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2月12日,对聂东元而言,是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她家荣获“全国文明家庭”。这也是她家继1983年荣获“全国五好家庭”、2016年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后的第3个“国字号”荣誉。
初冬的衡阳,暖阳洒满湘江两岸。2016年12月22日,记者走进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冶金街道的聂东元家。挂在大门门楣上的“全国文明家庭”牌匾闪闪发光,屋内干净整洁,很是清爽。
一句承诺:坚守半个世纪
聂东元今年74岁,丈夫王琳84岁。1962年,不到20岁的聂东元与在衡冶总厂工作的王琳喜结连理。当时,婆婆去世,公公在外地工作,家里尚有4个未成年的小姑子小叔子,其中最小的才5岁。
面对家庭的困难,聂东元跟丈夫说了一句话“只有靠我们俩了”。她毅然挑起家庭重担,充当母亲的角色,呵护着弟弟和妹妹的生活。
聂东元一人操持家务,还要兢兢业业地干好作为街道民政办主任所担负的工作。在王琳的眼里,她永远是一个坚强的妻子。
婚后不久,丈夫的大弟王勋桃冒着严寒下河围堵堤坝的管涌,导致全身瘫痪、卧床不起。这时聂东元又刚生下大女儿,为了让年方20岁的大弟能站起来,她带着大弟到处求医、扎针。
王勋桃瘫痪的47年时间里,吃喝拉撒不能自理,作为嫂子的聂东元为他端屎端尿、清洗身体。“瘫疾病人需要经常按摩,不然很容易生疮,但这么多年来,我弟弟身上一个疮都没有,这都多亏了我的老伴呢。”王琳的内心充满感激。
后来,弟弟需要经常吸氧,王琳就自制一个拖氧气瓶的小推车,跨过铁路人行天桥到二三公里外购买氧气,一个星期至少要来回两趟。如此往复,老人坚持了10年。他还在弟弟床前安装了电话,只要弟弟稍不舒服就会立马飞奔回去。
命运似乎在故意考验这个家庭的承受极限。1995年,王琳87岁的父亲因意外摔倒导致盆骨粉碎性骨折,从此再也站不起来。当时,丈夫的弟弟和妹妹都已在外地成家,无法照看父亲。面对接踵而来的变故,家庭几乎陷入绝境,这时聂东元又默默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如果每个人每天需要翻身5次,那么她每周要搬动这两个远比自身重的男人70次,一个月是300次,一年是5650次……”王琳向记者算着一组数字。然而,7年里同时照顾两位瘫痪在床的病人,聂东元却无怨无悔,日复一日地做着相同的事,直到2000年、2010年公公和小叔子相继去世。
一种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聂东元拿出相册,与记者分享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她常教导女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聂东元夫妇始终以身示教,孝老爱亲,让女儿从点滴小事做起,培育正确的人生观。
得益于良好家风,两个女儿从懂事起就学会了照顾瘫痪在床的叔叔,洗衣、做饭、倒垃圾…一女儿成家立业之后,女婿也加入其中。每次请医生上门看病,两个女婿轮流接送医生、护士往返家里和医院,平均3~5天就接送一次。
“这次去北京领奖,女儿们都想让我去,我其实也想去,是难得的荣誉。但是我想,家风家训的传承和践行最终还是要靠下一辈。所以让外孙许雄杰去,对年轻人是种鞭策,把这种精神代代传下去。”聂东元告诉记者。
父母的苦心,大女儿王素君最能理解。她说,自己做人做事,深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妈妈是我们的骄傲,荣誉是她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精神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作为王家的长子,王琳紧紧团结着一大家人。逢年过节,弟弟和妹妹就会回到王琳家中,一起享受大家庭的温馨。
“孝老、爱亲、睦邻”。这个已经有10名成员、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一直将这条家风贯穿在生活、工作和对晚辈的教育中。
一口水井:邻居的救命水
聂东元夫妇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家人之间和和睦睦,跟邻居也从来没有红过脸,还非常热心帮助邻里。
居民中就流传这样一句话“有困难,就找我们的聂主任”。街道事情多,但她从没有因家庭困难影响工作,而是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深受居民的好评。
2008年,衡阳遭遇特大冰灾,一连10多天的冰冻导致全市停电停水,相关部门全力供水,但仍供不应求。聂东元家有一口甘甜的井水,解了周围居民的燃眉之急。
“每天早晚,有百多户居民排着长队打水。”邻居周满风说起聂东元家在那次冰灾中的奉献,仍是满怀感激。为方便邻居来取水,她每天早上5时就把大门打开,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都是等别人挑完水之后,自己家里才做饭。有人提议让老两口收点费,然而,却被他们一口拒绝。
为了饮水安全,夫妻俩还特地从井里取出水样送检测机構检测,结果显示符合饮用水标准,才放心让街坊邻居挑水饮用。
回首往昔,聂东元夫妇说:“给予永远比索取快乐,只要心里装着孝、爱、善,就会幸福一生!”
(摘自华声在线)
初冬的衡阳,暖阳洒满湘江两岸。2016年12月22日,记者走进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冶金街道的聂东元家。挂在大门门楣上的“全国文明家庭”牌匾闪闪发光,屋内干净整洁,很是清爽。
一句承诺:坚守半个世纪
聂东元今年74岁,丈夫王琳84岁。1962年,不到20岁的聂东元与在衡冶总厂工作的王琳喜结连理。当时,婆婆去世,公公在外地工作,家里尚有4个未成年的小姑子小叔子,其中最小的才5岁。
面对家庭的困难,聂东元跟丈夫说了一句话“只有靠我们俩了”。她毅然挑起家庭重担,充当母亲的角色,呵护着弟弟和妹妹的生活。
聂东元一人操持家务,还要兢兢业业地干好作为街道民政办主任所担负的工作。在王琳的眼里,她永远是一个坚强的妻子。
婚后不久,丈夫的大弟王勋桃冒着严寒下河围堵堤坝的管涌,导致全身瘫痪、卧床不起。这时聂东元又刚生下大女儿,为了让年方20岁的大弟能站起来,她带着大弟到处求医、扎针。
王勋桃瘫痪的47年时间里,吃喝拉撒不能自理,作为嫂子的聂东元为他端屎端尿、清洗身体。“瘫疾病人需要经常按摩,不然很容易生疮,但这么多年来,我弟弟身上一个疮都没有,这都多亏了我的老伴呢。”王琳的内心充满感激。
后来,弟弟需要经常吸氧,王琳就自制一个拖氧气瓶的小推车,跨过铁路人行天桥到二三公里外购买氧气,一个星期至少要来回两趟。如此往复,老人坚持了10年。他还在弟弟床前安装了电话,只要弟弟稍不舒服就会立马飞奔回去。
命运似乎在故意考验这个家庭的承受极限。1995年,王琳87岁的父亲因意外摔倒导致盆骨粉碎性骨折,从此再也站不起来。当时,丈夫的弟弟和妹妹都已在外地成家,无法照看父亲。面对接踵而来的变故,家庭几乎陷入绝境,这时聂东元又默默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如果每个人每天需要翻身5次,那么她每周要搬动这两个远比自身重的男人70次,一个月是300次,一年是5650次……”王琳向记者算着一组数字。然而,7年里同时照顾两位瘫痪在床的病人,聂东元却无怨无悔,日复一日地做着相同的事,直到2000年、2010年公公和小叔子相继去世。
一种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聂东元拿出相册,与记者分享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她常教导女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聂东元夫妇始终以身示教,孝老爱亲,让女儿从点滴小事做起,培育正确的人生观。
得益于良好家风,两个女儿从懂事起就学会了照顾瘫痪在床的叔叔,洗衣、做饭、倒垃圾…一女儿成家立业之后,女婿也加入其中。每次请医生上门看病,两个女婿轮流接送医生、护士往返家里和医院,平均3~5天就接送一次。
“这次去北京领奖,女儿们都想让我去,我其实也想去,是难得的荣誉。但是我想,家风家训的传承和践行最终还是要靠下一辈。所以让外孙许雄杰去,对年轻人是种鞭策,把这种精神代代传下去。”聂东元告诉记者。
父母的苦心,大女儿王素君最能理解。她说,自己做人做事,深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妈妈是我们的骄傲,荣誉是她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精神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作为王家的长子,王琳紧紧团结着一大家人。逢年过节,弟弟和妹妹就会回到王琳家中,一起享受大家庭的温馨。
“孝老、爱亲、睦邻”。这个已经有10名成员、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一直将这条家风贯穿在生活、工作和对晚辈的教育中。
一口水井:邻居的救命水
聂东元夫妇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家人之间和和睦睦,跟邻居也从来没有红过脸,还非常热心帮助邻里。
居民中就流传这样一句话“有困难,就找我们的聂主任”。街道事情多,但她从没有因家庭困难影响工作,而是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深受居民的好评。
2008年,衡阳遭遇特大冰灾,一连10多天的冰冻导致全市停电停水,相关部门全力供水,但仍供不应求。聂东元家有一口甘甜的井水,解了周围居民的燃眉之急。
“每天早晚,有百多户居民排着长队打水。”邻居周满风说起聂东元家在那次冰灾中的奉献,仍是满怀感激。为方便邻居来取水,她每天早上5时就把大门打开,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都是等别人挑完水之后,自己家里才做饭。有人提议让老两口收点费,然而,却被他们一口拒绝。
为了饮水安全,夫妻俩还特地从井里取出水样送检测机構检测,结果显示符合饮用水标准,才放心让街坊邻居挑水饮用。
回首往昔,聂东元夫妇说:“给予永远比索取快乐,只要心里装着孝、爱、善,就会幸福一生!”
(摘自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