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作文教学 张扬个性写作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ius0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中“教育无人”的现象,使教育回归生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呢?
  一、指导学生要有个性地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积累不够,材料的思辨深度不够,是很难在作文中展示个性的。为克服闭门造车这种弊端, 教师首先要放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 控制作业量, 给学生松绑,增加学生的信息积累量。其次要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他们认识作文就是生活,这样的作文才会呈现出个性化的色彩。
  二、教师在指导作文训练的方式上要有个性
  要鼓励学生写作中展示个性,就应该打破不同类型作文的限制。同时打破单一机械的作文训练方式,创新指导模式,一题多用,一材多题,和阅读教学等结合起来。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能只是随便给个题目,写一篇作文了事。要关注时代对中学生提出的要求,要敢于创新,应关注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多一些健康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辨训练。以个性的指导来避免写作方向上的随意性,把更多时间投向学生作文个性品质的培养上。
  另外,还可以把作文训练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譬如,做一篇题为《爱在校园》的有个性的阅读训练,可以先不给学生材料,只给题目,让学生先构思一下,题目中的“爱”可以做何理解?列出提纲,说个写作方向,然后再给他们材料,让他们和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阅读,既积累了素材,锻炼了思维,又训练了作文,一举多得。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给材料加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构思能力,先去掉材料的题目,让学生自拟题目,这样学生就能发现题目和开头结尾句、过渡句有很多的渊源,达到训练构思的目的。所以,教师在作文指导上能大胆尝试,打破作文与阅读和语言表达等训练的界限,本身就是对学生个性思维的一种鼓励和培养。
  三、构思过程中让学生在立意写法上彰显个性
  平常所说的立意,是写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注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和道德品质,使其思想修养达到一定的境地,即为文先学做人的道理。
  在立意上,只有将笔锋触及别人尚未写到的新人新事新问题,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观察发现和认识感受,写出新意,才能取得意高文胜的效果。但大多数人一时想不出新的素材,这就要求能够巧于构思,让旧素材表达出别人未能表达的新意来,这存在一个选择角度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变换一个角度,或许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何等的金玉良言!可在崇尚探究学习、讲究学习效率、倡导享受学习带来乐趣的素质教育环境下,应当指导学生这样立意: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这样的作文教学,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启迪。
  有了中心思想和材料,还要进一步考虑怎样按照中心思想的要求把材料组织起来,即巧手彩线穿珍珠。“文似看山不喜平”——在作文的谋篇布局上,要想炼就学生的一双巧手,在指导学生使文章内容的安排有序化,并体现出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同时,要教会学生怎样从一个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去考虑确定新奇的线索来连贯材料,变换顺序来安排材料!如,写人时,可先贬低后赞扬,为扬而先抑,抑的目的在于扬,抑制是为了更高地扬起;有的可采用误会法,即通过误解,产生纠葛,制造矛盾,推动情节,渲染某种气氛;有的可采用悬念法,叙事过程中,先设下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使读者关注人物的命运或事态的发展,产生出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浓厚兴趣;有的可采用曲径法,即材料的组织,事物的发展的安排,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起伏,婉转生姿;还有的可采用巧合法让事件在“无巧不成书”中展开。
  还可以在体裁上体现不拘一格的风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文就不局限于几种常见的文体。一些文学体裁可让学生一试锋芒:天真深刻的童话寓言;意象朦胧的诗词散文;冲突尖锐的戏剧文学;无巧不成书的小说作品。在这些领域内,学生能大展才华,创新能力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学生能否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创新能力能否发展,关联到方方面面,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需要整合,才能达到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出一点新内容,发表一点新思想,吐露一点新见解。构思再新颖一点,语言再清新一点,文风再活泼一点,学生是能够做到的,也是愿意这样去做的。因为有个性的作文,因其新而让学生“下笔如有神”!
其他文献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孔孟儒家学说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的忧患意识和
期刊
一、自主是快乐作文的第一步  写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  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会学
期刊
课堂心里气氛是指学生群体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同的课堂心里气氛,会产生大相径庭的教学效果。  轻松愉快、团结合作的课堂心里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品质,使学生建立信心,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班上的课堂气氛好起来,我开展了“丢掉自卑、树立自信”“我最近的烦恼”“亮出自己,相信我能行”三个主题班会,制定了问卷调查表
期刊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而语文学科则要让学生逐渐形成尊崇母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系、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塑造,其目标是追求美和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放在最根本的位置,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味语
期刊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得到了世人的认可。这些文学作品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名著阅读依然被人们所看重。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照例推出了一些长篇文学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紧接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在教材编排方面,我们所接触到的苏教版初中语文则以“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方式予以呼应。由
期刊
21世纪的中学生面对的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新时代,他们能不能创新,敢不敢创新、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作为教育者,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该怎么培养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最真实、最活跃的因素,培养浓厚的兴趣是人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句名言真切地道出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期刊
爱国主义教育,是很多老师都感到头疼的难题,认为过于空泛,无处可抓。如果仅是喊几句空洞的口号,很难触动学生,意义不大。要想落到实处,又苦于没有现成的材料。对此,我也曾苦苦的思索……  记得是星期二,我刚好是上午第一节课。一上课,我就问学生:“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这时,下面的同学就开始窃窃私语:  “今天是什么日子啊?”  “喂,今天是几号呀?”  “好像是9月18号吧。”  “9月18号是
期刊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问题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不仅可以将学生所学的新旧知识进行链接,同时还可以将课内外进行互通,点明学习文本的主旨以及学习的重点。更有必要的是,一个好的问题导入可以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怎样才能发挥问题导入的巨大功效,让问题导入充满魅力呢?  一、融合多学科进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内容保持兴趣,始终是课堂效率提升的重
期刊
近几年,在新课标的倡导下,语文课堂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积极参与教师教学的过程;学习成为学生基于个人经验基础上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发展的过程;教师慢慢地从“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如果说课堂是地球,
期刊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可以愉悦性情,可以增长知识。但在一些看似平常的玩中,却隐含着一些负面影响。  玩精彩的视频游戏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娱乐方式,但专家指出,这只会使孩子得到一时的快乐,而无助于他们知识与能力以及情感的深入发展。还有让孩子数小时看电视节目,即使一些开心的、轻松的节目,时间长了也是一个问题。至于长时间地听着流行音乐,也弊大于利。上述这些只能使孩子沉溺在虚妄不实的幻想中而不去努力从事别的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