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资源日益紧张,对教务部门来说,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提高了工作难度。本文对高校教务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高校教务管理 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
高等学校教务管理,就是指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组织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保持教学过程的畅通,使教学过程达到协调化、高效率与最优化,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高校教务管理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处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中枢,是建立稳定教学秩序和良好教学运行机制的保证;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落实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秩序的稳定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认真做好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高校教务管理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1.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不等同于管理信息系统,有自己的重要特征。
首先,信息结构的复杂性。教学领域是知识、信息密集型领域,教学及其管理活动都以信息工作为主要内容和任务。教务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教学及其管理活动中产生各种信息,既有教学内容信息又有教学控制信息,既有教学管理状态信息又有教学管理控制信息,既有结果信息又有过程信息,既有微观底层信息又有战略管理信息,等等,信息结构非常复杂。其次,信息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是教务管理者,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教务管理者是多层次的,最高层为校长、教务长,下一层为教务处长、院部主任,教务处下设各科室、院部下设教务科,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此外必要时还得考虑上级教学主管部门的需要等。从理想化的角度管理信息系统应为所有各层次教务管理者服务,这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一般服务的管理层次相比有明显不同。
2.从事教务工作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教务管理硬件设施配套相对落后。
从事教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传统的理念中,人们习惯认为:教务管理者日常从事的是一般的事务性工作,技术含量要求不高,故不少院系(部门)专职教务人员是配备了,但对其素质能力却不加考查。此外,由于教务工作待遇不高、进修学习机会少、领导重视不够、工作头绪多等原因,常有不安心教务管理工作的心理或人员更换频繁。而在教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论设备和技术如何先进,最终取得成效的关键都在于教务管理者的素质,训练有素的教务管理者是教务工作信息化取得真正成效的主导力量。硬件配套方面,教务管理信息量大,信息采集难,基础信息的准确性不高,教务管理系统数据的关联性要求比较紧密,在提供基础信息时必须准确,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课程的变动比较快,则导致数据统计和分析难度较大。另外,许多高校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教学和科研中,而对教务管理的硬件配套设施投入甚少,这种落后的硬件配套设施急需更新,否则必然影响到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教务管理制度系统不够完善。
教务管理政策性很强,除了需严格执行国家相关部门下发的各种管理规定、条例、办法之外,学校还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在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教学管理难度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教务管理制度在保证教学秩序稳定、提高教学质量中无疑是有成效的,这些都是教学管理所必需的。但是,在教务管理制度系统中,服从和约束的多,激励和引导的少。有些制度规定太过刚性,过分强调“统一”、“严格”、“有序”、“严谨”,一经颁布就具有权威性质和“法律”意义,一切教务管理行为和教学活动都必须严格执行,从而造成包容性不够,难以适应教学活动本身具有的创新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缺乏应有的柔性。
二、实施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教务管理制度效能。
1.教务管理人员方面。
教学管理信息化对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出了高素质的要求。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支稳定的队伍为保障,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是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关键,而信息化建设中一方面队伍不稳定,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目前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网络,不能很好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管理。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特别是二级教学单位有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通过设岗设编,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高校教学管理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较强的责任心、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我们应该严格把关,做好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拔工作,同时依托现有的条件大力开展专门的业务学习,注重培养教学管理者的教学过程管理与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管理优化组合的能力及网上操作的能力,切实提高人员素质,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进行。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加上人员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管理方式的更新需要一定的过程,再加上许多教学设施需要逐步配备、更新,这决定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我们可根据自身的实际,立足长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2.选用和本校管理模式相匹配的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一要充分挖掘高校自身资源,努力打造一流的校园网络,把教务管理系统作为全校信息化网络中的一个子系统,学院有专人对校园网络化作统筹考虑。二要引入适用的最新网络系统,统筹规划,通盘开发。三应从所在高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订关于本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近期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计划,而切不可抛开实际,盲目攀比。
3.资源共享、全面协调、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教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不单是教务处的事,也不单是具体编程者的事,需要得到各个部门相关人员的通力合作,各院系部门和教务处各科室要及时提供各类教务信息和原始数据信息,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和日常更新维护,做到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同时,要加强和其他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联系,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提高。此外,为了保证教务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兼容,达到实用高效,高层领导应积极考虑因改造或添置所可能带来的必要的费用来源。
参考文献:
[1]赖翠芳.浅谈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J].科教文汇,2008.04(下旬刊).
[2]戴云龙.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
[3]郭雪晴.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陈继锋.基于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6.9.
[5]黄毅.浅谈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教育,2008,(4).
关键词: 高校教务管理 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
高等学校教务管理,就是指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组织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保持教学过程的畅通,使教学过程达到协调化、高效率与最优化,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高校教务管理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处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中枢,是建立稳定教学秩序和良好教学运行机制的保证;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落实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秩序的稳定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认真做好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高校教务管理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1.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不等同于管理信息系统,有自己的重要特征。
首先,信息结构的复杂性。教学领域是知识、信息密集型领域,教学及其管理活动都以信息工作为主要内容和任务。教务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教学及其管理活动中产生各种信息,既有教学内容信息又有教学控制信息,既有教学管理状态信息又有教学管理控制信息,既有结果信息又有过程信息,既有微观底层信息又有战略管理信息,等等,信息结构非常复杂。其次,信息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是教务管理者,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教务管理者是多层次的,最高层为校长、教务长,下一层为教务处长、院部主任,教务处下设各科室、院部下设教务科,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此外必要时还得考虑上级教学主管部门的需要等。从理想化的角度管理信息系统应为所有各层次教务管理者服务,这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一般服务的管理层次相比有明显不同。
2.从事教务工作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教务管理硬件设施配套相对落后。
从事教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传统的理念中,人们习惯认为:教务管理者日常从事的是一般的事务性工作,技术含量要求不高,故不少院系(部门)专职教务人员是配备了,但对其素质能力却不加考查。此外,由于教务工作待遇不高、进修学习机会少、领导重视不够、工作头绪多等原因,常有不安心教务管理工作的心理或人员更换频繁。而在教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论设备和技术如何先进,最终取得成效的关键都在于教务管理者的素质,训练有素的教务管理者是教务工作信息化取得真正成效的主导力量。硬件配套方面,教务管理信息量大,信息采集难,基础信息的准确性不高,教务管理系统数据的关联性要求比较紧密,在提供基础信息时必须准确,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课程的变动比较快,则导致数据统计和分析难度较大。另外,许多高校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教学和科研中,而对教务管理的硬件配套设施投入甚少,这种落后的硬件配套设施急需更新,否则必然影响到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教务管理制度系统不够完善。
教务管理政策性很强,除了需严格执行国家相关部门下发的各种管理规定、条例、办法之外,学校还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在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教学管理难度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教务管理制度在保证教学秩序稳定、提高教学质量中无疑是有成效的,这些都是教学管理所必需的。但是,在教务管理制度系统中,服从和约束的多,激励和引导的少。有些制度规定太过刚性,过分强调“统一”、“严格”、“有序”、“严谨”,一经颁布就具有权威性质和“法律”意义,一切教务管理行为和教学活动都必须严格执行,从而造成包容性不够,难以适应教学活动本身具有的创新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缺乏应有的柔性。
二、实施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教务管理制度效能。
1.教务管理人员方面。
教学管理信息化对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出了高素质的要求。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支稳定的队伍为保障,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是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关键,而信息化建设中一方面队伍不稳定,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目前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网络,不能很好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管理。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特别是二级教学单位有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通过设岗设编,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高校教学管理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较强的责任心、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我们应该严格把关,做好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拔工作,同时依托现有的条件大力开展专门的业务学习,注重培养教学管理者的教学过程管理与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管理优化组合的能力及网上操作的能力,切实提高人员素质,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进行。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加上人员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管理方式的更新需要一定的过程,再加上许多教学设施需要逐步配备、更新,这决定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我们可根据自身的实际,立足长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2.选用和本校管理模式相匹配的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一要充分挖掘高校自身资源,努力打造一流的校园网络,把教务管理系统作为全校信息化网络中的一个子系统,学院有专人对校园网络化作统筹考虑。二要引入适用的最新网络系统,统筹规划,通盘开发。三应从所在高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订关于本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近期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计划,而切不可抛开实际,盲目攀比。
3.资源共享、全面协调、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教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不单是教务处的事,也不单是具体编程者的事,需要得到各个部门相关人员的通力合作,各院系部门和教务处各科室要及时提供各类教务信息和原始数据信息,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和日常更新维护,做到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同时,要加强和其他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联系,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提高。此外,为了保证教务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兼容,达到实用高效,高层领导应积极考虑因改造或添置所可能带来的必要的费用来源。
参考文献:
[1]赖翠芳.浅谈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J].科教文汇,2008.04(下旬刊).
[2]戴云龙.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
[3]郭雪晴.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陈继锋.基于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6.9.
[5]黄毅.浅谈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