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学不是对过去事件的收集整理,而是以动态的视角审视各种事件的前因后果,寻找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因素,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教育也应该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研究,体会到历史的活力和其承载的富有生命力的厚重文化。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在的历史课堂还停留在教师一个人的讲座式阶段,引入生命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迫在眉睫。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命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命教育这一理念是由美国学者华特士提出的。他强调要从生命的高度指导教育,以教育促进生命的成长。这一教育理念在上个世纪就引入了中国,但直到今天,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中历史课堂还是以试题导向,教学内容以大纲规定的知识点为主,以教会学生提升考试技巧为主要教学目的,这显然缺乏了历史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历史课堂应该以生命教育为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参与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
一、生命教育理念与历史教育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提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素养和人文意识。”如果说数学教育是提升人的思维方法,历史教育就是提升人的人文精神。要想达成这个目标,传统课堂上教师搞“一言堂”、唱“独角戏”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生命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的生命作为根本关怀,使学生在在有生命的课堂学习中理解生命,获得成长[1]。这与历史教育的理念相吻合,歷史课堂应该以生命教育作为指导和最终目标,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参与课堂,理解历史的动态过程,挖掘出历史事件背后线索和规律,让历史理念融入学生的思想血液中,这样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生命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实践
(一)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对历史的理解
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就一些历史话题向学生们提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比如《中外历史纲要》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可以就当前经济全球化问题做出提问: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哪些?全球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全球化与之前讲过的世界市场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全球化会持续下去吗?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们真实地感受到“全球化”这个问题不是课本上僵死的知识,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这样就把历史和现实联系在一起,学生们就会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在课堂发表自己的看法。到上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们一起讨论诸如跨国企业、产业链的全球布局等话题,各自发表看法,甚至开展辩论,加深对全球化的认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研究—课上讨论解决”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是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同教师像朋友一样讨论问题。这样带有探讨性质的课堂比传统的教学课堂更有生命力,无疑对师生都是一种成长的体验,特别是对学生来说,能开阔视野,提高其发掘线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情体验,让历史鲜活起来
由于过去的社会情况和时代背景和现在有很大差别,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某些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当事人为什么要做那样的决定。他们可能会问:为什么西方人要去开辟新航路?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最先在俄国爆发?为什么持续了500年的欧洲殖民体系会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崩溃?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用情境创设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代入历史角色中,沉浸到历史事件中,从而打破时空的隔阂,与古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更深沉的感悟。比如在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讲到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时,可以向学生讲述西方殖民体系下亚非拉人民受尽剥削的经过以及几个世纪以来殖民地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像印度民族大起义、玻利瓦尔领导的拉美解放运动,并类比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串联义和团运动、“一二九运动”等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事例,使同学们产生共情。并设想一个印度棉花农民的情境,让学生们用一个殖民地人民的视角,看看他是如何为欧洲市场辛辛苦苦生产原料,却陷入饥荒与贫困,被剥削得一干二净。通过这样的沉浸式体验,被尘封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们对殖民体系的本质就会有深入的理解。如果说单纯的知识讲解是直观的信息感受,那么情境代入就是更深入的感情体验,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在历史研究中引入对现实的思考,增进学生对历史规律的理解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历史和现实不是割裂的两部分,而是一个连通的实体。人们可以通过历史与前人对话,理解并借鉴历史,就是因为人类的理解具有相通性。在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事件中跳脱出来,联系现实,追问现实,再回顾历史,往往就会使学生对历史多一层理解,对现实多一份感悟[2]。在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讲到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教师要解释清楚当时欧洲激烈的阶级斗争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过,这时候可以与现实相比较:现在欧洲的阶级情况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欧洲的福利制度能避免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爆发吗?学生在比较古今的社会情况,分析差异因素时,就会发现历史的线索,从而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变与不变”有进一步的认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心。现实的联系让历史不再遥远,学生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的穿梭其实就是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思考,这也是生命中最有哲学意义的思索。
三、结束语
如果把人类这个整体看作一个宏大的生命,历史就是就是对这个生命过去回忆和认识,生命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历史学就是研究并探索这一运动的轨迹,生命教育给了历史教育一个完美的思路,即从生命的高度出发,去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体会生命的意义,构建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马冬艳. 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以教材中历史人物珍爱生命,追求生命价值为中心[D]. 曲阜师范大学, 2018.
[2] 张春季.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J]. 基础教育研究, 2018, No.491(13):67-68.
本文系《农村高中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1-GHYB-107)课题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命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命教育这一理念是由美国学者华特士提出的。他强调要从生命的高度指导教育,以教育促进生命的成长。这一教育理念在上个世纪就引入了中国,但直到今天,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中历史课堂还是以试题导向,教学内容以大纲规定的知识点为主,以教会学生提升考试技巧为主要教学目的,这显然缺乏了历史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历史课堂应该以生命教育为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参与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
一、生命教育理念与历史教育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提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素养和人文意识。”如果说数学教育是提升人的思维方法,历史教育就是提升人的人文精神。要想达成这个目标,传统课堂上教师搞“一言堂”、唱“独角戏”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生命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的生命作为根本关怀,使学生在在有生命的课堂学习中理解生命,获得成长[1]。这与历史教育的理念相吻合,歷史课堂应该以生命教育作为指导和最终目标,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参与课堂,理解历史的动态过程,挖掘出历史事件背后线索和规律,让历史理念融入学生的思想血液中,这样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生命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实践
(一)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对历史的理解
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就一些历史话题向学生们提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比如《中外历史纲要》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可以就当前经济全球化问题做出提问: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哪些?全球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全球化与之前讲过的世界市场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全球化会持续下去吗?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们真实地感受到“全球化”这个问题不是课本上僵死的知识,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这样就把历史和现实联系在一起,学生们就会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在课堂发表自己的看法。到上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们一起讨论诸如跨国企业、产业链的全球布局等话题,各自发表看法,甚至开展辩论,加深对全球化的认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研究—课上讨论解决”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是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同教师像朋友一样讨论问题。这样带有探讨性质的课堂比传统的教学课堂更有生命力,无疑对师生都是一种成长的体验,特别是对学生来说,能开阔视野,提高其发掘线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情体验,让历史鲜活起来
由于过去的社会情况和时代背景和现在有很大差别,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某些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当事人为什么要做那样的决定。他们可能会问:为什么西方人要去开辟新航路?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最先在俄国爆发?为什么持续了500年的欧洲殖民体系会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崩溃?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用情境创设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代入历史角色中,沉浸到历史事件中,从而打破时空的隔阂,与古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更深沉的感悟。比如在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讲到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时,可以向学生讲述西方殖民体系下亚非拉人民受尽剥削的经过以及几个世纪以来殖民地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像印度民族大起义、玻利瓦尔领导的拉美解放运动,并类比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串联义和团运动、“一二九运动”等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事例,使同学们产生共情。并设想一个印度棉花农民的情境,让学生们用一个殖民地人民的视角,看看他是如何为欧洲市场辛辛苦苦生产原料,却陷入饥荒与贫困,被剥削得一干二净。通过这样的沉浸式体验,被尘封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们对殖民体系的本质就会有深入的理解。如果说单纯的知识讲解是直观的信息感受,那么情境代入就是更深入的感情体验,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在历史研究中引入对现实的思考,增进学生对历史规律的理解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历史和现实不是割裂的两部分,而是一个连通的实体。人们可以通过历史与前人对话,理解并借鉴历史,就是因为人类的理解具有相通性。在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事件中跳脱出来,联系现实,追问现实,再回顾历史,往往就会使学生对历史多一层理解,对现实多一份感悟[2]。在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讲到工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教师要解释清楚当时欧洲激烈的阶级斗争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过,这时候可以与现实相比较:现在欧洲的阶级情况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欧洲的福利制度能避免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爆发吗?学生在比较古今的社会情况,分析差异因素时,就会发现历史的线索,从而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变与不变”有进一步的认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心。现实的联系让历史不再遥远,学生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的穿梭其实就是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思考,这也是生命中最有哲学意义的思索。
三、结束语
如果把人类这个整体看作一个宏大的生命,历史就是就是对这个生命过去回忆和认识,生命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历史学就是研究并探索这一运动的轨迹,生命教育给了历史教育一个完美的思路,即从生命的高度出发,去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体会生命的意义,构建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马冬艳. 高中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以教材中历史人物珍爱生命,追求生命价值为中心[D]. 曲阜师范大学, 2018.
[2] 张春季.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J]. 基础教育研究, 2018, No.491(13):67-68.
本文系《农村高中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1-GHYB-107)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