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屋门前有个旧庭院,很大。
老屋后头是个老菜园,很广。
旧瓜藤,旧豆藤,火龙果搭满红土墙,白菜番薯冬瓜野了一地。菜地右侧有大树水塘,落叶遍布。这里有我四分之一的童年。
那时候姑姑住在那儿,奶奶照顾姐姐,有时放学后我也被带到那里去。大概三四年级,八九岁年纪。邻舍是三姐弟,大姐上初中,二姐上小学,小弟和我同岁。姐姐还没回来的时候我就和他们一起玩。爬卡车,堆沙堡,用尖石子在地上刻画,用矿泉水瓶做水枪打“仗”,或是捉蝌蚪,“偷”茉莉。
夏天将至,我便领他们到菜园池塘里耍。这里总有许多“黑头家伙”,我们全挽起裤腿,扎起裙子下水捉。水不深,在我膝盖以下。随便掬起一捧,就是好几只,没腿的,有腿的。我们把它们装在玻璃瓶里养着玩。有一回玩得正烈,忽地听见弟弟那里传来一声惊喊,随即便是水花溅起之声。我们急忙上前将他拉起,以为碰上什么不得了的大怪物。结果呢?嘿,不过是只拳头大小的癞头蛤蟆,正蹲在出水口鼓着眼睛瞪他,大眼珠滴溜溜转,仰着头,像将军般神气。我们笑他胆儿小,被这样的小家伙吓了个大马趴。残阳轻霞下,男孩脸上染上一层红色,捂着湿漉漉的裤子奔回家,不甘心地嚷:“谁怕那丑东西!我是脚打滑!”于是之后好几周,弟弟与蛤蟆就成了我们的话题中心,那张黝黑的脸长久没褪去那日的颜色。
邻居家有几树茉莉,香气清幽,开出墙头来,惹得小孩眼馋。忘了是谁起意,某个午后,我们就驻在那堵墙前,趁主人午睡,几个“小贼”谋划片刻便出动了。墙不高且有镂空花饰,他们轻易就翻了过去。嫌我动静太大笨手笨脚,怕招来那只大黑狗,便让我放哨。许久他们才又翻出来,每人都兜两口袋,捎带几个橘子。他们分给我几朵茉莉,让我晒干泡茶喝水。但天公不作美,突来大风,我晒的几朵半干茉莉不知踪迹。
后来后来,就这样四年时光。我们倚在墙底吃清甜的火龙果,掰得两手指甲紫红,也从树上摘下澄黄的杨桃。我们在路边,在院里,在水中。庭院桂花落,茉莉落,姑姑离开了,我也走了,房子给了别人。再后来,他们也不见了。菜园上锁,再未开过,池塘再无蛙声。
几重山,几条道,万树万村驰奔。无杂天空开始有云朵,前方已现绿意,有嫣红之色。车子碾过乡道,尘土飞扬。
远远有人来迎。肤容是标准农村人,白背心蓝布衣,膝弯有条长线,脚上是年轻时参军穿的布鞋,缝补了好几回,褪了色。
来人摸摸我小辫,帮父亲把东西扛到屋里。母亲牵着我的手,我低头碎步走,几只胆大的鸡崽缠在我脚踝边。
这片区一共就几户人家,七大姑八大婶各路叔伯公。我们进最靠右一家。屋里还是不大光亮,唯一暖和亮堂的地儿也被盖去大半。爷爷搬来几把椅子让我们先坐,他上楼换件衣衫。于是,木板就“梆梆”响,沉重有力。
我爱在某个环境中打量东西,不论新旧。窝在母亲怀里,先抬头,是盖满尘灰的古式灯泡,线栓梁上,还有几顶斗笠,几个篮子,一件蓑衣;偏些,是储物柜,一篮筐白瓷碗,几瓶牛奶,其余被碎布挡住无法看见;然后,旧挂历,旧海报,旧时钟,没有了。再低头,赭红砖呈田字排列,灶底堆柴火,上架大锅,锅沿沾水。奶奶从山腰收几棵青菜,两根山药,一条茄子。屋里飘出香油味儿。我不禁吞口唾沫,偷偷移到门口瞅大灶。十二点钟方向时针分针重叠。
我们围在架起的圆桌边吃飯,大人商议三点半上山。出门时,爷爷给我戴斗笠,牵着我绕到屋后头往山上走。我回头望:屋在路下,山在路上。
这是第一次上山,依山而建的石梯也不大稳妥,爷爷就紧拉着我的手。没走几步,就看见一排排柚子树。宽厚叶子间掩映着硕大的黄柚,味道有点苦涩,又有些清甜。一棵柚子树最高也不过一米八,每根枝上都挂三两只柚子。
“今年天公作美,柚子熟得快。”他们这么说。然而我觉得并未有多大差别,反正都是十月后的事。爷爷到“小柚林”里走一遭,出来时左右手都是柚。“三红的柚子哟!上山顶吃!”
我们三拽两拉上了山。山顶很开阔,靠村子那头是荔枝树、龙眼树,都是累累果实,殷红,澄黄,墨绿。过山头是大道,可以望见下面街道市集。我们都被天裹在怀里,有多大力也扯不开云朵,索性躺下歇息。大人们都放下箩筐,拿起长剪刀,在下坎将最顶上、最红、最甜的荔枝剪下,也把最大最甜的龙眼剪下,“哗啦哗啦”,满两筐。突然想起课文里的《桂花雨》。摇撼树,就有一地桂花。我也效仿。可不如我愿呢,撼不动。我抱着比我手臂大半周的树干叹气。爸爸、大伯都上树摘去,看他们那麻溜劲儿,我也心痒。爷爷把我抱到最低的树杈上,让我扶枝,一点点摸索。左,右,上,左,右。我颤巍巍探出手,摘到第一颗果实,得意地直往人前晃。又似泼猴,上蹿下跑,累了就坐在枝上吃父亲递下的龙眼或爷爷递的柚子。看稀疏青草地,望白云远群山,直至日暮降临,乡里升起炊烟。
“走咧!收工!”爷爷在下头接住我,一声吆喝,一行人,晃晃下山,背上沉甸,脸上都是喜悦。
回家。
爷爷在屋前招手。
脚边,有一麻袋龙眼,一麻袋荔枝,两麻袋蜜柚,一筐鸡蛋。
(指导老师:郭培旺)
随着年岁增长,很多事物其实已经不见。你所遇见的事,遇见的人,看的烟火,攀的大树。镇里楼房店铺更换不晓几代,树也不知长了几回,结了几次果。老屋租给别人,没有杨桃,没有火龙果,没有青蛙蝌蚪,那扇门里世界不再属于我。安厚镇里头山仍青翠,只是蜜柚再未有人从村里带出来过,龙眼荔枝出生地也不知哪里。而这一切都印证时间轮换,我们永远无法回到昨日。那些充斥市井里的故事和活蹦乱跳自由自在的生灵可能不晓得哪日便被切切实实忘却。现在长久不曾归乡,乡里也没什么该探望的人,回了也不知往哪儿野去。所以我愿在我还有那些记忆以前,在它还属于我之前,把它写下来,告诉我自己:我原来经历过这样的人生,遇见过这样的人。
Q1新作文:在写作中你最大的感悟和收获有哪些?
张 铃:于我而言,实如寻常看法那般,写作是心理图象之映射。就如拍电影,画漫画,让他人见到你的世界,去了解你,一草一木,一阵风一场雨。写作又似编织,有一定章法与技巧。一段话印象很深刻,亦是迄今一直追求的写作方式:去塑造多个自我。在写作前思考,假使我是谁,我会如何做,会有什么情感。人物塑成,出文便不是难事。因为你已经完整经历一个人的人生。所以每天行在路上,我都会随身带上一个本子、一支笔,去描摹我的世界。乐在其中。
Q2新作文:平时喜欢读些什么书?喜欢的作家有哪些?有没有最喜欢的作家和书?
张 铃:喜欢的书:《活着》《巨人的陨落》《还魂记》;最喜欢的书:《摆渡人》。喜欢的作家:鲁迅、陈应松;最喜欢的作家:余华。
Q3新作文:对同样喜欢写作的同龄人,有没有想说的话?
张 铃:一个人如果会写作且热爱写作,那人生必定幸福与丰富多彩。因为他们会去观察、享受每一天的生活。这就好比获得一笔巨额财富,取之不尽,用而不竭。一直写下去,本自初心,不失热忱。心中有种子,他日必萌芽。
Q4新作文:想对《新作文》说的话。
张 铃:首次见面在学校图书室,不到一臂长的银灰书架上。当时细览是高中版里几篇佳作,确实皆是佼佼者。心中倏地在模糊中跃出个念头:我也要写得这样好。所以努力一年半载,终得所获。《新作文》是我写作生涯中迎来的巨大惊喜。她就像一个传递者和分享者,亦是许多热爱写作的青少年的启航点,同时可以让我们从他人处取精华补己短。相信在读者、作者、编辑共同努力下,《新作文》定会越办越好。
老屋后头是个老菜园,很广。
旧瓜藤,旧豆藤,火龙果搭满红土墙,白菜番薯冬瓜野了一地。菜地右侧有大树水塘,落叶遍布。这里有我四分之一的童年。
那时候姑姑住在那儿,奶奶照顾姐姐,有时放学后我也被带到那里去。大概三四年级,八九岁年纪。邻舍是三姐弟,大姐上初中,二姐上小学,小弟和我同岁。姐姐还没回来的时候我就和他们一起玩。爬卡车,堆沙堡,用尖石子在地上刻画,用矿泉水瓶做水枪打“仗”,或是捉蝌蚪,“偷”茉莉。
夏天将至,我便领他们到菜园池塘里耍。这里总有许多“黑头家伙”,我们全挽起裤腿,扎起裙子下水捉。水不深,在我膝盖以下。随便掬起一捧,就是好几只,没腿的,有腿的。我们把它们装在玻璃瓶里养着玩。有一回玩得正烈,忽地听见弟弟那里传来一声惊喊,随即便是水花溅起之声。我们急忙上前将他拉起,以为碰上什么不得了的大怪物。结果呢?嘿,不过是只拳头大小的癞头蛤蟆,正蹲在出水口鼓着眼睛瞪他,大眼珠滴溜溜转,仰着头,像将军般神气。我们笑他胆儿小,被这样的小家伙吓了个大马趴。残阳轻霞下,男孩脸上染上一层红色,捂着湿漉漉的裤子奔回家,不甘心地嚷:“谁怕那丑东西!我是脚打滑!”于是之后好几周,弟弟与蛤蟆就成了我们的话题中心,那张黝黑的脸长久没褪去那日的颜色。
邻居家有几树茉莉,香气清幽,开出墙头来,惹得小孩眼馋。忘了是谁起意,某个午后,我们就驻在那堵墙前,趁主人午睡,几个“小贼”谋划片刻便出动了。墙不高且有镂空花饰,他们轻易就翻了过去。嫌我动静太大笨手笨脚,怕招来那只大黑狗,便让我放哨。许久他们才又翻出来,每人都兜两口袋,捎带几个橘子。他们分给我几朵茉莉,让我晒干泡茶喝水。但天公不作美,突来大风,我晒的几朵半干茉莉不知踪迹。
后来后来,就这样四年时光。我们倚在墙底吃清甜的火龙果,掰得两手指甲紫红,也从树上摘下澄黄的杨桃。我们在路边,在院里,在水中。庭院桂花落,茉莉落,姑姑离开了,我也走了,房子给了别人。再后来,他们也不见了。菜园上锁,再未开过,池塘再无蛙声。
几重山,几条道,万树万村驰奔。无杂天空开始有云朵,前方已现绿意,有嫣红之色。车子碾过乡道,尘土飞扬。
远远有人来迎。肤容是标准农村人,白背心蓝布衣,膝弯有条长线,脚上是年轻时参军穿的布鞋,缝补了好几回,褪了色。
来人摸摸我小辫,帮父亲把东西扛到屋里。母亲牵着我的手,我低头碎步走,几只胆大的鸡崽缠在我脚踝边。
这片区一共就几户人家,七大姑八大婶各路叔伯公。我们进最靠右一家。屋里还是不大光亮,唯一暖和亮堂的地儿也被盖去大半。爷爷搬来几把椅子让我们先坐,他上楼换件衣衫。于是,木板就“梆梆”响,沉重有力。
我爱在某个环境中打量东西,不论新旧。窝在母亲怀里,先抬头,是盖满尘灰的古式灯泡,线栓梁上,还有几顶斗笠,几个篮子,一件蓑衣;偏些,是储物柜,一篮筐白瓷碗,几瓶牛奶,其余被碎布挡住无法看见;然后,旧挂历,旧海报,旧时钟,没有了。再低头,赭红砖呈田字排列,灶底堆柴火,上架大锅,锅沿沾水。奶奶从山腰收几棵青菜,两根山药,一条茄子。屋里飘出香油味儿。我不禁吞口唾沫,偷偷移到门口瞅大灶。十二点钟方向时针分针重叠。
我们围在架起的圆桌边吃飯,大人商议三点半上山。出门时,爷爷给我戴斗笠,牵着我绕到屋后头往山上走。我回头望:屋在路下,山在路上。
这是第一次上山,依山而建的石梯也不大稳妥,爷爷就紧拉着我的手。没走几步,就看见一排排柚子树。宽厚叶子间掩映着硕大的黄柚,味道有点苦涩,又有些清甜。一棵柚子树最高也不过一米八,每根枝上都挂三两只柚子。
“今年天公作美,柚子熟得快。”他们这么说。然而我觉得并未有多大差别,反正都是十月后的事。爷爷到“小柚林”里走一遭,出来时左右手都是柚。“三红的柚子哟!上山顶吃!”
我们三拽两拉上了山。山顶很开阔,靠村子那头是荔枝树、龙眼树,都是累累果实,殷红,澄黄,墨绿。过山头是大道,可以望见下面街道市集。我们都被天裹在怀里,有多大力也扯不开云朵,索性躺下歇息。大人们都放下箩筐,拿起长剪刀,在下坎将最顶上、最红、最甜的荔枝剪下,也把最大最甜的龙眼剪下,“哗啦哗啦”,满两筐。突然想起课文里的《桂花雨》。摇撼树,就有一地桂花。我也效仿。可不如我愿呢,撼不动。我抱着比我手臂大半周的树干叹气。爸爸、大伯都上树摘去,看他们那麻溜劲儿,我也心痒。爷爷把我抱到最低的树杈上,让我扶枝,一点点摸索。左,右,上,左,右。我颤巍巍探出手,摘到第一颗果实,得意地直往人前晃。又似泼猴,上蹿下跑,累了就坐在枝上吃父亲递下的龙眼或爷爷递的柚子。看稀疏青草地,望白云远群山,直至日暮降临,乡里升起炊烟。
“走咧!收工!”爷爷在下头接住我,一声吆喝,一行人,晃晃下山,背上沉甸,脸上都是喜悦。
回家。
爷爷在屋前招手。
脚边,有一麻袋龙眼,一麻袋荔枝,两麻袋蜜柚,一筐鸡蛋。
(指导老师:郭培旺)
随着年岁增长,很多事物其实已经不见。你所遇见的事,遇见的人,看的烟火,攀的大树。镇里楼房店铺更换不晓几代,树也不知长了几回,结了几次果。老屋租给别人,没有杨桃,没有火龙果,没有青蛙蝌蚪,那扇门里世界不再属于我。安厚镇里头山仍青翠,只是蜜柚再未有人从村里带出来过,龙眼荔枝出生地也不知哪里。而这一切都印证时间轮换,我们永远无法回到昨日。那些充斥市井里的故事和活蹦乱跳自由自在的生灵可能不晓得哪日便被切切实实忘却。现在长久不曾归乡,乡里也没什么该探望的人,回了也不知往哪儿野去。所以我愿在我还有那些记忆以前,在它还属于我之前,把它写下来,告诉我自己:我原来经历过这样的人生,遇见过这样的人。
Q1新作文:在写作中你最大的感悟和收获有哪些?
张 铃:于我而言,实如寻常看法那般,写作是心理图象之映射。就如拍电影,画漫画,让他人见到你的世界,去了解你,一草一木,一阵风一场雨。写作又似编织,有一定章法与技巧。一段话印象很深刻,亦是迄今一直追求的写作方式:去塑造多个自我。在写作前思考,假使我是谁,我会如何做,会有什么情感。人物塑成,出文便不是难事。因为你已经完整经历一个人的人生。所以每天行在路上,我都会随身带上一个本子、一支笔,去描摹我的世界。乐在其中。
Q2新作文:平时喜欢读些什么书?喜欢的作家有哪些?有没有最喜欢的作家和书?
张 铃:喜欢的书:《活着》《巨人的陨落》《还魂记》;最喜欢的书:《摆渡人》。喜欢的作家:鲁迅、陈应松;最喜欢的作家:余华。
Q3新作文:对同样喜欢写作的同龄人,有没有想说的话?
张 铃:一个人如果会写作且热爱写作,那人生必定幸福与丰富多彩。因为他们会去观察、享受每一天的生活。这就好比获得一笔巨额财富,取之不尽,用而不竭。一直写下去,本自初心,不失热忱。心中有种子,他日必萌芽。
Q4新作文:想对《新作文》说的话。
张 铃:首次见面在学校图书室,不到一臂长的银灰书架上。当时细览是高中版里几篇佳作,确实皆是佼佼者。心中倏地在模糊中跃出个念头:我也要写得这样好。所以努力一年半载,终得所获。《新作文》是我写作生涯中迎来的巨大惊喜。她就像一个传递者和分享者,亦是许多热爱写作的青少年的启航点,同时可以让我们从他人处取精华补己短。相信在读者、作者、编辑共同努力下,《新作文》定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