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细化指导是职业指导的发展方向,也是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必然选择。从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出发,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观特征、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策略,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精细化;职业指导;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205-02
就业是民生之本,它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201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50万人,就业人数再创新高,比2014年“史上最難就业季”多28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工作任务更加繁重[1]。
精细化职业指导是指,按照职业指导的原则,运用各种职业指导方法,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从细微着手量化指标,做到人与职位间的最佳匹配,最终实现求职者求职过程和工作过程高效的过程,它具有针对性、细致性、匹配性、成效性的特征[2]。整合各方力量,加大职业指导力度,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径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的重要路径。
相对老牌高校,新建本科院校就业压力异常严峻,因此,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做好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引导高校学生合理定位职业方向,理性选择就业岗位,是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观特征
(一)以本科院校学生自居,盲目攀高
新建本科院校从建校开始,就意味着与老牌高校存在着差距,这是毋庸置疑容置疑的[3-4]。但是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却把自己牢牢地定位在“本科高校毕业生”的位置上,相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他们有非常丰富的优越感,这就导致他们定位不合理,规划不明确,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没有认真分析,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什么样的工作不适合自己,他们也无从决定,个人总体目标定位不能低于高职高专学生,工资待遇要高于高职、高专学生,社会地位要高于高职高专学生,甚至有本科生就要去大城市工作,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去基层单位就业的思想。导致人力资源严重浪费,学生自身价值无法实现,最终会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二)规划不足,消极等待
同样受到大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充分的职业规划指导,加上学生个人职业规划意识的淡薄,日常学习中他们表现平平,更没有一技之长,面临毕业之际,他们开始有较多的思想顾虑,无法找到个人理想职业时,他们往往抱着驻足观望的心态,虽然大量投递简历,但当较小用人单位决定录用时,他们犹豫不决,总觉得当前的岗位待遇低、没前途、平台小、限制多,于是一次次放弃,他们在缺乏足够就业诚意的同时,实质是在放弃一次次的机会,甚至是最佳的就业时机。
(三)自信心缺乏,盲目从众
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期望状态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他们存有非常强烈的侥幸心理和害怕心理,当周围的同学就业状态稍微比自己好些,他们便会随时改变原有期望,抬高个人就业期望,而改变后的期望往往与他们的个人综合能力不相符合。于是,面临各种类型的招聘时,他们开始不知所措,缺乏主见,再加之亲朋好友的议论,他们的特长和价值很难充分发挥。
二、新建本科学院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无论在办学条件上,还是在资源竞争上,新建本科院校均处于竞争劣势,影响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制度不完善,学校管理存在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存在“先天性不足”,不仅受到老牌本科院校挤压,还承受着高职院校、民办高校的冲击。老牌本科院校在管理、招生、财政支持、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明显,新建本科院校拓展办学空间的困境越发凸显;面临内外困扰,新建本科院校容易片面追求规模和数量,工作重心倾斜到学校建设的其他方面,而轻视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这种工作机制,往往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在就业指导机构的人员配置、资金分配、工作机制上不尽合理,相关的就业指导政策和工作计划很难落到实处。
(二)思想上重视,操作中过于表面化
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按照要求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举办职业指导讲座,宣传国家就业与创业政策等系列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促进就业的工作或措施。但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节省精力,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职业指导工作陷入为就业而就业的恶性循环中。职业指导只是为了获得一蹴而就的效果,导致毕业生就业成本大大增加,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岗位,企业招聘不到真正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使得很多学生寻找工作的随意性增强,虽然提高了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但是严重影响就业质量和学生发展前途。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提升就业率,达到老牌本科院校或者重点院校的就业水平,采取扣留毕业证的方式,变相逼迫学生到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更有甚者,个别新建本科院校以学校的名义联系相关单位,为学生开具就业证明。
(三)职业指导科学化程度低,针对性不强
目前,不少新建本科学院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主要内容就是国家就业政策和就业的技巧、开设相关就业职业和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指导相关讲座等等。这些方式的科学化程度较低,尤其是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多数是辅导员兼职上课,他们本身的社会阅历不是很丰富,对职业选择了解层面不深,取得职业指导从业证书的不多,单纯理论上的职业指导,实用性大打折扣。同时,不同年级,不同类型,不同就业需求的学生需要的职业指导服务不尽相同,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缺乏的。另外,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系统性不强,职业意识培养工作不到位,这些因素最终导致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效果不明显。 三、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策略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精細化职业指导的理念和工作格局[5]
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统一格局的形成依赖于全校上下的思想合力,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重要基础之一。目前,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囿于发展瓶颈,学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主要依赖就业指导中心,这大大降低了职业指导的实效。实践证明,职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做到职业指导工作的精细化需要全员参与,这不仅要求全校上下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形成职业指导工作的氛围,还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家长的参与,形成多方互动,人人了解学生就业现状、人人关注学生就业、人人为学生就业献策的工作格局。
(二)以生为本,共性与个性结合,做到精细化职业指导的“精”和“细”
坚持以人为本是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根本要求。在开展大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过程中要遵循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关于共性教育,除了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教育,包括职业理想、政策法规、职业适应等内容开展共性教育,使学生了解职业观念和形成职业意识外,还要采取职业素质测评、职业模拟和实践等形式。其次,关于个性教育,则要求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心理需求、不同学生群体等开展教育[6]。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可以构成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石,能够深化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的功能。
(三)建立长效机制,阶段化与全程化结合,构建可持续精细化职业指导体系
完善制度,形成可持续职业指导的长效机制,是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持续作用的保障。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新建本科院校构建适合人才培养的精细化职业指导体系,既要求职业指导工作持续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程中,还要求开展阶段化的职业指导,尤其是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尤为重要。
(四)跟踪服务,量化考核,形成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总结和推广机制
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有跟踪服务指导和量化考核制度,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推广。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邮件往来、电话联系等方式,跟踪调查毕业生,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状况;另一方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职业指导工作的反馈精细化,能使毕业生职业规划和指导工作做得更好、更实、更有针对性。此外,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是有一定规律的,通过每年鲜活事例,找出规律,找出求职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进而发现规律性的材料,为下一步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2001年 —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EB/OL].[2015-12-16].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41205/
t20141205_1209695.shtml.
[2]郭胜.试论如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26-28.
[3]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53-60.
[4]王洪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还是跨越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55-57.
[5]李科举.高校开展大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3(6):15-17.
[6]杨军.高职院校的“精细化”职业指导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2-103.
关键词:精细化;职业指导;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205-02
就业是民生之本,它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201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50万人,就业人数再创新高,比2014年“史上最難就业季”多28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工作任务更加繁重[1]。
精细化职业指导是指,按照职业指导的原则,运用各种职业指导方法,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从细微着手量化指标,做到人与职位间的最佳匹配,最终实现求职者求职过程和工作过程高效的过程,它具有针对性、细致性、匹配性、成效性的特征[2]。整合各方力量,加大职业指导力度,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径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的重要路径。
相对老牌高校,新建本科院校就业压力异常严峻,因此,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做好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引导高校学生合理定位职业方向,理性选择就业岗位,是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观特征
(一)以本科院校学生自居,盲目攀高
新建本科院校从建校开始,就意味着与老牌高校存在着差距,这是毋庸置疑容置疑的[3-4]。但是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却把自己牢牢地定位在“本科高校毕业生”的位置上,相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他们有非常丰富的优越感,这就导致他们定位不合理,规划不明确,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没有认真分析,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什么样的工作不适合自己,他们也无从决定,个人总体目标定位不能低于高职高专学生,工资待遇要高于高职、高专学生,社会地位要高于高职高专学生,甚至有本科生就要去大城市工作,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去基层单位就业的思想。导致人力资源严重浪费,学生自身价值无法实现,最终会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二)规划不足,消极等待
同样受到大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充分的职业规划指导,加上学生个人职业规划意识的淡薄,日常学习中他们表现平平,更没有一技之长,面临毕业之际,他们开始有较多的思想顾虑,无法找到个人理想职业时,他们往往抱着驻足观望的心态,虽然大量投递简历,但当较小用人单位决定录用时,他们犹豫不决,总觉得当前的岗位待遇低、没前途、平台小、限制多,于是一次次放弃,他们在缺乏足够就业诚意的同时,实质是在放弃一次次的机会,甚至是最佳的就业时机。
(三)自信心缺乏,盲目从众
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期望状态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他们存有非常强烈的侥幸心理和害怕心理,当周围的同学就业状态稍微比自己好些,他们便会随时改变原有期望,抬高个人就业期望,而改变后的期望往往与他们的个人综合能力不相符合。于是,面临各种类型的招聘时,他们开始不知所措,缺乏主见,再加之亲朋好友的议论,他们的特长和价值很难充分发挥。
二、新建本科学院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无论在办学条件上,还是在资源竞争上,新建本科院校均处于竞争劣势,影响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制度不完善,学校管理存在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存在“先天性不足”,不仅受到老牌本科院校挤压,还承受着高职院校、民办高校的冲击。老牌本科院校在管理、招生、财政支持、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明显,新建本科院校拓展办学空间的困境越发凸显;面临内外困扰,新建本科院校容易片面追求规模和数量,工作重心倾斜到学校建设的其他方面,而轻视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这种工作机制,往往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在就业指导机构的人员配置、资金分配、工作机制上不尽合理,相关的就业指导政策和工作计划很难落到实处。
(二)思想上重视,操作中过于表面化
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按照要求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举办职业指导讲座,宣传国家就业与创业政策等系列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促进就业的工作或措施。但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节省精力,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职业指导工作陷入为就业而就业的恶性循环中。职业指导只是为了获得一蹴而就的效果,导致毕业生就业成本大大增加,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岗位,企业招聘不到真正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使得很多学生寻找工作的随意性增强,虽然提高了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但是严重影响就业质量和学生发展前途。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提升就业率,达到老牌本科院校或者重点院校的就业水平,采取扣留毕业证的方式,变相逼迫学生到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更有甚者,个别新建本科院校以学校的名义联系相关单位,为学生开具就业证明。
(三)职业指导科学化程度低,针对性不强
目前,不少新建本科学院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主要内容就是国家就业政策和就业的技巧、开设相关就业职业和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指导相关讲座等等。这些方式的科学化程度较低,尤其是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多数是辅导员兼职上课,他们本身的社会阅历不是很丰富,对职业选择了解层面不深,取得职业指导从业证书的不多,单纯理论上的职业指导,实用性大打折扣。同时,不同年级,不同类型,不同就业需求的学生需要的职业指导服务不尽相同,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缺乏的。另外,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系统性不强,职业意识培养工作不到位,这些因素最终导致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效果不明显。 三、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策略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精細化职业指导的理念和工作格局[5]
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统一格局的形成依赖于全校上下的思想合力,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重要基础之一。目前,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囿于发展瓶颈,学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主要依赖就业指导中心,这大大降低了职业指导的实效。实践证明,职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做到职业指导工作的精细化需要全员参与,这不仅要求全校上下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形成职业指导工作的氛围,还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家长的参与,形成多方互动,人人了解学生就业现状、人人关注学生就业、人人为学生就业献策的工作格局。
(二)以生为本,共性与个性结合,做到精细化职业指导的“精”和“细”
坚持以人为本是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根本要求。在开展大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过程中要遵循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关于共性教育,除了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教育,包括职业理想、政策法规、职业适应等内容开展共性教育,使学生了解职业观念和形成职业意识外,还要采取职业素质测评、职业模拟和实践等形式。其次,关于个性教育,则要求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心理需求、不同学生群体等开展教育[6]。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可以构成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石,能够深化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的功能。
(三)建立长效机制,阶段化与全程化结合,构建可持续精细化职业指导体系
完善制度,形成可持续职业指导的长效机制,是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持续作用的保障。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新建本科院校构建适合人才培养的精细化职业指导体系,既要求职业指导工作持续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程中,还要求开展阶段化的职业指导,尤其是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尤为重要。
(四)跟踪服务,量化考核,形成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总结和推广机制
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有跟踪服务指导和量化考核制度,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推广。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邮件往来、电话联系等方式,跟踪调查毕业生,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状况;另一方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职业指导工作的反馈精细化,能使毕业生职业规划和指导工作做得更好、更实、更有针对性。此外,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是有一定规律的,通过每年鲜活事例,找出规律,找出求职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进而发现规律性的材料,为下一步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2001年 —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EB/OL].[2015-12-16].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41205/
t20141205_1209695.shtml.
[2]郭胜.试论如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26-28.
[3]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53-60.
[4]王洪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还是跨越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55-57.
[5]李科举.高校开展大学生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3(6):15-17.
[6]杨军.高职院校的“精细化”职业指导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