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果说:“音乐、文学、数学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可见音乐不仅是用来娱乐消遣的,尤其对于中学生,是教学最好的催化剂。如果将优美的旋律恰当地运用到像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教学中,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激情的目的,下面结合学科,以及背景音乐的特点,将音乐运用于课堂教学做一些粗略的探索。
一.旋律导入,旋即入境
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输入,而且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内容都很死板,所以从上课的开始就奠定了整节课的节奏,使得学生在这种没有新意的“开场白”中就感觉到这一节课必定是枯燥的、无趣的。于是大部分的学生就产生了疲劳感和厌倦感。如果我们老师在根据教学科目内容,做好音乐上是导入,比如用旋律导入就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再配以教学内容的图片,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也会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科的教学氛围之中。比如,如果在教学杜牧《赤壁》时,选择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立马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氛围之中。在政治历史教学中,尤其是在进行当下核心价值观以及国家方针政策讲授时,这些高大上的知识,如果一开始就进行,对于中学生来说,很可能会使课堂沉闷。可以选择一些在学生中流传广、迎合学生口味且具有教育意义的背景音乐。不仅切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更加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这不是简单的迎合,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用更贴合学生的方式有效地教学。
二.旋律渲染,深入理解
当代的教育理论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通过合作探究,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学生在自主思考问题的同时,总会出现相同的问题,即在表面上认识文本,浅层面懂得知识,没有深入的体会深处的东西。而音乐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借助音乐来解读知识,深化理解知识,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是文化类的文本,这样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换上作者的行装,做一次心灵的游历,从而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教授李清照《武陵春》这节课的时候,可以适时地播放网络歌曲“武陵春”。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更深刻的诗词内涵,也在不知不觉中将本首词记在了心里,理解地深入了诗词,也使得学生增加了对相关知识做探究的兴趣。用音乐渲染情境,重要的是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的属性,选择好背景音乐,这样有利于营造氛围,拉近师生的情感,还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配樂结语,意味深长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学科教学中,课堂收束也是要讲究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结语”,使它在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有所回味,有所感悟,有所创新。我在反复地实践发现,配乐的结束语往往会引起学生更浓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寻找有关本节课内容的资料,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获得的知识也更全面了。此外,配乐结束语的出现也使得整节课成为联系的整体,使学生有种欣赏艺术作品的感受,陶醉在这浑然天成的文学殿堂里。如果是语文老师,教授《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播放一首箫独奏,声音低沉,偶尔夹杂些风声,使得学生频频皱眉,让学生在头脑中塑造孔乙己的形象。在背景音乐的节奏中,学生们情绪高涨,思考着,感受着,同时为下一课做好了很好的铺垫。配乐的结束语,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吸收变为主动的探索与思考。
有旋律的课自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我们的课堂毕竟不是舞台,不是哗众取宠的地方,我们不能把纯粹的艺术硬搬到课堂上。然而它们毕竟有相通的地方,用和教学内容非常相近的音乐,死死吸引住学生。让音乐把学生学习之情牢牢地控制住,促使学科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尽可能取其精华,完善教育手段与方法,使教育成为学生主动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享受其中,点燃激情。音乐对于学科教学的帮助是很大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有的放“乐”,恰到好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
一.旋律导入,旋即入境
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输入,而且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内容都很死板,所以从上课的开始就奠定了整节课的节奏,使得学生在这种没有新意的“开场白”中就感觉到这一节课必定是枯燥的、无趣的。于是大部分的学生就产生了疲劳感和厌倦感。如果我们老师在根据教学科目内容,做好音乐上是导入,比如用旋律导入就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再配以教学内容的图片,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也会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科的教学氛围之中。比如,如果在教学杜牧《赤壁》时,选择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立马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氛围之中。在政治历史教学中,尤其是在进行当下核心价值观以及国家方针政策讲授时,这些高大上的知识,如果一开始就进行,对于中学生来说,很可能会使课堂沉闷。可以选择一些在学生中流传广、迎合学生口味且具有教育意义的背景音乐。不仅切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更加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这不是简单的迎合,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用更贴合学生的方式有效地教学。
二.旋律渲染,深入理解
当代的教育理论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通过合作探究,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学生在自主思考问题的同时,总会出现相同的问题,即在表面上认识文本,浅层面懂得知识,没有深入的体会深处的东西。而音乐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借助音乐来解读知识,深化理解知识,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是文化类的文本,这样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换上作者的行装,做一次心灵的游历,从而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教授李清照《武陵春》这节课的时候,可以适时地播放网络歌曲“武陵春”。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更深刻的诗词内涵,也在不知不觉中将本首词记在了心里,理解地深入了诗词,也使得学生增加了对相关知识做探究的兴趣。用音乐渲染情境,重要的是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的属性,选择好背景音乐,这样有利于营造氛围,拉近师生的情感,还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配樂结语,意味深长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学科教学中,课堂收束也是要讲究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结语”,使它在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有所回味,有所感悟,有所创新。我在反复地实践发现,配乐的结束语往往会引起学生更浓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寻找有关本节课内容的资料,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获得的知识也更全面了。此外,配乐结束语的出现也使得整节课成为联系的整体,使学生有种欣赏艺术作品的感受,陶醉在这浑然天成的文学殿堂里。如果是语文老师,教授《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播放一首箫独奏,声音低沉,偶尔夹杂些风声,使得学生频频皱眉,让学生在头脑中塑造孔乙己的形象。在背景音乐的节奏中,学生们情绪高涨,思考着,感受着,同时为下一课做好了很好的铺垫。配乐的结束语,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吸收变为主动的探索与思考。
有旋律的课自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我们的课堂毕竟不是舞台,不是哗众取宠的地方,我们不能把纯粹的艺术硬搬到课堂上。然而它们毕竟有相通的地方,用和教学内容非常相近的音乐,死死吸引住学生。让音乐把学生学习之情牢牢地控制住,促使学科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尽可能取其精华,完善教育手段与方法,使教育成为学生主动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享受其中,点燃激情。音乐对于学科教学的帮助是很大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有的放“乐”,恰到好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