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春风起,又是桃红柳绿时,此时正是农民们的备耕时节,也是中考师生备考的关键时期。2010年中考作文会呈现出什么万紫千红的局面呢?我们又该怎么来应对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回望过去,把握趋势
综观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题,真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认真盘点这些作文题,就可以窥见中考作文的发展趋势,预测2010年中考作文的主要方向、重点题型,从而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备考准备。
1、命题形式渐趋稳定
我们先来一起看一下近三年的“作文题型一览表”(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话题作文所占比例一路走低,材料作文虽有起伏变化。但所占比例最高时也只有10.1%,呈现出“月白风清欲坠时”的衰微态势:可能是受北京、上海、湖南等地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中考作文中全命题作文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2009年高达39.2%,出现了与选题作文平分秋色并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
尤为亮眼的是:近三年来,选题作文所占比例最高,“花开正满枝”,是中考作文的主要形式。我们对这些选题作文中所出现的题型也进行了统计。其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而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所占比例则有所上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2010年中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依然会以强劲的势头成为主要命题形式,尤其是“亦限亦放两相宜”的半命题作文可能会出现在更多省市的试卷中。当然,每年的作文题型都会出现新面孔,从“变”的角度来看,想象作文或按要求续写等命题形式也有可能在个别省市出现。
2、生活倾向渐趋明朗
综观近三年的中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者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考住”学生,而是为了“考出”学生,因此命题涉及的内容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命题者直接从生活现象或已发生的现实事件中取材而命制出的作文题越来越多。
如2009年各省市的中考作文题中,北京燕山题是以“有一种_______叫_______”为题,引导学生来回忆初中生活,让青春岁月成为永远的记忆:天津题是以“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为副标题,让学生对材料中说到的甜甜感到的无助和痛苦、压力和挫折进行劝解;上海题是以“在学海中游泳”为标题,吉林题是以“假如初三不再补课”为标题,内蒙古赤峰题是以“家长会”为话题,陕西题是以“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为题目,新疆乌鲁木齐题要求以《今夜无眠》这句歌词写一篇文章……这些作文题都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自然、社会、人生、心灵,注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感修养。生活化的命题在2010年仍将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必将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
3、隐含理性思辨要求
关注现实生活是作文命题的“永恒主题”,近两年,生活体验类的作文题越来越多,而这些生活体验材料的背后又常常隐含着对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
2007年、2008年就有很多这样的作文题,而2009年的命题更是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如河南以“逆耳忠言助我行”为题,湖北黄石以“从细微处见真情”为题,浙江嘉兴以“不走寻常路”为题,福建厦门以“______才能优秀”为题,福建宁德以“生活需要梦”为题,这些都是极具理性思辨意味的命题。湖北黄冈是“人生最重要的几个字”。命题者要求考生“领悟其所蕴涵的道理,选取一个角度,提炼观点”再作文。这类题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辩证地思考问题,从而“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走出误区,挥洒才情
小故事:我的女儿在念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写过一篇作文,叫做《清道夫》。她描写我们院子的环卫工人,说是穿着白大氅,戴着白口罩,手里提着铃。一听到铃声,我的女儿就感到充满了诗意,对这个工人产生由衷的敬慕。她把作文拿给我看,我说你真是见鬼了!我们家院子里的工人,难道是你写的这样一个白衣使者吗?明明是一个发育不健全的侏儒,连说话都有困难,动作也并不是很伶俐。你为什么实实在在的不去写,而去胡编乱造呢?……她说,如果按照实际情况写。老师可能会说“立意不高”的。
胡编乱造出来的高立意就不可能不是虚伪的、不诚实的,文章只要是不诚实的,就会让人觉得讨厌。其实你要对环卫工人表示你的敬意,并不一定要他穿着白大氅,如果你在观察一个穿着很土气、发育不良、智商水平不很高的劳动者,从他许多不可爱的地方看出一些难能可贵之处,那你就有了进步。从大家都觉得可爱的人身上看出可爱,是一种水平;从大家看不出可爱的人身上看出可爱来,是更高水平的自我,也就是更高的立意。(节选自《直谏中学语文教学》,著,孙绍振)
不少考生因为平时忽视了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淡看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写作时难免拘谨尴尬,捉襟见肘。一些考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为了得高分,不得不用成人化、公众化、套路化的话语模式来代替富有个性的话语,用刻板的、虚拟的印象来代替自己对新鲜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总结一下,中考作文中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编造生活
某报记者就曾对某中学模拟考的作文作过一番分类调查。结果发现一个滑稽的现象:“在学习雷锋的日子里”,有一半学生凑巧“捡”到了装有巨款的钱包,另一半学生则正好有机会“搀”老太太过马路:一个班里的学生为表现家庭困难,有四十几个人恶狠狠地“迫使”父母下岗:为了表现独生子女的困惑。有二十几个同学果断地让父母“离婚”……从表面上来看,这些作文都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但认真一读,总觉得有问题,到底哪儿出了毛病?关键就在于考生编造生活,以假情假意欺骗阅卷老师。
2、机械照搬
一些同学在反复的写作训练中对《历届中考优秀作文选》中的范文掌握得滚瓜烂熟,在具体的写作时甚至背熟了《分类描写词典》《警句格言汇编》中的精彩语句,无论出什么题目,他们都会经过审题、选材等步骤。然后熟练地按照作文要求从大脑材料库中搜索出现成的内容甚至主题思想,像产品装配似的组合成一篇篇文章来。有些同学甚至从《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中选出几十篇文章熟读背透来应付中考。这种做法势必使考生的思维陷入一种惰性,让文章显得刻板、枯燥、乏味。
3、模式僵化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作文的结构及思路上。模式化和公式化的写作已成为中考作文的新八股。写记叙文有三环节:先时间地点。再人物事件。最后升华主题;写议论文有三段式: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写说明文有三结构:先总写,后分写,再总写;写材料作文有四步骤:先引出论点,后分析论证,再联系实际,最后总结全文等。太多的考生是“为文而文”,有的根据公式“套”。有的仿照优秀习作“摹”。还有的按固定的结构模式去“填充”“描红”。造成作文千人一面、千口一腔、千 篇一律。
三、背上锦囊,亮剑中考
1、打开双眼,积累新颖素材
要写好2010年的中考作文,同学们要积累新颖的材料。不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发现感动,寻觅真善美的所在,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还要通过各种渠道,比如通过收看新闻节目、翻阅报纸杂志、上网查询最新资讯等方式关注社会热点。但同学们平时学习都很紧张,难有条件和时间去搜集整理,我们可以通过浏览“最新作文素材”类的图书获得相关素材。
当然,要运用好素材。让它们成为作文的闪光点,还必须挖掘这些材料的内涵,揣摩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运用素材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追踪生活,围绕一个“新”字;摒弃虚假,强化一个“真”字;用心感悟,一着意一个“深”字。请阅读下面这段闪耀着理性光芒的好文段:
忘不了感动中国的最美女校长李灵,她为了孩子四处奔走,眼角有了皱纹,双手不再细腻。但是她把爱与温暖带进了乡村学校的课堂,她是让全国人民尊敬的“‘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大城市优厚的待遇对一个“80后”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然而。这位执著的校长却偏偏选择了偏远的山区,选择了被边缘化的留守儿童。在这里。她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她的奉献也更具深远意义。
忘不了航天之父钱学森,他在美国优厚的待遇诱惑下,毅然选择了报效祖国。他被尊为“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在这众多的名誉面前,他仍旧时刻不忘燃烧自己,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他对国家、对社会的奉献是善始善终的,甚至在他临死前,仍旧为我国的科技发展献计献策。毫无疑问,国家和民族都将铭记钱学森,因为他是爱国者、奉献者。
(文段选自《中考作文必备考题》一书)
2、立足现实,盘活生活体验
源于生活很重要,但有了生活,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因为中考作文要求我们能艺术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如果我们不去深切地体会生活,盘活生活体验,那么即使是再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不过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素材,不可能成为鲜活的写作题材。
盘活生活体验,要特别有意识地培养丰富的情感。生活中的任何人、事、物的变化,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笑声、哭声、风声、雨声、读书声、歌唱声,都会令人产生不同的情绪;花香、茶香、酒香、饭香、煎饼香,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和煦的阳光、清凉的海风、无边的草原,会使人心旷神怡;忙碌的街头、拥挤的汽车、喧哗的市场,会让人烦躁不安;明天的家长会、未完成的作业、一场足球赛。会让人紧张焦虑。诸如此类的外部刺激,都是我们体验的对象,值得我们去挖掘。请读下面这篇优秀习作:
不是人
殷威飞
前不久在阅览室读到这样一句话:
“禽兽尚且有一点怜悯之心,而我一点也没有,所以我不是禽兽……”
这是什么逻辑?!我当时被它的幽默逗笑了,以至于该作是出自何人之手也忘了瞟上一眼。后来我想。这也许是一个无聊者没事做写着玩的,应该没有什么深刻的意思吧。
事有凑巧。一日在风雨球场散步。又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你这家伙不是人……”一个短发女生咬牙切齿。
另一个长发女生不无得意:“我不是人,我是九天仙女下凡尘。”说完便趾高气扬,意气风发地走了。
“长发”风一般地从我身边飘过,我看不惯她那副德性。心里说道:“魔鬼一般,还九天仙女。”我很轻蔑地扫了她一眼。不过她这回答实在是巧妙,如果有一天也有人骂我“不是人”时,我不也可以说,我是神仙吗?
我还真“学以致用”了。一日因一点小事得罪了一室友,这人一向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可他那“口”比刀子还厉害。我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一番唇枪舌剑之后,他气极:“你还算不算人……”不等他把话说完。我油腔滑调,回以“神仙”之语,他却又甩给我这样一句:“真是牛头马面。”便气呼呼地出了寝室。
轮到我一头雾水了,这又是什么鬼话?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牛头马面是鬼大哥。哎,真想不到,别人认为你“不是人”时,你还可以是仙,可以是鬼,可以是……
我一时也懵懂了。我搞不清楚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有多少禽兽,有多少仙或多少鬼。
但我知道的是:若用绣花针刺自己,每个人都知道痛,所以每个人都是人;若用绣花针狠狠地扎别人,别人被捅成了马蜂窝,自己丝毫也不痛。所以每个人都是鬼;若是别人来刺自己,自己一定会火冒三丈,暴跳如雷,虎视眈眈地盯着别人,恨不得“断其筋骨”,所以每个人都是禽兽;倘使有人用甜言蜜语的金针轻轻地点着他们的百会穴,他们一定会感觉神清气爽,飘飘欲仙,所以每个人也都是神仙……
这样一来,“不是人”的帽子一旦戴到人的头上,是不是并不觉得羞耻,反而还有点荣光了呢?
这篇作品有它的独到之处:作者从阅览室看到的一句诡辩之语阐述开来,巧妙联系生活中的几件小事,用一种看似轻松的笔调对一些人的心态进行了深刻挖掘,反映出作者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是结尾的两段议论性文字,总结全文,升华思想,发人深省。另外,文章以“不是人”为题,真实新鲜,并以此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内容紧凑,很值得大家借鉴。
3、勤于训练,强化文体意识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一般是文体不限,但在评分时则要求文体特征要鲜明。
为了能在中考时具备强烈的文体意识,我们应该抓紧这段时间做好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可以选择一个作文题,审题后,决定要写的文体,然后根据文体特征构思。因为时间紧迫,我们还可以进行各种文体的片段训练,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选择了记叙文,就要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把人写好,把事写实。如果从自己或身边的生活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写一篇小小说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若选择议论文,就要有充足的事实和理论依据。一般情况下,初中生宜写记叙文,在生动的叙述中,我们既可以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又可以深入地阐述人生的启示。丰富地展示自己的作文功底。
总之,一篇成功的中考作文,必须以高尚的思想感情为统帅,以新颖的素材和鲜明的文体特征为基础,方可得到“立意新颖”“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情节起伏”等赞赏,从而成为中考作文的佼佼者。
一、回望过去,把握趋势
综观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题,真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认真盘点这些作文题,就可以窥见中考作文的发展趋势,预测2010年中考作文的主要方向、重点题型,从而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备考准备。
1、命题形式渐趋稳定
我们先来一起看一下近三年的“作文题型一览表”(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话题作文所占比例一路走低,材料作文虽有起伏变化。但所占比例最高时也只有10.1%,呈现出“月白风清欲坠时”的衰微态势:可能是受北京、上海、湖南等地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中考作文中全命题作文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2009年高达39.2%,出现了与选题作文平分秋色并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
尤为亮眼的是:近三年来,选题作文所占比例最高,“花开正满枝”,是中考作文的主要形式。我们对这些选题作文中所出现的题型也进行了统计。其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而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所占比例则有所上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2010年中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依然会以强劲的势头成为主要命题形式,尤其是“亦限亦放两相宜”的半命题作文可能会出现在更多省市的试卷中。当然,每年的作文题型都会出现新面孔,从“变”的角度来看,想象作文或按要求续写等命题形式也有可能在个别省市出现。
2、生活倾向渐趋明朗
综观近三年的中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者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考住”学生,而是为了“考出”学生,因此命题涉及的内容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命题者直接从生活现象或已发生的现实事件中取材而命制出的作文题越来越多。
如2009年各省市的中考作文题中,北京燕山题是以“有一种_______叫_______”为题,引导学生来回忆初中生活,让青春岁月成为永远的记忆:天津题是以“致甜甜同学的一封信”为副标题,让学生对材料中说到的甜甜感到的无助和痛苦、压力和挫折进行劝解;上海题是以“在学海中游泳”为标题,吉林题是以“假如初三不再补课”为标题,内蒙古赤峰题是以“家长会”为话题,陕西题是以“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为题目,新疆乌鲁木齐题要求以《今夜无眠》这句歌词写一篇文章……这些作文题都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自然、社会、人生、心灵,注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感修养。生活化的命题在2010年仍将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必将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
3、隐含理性思辨要求
关注现实生活是作文命题的“永恒主题”,近两年,生活体验类的作文题越来越多,而这些生活体验材料的背后又常常隐含着对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
2007年、2008年就有很多这样的作文题,而2009年的命题更是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如河南以“逆耳忠言助我行”为题,湖北黄石以“从细微处见真情”为题,浙江嘉兴以“不走寻常路”为题,福建厦门以“______才能优秀”为题,福建宁德以“生活需要梦”为题,这些都是极具理性思辨意味的命题。湖北黄冈是“人生最重要的几个字”。命题者要求考生“领悟其所蕴涵的道理,选取一个角度,提炼观点”再作文。这类题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辩证地思考问题,从而“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走出误区,挥洒才情
小故事:我的女儿在念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写过一篇作文,叫做《清道夫》。她描写我们院子的环卫工人,说是穿着白大氅,戴着白口罩,手里提着铃。一听到铃声,我的女儿就感到充满了诗意,对这个工人产生由衷的敬慕。她把作文拿给我看,我说你真是见鬼了!我们家院子里的工人,难道是你写的这样一个白衣使者吗?明明是一个发育不健全的侏儒,连说话都有困难,动作也并不是很伶俐。你为什么实实在在的不去写,而去胡编乱造呢?……她说,如果按照实际情况写。老师可能会说“立意不高”的。
胡编乱造出来的高立意就不可能不是虚伪的、不诚实的,文章只要是不诚实的,就会让人觉得讨厌。其实你要对环卫工人表示你的敬意,并不一定要他穿着白大氅,如果你在观察一个穿着很土气、发育不良、智商水平不很高的劳动者,从他许多不可爱的地方看出一些难能可贵之处,那你就有了进步。从大家都觉得可爱的人身上看出可爱,是一种水平;从大家看不出可爱的人身上看出可爱来,是更高水平的自我,也就是更高的立意。(节选自《直谏中学语文教学》,著,孙绍振)
不少考生因为平时忽视了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淡看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写作时难免拘谨尴尬,捉襟见肘。一些考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为了得高分,不得不用成人化、公众化、套路化的话语模式来代替富有个性的话语,用刻板的、虚拟的印象来代替自己对新鲜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总结一下,中考作文中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编造生活
某报记者就曾对某中学模拟考的作文作过一番分类调查。结果发现一个滑稽的现象:“在学习雷锋的日子里”,有一半学生凑巧“捡”到了装有巨款的钱包,另一半学生则正好有机会“搀”老太太过马路:一个班里的学生为表现家庭困难,有四十几个人恶狠狠地“迫使”父母下岗:为了表现独生子女的困惑。有二十几个同学果断地让父母“离婚”……从表面上来看,这些作文都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但认真一读,总觉得有问题,到底哪儿出了毛病?关键就在于考生编造生活,以假情假意欺骗阅卷老师。
2、机械照搬
一些同学在反复的写作训练中对《历届中考优秀作文选》中的范文掌握得滚瓜烂熟,在具体的写作时甚至背熟了《分类描写词典》《警句格言汇编》中的精彩语句,无论出什么题目,他们都会经过审题、选材等步骤。然后熟练地按照作文要求从大脑材料库中搜索出现成的内容甚至主题思想,像产品装配似的组合成一篇篇文章来。有些同学甚至从《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中选出几十篇文章熟读背透来应付中考。这种做法势必使考生的思维陷入一种惰性,让文章显得刻板、枯燥、乏味。
3、模式僵化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作文的结构及思路上。模式化和公式化的写作已成为中考作文的新八股。写记叙文有三环节:先时间地点。再人物事件。最后升华主题;写议论文有三段式: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写说明文有三结构:先总写,后分写,再总写;写材料作文有四步骤:先引出论点,后分析论证,再联系实际,最后总结全文等。太多的考生是“为文而文”,有的根据公式“套”。有的仿照优秀习作“摹”。还有的按固定的结构模式去“填充”“描红”。造成作文千人一面、千口一腔、千 篇一律。
三、背上锦囊,亮剑中考
1、打开双眼,积累新颖素材
要写好2010年的中考作文,同学们要积累新颖的材料。不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发现感动,寻觅真善美的所在,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还要通过各种渠道,比如通过收看新闻节目、翻阅报纸杂志、上网查询最新资讯等方式关注社会热点。但同学们平时学习都很紧张,难有条件和时间去搜集整理,我们可以通过浏览“最新作文素材”类的图书获得相关素材。
当然,要运用好素材。让它们成为作文的闪光点,还必须挖掘这些材料的内涵,揣摩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运用素材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追踪生活,围绕一个“新”字;摒弃虚假,强化一个“真”字;用心感悟,一着意一个“深”字。请阅读下面这段闪耀着理性光芒的好文段:
忘不了感动中国的最美女校长李灵,她为了孩子四处奔走,眼角有了皱纹,双手不再细腻。但是她把爱与温暖带进了乡村学校的课堂,她是让全国人民尊敬的“‘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大城市优厚的待遇对一个“80后”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然而。这位执著的校长却偏偏选择了偏远的山区,选择了被边缘化的留守儿童。在这里。她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她的奉献也更具深远意义。
忘不了航天之父钱学森,他在美国优厚的待遇诱惑下,毅然选择了报效祖国。他被尊为“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在这众多的名誉面前,他仍旧时刻不忘燃烧自己,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他对国家、对社会的奉献是善始善终的,甚至在他临死前,仍旧为我国的科技发展献计献策。毫无疑问,国家和民族都将铭记钱学森,因为他是爱国者、奉献者。
(文段选自《中考作文必备考题》一书)
2、立足现实,盘活生活体验
源于生活很重要,但有了生活,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因为中考作文要求我们能艺术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如果我们不去深切地体会生活,盘活生活体验,那么即使是再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不过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素材,不可能成为鲜活的写作题材。
盘活生活体验,要特别有意识地培养丰富的情感。生活中的任何人、事、物的变化,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笑声、哭声、风声、雨声、读书声、歌唱声,都会令人产生不同的情绪;花香、茶香、酒香、饭香、煎饼香,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和煦的阳光、清凉的海风、无边的草原,会使人心旷神怡;忙碌的街头、拥挤的汽车、喧哗的市场,会让人烦躁不安;明天的家长会、未完成的作业、一场足球赛。会让人紧张焦虑。诸如此类的外部刺激,都是我们体验的对象,值得我们去挖掘。请读下面这篇优秀习作:
不是人
殷威飞
前不久在阅览室读到这样一句话:
“禽兽尚且有一点怜悯之心,而我一点也没有,所以我不是禽兽……”
这是什么逻辑?!我当时被它的幽默逗笑了,以至于该作是出自何人之手也忘了瞟上一眼。后来我想。这也许是一个无聊者没事做写着玩的,应该没有什么深刻的意思吧。
事有凑巧。一日在风雨球场散步。又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你这家伙不是人……”一个短发女生咬牙切齿。
另一个长发女生不无得意:“我不是人,我是九天仙女下凡尘。”说完便趾高气扬,意气风发地走了。
“长发”风一般地从我身边飘过,我看不惯她那副德性。心里说道:“魔鬼一般,还九天仙女。”我很轻蔑地扫了她一眼。不过她这回答实在是巧妙,如果有一天也有人骂我“不是人”时,我不也可以说,我是神仙吗?
我还真“学以致用”了。一日因一点小事得罪了一室友,这人一向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可他那“口”比刀子还厉害。我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一番唇枪舌剑之后,他气极:“你还算不算人……”不等他把话说完。我油腔滑调,回以“神仙”之语,他却又甩给我这样一句:“真是牛头马面。”便气呼呼地出了寝室。
轮到我一头雾水了,这又是什么鬼话?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牛头马面是鬼大哥。哎,真想不到,别人认为你“不是人”时,你还可以是仙,可以是鬼,可以是……
我一时也懵懂了。我搞不清楚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有多少禽兽,有多少仙或多少鬼。
但我知道的是:若用绣花针刺自己,每个人都知道痛,所以每个人都是人;若用绣花针狠狠地扎别人,别人被捅成了马蜂窝,自己丝毫也不痛。所以每个人都是鬼;若是别人来刺自己,自己一定会火冒三丈,暴跳如雷,虎视眈眈地盯着别人,恨不得“断其筋骨”,所以每个人都是禽兽;倘使有人用甜言蜜语的金针轻轻地点着他们的百会穴,他们一定会感觉神清气爽,飘飘欲仙,所以每个人也都是神仙……
这样一来,“不是人”的帽子一旦戴到人的头上,是不是并不觉得羞耻,反而还有点荣光了呢?
这篇作品有它的独到之处:作者从阅览室看到的一句诡辩之语阐述开来,巧妙联系生活中的几件小事,用一种看似轻松的笔调对一些人的心态进行了深刻挖掘,反映出作者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是结尾的两段议论性文字,总结全文,升华思想,发人深省。另外,文章以“不是人”为题,真实新鲜,并以此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内容紧凑,很值得大家借鉴。
3、勤于训练,强化文体意识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一般是文体不限,但在评分时则要求文体特征要鲜明。
为了能在中考时具备强烈的文体意识,我们应该抓紧这段时间做好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可以选择一个作文题,审题后,决定要写的文体,然后根据文体特征构思。因为时间紧迫,我们还可以进行各种文体的片段训练,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选择了记叙文,就要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把人写好,把事写实。如果从自己或身边的生活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写一篇小小说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若选择议论文,就要有充足的事实和理论依据。一般情况下,初中生宜写记叙文,在生动的叙述中,我们既可以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又可以深入地阐述人生的启示。丰富地展示自己的作文功底。
总之,一篇成功的中考作文,必须以高尚的思想感情为统帅,以新颖的素材和鲜明的文体特征为基础,方可得到“立意新颖”“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情节起伏”等赞赏,从而成为中考作文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