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去年夏天,在这个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称号20周年之际,我有幸第一次与这个英雄集体“零距离”接触。
越野车一路摇摆颠簸,一小时后,终于喘着粗气抵达山顶。
为了能利用好这次难得的采访机会,挖掘出这个英雄集体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出发前我们各自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翻阅历史资料、制定采访计划、构思拍摄场景,甚至画了拍摄草图,本以为一切已然胸有成竹,可是当甘巴拉真正出现在我的取景框中时,我发现,一切原本已经在那里的,根本无需多加修饰。
在山顶,我用镜头记录下了原甘巴拉雷达连第一批战士、第二任连长夏仲昌重返甘巴拉,与战友紧紧相拥流下的热泪;曾参加甘巴拉阵地勘测建设,去世后又葬在甘巴拉山顶的老兵张在安,他的长子张军上山探父、面对深邃的圣湖羊卓雍错,父子深情“对话”的身影;被战士抱回阵地养大,忍受着高寒缺氧折磨,却怎么也不愿离开的忠犬——“哨兵”阿脏……每一次聚焦都震撼着我的心灵,每一次按动快门都是一次对我精神的洗礼。
采访中,我发现同行的很多同志已经面色发白、嘴唇发紫,自己也明显感觉头疼、胸闷、心跳加快,拍一个镜头,需要坐下来喘半天气,反应迟钝得竟然算不出曝光参数……也许是第一次来到高原采访,那种深入骨髓的严酷,正是身体与陌生的缺氧环境进行着强烈抵触。
临行前,尖厉的警铃再次响起,值班员大步奔向操纵方舱。俯瞰远处的山谷,一架民航客机在引导下,飞越世界公认的最危险的航线,优雅地转弯、安全落地。想必这个时候,飞机上的乘客正透过舷窗好奇地张望,满怀憧憬地开始高原之旅,也许他们不会想到,此时此刻在那氧气都吃不饱的地方,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正日夜守护着他们。
返回途中,随着海拔逐渐降低,高原反应的症状逐渐缓解,我的大脑也慢慢清晰起来,甘巴拉人的一张张面孔像过电影一般在眼前划过。泛红的脸颊、龟裂的嘴唇、紫红的双手……他们带着高原雷达兵的特有“甲胄”,短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将人生的大好年华都默默奉献给了雪域高原,无怨无悔。在他们眼中,“5374”已经不是一个高度,而是一种精神信仰。
这就是我眼中的甘巴拉,一个英雄的阵地。
越野车一路摇摆颠簸,一小时后,终于喘着粗气抵达山顶。
为了能利用好这次难得的采访机会,挖掘出这个英雄集体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出发前我们各自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翻阅历史资料、制定采访计划、构思拍摄场景,甚至画了拍摄草图,本以为一切已然胸有成竹,可是当甘巴拉真正出现在我的取景框中时,我发现,一切原本已经在那里的,根本无需多加修饰。
在山顶,我用镜头记录下了原甘巴拉雷达连第一批战士、第二任连长夏仲昌重返甘巴拉,与战友紧紧相拥流下的热泪;曾参加甘巴拉阵地勘测建设,去世后又葬在甘巴拉山顶的老兵张在安,他的长子张军上山探父、面对深邃的圣湖羊卓雍错,父子深情“对话”的身影;被战士抱回阵地养大,忍受着高寒缺氧折磨,却怎么也不愿离开的忠犬——“哨兵”阿脏……每一次聚焦都震撼着我的心灵,每一次按动快门都是一次对我精神的洗礼。
采访中,我发现同行的很多同志已经面色发白、嘴唇发紫,自己也明显感觉头疼、胸闷、心跳加快,拍一个镜头,需要坐下来喘半天气,反应迟钝得竟然算不出曝光参数……也许是第一次来到高原采访,那种深入骨髓的严酷,正是身体与陌生的缺氧环境进行着强烈抵触。
临行前,尖厉的警铃再次响起,值班员大步奔向操纵方舱。俯瞰远处的山谷,一架民航客机在引导下,飞越世界公认的最危险的航线,优雅地转弯、安全落地。想必这个时候,飞机上的乘客正透过舷窗好奇地张望,满怀憧憬地开始高原之旅,也许他们不会想到,此时此刻在那氧气都吃不饱的地方,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正日夜守护着他们。
返回途中,随着海拔逐渐降低,高原反应的症状逐渐缓解,我的大脑也慢慢清晰起来,甘巴拉人的一张张面孔像过电影一般在眼前划过。泛红的脸颊、龟裂的嘴唇、紫红的双手……他们带着高原雷达兵的特有“甲胄”,短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将人生的大好年华都默默奉献给了雪域高原,无怨无悔。在他们眼中,“5374”已经不是一个高度,而是一种精神信仰。
这就是我眼中的甘巴拉,一个英雄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