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的关键是对教材内容和目标的准确把握。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的。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教师要想强化教学效果,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和整合,因此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的关键就是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开展好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课堂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思维 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何在现有基础上采取改革措施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水平,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是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不相适应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方法。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师要提高认识,把教学改革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必须从备课开始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精益求精。下面我结合实际情况谈谈看法和体会。
一、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教材内容和目标的准确把握。
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的。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教师要想强化教学效果,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和整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就是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对于教材的作用非常重视,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发课程资源。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过去是这样,现在依然要这样做。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和学习经历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让教学鲜活生动,使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都有所得。教师对教材的了解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如此,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与课前的教学预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把握不准教学目标,就会使教学过程显得没有头绪,对课堂上所生成的现实问题束手无策。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每提一个问题,学生都会有几种答案,都会有几种思考的角度,教师都要力求想全,并准备好每种情况的应对方法。只有胸有成竹,才可以游刃有余。可见,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做好课前预设是上一节好课的前提,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的关键。
二、开展好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上好数学课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有让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因为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只有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生成。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从原有的知识情境中转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引发了悬念,开启了学生的问题。最好启发学生自行质疑,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基础上对新知提出各种问题,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蒙开端。
三、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理想的课堂是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效果的形成需要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充分交流互动才能实现,只有这样小学数学教学才能够以一种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实现高效教学。新课程追求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而开放式教学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这一过程是以学生思维水平层次的提升为目标的。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互动呢?我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教师就要让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鲜活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感受知识的实用价值。接着,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诱发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解决,梳理构建数学模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个体倾听、表达,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唤醒及建构的一个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锻炼。
可见,有了积极主动的思考,课堂才会产生出互动生成的精彩场面。这种互动生成是在师生共同努力配合下形成的,是一种内在的思维层面上的交流碰撞和交锋。这种生成是经过教师在呈现问题的前提下,激活学生思维,产生认知冲突。学生自觉的独立思考后,师生、生生互相交流产生的思维碰撞,互动生成最终实现有效建构。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必须对学生有充分了解,要充分尊重学生志趣,通过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找准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在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做到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思考,这样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思维 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何在现有基础上采取改革措施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水平,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是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不相适应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方法。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师要提高认识,把教学改革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必须从备课开始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精益求精。下面我结合实际情况谈谈看法和体会。
一、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教材内容和目标的准确把握。
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的。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教师要想强化教学效果,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和整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就是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对于教材的作用非常重视,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发课程资源。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过去是这样,现在依然要这样做。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和学习经历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让教学鲜活生动,使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都有所得。教师对教材的了解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如此,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与课前的教学预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把握不准教学目标,就会使教学过程显得没有头绪,对课堂上所生成的现实问题束手无策。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每提一个问题,学生都会有几种答案,都会有几种思考的角度,教师都要力求想全,并准备好每种情况的应对方法。只有胸有成竹,才可以游刃有余。可见,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做好课前预设是上一节好课的前提,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的关键。
二、开展好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上好数学课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有让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因为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只有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生成。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从原有的知识情境中转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引发了悬念,开启了学生的问题。最好启发学生自行质疑,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基础上对新知提出各种问题,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启蒙开端。
三、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理想的课堂是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效果的形成需要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充分交流互动才能实现,只有这样小学数学教学才能够以一种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实现高效教学。新课程追求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而开放式教学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这一过程是以学生思维水平层次的提升为目标的。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互动呢?我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教师就要让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鲜活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感受知识的实用价值。接着,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诱发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解决,梳理构建数学模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个体倾听、表达,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唤醒及建构的一个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锻炼。
可见,有了积极主动的思考,课堂才会产生出互动生成的精彩场面。这种互动生成是在师生共同努力配合下形成的,是一种内在的思维层面上的交流碰撞和交锋。这种生成是经过教师在呈现问题的前提下,激活学生思维,产生认知冲突。学生自觉的独立思考后,师生、生生互相交流产生的思维碰撞,互动生成最终实现有效建构。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必须对学生有充分了解,要充分尊重学生志趣,通过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找准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在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做到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思考,这样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