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次峰会,国家会议中心始终坚持节俭、绿色办会为原则。国家会议中心为会务工作人员提供小瓶可签名的瓶装水,既节约水资源又有新意;被频繁更新的餐饮摆台可以在以后的会展活动中反复利用;带有非洲动物等元素的餐纸盒,其实原本是最普通的餐纸盒,国家会议中心工作人员给其设计了“外衣”,手工贴在了盒子外面,既节俭又有新意;服务保障人员数量按照职责清晰、岗位明确、一人多岗、减少重复进行配备……
驚艳会场的中国元素
作为“北京服务”代表,国家会议中心一直用心为客户提供至臻至善的服务,创新永无止境,服务追求卓越。大宴会厅1200名会议人员的午餐自助是此次餐饮服务的重点和难点。从大会堂开幕式结束到大宴会厅的转场仅15分钟,时间紧,任务重,转场人流分散,如何以最快的时间合理有序地进行人员分流、指引是场馆面临的一大挑战。
会议结束后,1200名会议人员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指引下缓缓退场,并根据关键位置设置的指引牌分别通过12条用餐线路到达宴会厅,花了不到15分钟。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是峰会服务人员事先反复演练、不断优化路线下才得以实现的。在宴会厅,工作人员又指引宾客多点位用餐,现场井然有序,几乎不用排队等候。
作为行业标准的构建者和先行者,国家会议中心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统一的技术标准,向宾客提供可追溯、可检验的标准化服务。服务人员经过反复训练可以做到与服务标准分毫不差。相关部门根据服务点位,对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涉及中非论坛背景知识普及、礼仪、消防、急救等专项培训,提升服务软实力。技能比赛更是成为标准提升、检验培训成果的比武场。峰会上备受欢“岩米鲜果布丁”等茶歇小吃,正是通过比赛脱颖而出。国家会议中心还对会场内空气湿度、温度进行实时监控,每小时监测一次,至会前累计监测345小时,确保会场保持湿度45%、恒温25℃,给参会嘉宾提供舒服的温度和会场环境。
设施设备改造升级、维护保养和安全隐患排查方面,国家会议中心投入300余人的工程保障队伍为硬件设施保驾护航。针对大会堂吊点、高空灯具及风口、UPS系统测试、展厅地沟内设施检查、室内外及屋面排水系统测试等隐患排查工作点多面广的现状,摸排工作深入细致、点滴不漏。仅大会堂吊点的排查就达110多个。以电梯维修检查为例,为了更好地保障VIP路线的安全,更换了3部电梯;扶梯在反复满载、压力测试的同时,也贴了更醒目的急停提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抽检抽测方面严查细抠。为做好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场馆严控采购源头,做到来源可追溯,运输、验收、储存、制作各个环节严格把关;食品安全双人双责,原材料、成品双留样。一组组看似枯燥的数据背后,是国会人对峰会保障的一丝不苟,是对标准提升的不懈追求。
(图片由国家会议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