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治科历年高考中,选择题以时政为背景材料进行设计的题目,基本保持在60%左右的分值。主观题,基本上是围绕时事热点、重点问题而展开,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体现出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高考备考中必须把时政热点、重点与高考的常考点给予高度的关注。对于时政材料的结合或切入,一般广泛存在于高考备考中两个阶段。
1.高考备考的基础知识精讲阶段。在本阶段以教材基本理论为主,同时结合时政材料。并且要正确把握好高考备考中“源与流”的关系。应把教材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作为“源”的一面,所以时政材料必须紧密围绕基本知识点进行准确的分析。例如:在讲授财政的巨大作用的时候,学生必须认识和理解财政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作用,同时要有技巧性地切入相关的时政材料,主要有两大方面的知识梳理:一方面,要求学生把握相应的热点聚焦。比如:2008年,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最大的一年,从年初的防过热,防通胀,到年中的保发展,控物价,再到年末扩内需,促增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和政府清醒地认识和判断国际金融形势的严峻性,重拳出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内需、促增长、保民生。由此应向学生概括当时中国的经济政策主要有: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居民消费,扩大多方出口,同时鼓励进口,合理扩大信贷,推进增值税和燃油税的改革。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了解政府具体的经济组合拳及其表现:把保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作2009年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根本途径,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主向,把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与之相适应的党和政府政策相继出台,央行短期内四次下调利率,2008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扩大“家电下乡”的范围等。
在基础精讲阶段的时政切入,其作用:第一,避免简单重复,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单纯地讲授高考考点对学生来讲等于“炒旧饭”,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复习课失去兴趣,把讲授知识点与时政材料有机结合,则会产生常学常新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复习中去。第二,以时事材料为补充,帮助梳理高考知识点,把理论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能深化学生对高考知识点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高考备考专题复习阶段。这一阶段的高考备考强调以专题复习为主,同时结合教材基本知识点,使学生更进一步深化对国内外重大时政的了解,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使学生答题更具全面性、针对性与准确性,构建学生对高中阶段政治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知识框架。比如材料一,2008年11月3日至7日,海协会代表团赴台湾与台湾海基会进行两会商谈,这是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一个重大标志,同时签署了四项协议。材料二,2008年8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指出: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以恢复,并取得积极成果,两岸应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继续共同努力,保持这一良好势头。材料三,2008年9月27日,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反对一切企图分裂祖国的势力。材料四,2008年7月4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启程,这是1949年以后大陆居民首次不经停第三地飞抵台湾,被称为“世纪首航”。综合上述材料,要求从四个角度来进行切入。
第一,结合政治或经济生活。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要求彼此间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发展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两岸交流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第二,结合文化生活。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同根同脉的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人民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动力;强调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不同。
第三,结合生活与哲学。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台独”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两岸关系发展面临多年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体现了事物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发生转化;同时,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要求我们分清主流与支流;在台湾问题上也体现了社会价值观的反作用功能。
总之,时政材料的切入与复习在高考备考中至关重要,但对时政材料要精心选择,要了解高考命题的新气象,在高考备考中教师应认真设置新的情景材料、新的设问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析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主动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党与政府的方针政策、关注民生,同时结合教材基本原理,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加强整体性把握和融会贯通的目标。
(责任编辑 袁 妮)
1.高考备考的基础知识精讲阶段。在本阶段以教材基本理论为主,同时结合时政材料。并且要正确把握好高考备考中“源与流”的关系。应把教材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作为“源”的一面,所以时政材料必须紧密围绕基本知识点进行准确的分析。例如:在讲授财政的巨大作用的时候,学生必须认识和理解财政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作用,同时要有技巧性地切入相关的时政材料,主要有两大方面的知识梳理:一方面,要求学生把握相应的热点聚焦。比如:2008年,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最大的一年,从年初的防过热,防通胀,到年中的保发展,控物价,再到年末扩内需,促增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和政府清醒地认识和判断国际金融形势的严峻性,重拳出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内需、促增长、保民生。由此应向学生概括当时中国的经济政策主要有: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居民消费,扩大多方出口,同时鼓励进口,合理扩大信贷,推进增值税和燃油税的改革。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了解政府具体的经济组合拳及其表现:把保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作2009年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根本途径,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主向,把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与之相适应的党和政府政策相继出台,央行短期内四次下调利率,2008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扩大“家电下乡”的范围等。
在基础精讲阶段的时政切入,其作用:第一,避免简单重复,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单纯地讲授高考考点对学生来讲等于“炒旧饭”,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复习课失去兴趣,把讲授知识点与时政材料有机结合,则会产生常学常新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复习中去。第二,以时事材料为补充,帮助梳理高考知识点,把理论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能深化学生对高考知识点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高考备考专题复习阶段。这一阶段的高考备考强调以专题复习为主,同时结合教材基本知识点,使学生更进一步深化对国内外重大时政的了解,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使学生答题更具全面性、针对性与准确性,构建学生对高中阶段政治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知识框架。比如材料一,2008年11月3日至7日,海协会代表团赴台湾与台湾海基会进行两会商谈,这是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一个重大标志,同时签署了四项协议。材料二,2008年8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指出: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以恢复,并取得积极成果,两岸应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继续共同努力,保持这一良好势头。材料三,2008年9月27日,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反对一切企图分裂祖国的势力。材料四,2008年7月4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启程,这是1949年以后大陆居民首次不经停第三地飞抵台湾,被称为“世纪首航”。综合上述材料,要求从四个角度来进行切入。
第一,结合政治或经济生活。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要求彼此间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发展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两岸交流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
第二,结合文化生活。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同根同脉的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人民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动力;强调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不同。
第三,结合生活与哲学。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台独”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两岸关系发展面临多年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体现了事物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发生转化;同时,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要求我们分清主流与支流;在台湾问题上也体现了社会价值观的反作用功能。
总之,时政材料的切入与复习在高考备考中至关重要,但对时政材料要精心选择,要了解高考命题的新气象,在高考备考中教师应认真设置新的情景材料、新的设问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析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主动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党与政府的方针政策、关注民生,同时结合教材基本原理,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加强整体性把握和融会贯通的目标。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