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无学?那你可大错特错了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uwe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爸爸妈妈那苦口婆心的关于女孩子该选择一个安稳工作的言论轰炸中,我宁死不屈地在填报志愿单时把四所志愿学校的第一专业全部填成了新闻学。当所有人都以为我满怀着一腔浓郁的新闻理想时,恐怕只有我那伙朋友明白我是为了彼时喜欢了五年的偶像而选择了这条路。
  而当我真正踏入新闻学这一庄重而肃穆的学科领域,当我将要成为未来的新闻人或文字工作者时,我才明白一切从来都没有我所想象的那般简单,尽管我已渐渐爱上这个与我原本的想象大有出入的专业。
  重庆大学的新闻学院在这所古老且以理科著称的学府中还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年轻人,可也正是因为年轻,所以蕴含着无限大的可能。
  初入大学的我便在新生研讨课上感受到了这门学科的与众不同,老师口中那离我很遥远却又仿佛近在眼前的舆论学与社会发展好似一把把有力的锤子,重重砸在我的心上。新闻远远不是我茶余饭后与二三朋友津津乐道的娱乐八卦那样简单,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细细密密地贯穿着整个人生。
  自打入学以来,我在无数个时刻听见“新闻无学”四个字,这四个字从媒体人的口中吐露出来时总是带着些许自嘲的意味。在理科生和工科生眼中,我们是免受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折磨的幸运儿,大家千篇一律地给我们打上考前背一背概念、平时读读书看看电影便能万事大吉的符号,却殊不知“新闻无学”四个字的背后,是该要面面俱到的无奈。
  步入大学后有数以百计的社团活动等着我们参与,而在部门选择中,我们总是轻易便被给予宣传部成员的重任。修图、剪视频以及写新闻稿,这些看上去本就该由我们掌握的技能其实并非大一的课堂学习内容。而当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从不知道PS、PR为何物的小白过渡到能够大概做一份海报、剪辑出一个小视频的部员时,看着社团宣传板块上那被自己填满的部分,内心却是无可比拟的满足与自豪。
  中学时期的我最弱的科目当属历史,好似再清晰明了的知识线到了我的脑子中也会乱成一团浆糊。填报志愿时刻意避开历史专业的我还没有得意多久,便在大学的第一节课—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欲哭无泪了。可当中学时期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又好似看到了不同的风景。我看到了范长江、邹韬奋终其一生悉数奉献于中国新闻事业的伟大与坚韧,也看到了艰苦岁月中新闻事业在历史发展上推波助澜的那荡气回肠的一笔。
  以史为鉴,不负初心,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展望当下。新闻学概论的学习让我们真正意义上走进了新闻的世界。
  犹记得第一节课时,老师便让我们将真实性与客观性深深地刻在脑海里。所谓新闻,便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如今朋友圈内假新闻昌盛,不明所以的人在一条条“震惊!”“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泪”的标题中迷失了对事实真正的认知。我们大肆嘲笑这些标题党为博眼球而写出夸张又不明真假的字眼,讽刺过后,如何从我们这代新闻人开始摒弃这种陋习,便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
  截至目前,柴静老师的《看见》一书我已读了三次。而每次品读时,内心的感触都大有不同。中学时期看过《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后,我只是单纯地认为她是一个很牛的记者,能够用自己的人脉去挖掘别人触碰不到的事实,而当细细品味《看见》中那一篇篇深抵心窝、将血淋林的现实撕开给人看的报道后,我才恍然明白,新闻人有他特殊的使命所在,我们该用手中的笔去为这个世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它微不足道,只要能够改变些许不正义的东西,它便有了自己的意义。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渐渐成为人们碎片化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照片则是人们直观便利地掌握事实的依据所在。作为新闻系的学生,新闻摄影定然是必修的科目之一。当其他专业的同学们满眼羡慕地想象着我们挎着单反手捧奶茶,漫步于大街小巷的小资生活时,我们或许正一手打伞一手举起相机,冥思苦想究竟该捕捉怎样的场景。
  拍摄第一次作业时我们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这个人们保持高度敏感与警觉的社会中,很难有人愿意接受被拍摄入镜。我们在与人沟通却频繁被拒绝后,渐渐失去了最初的那份热情。那次我拍摄了一组名为棒棒的照片。所谓棒棒,是山城重庆独有的一份职业。由于地势起伏不定,所以便出现了一批人,他们每天扛着一根木棒穿梭于城市里,以为他人担起重物来谋生。
  摄影老师看到我的作业时,只是定定地望着我说:“你拍摄这组照片的意义在哪里呢?你认为他们可怜吗?你是在同情他们吗?他们也是从业者,他们有自己的自尊心,不需要你们的怜悯。”简单的几句话让我霎时间面红耳赤起来,我恍惚间明白了新闻的意义,我们所该做的不仅仅是揭露这个社会的丑恶与弘扬它的正能量,更该要摆正心态,用平和的心面对所有人,尊重一切合理的存在。
  我们也常常扛着巨大的摄像机和三脚架、穿越大半个城市只为拍摄几个镜头时看着满身狼狈的彼此傻笑,自嘲為新闻民工。可当我们打开新闻,看见那些奋斗在新闻第一线,只为报道最真实的一幕给大众的新闻人时,更多的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初心。
  来到新闻学院已有近乎两年的光景,我们依旧在听着他人口中那“新闻无学”的评价后乐此不疲地自学着新闻稿采写技巧和视频剪辑知识,我们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来了解国际国内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在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思考着怎样才能运营好微博微信账号,纵使世间还有许多人对我们抱之以不理解的态度,尽管新闻人仍是一个充满争议与误解的代名词,但我们始终坚信,我们拥有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我们终能够携手世人拥抱光明。
  若说青春是一条永远无法回头的路,那便让我们将对新闻的满身热血洒满这条不归路。柴静老师曾说新闻赋予了我们一个特权,让我们更早地接触到这个世界。我们定会坚定地一路追随那份新闻理想,握紧手中的笔和相机,与这世界同命运。
其他文献
读一些句子,闻到淡淡的清香,忆起一些往事。  每每念及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总能想到我外婆房屋旁边,在一堆亂石杂草中生长着一棵高大繁茂的枇杷树。无数次翘首以待的成熟日来临,我急忙拿着小背篓站在枇杷树下张着幼稚的小脸欢快地叫着:“扔下来,扔下来!”  姥姥小心翼翼地站在树上,不惧枝叶的阻挡,将手伸向树梢(树底下澄黄的甚至是微黄青绿的枇杷,早被人
期刊
书信,总是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它更能击中人内心的柔软。思哲同学和Mr-凌先生两位蝴蝶都建议增设书信栏目,回到“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的时代。你有想信的人吗?赶快动笔吧!  TO男神学霸:  我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你做了什么,听你说了什么,就喜欢上了你。或许是你优异的成绩和好听的男低音,或许是你的心无旁骛,你的坚持不懈,你的勇往直前,你的坚强乐观。  高考如一阵大风,吹散了
期刊
这学期至少要读五本书,每天早上五点之前必须起床,新买的练习册要跟上老师的节奏每天一章……那些年我们立过多少斗志昂扬的flag呀,结果却草草了事。事实证明,没有行动空有口号什么也改变不了。  你曾立过哪些flag,后来被打脸了  心理学家发现,把flag说出来虽然不会对你的人身造成威胁,但可能会降低目标达成的概率。2009年,来自纽约大学的皮特·高尔威泽通过对照组实验,验证了这个定律。他发现,当别人
期刊
意识到距离自己高考已经过去十年之久的时候,2018年的高考还没有真正开始,我以为那天来的时候我会颇多感慨地在朋友圈博取关注。事实上除了悄悄地关注了一下高考作文,更新了一下微信公众号,我什么也没有做。  人们往往会把一些数字看得意义非凡,“十年”更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古人用“十年”写尽了人世沧桑,“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它会在仓促之中帮你筛去无足轻重的东西。  你期望未来的十年会发生什么呢?考入
期刊
第一批00后已经开始高考了,最后一批90后也将告别高考10年了,如果与十年前那个目光澄澈的少年相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小蝶重磅推出,“时光轴·高考十年”特别栏目,为你讲述普通人的高考故事。你的现在,是他们做梦都想回去的时光。  未来留给积极上进的人  周末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听我妈念叨表弟表妹该高考了,嘱咐我去个电问候一下。一通祝福后,我劝慰姐弟俩不要紧张,坦然面对未知就好。挂完电话,觉得自己有些可
期刊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刚写完一个6000多字的剧本。我停笔的时候,室友凑过来看着我洋洋洒洒的稿子一阵感叹,直夸我脑洞大开,永不词穷。我付之一笑,没有作答,只是觉得她的话实有不妥。会写文章不一定脑洞非要多大,而脑洞大的人不一定会写文章,况且,长文章不一定就是好文章,大家不是也常说“浓缩的才是精华”吗?不过有一点她是对的,就是要写好文章,一定不能词穷。  其实从广义上来讲,词穷有很多含义:无话可讲、不知
期刊
积极废人:指那些很爱给自己立flag,但是永远做不到的人,这类人心态上积极向上,行动上却宛如废物,他们往往会在间歇性享乐后恐慌,时常为自己的懒惰自责。  知乎上把“积极废人”分为三大类型,看看你是不是也中枪了?  借口型“积极废人”  “今晚一定要早睡”—“回到家太晚了,洗完澡都12点了,明天吧……”  “明天一定要早起”—“昨晚加班太晚了,今天多睡一会吧……”  “这个月要看完这堆书”—“工作太
期刊
有些人只要静静地站在那里,不必言语,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你是这样的人吗?测试一下,看看你引人注目的魅力到底有几分?  1.你喜欢听哪种类型的音乐?  摇滚乐→2 流行乐→3  2.当你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你通常会?  只和熟悉的人交谈→3  马上就可以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4  3.周围人的热情友善比漠然更令你感到舒服吗?  是的→5 不是→4  4.你喜欢什么颜色?  黑色或蓝色
期刊
年少时,读过一首《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当时就感叹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文字的灵动和思维的跳跃。  恰逢窗外月色温凉倒真是像一地雪迹,望着窗外的美好情景我也迫不及待地落笔写些什么。在母亲的指导下,我仿照着唐朝六言绝句写了一首近体诗,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于是这样一个美妙的梦就在我的心里扎根—成为一名作家。  说起这个梦想便不得不说母亲。她是家中最
期刊
读书,或许不能让人一夜暴富,但是请相信:你在阅读上花的每一秒,都会沉淀成将来更好的你。  《人性的枷锁》  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张乐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长篇半自传体小说,以毛姆亲身经历为蓝本,描述了身有残疾的主人公菲利普从孤儿到长大的完整过程,反映了一个青年的痛苦、迷惘、失望、挫折和探索,以及逐步摆脱种种枷锁,寻找生命意义,走向成熟,获得精神解放的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