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解放路湖滨路转角处,有一座曲尺形房子,上面是朝阳旅馆,下面是杭州书画社。在上个世纪50年代,杭州市委书记王孚夷对杭州市文化局长孙晓泉讲,杭州要办一个文化单位,像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那样,作为文艺工作者、知识分子购物休闲之所,要办成往来无白丁,很有文化气息的单位。后来市里就拨了解放路湖滨路转角处的房子,办了一个杭州书画社,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之际,正式开张。由郭沫若书写的招牌,在西泠印社没有恢复活动之前,杭州书画社对杭州的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少贡献的。杭州书画社三楼有一个书画室,当时潘天寿、诸乐三、吴弗之、陆维钊、沙孟海、张宗祥、马一浮等一批老艺术家,经常在书画社三楼画画写字。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杭州书画社朝南六间为营业大厅,朝西五间房办了一个裱画工场,那里来往的人就更多了,画家和书画爱好者都喜欢到裱画工场来,因工场的裱板上经常有好画,潘天寿、黄宾虹、吴弗之、诸乐三、陆维钊、周昌谷等名画家的画经常有,裱画工场好似一个流动展览馆。我当年是杭州书画社会计,我的办公室就在营业厅与裱画工场中间,我常到工场看裱画,有时也参加一些轻便劳动。有一天下午我在工场里看到陈师傅在揭一幅画,奸像夹宣要揭了一层再裱,我一看是潘天寿先生的一个横卷,已经揭了一大半,还有一小段没揭,我对陈师傅讲,您慢慢揭,不要再撕碎了,把后面一段整块揭下来行吗?陈师说试试看,陈师傅非常小心的,很慢很慢的终于把后面一段整块揭下来了,当场就叫陈师傅拓好上板,就是墨色略淡一些。第二天我从板上取下,为四面切平,变成一开册页,我就拿到潘老家,我说潘老,这幅小画是从您裱的那卷画揭下的第二层,请给我加点墨,盖个章。潘老笑着问,还有呢?我说还有给小扬州揭坏了。潘老拿起笔在各处加墨后还题上重今同志存览,寿又题,盖了二方印,这样就成为一幅完整的小画。 (见图一:21.5×39.5cm)以后动乱年代,两次抄家,这幅小画下落不明了。后在发还的抄家物中又发现了这幅画。1985年春节,我将此画给陆俨少先生看,并请他给我题个诗堂,裱在一起。陆先生当即题字:潘天老写蛱蝶菜花,笔重神凝,著墨不多而刚健婀娜,想见贤者气象,亦自不可多得。重今同志永宝之,乙丑春正月,陆俨少。(见图二)后我又将潘画陆题裱成一幅小立轴,潘老为我补这幅小画距今已四十年,陆老为我题字已二十年,回想当年,不胜感慨系之。
叶浅予戏曲人物《陈三两》
重今同志,前上一画云廿五日可来杭,兹因科影略有耽搁,决改廿七日出发,并已由科影赵布光同志先期(约廿四日可到)来杭和孙晓泉同志联系,原拟请你安排住处事,孙局长当可解决,特此奉闻,以免关注,即候近好,叶浅子,三月廿一日。(图三)
这是一九七八年三月廿一日,叶浅予先生给我的一封信。回想当年我去北京出差,顺便去拜访叶浅予先生,那天正好他夫人王人美也在家。知道我是杭州去的,他两夫妻特别客气,问了很多杭州的情况。原在我心中叶先生是位老艺术家,我很小看过他画的王先生,王人美是电影明星,我小时候就看过她演的电影,他们都是名人、艺术家。见面后他们一点架子都没有,非常和蔼可亲,一下子就没有距离了,以后我每次去北京,常去看望他们,他们喜欢龙井茶,每年春天必寄一点去,“文革”开始后,一切都中断了。听北京传来消息,叶老在“文革”中受了不少苦,而且解除牛棚生活特别迟。
1977年初夏,叶老突然到杭州书画社来找我,事先没有得到任何信息,突然到来,甚为惊喜,那时正在东坡路造杭州文物商店,有拆迁户无处安置,领导上叫我把住房让给拆迁户住,我搬到杭州书画社三楼过渡,等文物商店及宿舍造好再搬出去。叶老来时我正住在书画社三楼,在我临时住处,我们交换了各自“文革”中的情况,他说此次是回故乡桐芦,路过杭州停留几天,不料到处找不到人。接通了电话听说是叶浅予,马上就……,我说可能人家也有为难之处吧。
当晚我把叶老安排在华侨饭店住下,我与张琴娟在华侨饭店餐厅请叶老吃饭,请杭州市文化局长孙晓泉作陪,相聚甚欢。第二天我们乘车到各处转了一圈,吃晚饭时谈起在“文革”中被烧了些东西,张琴娟在演出时的剧照被全部烧光了。叶老说:烧了不要紧,我给你画剧照。饭后回到房间里,叶老叫张琴娟做一个戏曲造型,张琴娟就做了一个“陈三两”的造型,叶老在速写本上写速写,一刻钟不到,一幅“陈三两”速写完成了。叶老说回去画好后寄来。两天后我叫车送叶老回桐芦了。
一星期后,我们收到一幅叶老寄来的“陈三两”戏曲人物画,头饰、服装都是叶老画上去的,特别是一双眼睛画得特别传神。附图:(34× 69cm) 。
此图装裱后,我在边上跋云:我家原藏琴娟同志剧照无数,“文化大革命”中均被视为洪水猛兽,全被一批歹徒所毁,一无所存。“四人帮”垮台后,友人送来陈三两剧照一帧,甚以为感!1977年春,浅子先生自北京来杭,相晤于寒舍,论及“千年动乱”中之遭遇,大家均有同感。浅子先生遂为琴娟写此陈三两剧照,以资纪念也。时在杭州书画社三楼我之临时住所也。1981年冬至北方返杭后三日,记于一枝书斋,重今时年五个又四。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杭州书画社朝南六间为营业大厅,朝西五间房办了一个裱画工场,那里来往的人就更多了,画家和书画爱好者都喜欢到裱画工场来,因工场的裱板上经常有好画,潘天寿、黄宾虹、吴弗之、诸乐三、陆维钊、周昌谷等名画家的画经常有,裱画工场好似一个流动展览馆。我当年是杭州书画社会计,我的办公室就在营业厅与裱画工场中间,我常到工场看裱画,有时也参加一些轻便劳动。有一天下午我在工场里看到陈师傅在揭一幅画,奸像夹宣要揭了一层再裱,我一看是潘天寿先生的一个横卷,已经揭了一大半,还有一小段没揭,我对陈师傅讲,您慢慢揭,不要再撕碎了,把后面一段整块揭下来行吗?陈师说试试看,陈师傅非常小心的,很慢很慢的终于把后面一段整块揭下来了,当场就叫陈师傅拓好上板,就是墨色略淡一些。第二天我从板上取下,为四面切平,变成一开册页,我就拿到潘老家,我说潘老,这幅小画是从您裱的那卷画揭下的第二层,请给我加点墨,盖个章。潘老笑着问,还有呢?我说还有给小扬州揭坏了。潘老拿起笔在各处加墨后还题上重今同志存览,寿又题,盖了二方印,这样就成为一幅完整的小画。 (见图一:21.5×39.5cm)以后动乱年代,两次抄家,这幅小画下落不明了。后在发还的抄家物中又发现了这幅画。1985年春节,我将此画给陆俨少先生看,并请他给我题个诗堂,裱在一起。陆先生当即题字:潘天老写蛱蝶菜花,笔重神凝,著墨不多而刚健婀娜,想见贤者气象,亦自不可多得。重今同志永宝之,乙丑春正月,陆俨少。(见图二)后我又将潘画陆题裱成一幅小立轴,潘老为我补这幅小画距今已四十年,陆老为我题字已二十年,回想当年,不胜感慨系之。
叶浅予戏曲人物《陈三两》
重今同志,前上一画云廿五日可来杭,兹因科影略有耽搁,决改廿七日出发,并已由科影赵布光同志先期(约廿四日可到)来杭和孙晓泉同志联系,原拟请你安排住处事,孙局长当可解决,特此奉闻,以免关注,即候近好,叶浅子,三月廿一日。(图三)
这是一九七八年三月廿一日,叶浅予先生给我的一封信。回想当年我去北京出差,顺便去拜访叶浅予先生,那天正好他夫人王人美也在家。知道我是杭州去的,他两夫妻特别客气,问了很多杭州的情况。原在我心中叶先生是位老艺术家,我很小看过他画的王先生,王人美是电影明星,我小时候就看过她演的电影,他们都是名人、艺术家。见面后他们一点架子都没有,非常和蔼可亲,一下子就没有距离了,以后我每次去北京,常去看望他们,他们喜欢龙井茶,每年春天必寄一点去,“文革”开始后,一切都中断了。听北京传来消息,叶老在“文革”中受了不少苦,而且解除牛棚生活特别迟。
1977年初夏,叶老突然到杭州书画社来找我,事先没有得到任何信息,突然到来,甚为惊喜,那时正在东坡路造杭州文物商店,有拆迁户无处安置,领导上叫我把住房让给拆迁户住,我搬到杭州书画社三楼过渡,等文物商店及宿舍造好再搬出去。叶老来时我正住在书画社三楼,在我临时住处,我们交换了各自“文革”中的情况,他说此次是回故乡桐芦,路过杭州停留几天,不料到处找不到人。接通了电话听说是叶浅予,马上就……,我说可能人家也有为难之处吧。
当晚我把叶老安排在华侨饭店住下,我与张琴娟在华侨饭店餐厅请叶老吃饭,请杭州市文化局长孙晓泉作陪,相聚甚欢。第二天我们乘车到各处转了一圈,吃晚饭时谈起在“文革”中被烧了些东西,张琴娟在演出时的剧照被全部烧光了。叶老说:烧了不要紧,我给你画剧照。饭后回到房间里,叶老叫张琴娟做一个戏曲造型,张琴娟就做了一个“陈三两”的造型,叶老在速写本上写速写,一刻钟不到,一幅“陈三两”速写完成了。叶老说回去画好后寄来。两天后我叫车送叶老回桐芦了。
一星期后,我们收到一幅叶老寄来的“陈三两”戏曲人物画,头饰、服装都是叶老画上去的,特别是一双眼睛画得特别传神。附图:(34× 69cm) 。
此图装裱后,我在边上跋云:我家原藏琴娟同志剧照无数,“文化大革命”中均被视为洪水猛兽,全被一批歹徒所毁,一无所存。“四人帮”垮台后,友人送来陈三两剧照一帧,甚以为感!1977年春,浅子先生自北京来杭,相晤于寒舍,论及“千年动乱”中之遭遇,大家均有同感。浅子先生遂为琴娟写此陈三两剧照,以资纪念也。时在杭州书画社三楼我之临时住所也。1981年冬至北方返杭后三日,记于一枝书斋,重今时年五个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