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许多大学生对母语内涵的理解不够,母语语法知识非常差,不清楚句子的内涵及语法成分,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外语语法体系的理解与翻译的准确性,从而使外语教学的质量低、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因此,文章提出有必要制定新的汉语教育方针,加强母语能力及母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从而使母语能力及语法知识在外语教学与外语学习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母语内涵 语法知识 日语教学
[作者简介]李维彬(1962- ),男,辽宁锦州人,上海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日本学。(上海 20023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066-02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指出,当前正值全世界讨论汉语发展时期,但中国内地的汉语教育教学却处于“外热内冷”的局面。根据去年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对四千多名非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重英文轻中文的现象非常严重。在许多高校,中文都不作为公共必修课,尤其是一些文科生不学中文,而理工科大专院校更不开语文课①。
我国的语文教学,经历过一个不讲语法到讲究语法的过程。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是单一的“文选教学”,只讲“文章之法”,不讲语法②。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语文课内系统讲授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人民日报》在1951年发表过一篇很有影响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并且,吕叔湘、朱德熙两位语言学家撰写了《语法修辞讲话》,在该报连载。一时在知识界掀起了学语法修辞的热潮。可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却发表文章提出了“淡化语法”的主张③。
从不讲究语法到提倡讲究语法,再到淡化语法。那么,中国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中,到底要不要学习语法?语法除了使母国语言规范之外,它在外语教育与学习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要不要加强语法学习?母语语法学习对外语教与学有什么帮助?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从“日语精读”课教学的感受出发,阐释重视母语和加强汉语语法教育的重要性。
一、母语语法是“日语精读”教学的基础
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母语语法和外语语法为切入点而展开的。我们在“日语精读”课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大学生汉语语法知识非常贫乏,对句子的语法成分不清楚,在讲到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时,似懂非懂。学生汉语语法知识的贫乏,直接导致了其对外语语法体系理解的困难,从而使外语教学的质量低、效率不高。
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我想……”的行为描写之后,再学习“入学式は十时からですので、九时ごろ家を出れば间に合うと思います”④这句看似复杂的日语句子就比较容易了。这句话看起来比较长,难以理解,但若按语法对其进行剖析,则会使学生容易理解,并且能够举一反三。
句子的主干是:我想……(……と思います)。
其他成分是:<来得及(间に合う)>作为“想”的补语;[开学典礼是十点开始(入学式は十时からですので)]作为“想”的原因状语;[九点来钟出家门的话(九时ごろ家を出れば)]作为“想”的条件状语,修饰动词“想”⑤。
此外,我们的外语考级中也存在着忽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弊端,试题中绝大部分或全部都是客观性试题,导致很多学生只是大量练习应对考试的四选一题目,而对主观性问题却重视不足。像有一位已经考过了日语能力考试2级的学生,却连教学中提到的定语的概念也不知道。比如:この话は(男性からその恋人である女性に して言った)言叶です⑥。这个句子的主干是:この话は~言叶です(这句话是语言)。那么,这是什么样的语言呢?就要以定语的方式加以说明——男性からその恋人である女性に して言った(相恋中的男性对女性说的)。同时,定语句子中又包含着“男性からその恋人である女性に して”(相恋中的男性对女性)这样的“小”状语,以及“その恋人である(是其相恋的)”这样的“小”定语。
不懂基础语法,是造成通过了日语能力考试却不懂日语的最大原因之一。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合格证书一大堆,哑巴翻译一大群”“能力考试全通过,说起语法全不懂”的怪现象。比如,下面这一句:今度、やっとわが家を建てました。家といっても本当に小さなものですが⑦。原意为:“这次,终于盖了自己的房子,虽说叫家,但却是非常小的。”学生却翻译成:“下一次,终于建了自己的家,说是家,其实是非常小的东西。”这里面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深刻掌握语言的内涵、精髓,去按照日语语法、字意逐字逐句地翻译了。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学生日语基础不扎实、没有学好基础日语的问题,但母语基础差是其最大的原因。像日语“今度”既有“下一次”又有“这一次”的意思,而学生却只记得“下一次”不记得“这一次”;另外,“~といっても~が”是一句转折句,要翻译成“虽然……但(却)……”,可学生不清楚这个句型,所以翻译出来的句子语义就完全不同了。如果能从母语的角度来审视这句话,就会发现问题,进而重新翻译,寻找更好的答案。
因此,我们说学习日语,首先要学好母语。如果懂一点母语的内涵,就不会按中文句式写出诸如“昨日は会社へ行く前にを见きました⑧。(正确写法:昨日は会社へ行く前に 医者に行きました。昨天去公司上班前看了牙)”这样的病句了。语法是语言规律的总结,但如果母语的内涵不清楚,则不利于我们学习外语。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随着中学语文教学的调整,语法教学淡化以后,学生在大学外语学习中感觉到困难很多,也间接影响了大学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国外教育界语言教育情况的分析及对策
我们的外国同行对语法教学已经开始端正态度,重新评价。20世纪60年代中期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盛行时,许多人认为语法可以不用教了,其实这是个误解。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问世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理论(Transform-ati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的诞生。乔姆斯基认为:理解语言如同其他身体器官一样是由遗传决定的。由于人类的大脑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事先编排好的,因此人类生成其语法,成为普遍的句子。人类具有掌握语言的先天能力。
若干年后,美国的教育家纷纷向乔姆斯基提问:孩子既然有天赋的内在语法的能力,为什么上学后有如此多的语言错误呢?乔姆斯基把这个问题推给应用语言学家去回答。同一时期,英国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曾提出另一种理论,语言是在使用过程中提高的,孩子们不必学语法。为此,他们曾编写并推广一本包括一百多个单元的英语教材Language use。经过多年的实践,他们发现英国学童的语言水平下降了。为此,他们于1987年在兰卡斯特召开了对语法教学的作用重新评价的学术研讨会。会上大家公认,语法教学还是必要的,问题是要编写一部使学生感兴趣并容易掌握的语法书。虽然这不是以学外语为前提重视语法问题,但我们可以想象,忽视母语语法而希望能学好外语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中国高校学生整体汉语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应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来开展汉语以及汉语语法教育:
1.开设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语文”。虽然现在的大学都设有“大学语文”课程,但主要还是以欣赏和阅读为主。因此,笔者认为,与以往讲解各时期文学作品、古汉语等不同,对于以外语为专业的学生应该把“大学语文”的重点设置放在讲解现代汉语语法上,以利于外语教学。
2.对外语能力考试适时降温。由于一味注重外语能力考试,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相当功利和浮躁,有时甚至连其他正常的课程都不参加了,其目的只有一个——考级。但是,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不知道如何学习;又由于汉语的语言逻辑、语法基础差,日语学习往往事倍功半,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进而影响理解日语语法、内涵。
比如:会社の消费者相谈というのは自社 品への意见を闻いたり、质问に答えたりすることによって、消费者と直接に接する重要な役割をしている⑨(所谓消费者意见反馈,就是通过听取客户对本公司产品的意见,或是回答客户的提问,起到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重要作用)。这句话的关键句型是:“所谓……就是通过……起到……作用”。结果许多学生根本没有这些语法句型的概念,不是译得错误,就是译得淡而无味。
除了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翻译有问题以外,句型、语法知识的缺陷是最大的弊端。在笔者任教的四个班级中做的“汉语语法知识常识”调查中发现,居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完全说得清什么是“主、谓、宾、定、状、补”,更不清楚“联合复句”“并列复句”等语法,我们可以想象,学生若没有汉语语法的支撑,是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外语人才的。
3.尽快制定各阶段汉语语法教学大纲,确立外语专业学生必修汉语语法的机制。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因此,有必要为中小学制定一套普遍适用的教学大纲;为高中学生按不同的升学方向制定不同的语法、语文教学大纲;建立类似HSK考试制度,规定大学外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取得汉语语言语法相应的等级,以避免“汉语比赛被外国人得奖”“外语翻译辞不达意”的现象再出现。
4.加强语法教学研究。应努力遵循以下原则:(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恰当地把握语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2)重视实用,提高能力。语法教学多引用语言表达的实例,多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在训练中提高语言能力,讲授与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5.在语言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教师应因材施教,恰到好处地把握语法教学的内容和程度,使学生逐渐地掌握语法;在教学中应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使学生在语言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
6.区分学习和研究,不要搞得过深,为掌握语言而教,要简单适用。语法分为专家语法和教学语法。专家语法是研究性质的,比较细致,而且不同语法差异较大;而教学语法用于教学,要求简单实用,且应尽量减少分歧,以便于教学。应根据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尽可能搞出一套或多套适合各个层次语言教学的语法教材。小学、初中阶段,应以汉语语法必需的知识和外语学习基本要求为主要内容,对于专门选学中文专业的学生再加上中文专业所必需的内容。这样区别对待,才能做到物尽其用,资源合理配置。
学好外语,首先要学好母语和母语语法。语法的功能不仅是为了使学生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它是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媒介。开放的中国有对外语教育与学习的需要,唯有合理地开展汉语以及汉语语法教育,我们的外语教学才会有更深层次的发展,学生才能有更进一步的作为。
[注释]
①沈常生.汉语热背后的思考[N].(菲律宾)世界日报,2006-11-17.
②中国自古以来科场开考“四书五经”,讲的是“春秋笔法”,阐述圣人的“微言大义”,却从不考语法之类的东西。
③汪丽炎.汉语语法[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总序1.
④グル—プ·ジャマシイ.日本语句型辞典[M].徐一平,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611.
⑤⑨李维彬.日语教学中的母语语法问题[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4):107,
107.
⑥雷秀坤,刘桂云.日语二级模拟试卷[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72.
⑦比田井牧子,谷田昌夫.日语能力测验考前题库[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9.
⑧选自本人任教的2007年度日语专业学生的作业。
[参考文献]
[1]张燕芗.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及其心理现实[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关键词]母语内涵 语法知识 日语教学
[作者简介]李维彬(1962- ),男,辽宁锦州人,上海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日本学。(上海 20023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066-02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指出,当前正值全世界讨论汉语发展时期,但中国内地的汉语教育教学却处于“外热内冷”的局面。根据去年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对四千多名非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重英文轻中文的现象非常严重。在许多高校,中文都不作为公共必修课,尤其是一些文科生不学中文,而理工科大专院校更不开语文课①。
我国的语文教学,经历过一个不讲语法到讲究语法的过程。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是单一的“文选教学”,只讲“文章之法”,不讲语法②。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语文课内系统讲授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人民日报》在1951年发表过一篇很有影响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并且,吕叔湘、朱德熙两位语言学家撰写了《语法修辞讲话》,在该报连载。一时在知识界掀起了学语法修辞的热潮。可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却发表文章提出了“淡化语法”的主张③。
从不讲究语法到提倡讲究语法,再到淡化语法。那么,中国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中,到底要不要学习语法?语法除了使母国语言规范之外,它在外语教育与学习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要不要加强语法学习?母语语法学习对外语教与学有什么帮助?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从“日语精读”课教学的感受出发,阐释重视母语和加强汉语语法教育的重要性。
一、母语语法是“日语精读”教学的基础
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母语语法和外语语法为切入点而展开的。我们在“日语精读”课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大学生汉语语法知识非常贫乏,对句子的语法成分不清楚,在讲到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时,似懂非懂。学生汉语语法知识的贫乏,直接导致了其对外语语法体系理解的困难,从而使外语教学的质量低、效率不高。
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我想……”的行为描写之后,再学习“入学式は十时からですので、九时ごろ家を出れば间に合うと思います”④这句看似复杂的日语句子就比较容易了。这句话看起来比较长,难以理解,但若按语法对其进行剖析,则会使学生容易理解,并且能够举一反三。
句子的主干是:我想……(……と思います)。
其他成分是:<来得及(间に合う)>作为“想”的补语;[开学典礼是十点开始(入学式は十时からですので)]作为“想”的原因状语;[九点来钟出家门的话(九时ごろ家を出れば)]作为“想”的条件状语,修饰动词“想”⑤。
此外,我们的外语考级中也存在着忽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弊端,试题中绝大部分或全部都是客观性试题,导致很多学生只是大量练习应对考试的四选一题目,而对主观性问题却重视不足。像有一位已经考过了日语能力考试2级的学生,却连教学中提到的定语的概念也不知道。比如:この话は(男性からその恋人である女性に して言った)言叶です⑥。这个句子的主干是:この话は~言叶です(这句话是语言)。那么,这是什么样的语言呢?就要以定语的方式加以说明——男性からその恋人である女性に して言った(相恋中的男性对女性说的)。同时,定语句子中又包含着“男性からその恋人である女性に して”(相恋中的男性对女性)这样的“小”状语,以及“その恋人である(是其相恋的)”这样的“小”定语。
不懂基础语法,是造成通过了日语能力考试却不懂日语的最大原因之一。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合格证书一大堆,哑巴翻译一大群”“能力考试全通过,说起语法全不懂”的怪现象。比如,下面这一句:今度、やっとわが家を建てました。家といっても本当に小さなものですが⑦。原意为:“这次,终于盖了自己的房子,虽说叫家,但却是非常小的。”学生却翻译成:“下一次,终于建了自己的家,说是家,其实是非常小的东西。”这里面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深刻掌握语言的内涵、精髓,去按照日语语法、字意逐字逐句地翻译了。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学生日语基础不扎实、没有学好基础日语的问题,但母语基础差是其最大的原因。像日语“今度”既有“下一次”又有“这一次”的意思,而学生却只记得“下一次”不记得“这一次”;另外,“~といっても~が”是一句转折句,要翻译成“虽然……但(却)……”,可学生不清楚这个句型,所以翻译出来的句子语义就完全不同了。如果能从母语的角度来审视这句话,就会发现问题,进而重新翻译,寻找更好的答案。
因此,我们说学习日语,首先要学好母语。如果懂一点母语的内涵,就不会按中文句式写出诸如“昨日は会社へ行く前にを见きました⑧。(正确写法:昨日は会社へ行く前に 医者に行きました。昨天去公司上班前看了牙)”这样的病句了。语法是语言规律的总结,但如果母语的内涵不清楚,则不利于我们学习外语。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随着中学语文教学的调整,语法教学淡化以后,学生在大学外语学习中感觉到困难很多,也间接影响了大学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国外教育界语言教育情况的分析及对策
我们的外国同行对语法教学已经开始端正态度,重新评价。20世纪60年代中期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盛行时,许多人认为语法可以不用教了,其实这是个误解。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问世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理论(Transform-ati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的诞生。乔姆斯基认为:理解语言如同其他身体器官一样是由遗传决定的。由于人类的大脑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事先编排好的,因此人类生成其语法,成为普遍的句子。人类具有掌握语言的先天能力。
若干年后,美国的教育家纷纷向乔姆斯基提问:孩子既然有天赋的内在语法的能力,为什么上学后有如此多的语言错误呢?乔姆斯基把这个问题推给应用语言学家去回答。同一时期,英国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曾提出另一种理论,语言是在使用过程中提高的,孩子们不必学语法。为此,他们曾编写并推广一本包括一百多个单元的英语教材Language use。经过多年的实践,他们发现英国学童的语言水平下降了。为此,他们于1987年在兰卡斯特召开了对语法教学的作用重新评价的学术研讨会。会上大家公认,语法教学还是必要的,问题是要编写一部使学生感兴趣并容易掌握的语法书。虽然这不是以学外语为前提重视语法问题,但我们可以想象,忽视母语语法而希望能学好外语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中国高校学生整体汉语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应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来开展汉语以及汉语语法教育:
1.开设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语文”。虽然现在的大学都设有“大学语文”课程,但主要还是以欣赏和阅读为主。因此,笔者认为,与以往讲解各时期文学作品、古汉语等不同,对于以外语为专业的学生应该把“大学语文”的重点设置放在讲解现代汉语语法上,以利于外语教学。
2.对外语能力考试适时降温。由于一味注重外语能力考试,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相当功利和浮躁,有时甚至连其他正常的课程都不参加了,其目的只有一个——考级。但是,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不知道如何学习;又由于汉语的语言逻辑、语法基础差,日语学习往往事倍功半,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进而影响理解日语语法、内涵。
比如:会社の消费者相谈というのは自社 品への意见を闻いたり、质问に答えたりすることによって、消费者と直接に接する重要な役割をしている⑨(所谓消费者意见反馈,就是通过听取客户对本公司产品的意见,或是回答客户的提问,起到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重要作用)。这句话的关键句型是:“所谓……就是通过……起到……作用”。结果许多学生根本没有这些语法句型的概念,不是译得错误,就是译得淡而无味。
除了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翻译有问题以外,句型、语法知识的缺陷是最大的弊端。在笔者任教的四个班级中做的“汉语语法知识常识”调查中发现,居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完全说得清什么是“主、谓、宾、定、状、补”,更不清楚“联合复句”“并列复句”等语法,我们可以想象,学生若没有汉语语法的支撑,是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外语人才的。
3.尽快制定各阶段汉语语法教学大纲,确立外语专业学生必修汉语语法的机制。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因此,有必要为中小学制定一套普遍适用的教学大纲;为高中学生按不同的升学方向制定不同的语法、语文教学大纲;建立类似HSK考试制度,规定大学外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取得汉语语言语法相应的等级,以避免“汉语比赛被外国人得奖”“外语翻译辞不达意”的现象再出现。
4.加强语法教学研究。应努力遵循以下原则:(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恰当地把握语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2)重视实用,提高能力。语法教学多引用语言表达的实例,多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在训练中提高语言能力,讲授与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5.在语言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教师应因材施教,恰到好处地把握语法教学的内容和程度,使学生逐渐地掌握语法;在教学中应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使学生在语言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
6.区分学习和研究,不要搞得过深,为掌握语言而教,要简单适用。语法分为专家语法和教学语法。专家语法是研究性质的,比较细致,而且不同语法差异较大;而教学语法用于教学,要求简单实用,且应尽量减少分歧,以便于教学。应根据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尽可能搞出一套或多套适合各个层次语言教学的语法教材。小学、初中阶段,应以汉语语法必需的知识和外语学习基本要求为主要内容,对于专门选学中文专业的学生再加上中文专业所必需的内容。这样区别对待,才能做到物尽其用,资源合理配置。
学好外语,首先要学好母语和母语语法。语法的功能不仅是为了使学生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它是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媒介。开放的中国有对外语教育与学习的需要,唯有合理地开展汉语以及汉语语法教育,我们的外语教学才会有更深层次的发展,学生才能有更进一步的作为。
[注释]
①沈常生.汉语热背后的思考[N].(菲律宾)世界日报,2006-11-17.
②中国自古以来科场开考“四书五经”,讲的是“春秋笔法”,阐述圣人的“微言大义”,却从不考语法之类的东西。
③汪丽炎.汉语语法[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总序1.
④グル—プ·ジャマシイ.日本语句型辞典[M].徐一平,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611.
⑤⑨李维彬.日语教学中的母语语法问题[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4):107,
107.
⑥雷秀坤,刘桂云.日语二级模拟试卷[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72.
⑦比田井牧子,谷田昌夫.日语能力测验考前题库[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9.
⑧选自本人任教的2007年度日语专业学生的作业。
[参考文献]
[1]张燕芗.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及其心理现实[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