零部件公司、38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的研发体系、分布于100多个国家2千多个网点的销售、服务体系及1万多项专利和专用知识产权等非常宝贵的资产。
同时,吉利建立了国际战略导向的营销体系,制定了未来五年的国际商圈战略规划,吉利俄罗斯、印尼CKD组装生产顺利下线,为吉利海外战略目标实现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据统计,吉利2007年到2010年的出口量超过10万辆,位居国内车企出口量前列。目前,吉利在海外已拥有400多家的销售服务网点,其中包括数十家4S店,分布在俄罗斯、乌克兰、古巴、土耳其、叙利亚、埃及等国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转型的成功,主要是吉利核心竞争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转变,人的脑子、灵魂彻底的转变过来。李书福说:“未来世界汽车工业剩下的企业不会很多的,如果做不到世界领先,做不到尽善尽美和无可挑剔,是生存不下去的。”
未来的期待
根据吉利汽车公布的数据,吉利集团2010年前11个月总销量为359153辆,较去年同期增长27.4%,并达2010年全年销量目标40万的90%。
虽然从销售量上看并不是特别光鲜亮丽,但从中所反映出来的产品结构和产品品质变化却跑在了所有自主品牌前列,从一味追求数量转变为健康、稳定发展。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说:“世界500强的企业没有一个是非常的快速发展起来的,都是稳健的发展,我认为现在吉利发展速度刚刚好,不应该再快了。”
相比低迷的2007年和2008年,吉利汽车已走出谷底。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长21.84%,吉利却只增长7.7%。2008年中国车市整体受挫,仅增长6.7%,当年的吉利则增长更低,为1%。而到2009年,吉利以两个百分点超过中国汽车销售46%的增长率。
发展到现阶段,业界都认为吉利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刘金良的切身感受更能说明这一切。早在6年前吉利自由舰上市的时候,调研公司曾把吉利标志盖上,并且把自由舰同竞品摆在一起,询问潜在用户这款车应该卖多少钱,得到答案多为6万、7万,最低5万。但当把盖着徽标纸拿掉的时候,得到的答案为4万、3万,可见当时吉利的品牌影响力。而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质变,目前吉利9万元左右的帝豪车供不应求。
转型对于自主品牌来说都是困难的,今年以来,所有的自主品牌都在延伸“往上路线”,但都遇到困难。一般来讲,品牌从上往下延伸比较容易,从下往上延伸很困难。而吉利绕开了吉利母品牌,转为三个子品牌,这个策略是很高明的。
在吉利的规划中,2015年前,企业整体面貌要做到脱胎换骨,吉利要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品牌。
整个吉利团队仍需经受考验。
吉利公关总监杨学良介绍,到2015年吉利战略目标为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100万辆要外销,100万辆在国内市场销售。要在五个技术平台(经济型、中级轿车平台、轻型卡车、高级轿车、基本型轿车平台)下研发15个产品平台,在15个产品平台下研发42款车。
李书福的大智若愚,使转型期的吉利每每行事都有独特的思路和做法。张小虞做了一个比喻,中国汽车企业有的是在下象棋,有的是在下跳棋,吉利差不多是下围棋:不但实现了在国内东南西北的布局,并且特别在技术上,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自主创新。
未来,吉利已经积蓄了更大的力量。李书福现在正在做的一件事情:造让中国人买得起的世界名牌汽车。
三年前,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做了一个果断的的抉择,要将能赚钱的“老三样”豪情、美日、优利欧全部垂直停产。
吉利发展的10年,李书福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销量增长了20倍,也得到了不想得到的东西,被扣上了低质低价的帽子。
痛苦中,他自己想明白了一点:“老三样”的利润率逐年下滑,最终会走到死胡同,是到了彻底改变老路的时候。
这对还在“上小学”的吉利来说无疑是留了一级。但适时把握发展节奏,找寻新的方向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三年,李书福要将吉利转变成为“有知名度”
的品牌已经初见成效。
2010年12月20日晚,就在广州车展开幕的当天晚上,一场吉利战略转型成果研讨会所带来的声势和吸引力一点不亚于车展上的各品牌“新车发布”
活动。
会议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共历时两个半小时,这是该学会首次针对一家企业举办的研讨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的话道出了这个创意的初衷:
“吉利的战略转型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来说,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汽车工程学会作为全国性的学会,专门为一个企业举办这样的会议,表明对吉利在过去的发展特别是在近三年战略转型中的所作所为表示肯定。”
置死地而后生
2007年前,“价廉”是吉利的杀手锏,“价格革命”是早年吉利成功登上中国汽车工业舞台的惟一选择,李书福赢了。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价廉”这把曾经最锋利的宝剑,正悄悄对准自己的胸口。
2005年,国内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作为民营汽车品牌代表,李书福向温家宝总理汇报工作时,透露吉利车已经卖到全国最低价2.9万元一辆。可是总理摇摇头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关键在于高精度的机床、发动机和变速器,这才是出路所在。”
同时,市场也在告诉李书福这条路走不通了。
从增速上,吉利的曲线图显示,他们所造的汽车慢慢不赚钱了,钢板、零部件的价格一涨再涨,只有汽车不涨价,价格战打到最后,卖车相当于在卖原料,吉利正逐渐陷入“价廉—低质”的恶性循环。
2007年5月,一场被描述为“从奴隶到将军”的自我革命开始了。
吉利的员工还清晰地记得这一幕:2007年5月18日,在吉利远景欧洲归来全球上市仪式上, 全国100多名吉利远景经销商共同发表《宁波宣言》,纷纷表示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优质的服务,做好吉利远景的营销工作,进一步提升吉利的品牌形象,支持吉利的快速发展。
《宁波宣言》后,李书福就下定决心,吉利要从“价格取胜战略”转向“技术领先战略”,从“成本领先”转向“品牌创新”,从“以效益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从“企业利益高于一切”向“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转变。
“我们现在要总体跟随,但要局部超越、重点突破、合纵连横、招贤纳士,否则就不能后来居上、全面领先。”李书福也将吉利的企业使命及发展战略进行了重述:不再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而是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和口号的“轻而易举”相比,接下来的一场较量就有些惨烈。
《宁波宣言》发布后,吉利宣布提价20%~30%,不少经销商认为吉利生存靠的就是成本优势,提价那是“找死”,有的暂停提货,有的干脆退出经销,吉利月销量一度从3万多辆骤降至5、6千辆。
自我否定、孤注一掷,李书福看来,这甚至是吉利经历的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冒险之旅。
面对已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吉利,李书福唯有破釜沉舟:2007年下半年开始,“老三样”逐步停产,垂直切换到了附加值更高的“新三样”远景、金刚、自由舰。吉利造车的发祥地台州临海基地,转型中停产一年多,停产期间全体员工参加培训。
随后,他买进了全套的现代化设备,瑞典的机器人,日本的模具,韩国的焊装生产线等等。
2008年“新三样”成功上市推广,高安全性能、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品比重从2007年的60%增至90%以上,一年时间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为了扭转吉利廉价、低档次的品牌印象,李书福开始在品牌安排上进行了相应调整,开始了吉利的“多品牌战略”,对吉利的品牌和车型进行重新梳理和定位。
具体做法是,把吉利作为集团品牌,然后把汽车品牌就分成三个不同形象的商标设计。为此,吉利不惜重金在全球来征集商标设计,后来定下帝豪、全球鹰和英伦汽车。
2008年8月,吉利战略转型后的第一款全新车型全球鹰熊猫成功上市。熊猫车是吉利第一款悬挂面向全球征集的新车标,并标志着一个全新品牌“全球鹰”诞生的车型,并于2009年以45.3的高分获得C-NCAP碰撞五星,成为国内最安全小车;2009年,吉利帝豪品牌旗下的首款B级车EC718车系、吉利英伦品牌旗下的首款车型海景依次下线,上市推广以来,销量飙升,供不应求。
2010年,帝豪EC7 CVT车型和首款C级轿车—帝豪EC8分别于9月、10月上市,有力促进了新市场领域的拓展和品牌提升。
吉利集团副总裁刘金良透露,在实施多品牌战略后,吉利的销售网络也在重构。不仅三大品牌分网销售,而且导入了全新的终端VI系统。他认为,未来三大品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100万辆内销版图中平分秋色。
世界的吉利
李书福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实际上很早他就将眼光放眼于国际。
早在2002年,李书福就预言通用、福特汽车会在十年内破产。同年在吉利内部的讲话中,李书福宣称要从福特手中收购沃尔沃。而那一年,李书福才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
看似一个“疯子”,但观察李书福多年来的言行,他的每一句话都不是信口开河,每句话背后都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意图。
新华社资深记者李安定认为,李书福有几分无畏,有几分浪漫,他的每一个想法都让人匪夷所思,但据他观察,每个奇思妙想的成功率都不低。
2008年10月,李书福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回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研讨会”,李书福说:“我们今天到这里来,目的是寻找答案,讨论今后30年我们干什么、怎么干”。当时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中国沿海一批民营企业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受到不小冲击。对于形势,李书福总能看到它的背后。他说,当今世界经济总体是低迷的,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如果把握住这个商机,平常我们可能要干十年,现在我们可能干一天就行了。
2009年3月,吉利闪电般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箱公司——澳大利亚DSI,吉利100%控股,被业界喻为金融危机中汽车行业最成功的收购案。吉利全资收购DSI后,彻底改变了DSI的商业模式,它不再是个游离于主机厂之外的变速箱厂,吉利将成为它永远的伙伴,吉利产品至少可以占到它60%的销量。DSI被收购后的第5个月就扭亏为盈。由于它的产品既有前驱,又有后驱,既有四速,又有六速,所以国内很多企业对它都很感兴趣,它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将非常乐观。
吉利并购DSI的战略意义在于:第一,拓宽了吉利自动变速箱的产品线;第二,可以改变中国轿车行业自动变速器产业空白的局面;第三,DSI大部分的零部件在中国逐步实现本土化采购,带动了中国汽车行业自动变速器产业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在中国准备设立三个DSI变速器工厂,把澳大利亚技术运用到中国市场上来。
2010年8月2日,吉利与福特正式交割世界豪华汽车品牌之一的沃尔沃轿车,吉利100%控股,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并购史上的又一个奇迹。收购沃尔沃对于吉利乃至中国汽车工业历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得到了包括沃尔沃商标的全球所有权和使用权、10个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及产品平台、4个整车厂、1家发动机公司、3家零部件公司、38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的研发体系、分布于100多个国家2千多个网点的销售、服务体系及1万多项专利和专用知识产权等非常宝贵的资产。
同时,吉利建立了国际战略导向的营销体系,制定了未来五年的国际商圈战略规划,吉利俄罗斯、印尼CKD组装生产顺利下线,为吉利海外战略目标实现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据统计,吉利2007年到2010年的出口量超过10万辆,位居国内车企出口量前列。目前,吉利在海外已拥有400多家的销售服务网点,其中包括数十家4S店,分布在俄罗斯、乌克兰、古巴、土耳其、叙利亚、埃及等国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转型的成功,主要是吉利核心竞争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转变,人的脑子、灵魂彻底的转变过来。李书福说:“未来世界汽车工业剩下的企业不会很多的,如果做不到世界领先,做不到尽善尽美和无可挑剔,是生存不下去的。”
未来的期待
根据吉利汽车公布的数据,吉利集团2010年前11个月总销量为359153辆,较去年同期增长27.4%,并达2010年全年销量目标40万的90%。
虽然从销售量上看并不是特别光鲜亮丽,但从中所反映出来的产品结构和产品品质变化却跑在了所有自主品牌前列,从一味追求数量转变为健康、稳定发展。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说:“世界500强的企业没有一个是非常的快速发展起来的,都是稳健的发展,我认为现在吉利发展速度刚刚好,不应该再快了。”
相比低迷的2007年和2008年,吉利汽车已走出谷底。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长21.84%,吉利却只增长7.7%。2008年中国车市整体受挫,仅增长6.7%,当年的吉利则增长更低,为1%。而到2009年,吉利以两个百分点超过中国汽车销售46%的增长率。
发展到现阶段,业界都认为吉利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刘金良的切身感受更能说明这一切。早在6年前吉利自由舰上市的时候,调研公司曾把吉利标志盖上,并且把自由舰同竞品摆在一起,询问潜在用户这款车应该卖多少钱,得到答案多为6万、7万,最低5万。但当把盖着徽标纸拿掉的时候,得到的答案为4万、3万,可见当时吉利的品牌影响力。而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质变,目前吉利9万元左右的帝豪车供不应求。
转型对于自主品牌来说都是困难的,今年以来,所有的自主品牌都在延伸“往上路线”,但都遇到困难。一般来讲,品牌从上往下延伸比较容易,从下往上延伸很困难。而吉利绕开了吉利母品牌,转为三个子品牌,这个策略是很高明的。
在吉利的规划中,2015年前,企业整体面貌要做到脱胎换骨,吉利要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品牌。
整个吉利团队仍需经受考验。
吉利公关总监杨学良介绍,到2015年吉利战略目标为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100万辆要外销,100万辆在国内市场销售。要在五个技术平台(经济型、中级轿车平台、轻型卡车、高级轿车、基本型轿车平台)下研发15个产品平台,在15个产品平台下研发42款车。
李书福的大智若愚,使转型期的吉利每每行事都有独特的思路和做法。张小虞做了一个比喻,中国汽车企业有的是在下象棋,有的是在下跳棋,吉利差不多是下围棋:不但实现了在国内东南西北的布局,并且特别在技术上,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自主创新。
未来,吉利已经积蓄了更大的力量。李书福现在正在做的一件事情:造让中国人买得起的世界名牌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