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天然地震

来源 :城市与减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rn2016年11月3日,一条地震速报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2016年11月03日19时43分在北京房山区(爆破)(北纬39.88度,东经115.77度)发生2.0级地震,震源深度0千米.”一方面,消息包含“爆破”或“塌陷”字样,部分网友误以为是地震引起地表塌陷,或者猜测出现安全事故;另一方面,震源深度仅为0千米理解起来不太容易,网友不禁猜测是滚石、爆炸,甚至是造谣.其实,这些地震可能发生在地表面,也可能在地下几十或几百米,大部分由人类活动所引起,我们称其为“非天然地震”.
其他文献
介绍了既有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中2.4 GHz DCS(数据通信子系统)的概况,以及5G频段Wi-Fi(无线保真)产品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背景.阐述了5G频段Wi-Fi产品应用对城市轨道交通2.4 GHz无线通信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危害.利用已有的5G频段Wi-Fi产品,对既有CBTC系统2.4 GHz无线信号设备进行现场干扰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现有的5G频段Wi-Fi产品对2.4 GHz无线通信不会产生任何干扰和影响.
上海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列车上线数及配属数分布不均匀,且不同线路间列车集中下线开展架修、大修的情况经常发生,存在线路间需互通运营以集约列车资源的需求.“十四五”期间,上海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将陆续启动信号系统的大修更新改造工作,在设计方案时可统筹考虑不同线路间互通运营的方案,以实现列车资源的集约化管理.设计了一套基于车载标准化的列车互通方案,该方案从定位测速标准化、车地通信标准化、信号-车辆接口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
在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区域性互联互通的实现过程中,出现了因不同信号制式采用的定位设备标准不同造成轨旁信标布置规则不同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列车主动定位系统轨旁信标布置规则进行研究,对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采用的不同定位设备布置规则进行分析比较,提供了可在不同信号制式互联互通场景下通用的轨旁信标布置规则.在明确定义不同功能信标布置原则的前提下,统一编码规范,最终实现不同信号制式定位系统在线路间的互联互通.
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面临着巨大的运能压力,需要对该线的信号系统进行改造,新增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以TBTC(基于轨道电路的列车控制)作为后备系统.为了尽量减少改造项目对运营的影响,在借鉴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信号大修改造经验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2号线信号改造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技术方案、信号倒接方案和大修后CBTC的开通方案等,以确保2号线信号改造全过程的顺利实施.
上海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南段于1993年5月28日投入运营,使上海成为中国内地第三个开通运营地铁的城市.在地铁11号线延伸到江苏省昆山市后,上海又成为中国首个有跨省运营地铁的城市.今天的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计20条,总长度近800公里,日均客流量1000万人次以上.上海用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建设地铁100年走过的路程.我有幸参与其中,并见证了上海地铁从无到有、从最初的几百米试验段到现在的运营总里程位居全世界榜首的全过程.
期刊
前言rn在提升公众气象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方面,社区天气资讯网络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以来校园气象站被期许为气象科普教育的最佳载体.然而,当前中国内地校园气象站虽然营造出很强的校园气象氛围,但只有气象的壳,缺乏气象的核,暴露出“僵尸气象站”、“沉睡的观测数据”、辅导员的气象知识储备及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校园气象活动形式及内容单调枯燥等多种问题.校园气象站传播气象知识的效果十分有限,并且缺乏公众参与.另一方面,公众熟知的各种天气资讯服务网及App又很少涉及气象教育.
期刊
引言rn武汉市是国家战略意义的重要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是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战略布局的核心.当前武汉市迎来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较大的威胁,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
期刊
城市直下型地震就是在城市及近旁发生的地震,地震的震源往往就在城市区域的下部或者其附近.这一名词是日本学者提出来的.城市直下型地震,尤其是大地震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对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及相关设施的损毁非常严重,造成的灾难也极其惨烈,是城市安全的最大威胁.
期刊
引言rn近些年,我国饱受自然灾害的侵袭,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频频受到威胁.2018年10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出要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部署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等9项重点工程.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就是全面提高国家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
期刊
引言rn随着近年来全球环境变化,天灾人祸层出不穷:2021上半年,雷暴、冰雹和龙卷风席卷德国、比利时、荷兰、捷克和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等国世纪山火此起彼伏(图1);加拿大和美国部分地区则被持续高温炙烤;德国、卢森堡、比利时、中国等则面临着严重的洪涝灾害;印度的蝗灾;菲律宾的火山;局部地区军事冲突升级……天灾人祸不一而足,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据保险公司财报,202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达81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自然灾难已造成至少770亿美元的全球经济损失,远高于过去十年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