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国学教育相关问题探讨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u9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国学认知的实证调查,研究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国学基本情况认知现状,他们学习国学的原因和目标,以及考查性别变量和专业变量对他们国学认知和学习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高等教育阶段,专业设置的窄口径、国学内容式微导致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国学范畴认知出现偏差;理工科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崇尚科技,认为科学、艺术无国界,对国学学习态度消极;“公地悲剧”使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在学习国学的原因和目标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自相矛盾性。因此,理工科院校需要重视国学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进行国学渗透,将国学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以提高国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国学教育;理工科;国学认知;学习态度;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030-0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获得政府、学术界、社会大众的广泛支持。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中华文化日益崛起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对一系列道德滑坡现象进行反思,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体系的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学教育进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许多大学将国学教育纳入通识教育的范畴,不少大学甚至成立了国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向教育部申请设立了本科国学专业。
  作为在社会变革中作用日益凸显的大学教育,对国学教育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国学教育对于理工科院校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理工科院校学生崇尚科技,认为科学无国界,往往没有意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现有的对理工科院校国学教育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概括性、总体性的泛泛的评价和探讨,缺乏从实证研究的角度,以真实数据和实例调查做支撑。本文从性别和专业两个方面入手,以厦门理工学院学生为样本开展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国学认知的实证研究,探寻理工科院校国学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概念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国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的《国学讲习记》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国学何者?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实此观点受当时社会历史的局限,强调的是经世致用这个维度的国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国学。吴宓先生称之为中国学术的总体,张岱年先生将其界定为中国学术的简称,季羡林在2008年接受采访时认为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
  从理工科院校国学教育的现实来看,我们赞同从“大国学”的角度即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国学。国学是中国传统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总和,包含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军事学等,其中自然包含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学术文化。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厦门理工学院的在校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982份,回收有效问卷980份。这980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415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42.35%;女生565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57.65%。理工科类学生530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54.08%;文科类学生215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1.94%;艺术类学生235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3.98%。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调查时间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集中研究了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国学基本情况认知现状,学习国学的原因和目标现状,以及考查性别变量和专业变量对大学生国学认知和学习的影响。
  (一)大学生国学基本情况认知现状
  调查显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国学范畴的认知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他们认为国学首先是“中国文学”,其次才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在国学所包含的诸多内容里,他们最关注的是国学里面的文学类书籍。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国学热”普遍持积极的看法,认为国学乃我国文化之精髓,“国学热”是我国文化优越性的体现。他们还认为中国传统国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和价值依次是在国际上展示中国文化增强“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程度的提升,提高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中国文化的根脉。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主要是通过书籍、电视节目等途径了解国学,认为当代弘扬国学的最佳途径是网络和电视传媒。
  (二)大学生学习国学的原因和目标
  调查显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在学习国学的原因和目标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自相矛盾性,即对大学生总群体要求和对自己的要求不一致,这表现在他们对相关调查题目的回答不一致。例如,一半以上的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国学感兴趣”(涉及自己的)选填“一般”, 占调查对象的55.1%;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国学很感兴趣,占调查对象的31.12%。虽然一半以上的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国学兴趣一般,但仍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国学很有必要(涉及大学生总群体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需的,有全民普及的必要,占调查对象42.3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加强国学教育。又例如,近70%的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开设国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涉及大学生总群体的)。但是面对“如果我校开设相关国学课程,你会选修吗?”(涉及自己的)的问题,只有24%的学生表示一定会选修,65.31%的学生则表示看情况再说。有65.82%的学生认为了解国学常识与现阶段学习不冲突。   此外,有一半的调查对象非常认同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国学素养都是很重要的素质;还有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不太了解国学的原因是身边没有学习国学的氛围。 近80%的学生对学习国学的作用持肯定的态度,认为适当地学习国学常识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水平,而且能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性别变量对大学生国学认知和学习的影响
  根据SPSS软件的列联表分析操作,对性别变量与调查题项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性别与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国学认知和学习的绝大部分情况无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判断,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性别基本不影响其国学认知和学习。
  只有一个情况例外:性别影响了学生选修国学课程的意愿,其具体调查和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卡方检验表中可以看出,Pearson卡方值为7.530,自由度为2,取[α=0.05], P值0.023<0.05,拒绝原假设,说明性别与问题“如果我校开设相关国学课程,你会选修吗?”显著相关。因此可以判断,学生的性别对该问题的回答有影响。从上面的交叉表可以看出,男生选修国学课程的意愿更强,女生倾向于看情况再说。
  (四)专业变量对大学生国学认知和学习的影响
  根据SPSS软件的列联表分析操作,对专业变量与调查题项进行相关分析,考查理工科院校理工科类、文科类、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国学认知和学习的不同情况。调查显示,学生专业不影响其对国学范畴的认知、了解国学的途径、选修国学课程的意愿等。但总体来说,理工科类、艺术类大学生对国学认知和学习的态度比文科类大学生的要消极,具体如下:理工科类学生更倾向于对“国学热”持消极看法,认为“国学热”的文化性较弱而政治性较强,而且了解国学常识与现阶段的学习有冲突。艺术类学生更倾向于认为有国学素养当然好,没有的话也无所谓,或者不认同国学素养对未来工作而言是一项很重要的素质,而且对高校开设相关国学课程以提高学生国学素养的态度消极。对于“你觉得适当地学习国学常识对现阶段的你有何作用?”这个问题,理工科类和艺术类的大学生比文科类大学生消极,前者倾向于认为学习国学没用且耽误学习或者没什么影响。
  此外,对于国学弘扬发展的最佳途径,理工科类、文科类尤其是理工科类大学生倾向于认为是网络,而艺术类大学生则倾向于认为是电视传媒,这显然是受到专业特点的影响。
  三、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国学范畴认知偏差原因分析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国学范畴的认知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认为国学首先是“中国文学”,其原因主要是: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国学教育的地位不高。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以升学为教育目标,绝大部分学校承担国学教育的科目为语文;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专业设置的窄口径使学生对国学知之甚少,只有极少数高校开设国学类课程,很多大学生对国学的认知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应试而背的一些诗词古文。这些导致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国学范畴认知出现偏差。
  (二)大学生国学学习态度消极原因分析
  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理工科类、艺术类大学生对国学认知和学习的态度比文科类大学生要消极。
  第一,绝大部分理工科学生和相当一部分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崇尚科技,认为只有科学技术才是真才实学,搞人文科学是‘空头理论家’,不实际,更无近期效益”[1]。这种价值取向导致理工科类大学生对国学学习的态度消极。艺术类学生也有类似的价值取向,尤其在对国学范畴认知偏差的前提下,认为国学不实际,更无近期效益。
  第二,理工科类、艺术类学生认为科学、艺术无国界,往往没有意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对国学学习的态度消极。如果这样的趋势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必然会影响到这类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大学生学习国学的原因和目标呈现自相矛盾性原因分析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在学习国学的原因和目标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自相矛盾性,即对大学生总群体要求和对自己的要求出现不一致,这是“公地悲剧”在国学学习领域的一个表现。
  “公地悲剧” (tragedy of the commons)是一种涉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资源分配有所冲突的社会陷阱。1968年,英国科学家加勒特·哈丁(Garret Hardin)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公地的悲剧》一文,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古老的英国村庄有一片牧民可以自由放牧的公共用地。一旦牧民的放牧數超过草地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草地逐渐耗尽,牲畜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奶和肉的产量就会不断减少。倘若更多的牲畜继续加入到拥挤的草地上,那么草场就会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这样的可能性是每个牧民都知道的,但是,如果每个牧民都从自己的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来增加个人收益,而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负担。当每个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正如哈丁所说:“这是悲剧的根本所在,每个人都被困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2]“公地悲剧”充分说明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存在冲突,这样的冲突使很多公有物难以顺畅地实现其功能。
  在国学学习中,难以顺畅地实现其功能的公有物就是国学,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存在冲突表现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总群体的要求和对自己的要求不一致:认为国学重要,需要大学生加强学习,但自己不一定选修国学课程。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在性别上的差异也体现在调查结果中,倾向于集体理性的男生选修国学课程的意愿更强,倾向于个体理性的女生更倾向于看情况再说。
  四、对策建议
  理工科院校国学教育路径探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理工科院校需要重视国学教育   理工科院校需要重视国学教育,这是历史已经证明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的价值需求。
  从中国近现代史上来看,20世纪初人才辈出、大师云集,钱学森、华罗庚、杨振宁、李四光、胡适、陈寅恪、徐悲鸿等等大师无不是先接受系统的国学教育,然后留学海外接受西学教育。应该说,正是中学与西学多元思路互相激荡成就了大师。忽视中国传统国学,急功近利的大学教育必然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
  “面对以‘普世’、‘普遍’的面目出现的强势价值观,弱势民族固有的价值与传统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也极易产生道德摇摆与价值真空,而这时,追本溯源往往就成了迷惘之时本能的文化选择:如果在森林里迷了路,最好的办法是回到起点。”[3]最后这句谚语来自西方,这也印证了理工科院校国学教育的意义诉求。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世界,国学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进行国学渗透
  理工科院校的国学教育路径,除了重视和开设相关国学课程外,最简单的现实途径就是在思政课中进行国学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是其中一门很好的切入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国学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在教学内容中进行国学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内容,其中哲学部分可以融入大量的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内容。比如说,哲学基本问题中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唯心主义理论(心学学说)的理解;“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中,中国的意象性语言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文化发展,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传承;矛盾原理中可以对老子《道德经》的观点进行引用、理解、评价等等。政治经济学部分也可以适当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可在货币部分中结合中国古代的金银观念,在产业资本循环中结合中国晋商、徽商文化等。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中的“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可以结合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历史来讲述。
  第二,在思维方法中进行国学渗透。康德说过:“我不是教哲学,而是教人们哲学地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哲学部分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启迪。在思维方法的启迪式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进行国学渗透,例如矛盾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法等,“只有在历史中,在历史的进程中,在新事物不断产生的过程中,才能在事物范围中发现那必不可少的规范的秩序”[4]。
  第三, 在价值引领中进行国学渗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景仰中国的历史名人尤其是大师大家的精神底蕴和人格魅力,使学生认识到国学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以社会实践为载体,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与寻访文化古迹来学习和体验国学的博大精深;可以以哲学思维方法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等等。
  (三)将国学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国学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可以与专业内容相结合,也可以与专业研究方法相结合。这样加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高国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学生的效用心理即国学学习在专业中也是很有用的,以增强其对国学教育的认同感。
  第一,将国学教育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国学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既有儒、释、道文化,又有以《梦溪笔谈》、《天工开物》、中医、古代建筑等为代表的科学文化,还有以书画、戏曲等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可见,可以将国学教育与专业内容相结合,比如可以结合机械系专业学习来理解《天工开物》,结合建筑工程系专业学习来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结合服装设计专业学习来理解中国古代服装、各民族服装等等[5]。
  第二,将国学教育与专业研究方法相结合。20世纪初,学者翁文灏对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他肯定当时的中国学术界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并以竺可桢研究历史气候变迁、丁文江研究长江下游地史以及自己研究中国的地震中心为例,说明“科学方法诚有益于国学,而国故研究有时亦未尝不有所贡献于科学”[6]。
  (四)建设国学网站
  对于国学弘扬发展的最佳途径,理工科类、文科类尤其是理工科类大学生倾向于认为是网络。因此,要重視有国学教育内容的网站建设。
  如何建设切合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实际的网站?如何提升网站的效用性?可将国学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让绝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找到自身专业与国学的相关性,做好本专业的国学网站建设。这个尝试从现代大学生的效用心理出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袁济喜.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忧思[J].北京观察,2010(8):40.
  [2] Garrett Hardi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Science, 1968(12):1243-1248.
  [3] 杜霞.国学经典教育的尺度与分寸[J].教育学报,2012(1):13.
  [4]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62.
  [5] 李春萍.从“中学”到“国学”:中国传统学术的学科化路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2):44.
  [6] 翁文灏.中国书中之科学材料[A].锥指集[M].北京:北平西城兵马司九号地质图书馆,1930:214-216.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高校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融入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的教育理念,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进一步梳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凝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举措,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这不仅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拔尖创新人才;通才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
期刊
[摘 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掀起“课堂革命”,是当前高等院校追求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动力。课堂教学改革是落实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动教师提高职业能力与素养的有效措施。作者根据汽车构造Ⅰ课程的现状及特点,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于该课程教学,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该研究主要从教师角色定位、课程教学任务设计、任务具体实施三方面来探讨任务驱动
期刊
[摘 要]文章介绍了高校工程实训教学现状,以内蒙古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改革为切入点,针对目前学校工程实训课程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趣味性差的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工程训练中心做了一些尝试:提出了基于CDIO创新理念培养目标,构建CDIO的实训教学项目和教学模式,搭建高校大学生的现代工程实训平台。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 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和实践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介绍作者在书籍设计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网格设计的基础与重组”和“阅读声音”这两个训练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书籍内页版面“秩序”的构造规律,探究书籍内页版式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以使学生逐步建立书籍版面设计的整體性意识,提升实现设计功能需求的能力和审美素养。  [关键词]书籍设计;视觉秩序;网格设计;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
期刊
[摘 要]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分层、分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应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独立学院更应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定位。课题组以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为例,总结了暨阳学院在培养应用型创业人才的道路上取得的主要成效,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刊
[摘 要]西藏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面临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现实需要。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育人功能上高度吻合。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更应该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
期刊
[摘 要]实行学分制后,课程设置和学习形式更加灵活,但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等传统思想的影响,物理学专业的考试制度形式单一、规范性低、区别度差,不能满足学分制的需求,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将考试方式多样化,建设全面、合理、综合的考试评价体系;建立题库,让考试内容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完善考后管理制度,加强考试现代化管理的应对措施,以为社会、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期刊
[摘 要]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宣扬其合理性合法性而诞生并不断被完善的经济理论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我国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了更加科学和全面的认识,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借鉴。然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照本宣科,将对在校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影响。课题组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价值偏差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提出了矫正偏差
期刊
[摘 要]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研究主体是国民经济整个过程的活动,通过对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的考察,对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一门基本学科,其部分内容与经济学其他专业课程具有相关性。课题组的主要研究角度为多课程协作式教学模式,设计与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相关联课程间相关模块分析与协作式的教学方案。课题组以
期刊
[摘 要]2013年,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课题组通过研究上海某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现状,对新形势下国际商务专业做出合理的前瞻性定位,进一步分析了目前该专业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提升,提出相关培养对策,为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商务;跨文化商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