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堂吉诃德的爱情,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演化,是骑士爱情的再现。骑士爱情是一种浪漫的个人之爱,是对早期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反拨,它对女性的尊崇体现了当时女性地位的提高。但这种骑士爱情纯粹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因而也是不现实的,人类仍旧未能获得性的解放。
关键词:堂吉诃德;特立独行;浪漫;典雅;骑士爱情
前言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的男主人公。他对意中人杜尔西内娅的爱情其实就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演化,是骑士爱情在堂吉诃德身上的再现。本文试从堂吉诃德的骑士爱情为中心,以特立独行的浪漫之爱、“典雅”的骑士爱情、“柏拉图”的骑士爱情三个方面对这种堂吉诃德式的爱情进行具体分析。
一、特立独行的浪漫之爱
欧洲的骑士制度产生于法兰克王国, 盛行于中世纪, 特点是以土地分封、骑兵服役、中小封建贵族统治为基础, 以基督教思想为指导1。骑士们英勇善战, 忠心耿耿, 在整个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会的长期影响下, 骑士逐渐演变成“基督的战士”。随着骑士在战场上作用的日渐消退和封建社会的衰落, 骑士制度也逐渐消亡。
中世纪的骑士没有意中人,“好比树没有叶子和果子,躯壳没有灵魂”,堂吉诃德就选中邻村的一位姑娘做他理想的情人,虽实有其人,但仅仅是精神之恋,完全是幻想出来的,取名为杜尔西内娅。堂吉诃德的意中人是一位公主、绝代佳人。诗人赞美意中人的许多异想天开的形容词都一一体现在她的身上:虹似的眉、太阳般的眼睛,玫瑰状的脸颊,白雪样的皮肤……其实杜尔西内娅只是一位普通的像庄稼汉那么壮硕的农村姑娘。堂吉诃德对意中人杜尔西内娅崇拜得五体投地且忠贞不渝,不论何种名嫒、淑女的引诱和欺骗都不为所动;当得知意中人中了魔,则坐立不安、废寝忘食,千方百计为意中人解除身上的魔法。堂吉诃德对杜尔内西娅的感情其实就是骑士精神的演化,是骑士爱情在堂吉诃德身上的再现。骑士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此外,还要求骑士“文雅知礼”,要把自己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他不仅要忠实地为主人服务,还要效忠和保护女主人。女主人在骑士心目中像圣母一样神圣,具有一种理想的光辉。为自己“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和取得胜利,博得贵妇人的欢心,在骑士看来是最大的荣誉。
堂吉诃德并不是和杜尔西内娅有真正的感情,而仅仅是一厢情愿的痴恋。杜尔西内娅心目中压根儿没有堂吉诃德这个人,“那姑娘看来对这件事毫无所知,也满不在乎”。堂吉诃德尽管苦恼地为她做诗,为她哭哭啼啼,他给她的情诗却只成了笑柄。堂吉诃德对杜尔西内娅却依然是至死不渝,但可能所得到的也许只是微笑、亲吻等之类的回报,不过即使没有任何回报,却并不影响骑士对自己心中的偶像的“爱”与“忠诚”。
这种浪漫的“个人之爱”本质上在于把爱的对象视为一件极难得到而且十分珍贵的理想化的偶像。人们需要做出多种方式的极大努力去赢得所爱对象的爱。一个低阶层的骑士爱上一位高贵的女性,他就要努力奋斗以求配得上她。特立独行的追求,本身就变成骑士升华自己的心灵和精神境界的过程。
二、“典雅”的骑士爱情
随着圣战平息,封建割据终结,大一统的局面形成,骑士们业已形成的对于君主和上帝的忠诚便发生了世俗的转向2。同时,骑士精神中深刻的宗教情结催生了骑士文学中圣洁的典雅爱情。
法国诗人克雷蒂安·德·特里亚的《朗斯洛》就写了亚瑟王的骑士朗斯洛和王后圭尼维尔的恋爱。为了寻找被诱拐的圭尼维尔,朗斯洛把爱情看得高于骑士的风度,不骑马而坐上刑车,不顾生命危险爬上像剑一样锋利的桥。在比武场上,不论圭尼维尔命令他还击或退让,他都唯命是从,绝对忠诚,把骑士道德渲染得淋漓尽致。朗斯洛的形象是骑士爱情的理想化身。显然,这种爱情“把女人抬高到一个纯洁无瑕的境界,从而把一切肉欲的污点从她们的爱情中清除出去,让爱情自由地翱翔,上达精神领域”。这种事在我们的剑侠小说里,是不可能出现的,是有背于伦理道德的,但是在西方的骑士传奇里蔚为时尚。骑士对待女人的态度很谦卑,但也包含着某种虚伪,因为他所重视的是骑士的个人荣誉,对待女人的态度是他个人荣誉的一个方面,产生的也只是一种虚伪的典雅爱情。
在《特里斯丹和亚瑟》这部作品中,康尔王马尔克派特里斯丹到爱尔兰迎娶公主伊瑟,二人在归途中误食魔汤,产生了不可克制的爱情。马克尔对他们进行种种迫害,终不能制止他们的爱情。伊瑟不仅使特丽斯丹重获新生,赋予他第二次生命,而且是他情感归属和人生价值的终极所在:特里斯丹对伊瑟付出了一切,不仅顶礼膜拜,甘愿为她冒险拼命、舍弃功名事业,而且因爱人的无法到来而最终绝望的死去。这是一种另类的典雅爱情。特丽斯丹与伊瑟的传说被不同作家多次写进叙事诗中,歌颂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其中动人的描述和漫凄美的结局无疑是对封建道德和教义的颠覆。
直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最后一部骑士小说《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对杜尔西内娅建立在纯粹理想上纯洁的仰慕,纯粹的典雅,依然隐藏在他滑稽可笑的举动之下,一个清醒的疯子与理想主义行动者的形象正说明,人文主义精神的生发与存在并非割裂于历史的进程,而是贯通在由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血脉中。尽管在西方文学的长廊中,“骑士文学”并未被人们投以更多关注和赞赏的目光,可以说是奇谈怪论,但是,其中反映和表现的中世纪骑士精神,却有着深厚的宗教学和美学价值以及精神文化内涵,而其中对于典雅爱情的描写正是这样饱含深意的一笔。
三、“柏拉图”的骑士爱情
骑士爱情是对于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反拨,人性的挣扎在历史上第一次萌发出了个人之爱。这是为现代文明人的爱情所投射的第一道曙光。但是,骑士爱情却只是“昙花一现”的情感,是血统高贵的女士和浪漫的护花使者之间的一种理想恋爱,是一种打发闲暇的美丽的白日梦”3。堂吉诃德对杜尔西内娅的爱情实质上只是一种虚幻的、情感归宿的追寻,一旦回到现实,一切都灰飞烟灭,这些镜花水月便是他的痛苦与悲哀。骑士爱情纯粹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它竭力使对于异性的爱慕之情精神化,成为超然物外的神化了的高尚情操。
另外,由于这是一种脱离性爱物质基础,得不到欲望满足的爱,仅仅满足于得到所爱女子披巾上的一簇羽毛、手套上的几缕丝绒,梳子里的数根头发,至多是对自己心目中的情人,只求一睹她那芳容,甚至也许只是微笑之类的。骑士们感到要以他自己的荣誉,才能取悦她,获得她的爱,使自己能在冥想之中感受到纯正的爱。这样,作为极端的爱的精神理想和作为性爱基础的物质现实就产生了矛盾:越是理想的情人,精神的成分越是占据优势,爱的对象不可企及。到了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但丁只有把她的情人贝雅特里齐放置到天堂里去歌颂了。
总结
在堂吉诃德身上,有着人类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理想,但骑士式的爱,虽是浪漫,却是单方面的、梦幻的、无望的爱。因欲望不能实现而沉湎于无限痛苦之中,人类仍旧未能获得性的解放。虽然骑士爱情中对他理想中的情人赞颂备至,但实际上他们所赞美的妇女和现实中的妇女还是隔着很大的距离。美丽的杜尔西内娅其实是堂吉诃德对人性、对生活的一个永远幻想,而丑陋的杜尔西内娅则是堂吉诃德不得不面对的眼前现实。堂吉诃德式的浪漫爱情是特立独行的,以骑士道的方式挽救世风日下、日益衰颓的旧社会,这是为现代文明人的爱情所投射的第一道曙光。
参考文献:
[1]罗文敏.解构重构性在《堂吉诃德》中的多样化表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2]王军. 新中国60年塞万提斯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国外文学,2015(04).
[3](英)迈克尔·欧克肖特(MichaelOakeshott).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关键词:堂吉诃德;特立独行;浪漫;典雅;骑士爱情
前言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的男主人公。他对意中人杜尔西内娅的爱情其实就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演化,是骑士爱情在堂吉诃德身上的再现。本文试从堂吉诃德的骑士爱情为中心,以特立独行的浪漫之爱、“典雅”的骑士爱情、“柏拉图”的骑士爱情三个方面对这种堂吉诃德式的爱情进行具体分析。
一、特立独行的浪漫之爱
欧洲的骑士制度产生于法兰克王国, 盛行于中世纪, 特点是以土地分封、骑兵服役、中小封建贵族统治为基础, 以基督教思想为指导1。骑士们英勇善战, 忠心耿耿, 在整个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会的长期影响下, 骑士逐渐演变成“基督的战士”。随着骑士在战场上作用的日渐消退和封建社会的衰落, 骑士制度也逐渐消亡。
中世纪的骑士没有意中人,“好比树没有叶子和果子,躯壳没有灵魂”,堂吉诃德就选中邻村的一位姑娘做他理想的情人,虽实有其人,但仅仅是精神之恋,完全是幻想出来的,取名为杜尔西内娅。堂吉诃德的意中人是一位公主、绝代佳人。诗人赞美意中人的许多异想天开的形容词都一一体现在她的身上:虹似的眉、太阳般的眼睛,玫瑰状的脸颊,白雪样的皮肤……其实杜尔西内娅只是一位普通的像庄稼汉那么壮硕的农村姑娘。堂吉诃德对意中人杜尔西内娅崇拜得五体投地且忠贞不渝,不论何种名嫒、淑女的引诱和欺骗都不为所动;当得知意中人中了魔,则坐立不安、废寝忘食,千方百计为意中人解除身上的魔法。堂吉诃德对杜尔内西娅的感情其实就是骑士精神的演化,是骑士爱情在堂吉诃德身上的再现。骑士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此外,还要求骑士“文雅知礼”,要把自己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他不仅要忠实地为主人服务,还要效忠和保护女主人。女主人在骑士心目中像圣母一样神圣,具有一种理想的光辉。为自己“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和取得胜利,博得贵妇人的欢心,在骑士看来是最大的荣誉。
堂吉诃德并不是和杜尔西内娅有真正的感情,而仅仅是一厢情愿的痴恋。杜尔西内娅心目中压根儿没有堂吉诃德这个人,“那姑娘看来对这件事毫无所知,也满不在乎”。堂吉诃德尽管苦恼地为她做诗,为她哭哭啼啼,他给她的情诗却只成了笑柄。堂吉诃德对杜尔西内娅却依然是至死不渝,但可能所得到的也许只是微笑、亲吻等之类的回报,不过即使没有任何回报,却并不影响骑士对自己心中的偶像的“爱”与“忠诚”。
这种浪漫的“个人之爱”本质上在于把爱的对象视为一件极难得到而且十分珍贵的理想化的偶像。人们需要做出多种方式的极大努力去赢得所爱对象的爱。一个低阶层的骑士爱上一位高贵的女性,他就要努力奋斗以求配得上她。特立独行的追求,本身就变成骑士升华自己的心灵和精神境界的过程。
二、“典雅”的骑士爱情
随着圣战平息,封建割据终结,大一统的局面形成,骑士们业已形成的对于君主和上帝的忠诚便发生了世俗的转向2。同时,骑士精神中深刻的宗教情结催生了骑士文学中圣洁的典雅爱情。
法国诗人克雷蒂安·德·特里亚的《朗斯洛》就写了亚瑟王的骑士朗斯洛和王后圭尼维尔的恋爱。为了寻找被诱拐的圭尼维尔,朗斯洛把爱情看得高于骑士的风度,不骑马而坐上刑车,不顾生命危险爬上像剑一样锋利的桥。在比武场上,不论圭尼维尔命令他还击或退让,他都唯命是从,绝对忠诚,把骑士道德渲染得淋漓尽致。朗斯洛的形象是骑士爱情的理想化身。显然,这种爱情“把女人抬高到一个纯洁无瑕的境界,从而把一切肉欲的污点从她们的爱情中清除出去,让爱情自由地翱翔,上达精神领域”。这种事在我们的剑侠小说里,是不可能出现的,是有背于伦理道德的,但是在西方的骑士传奇里蔚为时尚。骑士对待女人的态度很谦卑,但也包含着某种虚伪,因为他所重视的是骑士的个人荣誉,对待女人的态度是他个人荣誉的一个方面,产生的也只是一种虚伪的典雅爱情。
在《特里斯丹和亚瑟》这部作品中,康尔王马尔克派特里斯丹到爱尔兰迎娶公主伊瑟,二人在归途中误食魔汤,产生了不可克制的爱情。马克尔对他们进行种种迫害,终不能制止他们的爱情。伊瑟不仅使特丽斯丹重获新生,赋予他第二次生命,而且是他情感归属和人生价值的终极所在:特里斯丹对伊瑟付出了一切,不仅顶礼膜拜,甘愿为她冒险拼命、舍弃功名事业,而且因爱人的无法到来而最终绝望的死去。这是一种另类的典雅爱情。特丽斯丹与伊瑟的传说被不同作家多次写进叙事诗中,歌颂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其中动人的描述和漫凄美的结局无疑是对封建道德和教义的颠覆。
直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最后一部骑士小说《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对杜尔西内娅建立在纯粹理想上纯洁的仰慕,纯粹的典雅,依然隐藏在他滑稽可笑的举动之下,一个清醒的疯子与理想主义行动者的形象正说明,人文主义精神的生发与存在并非割裂于历史的进程,而是贯通在由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血脉中。尽管在西方文学的长廊中,“骑士文学”并未被人们投以更多关注和赞赏的目光,可以说是奇谈怪论,但是,其中反映和表现的中世纪骑士精神,却有着深厚的宗教学和美学价值以及精神文化内涵,而其中对于典雅爱情的描写正是这样饱含深意的一笔。
三、“柏拉图”的骑士爱情
骑士爱情是对于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反拨,人性的挣扎在历史上第一次萌发出了个人之爱。这是为现代文明人的爱情所投射的第一道曙光。但是,骑士爱情却只是“昙花一现”的情感,是血统高贵的女士和浪漫的护花使者之间的一种理想恋爱,是一种打发闲暇的美丽的白日梦”3。堂吉诃德对杜尔西内娅的爱情实质上只是一种虚幻的、情感归宿的追寻,一旦回到现实,一切都灰飞烟灭,这些镜花水月便是他的痛苦与悲哀。骑士爱情纯粹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它竭力使对于异性的爱慕之情精神化,成为超然物外的神化了的高尚情操。
另外,由于这是一种脱离性爱物质基础,得不到欲望满足的爱,仅仅满足于得到所爱女子披巾上的一簇羽毛、手套上的几缕丝绒,梳子里的数根头发,至多是对自己心目中的情人,只求一睹她那芳容,甚至也许只是微笑之类的。骑士们感到要以他自己的荣誉,才能取悦她,获得她的爱,使自己能在冥想之中感受到纯正的爱。这样,作为极端的爱的精神理想和作为性爱基础的物质现实就产生了矛盾:越是理想的情人,精神的成分越是占据优势,爱的对象不可企及。到了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但丁只有把她的情人贝雅特里齐放置到天堂里去歌颂了。
总结
在堂吉诃德身上,有着人类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理想,但骑士式的爱,虽是浪漫,却是单方面的、梦幻的、无望的爱。因欲望不能实现而沉湎于无限痛苦之中,人类仍旧未能获得性的解放。虽然骑士爱情中对他理想中的情人赞颂备至,但实际上他们所赞美的妇女和现实中的妇女还是隔着很大的距离。美丽的杜尔西内娅其实是堂吉诃德对人性、对生活的一个永远幻想,而丑陋的杜尔西内娅则是堂吉诃德不得不面对的眼前现实。堂吉诃德式的浪漫爱情是特立独行的,以骑士道的方式挽救世风日下、日益衰颓的旧社会,这是为现代文明人的爱情所投射的第一道曙光。
参考文献:
[1]罗文敏.解构重构性在《堂吉诃德》中的多样化表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2]王军. 新中国60年塞万提斯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国外文学,2015(04).
[3](英)迈克尔·欧克肖特(MichaelOakeshott).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