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往事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tt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之于我一直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所在。至今,我依然觉得我既熟悉那里,却又对那里永远陌生。熟悉是因为上海和天津在某个时代有着惊人的相像之处,甚至曾经被胡适之博士相提并论,同时也因为我在上海有各种不同的朋友,他们每个人应当都属于上海的一部分,所以熟悉了他们也就在某种意义上熟悉了上海;陌生则在于我所认识的上海无论如何是表面的,还有,近年来上海发展的速度太快,以至于我们这些外地人无论怎样频繁地造访也难以追赶,所以陌生感就只好长久地悬在那里了。
  幸好往事沉淀下来就成为了记忆的永恒,不会改变。于是回想起自1985年以来和上海文学界亲密友好的往来。记得最初对上海文学感兴趣,不是来自上海的文学创作,而是出于对上海文学批评的敬慕。那时候上海的批评界可谓群星灿烂,而且在全国文坛始终保有锐意进取的势头。他们将如此旺盛的斗志持续了差不多整个八十年代。他们在那个时代所提出的口号、所研讨的问题甚至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走向。所以在那个时代他们是著名的,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有意思的是,我和上海的这些年轻的批评家们的相识,竟然不是在上海,而是在1985年厦门召开的“方法论”研讨会上。记得那一次来自全国各地的批评家都已经如期抵达,唯有被大家瞩目的那些上海的年轻批评家们却依然漂泊在从上海至厦门的海上。听说那一路他们辛苦至极,以至于周介人先生不无骄傲地把那些《上海文学》培养起来的少年才子一一介绍给大家的时候,他们旅途的倦怠依旧跃然脸上。从此,我和上海的这些年轻的批评家们成为了好朋友。而后,除了和他们一道天南地北地开着各类文学批评的会议,我也时常有机会前往上海,为我所在的《文学自由谈》组稿,并和他们毫无拘束地谈天说地。我一直觉得,在我刚刚进入文坛的时候,能有这样的一些批评界的朋友非常重要。和他们在一起,首先话语的起点上就很高;还能在他们的文章中,感觉到那种思维的创造性。总之这是我的幸运。便是在那个年代,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河东寨》也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当然接下来我也曾有别的作品在上海发表、出版,但都不能替代《河东寨》发表时所带给我的内心的震荡。
  只是上海当年的那支评论队伍如今好像已经风流云散。大家各奔东西,有的远离上海,有的干脆转行。尽管这可能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无论如何还是令人惋惜。这种惋惜就如同欧洲满含热泪地告别了协和“大鸟”——我们告别的不是某个人、某篇文章,而是被凝聚起来的那种批评界的“上海精神”。那是一个令人怀念的年代。批评的时代。或者这样的时代果真“明日不再来”?
  1989年后我便很多年不曾去上海。那也是因为到处都不再有关于批评的会议。于是很多年便长久地想念着上海。再后来终于又有了《文学报》、《上海故事》、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复旦大学先后为我提供机会重返上海。但这时的上海差不多完全的陌生了,旧日的记忆也早已经成为物是人非的往事了。
  这样前前后后来来往往将近20年,我在上海有了很多的朋友。这些朋友散落于上海的各个不同的角落,他们今天尽管各自做着不同的事情,但我相信他们依然是文学的。我所谓的文学是他们作为人的本质的文学。就如同昆德拉所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在实践某一种文学体载,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文学本身就是理想,就是宗教,那是渗透于我的上海朋友们的血液和骨髓中的,那种文学的精神。当然我的那些上海的朋友也是物质的,因为你只要在上海找到他们,他们就一定会抽暇接待你,请你吃饭,和你聊天儿,陪你逛“巴黎春天”,或者“新天地”,并在交谈中让你回忆起你在上海曾经经历过的那些仍被记忆或已被忘却了的往事……
其他文献
美国右翼媒体人海伦·罗利近期在《国家评论》杂志发表《作为“软实力”之中医药》的反华政论,对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抗疫、全球援助行动妄作攻击,所提中医药“政治触手”(软
从中俄关系的角度探讨本世纪之前以汉文化为基础的中医药在俄罗斯的传播,焦点集中在传播始因、传播动力、传播主体、传播过程中异质文化的影响等方面,以期探讨中医药在俄罗斯
铜川市2011年价格监督检查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专项检查有突破,检查领域有开拓,市场监管有效果,主要做法如下:一年一度的涉农价费检查已为历年价格专项检查的常态工作和政
唐代医家张文仲侍医获职,从最初的侍御医升迁至尚药奉御,在唐代医学界享有重要地位.但传世文献对其生卒时间、职官履历和医学成就等方面的记载并不多见.故利用现有文献从不同
明初郑和奉命七下西洋,不仅与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频繁的外事、经济与文化交流活动,亦大大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从中医药海外传播史角度切入,探讨郑和下西洋期间
在《红楼梦》复杂的男女性爱关系的描写中有两组对照系:一组是贾宝玉同黛玉、宝钗姐妹及晴雯、平儿、香菱等人的情感交流;另一组是贾琏、薛蟠、贾珍不顾人伦廉耻的纵欲行为。前者是作为美的对象来表现的,后者是作为丑的对象来揭露的。两相对照,美的更美,丑的更丑。  宝玉在与黛玉的交往中,对她的尊重、关心、谦和、真诚、自制,自不别说,与自己房内丫头晴雯相处,态度的平等、怜惜、对其不幸命运的无限同情,书中也有淋漓尽
期刊
沪剧是上海特有的地方戏剧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它善于反映现代生活,解放后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做出过重要的贡献:《罗汉钱》曾经誉满京华,获奖连连;《星星之火》也在全国打响。这两个戏都被拍成电影,扩大了影响。《芦荡火种》和《红灯记》又被移植改编成现代京剧,戏中的阿庆嫂和李玉和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典型形象。沪剧的发展还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成为上海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标志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他》简379前有缺简,且“产”后两字缺释.从字形和文意上来看, “产口口”当释为“产男.去”.整枚简文的内容是关于女子生育的,其用语与巫术用语相近.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