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4日,满载人民期许的全国两会如期召开,“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回顾“十三五”时期,从扩大奖学金、助学金、免费教育等覆盖范围,到高职扩招向乡村地区倾斜,再到各种送教下乡、送教入户,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门槛低、成本小、形式活”的特色优势,不断敞开办学大门,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学生可以接受低成本的教育和丰富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我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千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职业教育正让越来越多的家庭日子越过越红火。
实践充分证明,在打赢乡村振兴攻坚战中,“职教 ”乡村振兴见效快、成效显著,堪称建设新农村的“排头兵”。“十四五”期间,“职教 ”在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中依然大有可为。
“职教 兴人才”,个性化人才培养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各类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产业需求,融合自身在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优质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订单式”技能培育,突出发展个人的一技之长,使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艺,并以此为基础培养未来的职业迁移能力。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粤菜师傅”帮扶培训项目,就是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值得借鑒与推广。
“职教 兴产业”,提高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的“贡献度和吸引力”。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职业院校成立“校企农社”乡村振兴产城教联盟,帮助乡村采取“学校 企业 合作社 农户”等新型集团经营模式,同时用好大数据、互联网,把教学项目转化为产业项目,把项目扎根在区域经济社会中,让老专业、老产业焕发新活力,加快乡村与农户增收致富步伐。
“职教 兴文化”,重点打造“生活化、特色化、本土化”的新农村文化潮流。一方面,硬件上职业院校可以把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筑牢新农村的文化阵地,提升地区“文化造血”功能;另一方面,在软件上搭建和完善多元文化活动载体和平台,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挖掘和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下乡活动,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生活的质量。
“原本是低保户,如今是名厨师”“曾经是打工仔,现在是培训师”……“职教 ”乡村振兴的切实成效,提振着广大乡村群众的精气神,更激活了他们用知识和技能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展望未来,在第二个百年开局之年,职业教育将继续实现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见证更多人生蜕变的精彩故事,书写更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 魏家坚
实践充分证明,在打赢乡村振兴攻坚战中,“职教 ”乡村振兴见效快、成效显著,堪称建设新农村的“排头兵”。“十四五”期间,“职教 ”在助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中依然大有可为。
“职教 兴人才”,个性化人才培养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各类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产业需求,融合自身在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优质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订单式”技能培育,突出发展个人的一技之长,使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艺,并以此为基础培养未来的职业迁移能力。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粤菜师傅”帮扶培训项目,就是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值得借鑒与推广。
“职教 兴产业”,提高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的“贡献度和吸引力”。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职业院校成立“校企农社”乡村振兴产城教联盟,帮助乡村采取“学校 企业 合作社 农户”等新型集团经营模式,同时用好大数据、互联网,把教学项目转化为产业项目,把项目扎根在区域经济社会中,让老专业、老产业焕发新活力,加快乡村与农户增收致富步伐。
“职教 兴文化”,重点打造“生活化、特色化、本土化”的新农村文化潮流。一方面,硬件上职业院校可以把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筑牢新农村的文化阵地,提升地区“文化造血”功能;另一方面,在软件上搭建和完善多元文化活动载体和平台,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挖掘和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下乡活动,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生活的质量。
“原本是低保户,如今是名厨师”“曾经是打工仔,现在是培训师”……“职教 ”乡村振兴的切实成效,提振着广大乡村群众的精气神,更激活了他们用知识和技能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展望未来,在第二个百年开局之年,职业教育将继续实现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见证更多人生蜕变的精彩故事,书写更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 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