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就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等等。那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我就新课改下生物这门学科的有效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过去的提问往往流于形式,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追求有问有答热闹的课堂形式,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还有的提问只注意结论,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如常常问“对不对”、“答案是什么”、“哪一个错了”等,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是对的?”“你为什么这样答?”“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还有的教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标准”或“正确”的说法一致,未等该生说完,教师就迫切地打断:错了,不用说了。接着点名另一名学生回答,或自己把正确答案全盘托出。这些提问往往扰乱学生的思维,压抑学生的表达,在不同程度上危害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提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选好课堂提问的切入点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的目的应服从于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应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切入点的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课堂结构与一节课的成败。提问的内容一般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的地方。例如:在“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一节中,为了突出重点视觉的形成过程,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失明有多少种可能的原因?假如我是一名盲人,我会怎样生活?此问题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点切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生命科学的意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2.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教师还要善于把握时机,最好在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时进行,如:在“消化和吸收”这一节内容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食物中的六种营养成分与人体内的这些成分一样吗?是不是我们吃了猪肉,人体就长出了猪肉?”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的问题要目的明确、逻辑性强,有准备辅助问题和完整的答案。如“植物的果实”这一节内容中,我拿起一个桃子和一个李子,问:“为什么都叫它们果实?”一个学生回答:“都能吃。”“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的果实都能吃。”我启发诱导说。“都是树上长的。”又一个学生说。“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我说。……“都有核。”一个学生突然想起,脱口而出。通过一次次的启发点拨,学生一步一步地朝向正确结论: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我通过步步引导、及时点拨,诱发了学生的思路逐步触及问题的实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集中到授课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减少教学盲目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如:在讲“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时,我这样导入:农谚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那么粪对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什么呢?这样在学生心中设下一个又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讲《保护环境》一节时,我先讲了个故事:“有个地方种植水稻,大米的质量很好,就是产量不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稻越长越好,产量也有所增加,当地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从1955年开始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病人起初腰疼、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长越矮(有的学生笑起来)。身体缩短,最多矮了30厘米左右(学生无人再笑,眼睛里现出惊疑的目光)。这是什么病呢?仅1963—1977年就死了207人。从死者遗体解剖看,病人外表好好的,可是体内骨折多的达70多处(学生大吃一惊),后来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学生急切想知道)。原来,在这个地方的上游建了一座炼锌厂。工厂废水中含镉,这种水浇灌稻田,大米就含镉,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就出现了上面的悲剧。”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来到了。“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呀!”我板书:保护环境。故事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在说笑议论中受到了教育。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经常引用一些有趣的生物现象,使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如在学完“先天性行为与后天性行为”一节时,我就讲了一个这样有趣的现象:稍微对猫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猫是一种十分聪明、爱干净的动物。可是,猫在方便的时候,总是在沙堆或土壤中刨一个小坑,在里面大小便后,还不忘用爪子将其盖住。为什么猫会有这一有趣的行为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猫在沙里大小便这一行为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技能,应该是一种学习行为。学生中近视眼越来越多,营养过剩的小胖墩也越来越多,这些现象无一不与生物有关。学生通过举例和讨论,认识到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该学好生物学,掌握必备的生物学知识。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电化教学手段已经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大了教学传播的信息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优化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挂图、标本、模型、投影和电视录像,实现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如讲“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一节内容时,我采用了投影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共同提高;再如学到《血液循环》一节时,血液循环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途径,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发生变化,但书上的插图无法体现血液的流动与成分的变化,我就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来解决这个难题。播放课件时,①显现空白血液循环模式图;②显现体循环血液流动方向与颜色,每经过一个地方闪烁几下,让学生说出其名称;③显现肺循环血液流动方向及颜色,仿照步骤二进行;④同时显现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流动情况,让学生识别二者分别经过的途径;⑤归纳出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字幕显示。这种课件设计既形象又实用,解决了学习的难点,优化了课堂教学。
一、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过去的提问往往流于形式,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追求有问有答热闹的课堂形式,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还有的提问只注意结论,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如常常问“对不对”、“答案是什么”、“哪一个错了”等,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是对的?”“你为什么这样答?”“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还有的教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标准”或“正确”的说法一致,未等该生说完,教师就迫切地打断:错了,不用说了。接着点名另一名学生回答,或自己把正确答案全盘托出。这些提问往往扰乱学生的思维,压抑学生的表达,在不同程度上危害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提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选好课堂提问的切入点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的目的应服从于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应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切入点的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课堂结构与一节课的成败。提问的内容一般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的地方。例如:在“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一节中,为了突出重点视觉的形成过程,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失明有多少种可能的原因?假如我是一名盲人,我会怎样生活?此问题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点切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生命科学的意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2.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教师还要善于把握时机,最好在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时进行,如:在“消化和吸收”这一节内容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食物中的六种营养成分与人体内的这些成分一样吗?是不是我们吃了猪肉,人体就长出了猪肉?”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的问题要目的明确、逻辑性强,有准备辅助问题和完整的答案。如“植物的果实”这一节内容中,我拿起一个桃子和一个李子,问:“为什么都叫它们果实?”一个学生回答:“都能吃。”“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的果实都能吃。”我启发诱导说。“都是树上长的。”又一个学生说。“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我说。……“都有核。”一个学生突然想起,脱口而出。通过一次次的启发点拨,学生一步一步地朝向正确结论: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我通过步步引导、及时点拨,诱发了学生的思路逐步触及问题的实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集中到授课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减少教学盲目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如:在讲“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时,我这样导入:农谚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那么粪对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什么呢?这样在学生心中设下一个又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讲《保护环境》一节时,我先讲了个故事:“有个地方种植水稻,大米的质量很好,就是产量不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稻越长越好,产量也有所增加,当地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从1955年开始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病人起初腰疼、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长越矮(有的学生笑起来)。身体缩短,最多矮了30厘米左右(学生无人再笑,眼睛里现出惊疑的目光)。这是什么病呢?仅1963—1977年就死了207人。从死者遗体解剖看,病人外表好好的,可是体内骨折多的达70多处(学生大吃一惊),后来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学生急切想知道)。原来,在这个地方的上游建了一座炼锌厂。工厂废水中含镉,这种水浇灌稻田,大米就含镉,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就出现了上面的悲剧。”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来到了。“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呀!”我板书:保护环境。故事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在说笑议论中受到了教育。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经常引用一些有趣的生物现象,使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如在学完“先天性行为与后天性行为”一节时,我就讲了一个这样有趣的现象:稍微对猫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猫是一种十分聪明、爱干净的动物。可是,猫在方便的时候,总是在沙堆或土壤中刨一个小坑,在里面大小便后,还不忘用爪子将其盖住。为什么猫会有这一有趣的行为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猫在沙里大小便这一行为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技能,应该是一种学习行为。学生中近视眼越来越多,营养过剩的小胖墩也越来越多,这些现象无一不与生物有关。学生通过举例和讨论,认识到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该学好生物学,掌握必备的生物学知识。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电化教学手段已经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大了教学传播的信息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优化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挂图、标本、模型、投影和电视录像,实现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如讲“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一节内容时,我采用了投影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共同提高;再如学到《血液循环》一节时,血液循环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途径,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发生变化,但书上的插图无法体现血液的流动与成分的变化,我就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来解决这个难题。播放课件时,①显现空白血液循环模式图;②显现体循环血液流动方向与颜色,每经过一个地方闪烁几下,让学生说出其名称;③显现肺循环血液流动方向及颜色,仿照步骤二进行;④同时显现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流动情况,让学生识别二者分别经过的途径;⑤归纳出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字幕显示。这种课件设计既形象又实用,解决了学习的难点,优化了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