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底层社会深受教会所推崇的禁欲主义与来世主义的束缚,压抑了人性。女性的地位更是卑微低下,被当作男人的附属品,毫无话语权。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的环境下,群众对于人性的解放就愈加渴望,而黑死病的席卷更加动摇了教会的权威,《十日谈》就此诞生。作者薄伽丘揭露了教会的伪善与黑暗,提倡现世主义和人性解放,同时肯定了女性的地位,《十日谈》也因此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宣言书,带领人类开启了新的篇章,本文旨在具体分析《十日谈》对于文艺复兴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十日谈》来世主义禁欲主义人性解放
一.肯定女性地位,呼吁男女平权
1.激发女性独立意识
在深受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的欧洲大陆上,女性一直是罪恶的化身。《圣经.J日约》中夏娃因禁受不住撒旦的诱惑而偷食禁果,成为了人类堕落的根源。古希腊神话中塞壬和美杜莎等女性形象都是迫害男人的妖女。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女性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被当作男人的附属品。《哥林多前书》中提到“起初,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并且男人不是为女人造的,女人乃是为男人造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只能服从于男性。尤其在黑暗的中世纪,教会为了维护教皇权威,数万女性因此遭受迫害,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女巫审判”。可《十日谈》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充满智慧的,她们不再依附于男性,拥有女性的独立意识。第一日故事五中就讲述了一位聪明的女性通过一席特殊的母鸡宴使国王打消了对自己的非分之想。《十日谈》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就例如第八日故事四中,寡妇运用精明的手段非但没有使猥琐的神父得偿所愿,并且让他蒙羞丢脸,受尽惩罚。在薄伽丘的笔下,女性不再受男性的支配,她们拥有与男性一样的权利。她们甚至更聪明、更勇敢,把男性耍的团团转。这些故事对女性独立意识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2.鼓励女性自由追爱
在这种男权制的欧洲社会,女性的婚娴也往往都由父母做主,这种现象在上层社会尤为常见。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讲述的就是在父权制的社会下,女主人公敢于反抗父亲指定的婚配,并与爱人私奔,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世纪乃至文艺复兴时期,婚娴很多时候不是以爱情为纽带,而是以金钱、地位或者是势力等。在这种父母包办婚娴的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更易服从,更无白由可言。女性若敢反抗,大多数会遭到父母剥夺继承权的威胁。[2]在《十日谈》中作者薄伽丘就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嘲讽。书中凡是这种被亲人包办的婚娴,结局都以悲剧收尾。例如第四日故事八就描写了一位有钱人与穷姑娘彼此相爱,但有钱人的母亲希望他能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便从中阻挠,却间接害死这对有情人的故事。书中第五日故事四则与之相反:千金卡德莉娜大胆主动地追求爱情,最终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薄伽丘在书中写道“在所有的自然的力量中,爱情的力量最不受约束和阻拦;因为它只会白行毁灭,决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扭转、打消的。”在黑暗的中世纪,教会将爱情视为罪孽,女性主动追求爱情更是天方夜谭。而薄伽丘却认为爱情是人的天性,在爱情中男女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先进思想不仅体现了女性的独立意识,而且对后代人爱情观的养成影响巨大。
二.否定神权至上,弘扬人文主义
1.批判来世主义,肯定现实幸福
基督教主张奥古斯丁建立的原罪说——人,生来有罪。这种罪来源于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背叛上帝而受到惩罚,上帝将他们逐出伊甸園,在人世间受苦赎罪。因此他们认为现世王国是充满罪恶的,只有在现世中约束自我、受尽苦难才能在死后去到天堂、获得来世的幸福。[3]而薄伽丘主张“幸福在人间”。在《十日谈》的序中,薄伽丘就具体描绘了黑死病的可怕以及当时动乱的社会:“一个尸架上常常载着两三具尸体。夫妻俩,或者父子俩,或者两三个兄弟合放在一个尸架上,成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浩劫当前,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黑死病的蔓延如同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可以代替天主洗清人类罪过的神父也难逃一劫,很多神职人员借此机会贪污敛财,人们不愿再相信上帝可以救赎人类,也不再约束自我、寻求来世,就如同书中写道“城里的人们大难当前,丢下一切,只顾寻欢作乐。”《十日谈》中毫不避讳地提及主人公对爱情、欲望以及钱财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人们不再压抑本性求得来世幸福,而是及时享乐。黑死病以及《十日谈》中对现世幸福的肯定深深动摇了人们心中的神权主义,教会的统治开始走下坡路。
2.谴责禁欲主义,宣扬人性解放
在当时的社会,“性”被看做一种龌龊的事物。夫妻进行性行为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繁衍后代,除此之外其他目的的性行为都是罪过。奥古斯丁曾说过:“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事物比女人的拥抱和肉体的结合更能使男人的心堕落”。[4]教会对“性”也做出了很多规范。比如星期六为纪念圣母玛利亚不许行房,周日为纪念耶稣复活不许行房。为了减少“性”的欢愉和快感,教会还会规定女性穿上特定的内衣等。禁欲不仅仅是约束性欲,同时约束对金钱、权势等一切的欲望。人要压制白己的本性,要劳苦修行,才能洗去身上的原罪,才能在死后去往理想天国。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就深刻地抨击了教会的虚伪,主张人性解放。在第三日故事四中,愚蠢的普乔在弗利斯修士的哄骗下劳苦修行只为洗去身上罪孽,但修士却只为支走普乔,方便与普乔的妻子寻炊作乐而已。故事最后写道“普乔兄弟苦苦修行,一心想登天堂,不料反而把别人送上了的天堂。”由此可见,薄伽丘认为性欲是人之本性,性行为是如天堂一般美好的。薄伽丘讽刺这些神职人员披着“禁欲”的外套,却白行这对他们来说龌龊无比的事情。《十日谈》中更不避讳谈及女性对于性欲的追求,其中大半讲的都是女性偷情的故事。这种对人性解放的号召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反对蒙昧主义,提倡理性科学
恩格斯曾提出“当时反对封建制度的每一种斗争,都必然要披上宗教的外衣,必然首先把矛头指向教会。”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教会及教皇的地位至高无上,教会的权威发展到顶峰,没有人敢对教会提出质疑,这禁锢了人类的思想,压制了人类天性。若有人违背他们的意愿,则可能遭到迫害和惩罚。布鲁诺和伽利略都曾因追崇科学而被施于酷刑,折磨致死。在《十日谈》发行后,薄伽丘也时常受到教会的迫害和威胁,教会甚至要将他的著作全部烧毁。在他死后,教会对他的报复也从未停止,并毁了他的坟墓和墓碑。在这种情况下,中世纪的文学领域几乎空白,教会的蒙昧主义阻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因此,薄伽丘在《十日谈》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揶揄了封建教会的蒙昧主义。比如在第一日故事一中,恰泼莱托是个无恶不作的小人,却因临终忏悔感动了神父,死后被当做圣徒,葬在教堂之中。类似这种嘲讽揶揄教会的愚昧、抨击教会伪善的故事还有很多。薄伽丘讴歌了人性,提倡人人平等,《十日谈》也因此被称为“人曲”。
四.结语
《十日谈》作为文艺复兴的宣言书,给后世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薄伽丘通过《十日谈》批判了教会的原罪说、禁欲主义、来世主义以及蒙昧主义。同时,他还赞扬了女性,激发了女性的独立意识。“英国诗歌之父”乔叟也深受薄伽丘的影响,创作了《坎特伯雷故事集》,这些先进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于人文主义的追求。与此同时,宣扬人文主义的作品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在那个黑暗的时期,薄伽丘所提出的观点都十分超前,这些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都被人文主义者所提倡宣扬。
参考文献
[1]《哥林多前书》11.89
[2](德)里夏德·范迪尔门,《欧洲近代生活》,王亚平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3]薛永武.试论中世纪文化及其本质特征[J].理论学刊,2003
[4]D-L.卡莫迪,《妇女与世界宗教》,徐钧尧/宋立道译[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介绍:祁钰童,辽宁科技大学本科在读;赵晴,辽宁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和英语教学)
关键词:《十日谈》来世主义禁欲主义人性解放
一.肯定女性地位,呼吁男女平权
1.激发女性独立意识
在深受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的欧洲大陆上,女性一直是罪恶的化身。《圣经.J日约》中夏娃因禁受不住撒旦的诱惑而偷食禁果,成为了人类堕落的根源。古希腊神话中塞壬和美杜莎等女性形象都是迫害男人的妖女。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女性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被当作男人的附属品。《哥林多前书》中提到“起初,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并且男人不是为女人造的,女人乃是为男人造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只能服从于男性。尤其在黑暗的中世纪,教会为了维护教皇权威,数万女性因此遭受迫害,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女巫审判”。可《十日谈》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充满智慧的,她们不再依附于男性,拥有女性的独立意识。第一日故事五中就讲述了一位聪明的女性通过一席特殊的母鸡宴使国王打消了对自己的非分之想。《十日谈》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就例如第八日故事四中,寡妇运用精明的手段非但没有使猥琐的神父得偿所愿,并且让他蒙羞丢脸,受尽惩罚。在薄伽丘的笔下,女性不再受男性的支配,她们拥有与男性一样的权利。她们甚至更聪明、更勇敢,把男性耍的团团转。这些故事对女性独立意识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2.鼓励女性自由追爱
在这种男权制的欧洲社会,女性的婚娴也往往都由父母做主,这种现象在上层社会尤为常见。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讲述的就是在父权制的社会下,女主人公敢于反抗父亲指定的婚配,并与爱人私奔,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世纪乃至文艺复兴时期,婚娴很多时候不是以爱情为纽带,而是以金钱、地位或者是势力等。在这种父母包办婚娴的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更易服从,更无白由可言。女性若敢反抗,大多数会遭到父母剥夺继承权的威胁。[2]在《十日谈》中作者薄伽丘就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嘲讽。书中凡是这种被亲人包办的婚娴,结局都以悲剧收尾。例如第四日故事八就描写了一位有钱人与穷姑娘彼此相爱,但有钱人的母亲希望他能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便从中阻挠,却间接害死这对有情人的故事。书中第五日故事四则与之相反:千金卡德莉娜大胆主动地追求爱情,最终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薄伽丘在书中写道“在所有的自然的力量中,爱情的力量最不受约束和阻拦;因为它只会白行毁灭,决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扭转、打消的。”在黑暗的中世纪,教会将爱情视为罪孽,女性主动追求爱情更是天方夜谭。而薄伽丘却认为爱情是人的天性,在爱情中男女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先进思想不仅体现了女性的独立意识,而且对后代人爱情观的养成影响巨大。
二.否定神权至上,弘扬人文主义
1.批判来世主义,肯定现实幸福
基督教主张奥古斯丁建立的原罪说——人,生来有罪。这种罪来源于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背叛上帝而受到惩罚,上帝将他们逐出伊甸園,在人世间受苦赎罪。因此他们认为现世王国是充满罪恶的,只有在现世中约束自我、受尽苦难才能在死后去到天堂、获得来世的幸福。[3]而薄伽丘主张“幸福在人间”。在《十日谈》的序中,薄伽丘就具体描绘了黑死病的可怕以及当时动乱的社会:“一个尸架上常常载着两三具尸体。夫妻俩,或者父子俩,或者两三个兄弟合放在一个尸架上,成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浩劫当前,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黑死病的蔓延如同世界末日来临一般,可以代替天主洗清人类罪过的神父也难逃一劫,很多神职人员借此机会贪污敛财,人们不愿再相信上帝可以救赎人类,也不再约束自我、寻求来世,就如同书中写道“城里的人们大难当前,丢下一切,只顾寻欢作乐。”《十日谈》中毫不避讳地提及主人公对爱情、欲望以及钱财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人们不再压抑本性求得来世幸福,而是及时享乐。黑死病以及《十日谈》中对现世幸福的肯定深深动摇了人们心中的神权主义,教会的统治开始走下坡路。
2.谴责禁欲主义,宣扬人性解放
在当时的社会,“性”被看做一种龌龊的事物。夫妻进行性行为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繁衍后代,除此之外其他目的的性行为都是罪过。奥古斯丁曾说过:“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事物比女人的拥抱和肉体的结合更能使男人的心堕落”。[4]教会对“性”也做出了很多规范。比如星期六为纪念圣母玛利亚不许行房,周日为纪念耶稣复活不许行房。为了减少“性”的欢愉和快感,教会还会规定女性穿上特定的内衣等。禁欲不仅仅是约束性欲,同时约束对金钱、权势等一切的欲望。人要压制白己的本性,要劳苦修行,才能洗去身上的原罪,才能在死后去往理想天国。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就深刻地抨击了教会的虚伪,主张人性解放。在第三日故事四中,愚蠢的普乔在弗利斯修士的哄骗下劳苦修行只为洗去身上罪孽,但修士却只为支走普乔,方便与普乔的妻子寻炊作乐而已。故事最后写道“普乔兄弟苦苦修行,一心想登天堂,不料反而把别人送上了的天堂。”由此可见,薄伽丘认为性欲是人之本性,性行为是如天堂一般美好的。薄伽丘讽刺这些神职人员披着“禁欲”的外套,却白行这对他们来说龌龊无比的事情。《十日谈》中更不避讳谈及女性对于性欲的追求,其中大半讲的都是女性偷情的故事。这种对人性解放的号召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反对蒙昧主义,提倡理性科学
恩格斯曾提出“当时反对封建制度的每一种斗争,都必然要披上宗教的外衣,必然首先把矛头指向教会。”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教会及教皇的地位至高无上,教会的权威发展到顶峰,没有人敢对教会提出质疑,这禁锢了人类的思想,压制了人类天性。若有人违背他们的意愿,则可能遭到迫害和惩罚。布鲁诺和伽利略都曾因追崇科学而被施于酷刑,折磨致死。在《十日谈》发行后,薄伽丘也时常受到教会的迫害和威胁,教会甚至要将他的著作全部烧毁。在他死后,教会对他的报复也从未停止,并毁了他的坟墓和墓碑。在这种情况下,中世纪的文学领域几乎空白,教会的蒙昧主义阻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因此,薄伽丘在《十日谈》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揶揄了封建教会的蒙昧主义。比如在第一日故事一中,恰泼莱托是个无恶不作的小人,却因临终忏悔感动了神父,死后被当做圣徒,葬在教堂之中。类似这种嘲讽揶揄教会的愚昧、抨击教会伪善的故事还有很多。薄伽丘讴歌了人性,提倡人人平等,《十日谈》也因此被称为“人曲”。
四.结语
《十日谈》作为文艺复兴的宣言书,给后世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薄伽丘通过《十日谈》批判了教会的原罪说、禁欲主义、来世主义以及蒙昧主义。同时,他还赞扬了女性,激发了女性的独立意识。“英国诗歌之父”乔叟也深受薄伽丘的影响,创作了《坎特伯雷故事集》,这些先进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于人文主义的追求。与此同时,宣扬人文主义的作品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在那个黑暗的时期,薄伽丘所提出的观点都十分超前,这些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都被人文主义者所提倡宣扬。
参考文献
[1]《哥林多前书》11.89
[2](德)里夏德·范迪尔门,《欧洲近代生活》,王亚平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3]薛永武.试论中世纪文化及其本质特征[J].理论学刊,2003
[4]D-L.卡莫迪,《妇女与世界宗教》,徐钧尧/宋立道译[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介绍:祁钰童,辽宁科技大学本科在读;赵晴,辽宁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和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