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连续上升。 2010年我国GDP超过了日本,由此被视为取代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农村贫困人口同幅度的大量减少。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所取得的轰动效应,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让“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相关说法在国际上流行。
可以说,“中国模式”现已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让一系列有关的问题,譬如:“什么是‘中国模式’?”、“提出‘中国模式’目的何在?”、“它对中国的改革进程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论述,都引起了全球企业家们的广泛兴趣。
“中国模式”中外之说
过去,中国是一个商品十分匮乏的国家;现在,中国的钢铁、汽车、造船、水泥、发电、原煤、化肥、棉布、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彩电等210多种产品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成员;现在,货物进出口量排名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成为最受欢迎的外商直接投资目标之一。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令国外经济学家刮目相看。“中国模式”,由此而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说:“从未见过像中国那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以如此强劲的步调增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独一无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则认为,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模式”具有启示性。像在2008年的最近一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反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到了政治评论家那里,“中国模式”则在内涵上发生了变化。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在他的新著《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中,对“中国模式”做出了解释。他认为:“现在、以及不远的将来,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仍是最佳的选择。不切实际的民主制,会将资源转变为政治上的无休止的争论,从而牺牲中、长期的经济与社会收益。不切实际的民主制,不太可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也不可能为最大多数的人带来最大的收益。”
1980年代,以《大趋势》一书而闻名中国的奈斯比特,在他的新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模式”是“纵向民主”。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形成一种新的政治模式,与西方的“横向民主”截然不同。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领导一个如此庞大复杂的国家,走出贫穷、实现现代化了。
外国人热烈讨论中国模式,中国人也不甘心落后。《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一书一问世就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作为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著作。它阐明了,“中国模式”由三个子模式构成——国民经济体现独特的经济模式;民本政治体现独特的政治模式;社稷体制体现独特的社会模式。所以说,中国模式体现了三点独一无二的作用:一、现代民本主义的民主理念,体现“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强调功过考评的官员遴选机制。三、有效的政府分工制衡纠错机制,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中国是分工而不分权。
“中国模式”论者,把中国近30年的经济成就,归功于权威政府,这不符合中国实际。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政府更有权威,为什么经济没有出现奇迹?近30年经济奇迹,恰恰是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多年被压抑的社会活力得到了空前的迸发。
“中国模式”蕴含的主要内容
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大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极快地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很值得他们借鉴。不夸张地说,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参考的、可供选择的模式之一。那么,在外界看来,中国发展模式有哪些成功之处呢?
其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是“中国模式”最突出和最令人赞叹的地方。同时,“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在于采取了以比较优势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有:首先,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即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其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不断地试验、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大胆而又谨慎的制度创新;最后,确立了先易后难的优先顺序,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
其二,中国改革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步骤,避免走极端。中国的改革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革命,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然而,中国的改革就其过程而言是渐进变化的,这种并不惊天动地的平稳变化累积的效果,深刻地改变了计划经济。有学者认为,中国领导人不赞成激进的政治民主化,只支持渐进的政治试验和温和改革。中国的这一做法,引起外界诸多争议,但中国保持了政治稳定,也保证了投资者的信心。
其三,“中国模式”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而是有着自身鲜明的制度特色。中国不实行全面私有化,而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虽然也引入了市场经济制度,但政府调节和干预的程度比西方国家要强大得多。
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模式”的实质内容,它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道路,是一条与全球发展既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社会现代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主选择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卓越理论成果。如果说“中国模式”有什么成功之处的话,对此最精辟的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提到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模式”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影响
中国的古代君王在其执政历史上,曾经离民主政治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譬如,民众对国事的参与程度很低;民意表达渠道很不通畅;对政治权力的制衡力量微弱。从而使得威权政治加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已经蜕变为“权力市场经济”。
在这个“权力市场经济”模式里,国家行政权力控制市场运行、参与市场交易。逐渐使得“权力”变成商品,进而变成资本;资本也可以收买公共权力为其谋利。权力和资本共同垄断和霸占重要社会资源。使得远离权力中心的人们,很难通过勤劳和智慧,来获得财富和提高社会地位。以至于回眸看现今“中国模式”导致的中国崛起,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经验。它不仅是中国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必将对在探索中前进的其他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也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中国崛起带来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种深层次的范式变化、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新认知。同时使得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模式”有了期待、有信心。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在2004年曾撰文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发展模式的国际意义。她认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成功解决深刻的国内和国际矛盾的经验,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模式,更为它们发展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就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暴露出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弊端,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会也不应因此而中断。事实上,只有全球的多样性的相互交流才能催生世界的和谐。“中国模式”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种积极回应和参与全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坚持社会主义、强调民族特色、同时又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共处竞争、对话合作”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出现,不仅在现在,更是在未来层面上,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发展模式。为全球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健康、鲜活的因素。
可以说,“中国模式”现已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让一系列有关的问题,譬如:“什么是‘中国模式’?”、“提出‘中国模式’目的何在?”、“它对中国的改革进程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论述,都引起了全球企业家们的广泛兴趣。
“中国模式”中外之说
过去,中国是一个商品十分匮乏的国家;现在,中国的钢铁、汽车、造船、水泥、发电、原煤、化肥、棉布、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彩电等210多种产品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成员;现在,货物进出口量排名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成为最受欢迎的外商直接投资目标之一。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令国外经济学家刮目相看。“中国模式”,由此而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说:“从未见过像中国那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以如此强劲的步调增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独一无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则认为,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模式”具有启示性。像在2008年的最近一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反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到了政治评论家那里,“中国模式”则在内涵上发生了变化。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在他的新著《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中,对“中国模式”做出了解释。他认为:“现在、以及不远的将来,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仍是最佳的选择。不切实际的民主制,会将资源转变为政治上的无休止的争论,从而牺牲中、长期的经济与社会收益。不切实际的民主制,不太可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也不可能为最大多数的人带来最大的收益。”
1980年代,以《大趋势》一书而闻名中国的奈斯比特,在他的新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模式”是“纵向民主”。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形成一种新的政治模式,与西方的“横向民主”截然不同。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领导一个如此庞大复杂的国家,走出贫穷、实现现代化了。
外国人热烈讨论中国模式,中国人也不甘心落后。《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一书一问世就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作为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著作。它阐明了,“中国模式”由三个子模式构成——国民经济体现独特的经济模式;民本政治体现独特的政治模式;社稷体制体现独特的社会模式。所以说,中国模式体现了三点独一无二的作用:一、现代民本主义的民主理念,体现“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强调功过考评的官员遴选机制。三、有效的政府分工制衡纠错机制,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中国是分工而不分权。
“中国模式”论者,把中国近30年的经济成就,归功于权威政府,这不符合中国实际。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政府更有权威,为什么经济没有出现奇迹?近30年经济奇迹,恰恰是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多年被压抑的社会活力得到了空前的迸发。
“中国模式”蕴含的主要内容
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大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极快地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很值得他们借鉴。不夸张地说,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参考的、可供选择的模式之一。那么,在外界看来,中国发展模式有哪些成功之处呢?
其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是“中国模式”最突出和最令人赞叹的地方。同时,“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在于采取了以比较优势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有:首先,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即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其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不断地试验、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大胆而又谨慎的制度创新;最后,确立了先易后难的优先顺序,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
其二,中国改革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步骤,避免走极端。中国的改革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革命,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然而,中国的改革就其过程而言是渐进变化的,这种并不惊天动地的平稳变化累积的效果,深刻地改变了计划经济。有学者认为,中国领导人不赞成激进的政治民主化,只支持渐进的政治试验和温和改革。中国的这一做法,引起外界诸多争议,但中国保持了政治稳定,也保证了投资者的信心。
其三,“中国模式”既不同于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而是有着自身鲜明的制度特色。中国不实行全面私有化,而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虽然也引入了市场经济制度,但政府调节和干预的程度比西方国家要强大得多。
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模式”的实质内容,它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道路,是一条与全球发展既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社会现代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主选择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卓越理论成果。如果说“中国模式”有什么成功之处的话,对此最精辟的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提到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模式”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影响
中国的古代君王在其执政历史上,曾经离民主政治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譬如,民众对国事的参与程度很低;民意表达渠道很不通畅;对政治权力的制衡力量微弱。从而使得威权政治加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已经蜕变为“权力市场经济”。
在这个“权力市场经济”模式里,国家行政权力控制市场运行、参与市场交易。逐渐使得“权力”变成商品,进而变成资本;资本也可以收买公共权力为其谋利。权力和资本共同垄断和霸占重要社会资源。使得远离权力中心的人们,很难通过勤劳和智慧,来获得财富和提高社会地位。以至于回眸看现今“中国模式”导致的中国崛起,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经验。它不仅是中国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必将对在探索中前进的其他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也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中国崛起带来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种深层次的范式变化、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新认知。同时使得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模式”有了期待、有信心。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在2004年曾撰文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发展模式的国际意义。她认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成功解决深刻的国内和国际矛盾的经验,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模式,更为它们发展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就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暴露出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弊端,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会也不应因此而中断。事实上,只有全球的多样性的相互交流才能催生世界的和谐。“中国模式”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种积极回应和参与全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坚持社会主义、强调民族特色、同时又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共处竞争、对话合作”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出现,不仅在现在,更是在未来层面上,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发展模式。为全球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健康、鲜活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