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父亲李英儒(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者)是个农民的儿子,尽管他从一解放就是解放军的高官,但他眷恋土地的情怀伴随了他的一生,在我很小时他就把我送到农村去锻炼。我懂得他的愿望,也希望自己长大后为我的家乡父老、为大地母亲的最贫困子女们做点什么,因为我们是农民的后代。于是我拍摄了《城里城外》。尽我所能,为农民兄弟抒怀。
一
2005年炎夏,极热的一个月末,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郑晓龙一个电话把我叫到了他宽大简朴还略显陈旧的办公室(与某些飞腾起来的民营影视公司比)。
此前已有工作人员和我通过话,询问我刚拍完的《大清徽商》有没有片花,说晓龙要看。我知道他在筹备拍《将门风云》,这是根据一部好小说《楚河汉界》改编的,这部电视剧有战争场面,莫非是选将来啃硬骨头?
晓龙很高兴,但只字未提我的《大清徽商》,而是说要从组织编剧开始创作一部40集的反映北京地区城乡差别的电视剧。就是今天的《城里城外》。随着烈日的坠落他愈发神采奕奕。我知道这是长期夜猫子生活的人大脑皮层开始活跃的时候。他描述了主题、人物(这是他的长项),又将创作制作、播出及后续80集、120集的构想流畅地端出,特有影视界霸主的风度。最后说:你来牵这个头,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完成。旋即,他轻松地点燃一支烟,等我回答。
我稍许失望,不是非要得到《将门风云》的导座,而是他没选我!我是女的,就不能拍战争片?这本是我的“看家作”呀!不被承认是最大的沮丧。
郑晓龙此时说了一句他不可能记得的话:“我考虑了,组织人从剧本开始阶段到摄制完成,你最合适。”这句话和八年前一模一样!当年交给我拍摄由万梓良主演的30集电视剧《阿郎在北京》时,他说过同样的话。那个戏,也是从剧本阶段交给我的。
战争片我就不合适吗?炮火硝烟、激动的血与火的场面,非得是外表张扬的人才能做的吗?
可是我却说:“钱呢 ?”
郑晓龙胸有成竹地:“剧本费咱们中心先出,以后香港合作方看了剧本大纲会把制作费打过来,还有要共同投入资金的如……”他又说出了几个投资方。
随着日落,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的身影都快成剪影了,没顾上去开灯。晓龙已经完全进入了最清醒的时刻,“你找编剧,用咱们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老方法,集体创作,展开头脑风暴,你就开始吧!”
华灯初上,天空微蓝,夜景最美的时刻刚开始,可我的心里一点也美不起来。对于领受的新作不能不在我心里激起波澜。这是几年前我曾介入过的一个题材,当年我曾跑到京郊几处地方采访城乡结合部,那时中心副主任、主管编辑部的著名编剧李晓明很感动地说:“现在谁还下去生活?还是去跑跑好。”还说要给我买些书作奖励呢(当然没给买)。
我很难相信投资人,因为对于好剧本的定义是因人而异的。取得共识不太可能,又怎么能保证投资到位呢?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错,稍有差池,漫长的创作时间和倾注的心血就白费了。这种事在业界内屡见不鲜。你组织了一堆的人和事,到头来要由你面对这些人和事,只剩下冷冷无声的一堆剧本和临别的埋怨。
当我再次坐到郑晓龙面前,他已顾不得看我,盯着面前的四位年轻编剧,他们的年龄加起来不到100岁。
后来他问我“是不是都太年轻了?”我回答“还有咱们俩呢。”当时郑晓龙微微打了个愣怔,挺招人喜欢地说:“看见你们我觉得我老了。”于是他昂扬地讲起这部作品来。我的思绪开了小差,“能有钱吗?进行到哪个阶段会没钱了呢?写成功了和有制作费根本不是等号关系,如果我召集了一大帮人而又没钱继续下去……太不忍往下想……”突然间我听到编剧中一人叫道:“小龙姐你就说怎么干吧!”我不再晃神儿,我知道是郑晓龙那极具煽动力的宣讲点燃了编剧们的激情火种。
二
说这部电视连续剧是现实主义力作,这是因为本剧反映了北京近郊(现北京城郊,甚至已经是北京市三环附近的繁华地区)的历史,或者说是一部反映农村历经变革、浓缩了中国大地城乡差别这段历史的一部具有编年体风格的、史诗品格的现实主义写实作品。
《城里城外》描写了中国特有的“三大差别”中,最为紧要的一种生存现状,即中国大地数亿人几十年间不由自主地经历的“城乡差别”。正是这种从建国之初确立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严重区分和几十年不变的生活,导致了无数中国人连渴望梦想的思想都不复存在。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三大差别终于在经济腾飞的形势下,得到了真正的消灭,唤起了全体中国人压抑了多年的追求,开始敢做和能做超现实的、高度浪漫的明日之梦,活力和想象力空前地在当代人身上激发。《城里城外》所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通过北京城边一个小小“太阳店”村子被修路形成的一条街分成两边,一边是城里吃商品粮,另一边还是农民,种地,持有农业户口。一个小本子,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一条南北线,分出了几十年的苦辣酸甜。这是一部记录着上一辈人几十年不可思议的,甚至不再思变的生活,却就在今天得到了真正的改变,历史的嬗变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命运和时间再次显示了他们对于平常人生活的巨大作用力。
说这部电视剧是素描,是因为该剧写作朴实,内容谐趣横生,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构思基础,外部故事冷静沉着。它的独特艺术品质是高品位的,虽然写的是一群似乎不谙世事的,也确实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但在几十年后农村融合了都市的这种巨变,将本是一村人、同饮一井水的农民通过城乡划分,从此分野到在新时期的今天,不但握手言欢,共建未来,更说明大时代与我们社会进步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因此这是一部大气、品质感极强的作品,并且在本剧中没有无端的煽情,没有做作的矫揉。全部的力量都用在不惜一切的重现历史的车辙,塑造过去的时代,刻画剧中的人物。
本剧的故事开始于1948年秋。解放大军路过北京城郊的太阳店村,为了炮兵部队顺利通过,临时修了一条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条路,日后成为了划分城乡的分界线,引发了路两边的人们迥异的生活景况和悲欢离合。
随军民工冯大奎的骡子在修路时被砸死,他被部队安置到太阳店村一座废弃的宅子里养伤,从此便留在了太阳店。
郑汉民是太阳店村一带有名的铁匠,为人义气。冯大奎则精于算计,与郑汉民拜了把兄弟,借助郑汉民的帮助,在与村里的绿娥、高大炮等人围绕宅子展开的争夺中机关算尽,化解危机,在太阳店村站稳了脚跟。
新中国的成立使郑汉民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与中医吴景春的女儿吴玉萍相恋日久,相约一同走出太阳店村,到城里参加工作。可是天违人愿,因为郑、冯两家阴差阳错的一次换房,使双方在城乡划分中身份发生了调换。冯大奎因为换到路南而划为城市户口,顺利参加了工作;郑汉民则因为换到路北而划为农业户口,失去了进城当工人的机会。
郑汉民与吴玉萍因为种种误会最终分手,冯大奎则渔翁得利,与吴玉萍结成了夫妻。郑汉民则娶了苦苦追求他的黄保长的外甥女黄爱娟。但是冯大奎一直有个疑团让他耿耿于怀,那就是吴玉萍到底爱他还是爱郑汉民,并且为这件事冯大奎一辈子都在不断追寻着答案。
终于随着时代的前进,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渐显露出来,自来水、电灯、紧俏商品等方方面面,城市户口体现出了农村户口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连郑汉民这样要强的人也徒呼奈何。
随着时间的流逝,郑冯两家的孩子们长大成人。郑汉民的长子郑向阳与冯大奎的长女冯小兰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但在冯大奎动用心机,用从郑向阳那里得来的大学名额,将冯小惠送去上大学之后。冯小惠便逐渐与郑向阳疏远。郑向阳愤怒之下,与冯家发生冲突,被捕入狱。
时间的车轮继续向前滚动,改革开放之初,党给了农村优厚的政策。郑汉民有一发挥才干的机会,而冯大奎依然满心算计“小我”得失,因此止步不前。步入老年的郑汉民和冯大奎在向阳出狱之后,渐渐泯灭恩仇。经过了人生大喜与大悲之后,他们开始安享幸福的晚年。
该剧体现了导演本人一贯创作风格的追求。对现实和历史的再现,一切历史都是为今天服务的。而这种表现绝无过分雕琢的痕迹,而是在忠实于历史的前提下,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着生活画卷。自然清新,又不乏历史的厚重。可以这样说,我们希望《城里城外》在戏说与情感剧的潮流中,脱颖而出,掀起一股现实主义的新浪潮。我们更希望年轻的一代能观看这部作品,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祖祖辈辈农民的不容易。
其实本剧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剧本中便充分体现,而且令人很难想象,拥有如此厚度与深度的剧本,竟然是在导演的带领下,由两名年轻编剧执笔完成的。编剧龚向栋和赵哲恩都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剧本中描述的许多年代感极强的故事,他们并未亲身经历,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成为他们进行创作的阻碍。为了使剧本达到凭史为实,戏出有据,他们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艺术加工。经过无数次的推翻和修改终于创作出这样一部感人至深的年代大戏《城里城外》。
经过导演、编剧、演员以及全剧组所有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一部以北京城乡变迁为背景,普通百姓生活为切入点,讲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北京城里城外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年代大戏《城里城外》顺利诞生。这部现实主义的力作,使凡人小事进一步升华,以小见大。阐明了只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并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真谛。
三
有了这样的剧本,足以激发出演员的全部创作热情,使他们在拍摄时,全身心地投入到塑造人物的二度创作中去。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城里城外》强大的演员阵容,他们都是国内屈指可数的优秀演员。
饰演郑汉民的任程伟主演过《大雪无痕》《沙家浜》等多部影响深远的影视作品。在本剧中,他将郑汉民年轻时的桀骜不逊、中年时的忍辱负重、老年时的平和安详刻画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在郑汉民面对爱妻的遗像哭诉的一场戏中,他将一个中国男人的隐忍和对亡妻满怀愧疚的锥心之痛诠释得淋漓尽致。没有大声的哭号,只是默默地流泪,每一句对爱妻的倾诉都发自肺腑。导演喊停之后,整个现场鸦雀无声。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被深深地打动了。
饰演冯大奎的林永健主演过《历史的天空》,并凭借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小品《装修》而令人所熟知。对于出演冯大奎这个具有典型小农意识的角色,林永健自有一番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冯大奎作为一个保定支前的民夫,要在北京城生根开花,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冯大奎应该是一个具有喜剧色彩,因为尝过生活的艰辛为求生存,而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的人。冯大奎不同于以往影视作品中的任何反面角色。林永健扮演的冯大奎会常常用男人的眼泪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武器,他经常在得到一些蝇头小利之后沾沾自喜。“做个小人真快乐”是他的口头禅。但是面对真正的大是大非,他又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于是一个可爱又可恨的冯大奎便呈现在观众面前。拍摄他的戏,与他搭戏的演员和现场的工作人员忍不住笑场,冯大奎这个角色成为本剧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亮点。
饰演郑汉民的妻子——黄爱娟的演员,是在旧版《红楼梦》中扮演鸳鸯一角的郑峥。在银屏上郑峥出演过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郑峥本人温文尔雅,但她饰演的黄爱娟却泼辣无比。尽管本人与角色之间有着强烈的性格反差,但却并不足以难倒郑峥,黄爱娟对郑汉民深沉的爱,对冯大奎毫不掩饰的鄙夷,全都被她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喜时令人莞尔,怒时令人心惊。有张有弛,收放自如。
本剧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绿娥,由出演过《女人不是月亮》《明宫三大案》《非常接触》的女演员雯艳饰演。雯艳很好地把握住了角色特点,将一个出身社会底层、受旧社会影响深重的妇女的全部苦难充分地展现出来,并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为了与冯大奎争房,她使出浑身解数。虽然最后失败,但她并没有灰心,马上又投入了新的生活角逐。为了自己的儿子,她含辛茹苦,绝拒再嫁,但是换来的却是亲生儿子成年后一记响亮的耳光。无数感人至深的苦情戏都被她非常好地表现出来,动情处催人泪下。
作者档案
李小龙,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学士学位。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导演。1984年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话剧团编导室任导演,后任该团电视剧部导演。1997年转业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摄制部任导演至今。担任导演和制片人的主要作品有:电视剧《又是寒冬落雪时》《阿香》《第六个藤圈》《天伦》《聚财人》《危险旅程》《证人》《迷彩世界红绿灯》《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海北京夏天》《太阳你早》《阿郎在北京》《一年又一年》《大路方圆》《冬天不冷》《世上不止妈妈好》《大清徽商》,电影《共和国不会忘记》。
一
2005年炎夏,极热的一个月末,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郑晓龙一个电话把我叫到了他宽大简朴还略显陈旧的办公室(与某些飞腾起来的民营影视公司比)。
此前已有工作人员和我通过话,询问我刚拍完的《大清徽商》有没有片花,说晓龙要看。我知道他在筹备拍《将门风云》,这是根据一部好小说《楚河汉界》改编的,这部电视剧有战争场面,莫非是选将来啃硬骨头?
晓龙很高兴,但只字未提我的《大清徽商》,而是说要从组织编剧开始创作一部40集的反映北京地区城乡差别的电视剧。就是今天的《城里城外》。随着烈日的坠落他愈发神采奕奕。我知道这是长期夜猫子生活的人大脑皮层开始活跃的时候。他描述了主题、人物(这是他的长项),又将创作制作、播出及后续80集、120集的构想流畅地端出,特有影视界霸主的风度。最后说:你来牵这个头,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完成。旋即,他轻松地点燃一支烟,等我回答。
我稍许失望,不是非要得到《将门风云》的导座,而是他没选我!我是女的,就不能拍战争片?这本是我的“看家作”呀!不被承认是最大的沮丧。
郑晓龙此时说了一句他不可能记得的话:“我考虑了,组织人从剧本开始阶段到摄制完成,你最合适。”这句话和八年前一模一样!当年交给我拍摄由万梓良主演的30集电视剧《阿郎在北京》时,他说过同样的话。那个戏,也是从剧本阶段交给我的。
战争片我就不合适吗?炮火硝烟、激动的血与火的场面,非得是外表张扬的人才能做的吗?
可是我却说:“钱呢 ?”
郑晓龙胸有成竹地:“剧本费咱们中心先出,以后香港合作方看了剧本大纲会把制作费打过来,还有要共同投入资金的如……”他又说出了几个投资方。
随着日落,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的身影都快成剪影了,没顾上去开灯。晓龙已经完全进入了最清醒的时刻,“你找编剧,用咱们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老方法,集体创作,展开头脑风暴,你就开始吧!”
华灯初上,天空微蓝,夜景最美的时刻刚开始,可我的心里一点也美不起来。对于领受的新作不能不在我心里激起波澜。这是几年前我曾介入过的一个题材,当年我曾跑到京郊几处地方采访城乡结合部,那时中心副主任、主管编辑部的著名编剧李晓明很感动地说:“现在谁还下去生活?还是去跑跑好。”还说要给我买些书作奖励呢(当然没给买)。
我很难相信投资人,因为对于好剧本的定义是因人而异的。取得共识不太可能,又怎么能保证投资到位呢?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错,稍有差池,漫长的创作时间和倾注的心血就白费了。这种事在业界内屡见不鲜。你组织了一堆的人和事,到头来要由你面对这些人和事,只剩下冷冷无声的一堆剧本和临别的埋怨。
当我再次坐到郑晓龙面前,他已顾不得看我,盯着面前的四位年轻编剧,他们的年龄加起来不到100岁。
后来他问我“是不是都太年轻了?”我回答“还有咱们俩呢。”当时郑晓龙微微打了个愣怔,挺招人喜欢地说:“看见你们我觉得我老了。”于是他昂扬地讲起这部作品来。我的思绪开了小差,“能有钱吗?进行到哪个阶段会没钱了呢?写成功了和有制作费根本不是等号关系,如果我召集了一大帮人而又没钱继续下去……太不忍往下想……”突然间我听到编剧中一人叫道:“小龙姐你就说怎么干吧!”我不再晃神儿,我知道是郑晓龙那极具煽动力的宣讲点燃了编剧们的激情火种。
二
说这部电视连续剧是现实主义力作,这是因为本剧反映了北京近郊(现北京城郊,甚至已经是北京市三环附近的繁华地区)的历史,或者说是一部反映农村历经变革、浓缩了中国大地城乡差别这段历史的一部具有编年体风格的、史诗品格的现实主义写实作品。
《城里城外》描写了中国特有的“三大差别”中,最为紧要的一种生存现状,即中国大地数亿人几十年间不由自主地经历的“城乡差别”。正是这种从建国之初确立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严重区分和几十年不变的生活,导致了无数中国人连渴望梦想的思想都不复存在。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三大差别终于在经济腾飞的形势下,得到了真正的消灭,唤起了全体中国人压抑了多年的追求,开始敢做和能做超现实的、高度浪漫的明日之梦,活力和想象力空前地在当代人身上激发。《城里城外》所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通过北京城边一个小小“太阳店”村子被修路形成的一条街分成两边,一边是城里吃商品粮,另一边还是农民,种地,持有农业户口。一个小本子,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一条南北线,分出了几十年的苦辣酸甜。这是一部记录着上一辈人几十年不可思议的,甚至不再思变的生活,却就在今天得到了真正的改变,历史的嬗变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命运和时间再次显示了他们对于平常人生活的巨大作用力。
说这部电视剧是素描,是因为该剧写作朴实,内容谐趣横生,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构思基础,外部故事冷静沉着。它的独特艺术品质是高品位的,虽然写的是一群似乎不谙世事的,也确实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但在几十年后农村融合了都市的这种巨变,将本是一村人、同饮一井水的农民通过城乡划分,从此分野到在新时期的今天,不但握手言欢,共建未来,更说明大时代与我们社会进步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因此这是一部大气、品质感极强的作品,并且在本剧中没有无端的煽情,没有做作的矫揉。全部的力量都用在不惜一切的重现历史的车辙,塑造过去的时代,刻画剧中的人物。
本剧的故事开始于1948年秋。解放大军路过北京城郊的太阳店村,为了炮兵部队顺利通过,临时修了一条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条路,日后成为了划分城乡的分界线,引发了路两边的人们迥异的生活景况和悲欢离合。
随军民工冯大奎的骡子在修路时被砸死,他被部队安置到太阳店村一座废弃的宅子里养伤,从此便留在了太阳店。
郑汉民是太阳店村一带有名的铁匠,为人义气。冯大奎则精于算计,与郑汉民拜了把兄弟,借助郑汉民的帮助,在与村里的绿娥、高大炮等人围绕宅子展开的争夺中机关算尽,化解危机,在太阳店村站稳了脚跟。
新中国的成立使郑汉民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与中医吴景春的女儿吴玉萍相恋日久,相约一同走出太阳店村,到城里参加工作。可是天违人愿,因为郑、冯两家阴差阳错的一次换房,使双方在城乡划分中身份发生了调换。冯大奎因为换到路南而划为城市户口,顺利参加了工作;郑汉民则因为换到路北而划为农业户口,失去了进城当工人的机会。
郑汉民与吴玉萍因为种种误会最终分手,冯大奎则渔翁得利,与吴玉萍结成了夫妻。郑汉民则娶了苦苦追求他的黄保长的外甥女黄爱娟。但是冯大奎一直有个疑团让他耿耿于怀,那就是吴玉萍到底爱他还是爱郑汉民,并且为这件事冯大奎一辈子都在不断追寻着答案。
终于随着时代的前进,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渐显露出来,自来水、电灯、紧俏商品等方方面面,城市户口体现出了农村户口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连郑汉民这样要强的人也徒呼奈何。
随着时间的流逝,郑冯两家的孩子们长大成人。郑汉民的长子郑向阳与冯大奎的长女冯小兰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但在冯大奎动用心机,用从郑向阳那里得来的大学名额,将冯小惠送去上大学之后。冯小惠便逐渐与郑向阳疏远。郑向阳愤怒之下,与冯家发生冲突,被捕入狱。
时间的车轮继续向前滚动,改革开放之初,党给了农村优厚的政策。郑汉民有一发挥才干的机会,而冯大奎依然满心算计“小我”得失,因此止步不前。步入老年的郑汉民和冯大奎在向阳出狱之后,渐渐泯灭恩仇。经过了人生大喜与大悲之后,他们开始安享幸福的晚年。
该剧体现了导演本人一贯创作风格的追求。对现实和历史的再现,一切历史都是为今天服务的。而这种表现绝无过分雕琢的痕迹,而是在忠实于历史的前提下,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着生活画卷。自然清新,又不乏历史的厚重。可以这样说,我们希望《城里城外》在戏说与情感剧的潮流中,脱颖而出,掀起一股现实主义的新浪潮。我们更希望年轻的一代能观看这部作品,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祖祖辈辈农民的不容易。
其实本剧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剧本中便充分体现,而且令人很难想象,拥有如此厚度与深度的剧本,竟然是在导演的带领下,由两名年轻编剧执笔完成的。编剧龚向栋和赵哲恩都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剧本中描述的许多年代感极强的故事,他们并未亲身经历,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成为他们进行创作的阻碍。为了使剧本达到凭史为实,戏出有据,他们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艺术加工。经过无数次的推翻和修改终于创作出这样一部感人至深的年代大戏《城里城外》。
经过导演、编剧、演员以及全剧组所有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一部以北京城乡变迁为背景,普通百姓生活为切入点,讲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北京城里城外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年代大戏《城里城外》顺利诞生。这部现实主义的力作,使凡人小事进一步升华,以小见大。阐明了只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并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真谛。
三
有了这样的剧本,足以激发出演员的全部创作热情,使他们在拍摄时,全身心地投入到塑造人物的二度创作中去。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城里城外》强大的演员阵容,他们都是国内屈指可数的优秀演员。
饰演郑汉民的任程伟主演过《大雪无痕》《沙家浜》等多部影响深远的影视作品。在本剧中,他将郑汉民年轻时的桀骜不逊、中年时的忍辱负重、老年时的平和安详刻画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在郑汉民面对爱妻的遗像哭诉的一场戏中,他将一个中国男人的隐忍和对亡妻满怀愧疚的锥心之痛诠释得淋漓尽致。没有大声的哭号,只是默默地流泪,每一句对爱妻的倾诉都发自肺腑。导演喊停之后,整个现场鸦雀无声。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被深深地打动了。
饰演冯大奎的林永健主演过《历史的天空》,并凭借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小品《装修》而令人所熟知。对于出演冯大奎这个具有典型小农意识的角色,林永健自有一番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冯大奎作为一个保定支前的民夫,要在北京城生根开花,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冯大奎应该是一个具有喜剧色彩,因为尝过生活的艰辛为求生存,而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的人。冯大奎不同于以往影视作品中的任何反面角色。林永健扮演的冯大奎会常常用男人的眼泪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武器,他经常在得到一些蝇头小利之后沾沾自喜。“做个小人真快乐”是他的口头禅。但是面对真正的大是大非,他又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于是一个可爱又可恨的冯大奎便呈现在观众面前。拍摄他的戏,与他搭戏的演员和现场的工作人员忍不住笑场,冯大奎这个角色成为本剧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亮点。
饰演郑汉民的妻子——黄爱娟的演员,是在旧版《红楼梦》中扮演鸳鸯一角的郑峥。在银屏上郑峥出演过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郑峥本人温文尔雅,但她饰演的黄爱娟却泼辣无比。尽管本人与角色之间有着强烈的性格反差,但却并不足以难倒郑峥,黄爱娟对郑汉民深沉的爱,对冯大奎毫不掩饰的鄙夷,全都被她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喜时令人莞尔,怒时令人心惊。有张有弛,收放自如。
本剧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绿娥,由出演过《女人不是月亮》《明宫三大案》《非常接触》的女演员雯艳饰演。雯艳很好地把握住了角色特点,将一个出身社会底层、受旧社会影响深重的妇女的全部苦难充分地展现出来,并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为了与冯大奎争房,她使出浑身解数。虽然最后失败,但她并没有灰心,马上又投入了新的生活角逐。为了自己的儿子,她含辛茹苦,绝拒再嫁,但是换来的却是亲生儿子成年后一记响亮的耳光。无数感人至深的苦情戏都被她非常好地表现出来,动情处催人泪下。
作者档案
李小龙,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学士学位。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导演。1984年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话剧团编导室任导演,后任该团电视剧部导演。1997年转业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摄制部任导演至今。担任导演和制片人的主要作品有:电视剧《又是寒冬落雪时》《阿香》《第六个藤圈》《天伦》《聚财人》《危险旅程》《证人》《迷彩世界红绿灯》《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海北京夏天》《太阳你早》《阿郎在北京》《一年又一年》《大路方圆》《冬天不冷》《世上不止妈妈好》《大清徽商》,电影《共和国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