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打赢“三大攻坚战”

来源 :中国民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党一定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推动我国经济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攻关期,机遇难得,挑战也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催生新使命,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伟大工程,确保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拿出一系列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敢于打赢实体强基的攻坚战,勇于打赢创新驱动的攻坚战,善于打赢体制保障的攻坚战,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敢于打赢实体强基的攻坚战


  实体经济是大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和根基所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是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民族国家立身之本强盛之柱,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振兴实体经济,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是检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成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筑牢基础,增进虚实结合,推动工作力量、资源要素、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加强、集聚和倾斜,营造全社会脚踏实地、勤劳创业,通过实业富民兴邦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
  把做强制造业、尤其是做强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处理好工农业内部产业关系、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关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关系等产业结构问题。其中,大型国有经济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而言至关重要。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转换理念、调整结构、重构优势的发展节点,我国制造业提质升级任务十分紧迫。必须抓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打造实体经济国际竞争新优势。


  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线和主攻方向。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问题已上升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矛盾。高质量的发展要有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来自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自于不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更加注重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淘汰落后产能;来自于深化创新引领,培育壮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进而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高端制造”,使人民日益增长的、不断升级的、日趋个性化的经济需求得到满足,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高。
  把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服从服务于实体经济,既是金融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落实好中央出台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相关政策,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改善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切实解决好生产要素脱实向虚、实体企业融资成本负担过重等问题,把更多优质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勇于打赢创新驱动的攻坚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引用这句传统经典谈及创新问题,这是从动态的角度指出不断创新的规律性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强调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始终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把牢创新驱动之舵,做勇于创新的弄潮者。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创新是最核心的,摆在第一位,很多创新技术是求不来、买不到的,只能靠我们刀刃向内,自主创新。在正确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做出“将创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的重大決策部署,为新时代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决定着发展的速度、效能和可持续性。可以说,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世界历史发展的面貌和格局。16世纪以来的几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英、美等发达国家推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而中国却成为与这些发展机会失之交臂的不发达经济体。可以说,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动力和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抢抓历史窗口期,做勇于创新的领航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总量超过80万亿元,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因长期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而存在“虚胖体弱”、“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科技水平总体不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能不足。在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关头,如果科技创新这个“阿喀琉斯之踵”得不到解决,增长动力得不到有序转换,发展方式得不到及时转变,要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无疑是“新瓶装旧酒”。为此,我们必须超越巨大思维惯性和历史惯性,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科技创新这个千载难逢的弯道超车机遇,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促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各领域创新,走出一条动力转换、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转型跨越发展新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凝聚创新磅礴力,做勇于创新的主力军。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创新体系内部也包括科技、人才、体制创新等多个方面。实现创新发展,既要有系統观,又要重要素论,要超前谋划、做好顶层设计部署,以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突破带活全盘经济向好。要强化战略科技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体系构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重大突破,助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要在全社会倡导创新文化,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奋发成才、皆能成才、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善于打赢体制保障的攻坚战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决定了经济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无疑,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牵引作用,探索和践行一系列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体制改革要善用“两手”之功。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保障。改革开放40年来,纵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认识和探索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认识越来越深化、定位越来越科学。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不该管的事要交给市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该管的事管起来管到位。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绝不能将二者割裂,甚至树为对立面,只顾一端而不及其余。要切实将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确保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体制改革要善谋系统之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新旧体制机制转换过程中的缝隙和漏洞带来的落差和时差恰为一些市场违规违法行为带来机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经济转制转轨期和过渡期,越要格外注重改革系统的配套和衔接。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根本国情和最大国情,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注重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协调推进各领域改革,扎实做好各项改革工作,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
  体制改革要善举关键之策。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决定性问题,是中央实施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方针的战略步骤,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本目的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值得明确的是,中央提出把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作为当前国有经济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其主要目的是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而不为任何其他别的目的。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敢于攻坚、勇于攻坚、善于攻坚的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畏于创新、懈于筑基、怠于改革的犹豫者、观望者。
  (责任编辑 李秀江)
其他文献
新生仔犬又称初生仔犬,是指从出生到脐带断端干燥、脱落这段时间的仔犬,大约3天左右。新生仔犬出生后,由母体进入外界环境,生活条件骤变,由通过胎盘进行气体交换转变为自行呼吸,由
畜禽疫病是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也直接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长期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禽疫病防制工作,将口蹄疫、禽流感、猪瘟等重大动
今天冀鲁官话中的清入字大多归派阴平,但我们考察沾化方言的情况是清入字先归入上声,经过这一中转站之后才变为阴平,由此我们推断,冀鲁官话的清入归派的初始格局可能是与<中
在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面前,企业应当更加积极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建立健全技术、专利、标准的协同机制,主动制定和实施领先行业的先进标准,及早占领技术创新制高点,抢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