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语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艺术家对自然地观察是以诗人之眼观物,则眼中亦非自然之物。因此,一个画家的心性学养,就决定了他对自然之美体悟的深浅程度。也就决定了他画作的格调。笔者认为,现在的文人至少要达到以画入书、直抒胸臆的境界,那才是文化的上品,才能看到一点文人画的希望!
[关键词]郑板桥 文人 画家 小议
那些还禁锢在统治阶级赖以为人民洗脑所定制的书本中的文人是悲跄的,古人有之,今人亦有之!如果文人真能摆脱书的禁锢,而达到一种无书、无禁、无畏的状态,那才是文人脱胎换骨的最高境界!本文中,笔者以郑板桥为例,阐述文入画家的文化素养和意境。
他从小家境贫寒孤苦,却聪敏好学;他才华横溢,却性情落塌;他是治世佳才,却仕途坎坷。他就是——郑板桥。
一、郑板桥生平
郑板桥(1695-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清代著名文人书画家,金石画家,“扬州八怪”中最富盛名的人物之一。他自幼工诗词,善书画,堪称一代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大师,他以情入画,以书入画兼以画入书,诗书画的完美结合赋予平淡的事物以深刻的内涵,郑板桥之石疏朗秀硬,兰花爽利道劲,墨竹瘦劲简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一言以蔽之:“烟林云壑、墨气浓淡,一笔出之,妙有天机。”
二、思想从禁锢到解放
郑板桥为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年间的进士,半生被封建礼教束缚,直至在与官场贪腐势力的斗争中败下阵来,才使郑板桥清醒地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于读书人思想的禁锢。后来,他辞官回到扬州,开始第二次在扬州的卖画生涯,这一次与前一次逃难、讨生活的窘迫处境完全不一样,他仿佛是陶渊明诗中反林的羁鸟,思故渊的小鱼。郑板桥有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支清秀竹,秋风江上做鱼竿。无官一身轻的郑板桥放下了功名利禄,看淡了宠辱情仇。放下这些“束缚”后,自在的郑板桥在思想上从传统礼教的禁锢中解脱出来,从而在书画l申得到个性与自我的真正解放!
而从卖画到做官再到卖画,这样的过程使郑板桥对人生、对诗词、对绘画有了新的看法。
三、郑板桥与“扬州八怪”
文人画自王维开始多是一些在官场郁郁寡欢,无法施展报国理想的潦倒文人,他们更多的强调自己内心的悲伤无奈与愤怒的情怀。而郑板桥打破了文人画多自娱自乐的传统,首次高举为劳动人民而画画的大旗,说出“凡吾画兰、画竹、画石,以慰天下之劳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
“扬州八怪”这名字可真有点怪。他们为何而怪呢?我认为扬州八怪不仅仅指八个人,而是泛指活跃在苏杭一带疏离于主流文化圈之外,与底层人民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类画家。郑板桥的艺术理想带有很强的反叛性。他做过贫苦书生,做过以卖画为生的潦倒文人,还做过十二年的县令,他的这些经历使他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而当他政治理想完全破灭的同时,传统中固定的模式也被打破。这种怒不同人,学七抛三的“破”对于还沉浸在传统模式里的文人而言,这的确是“怪”得无法理解。
四、郑板桥的文入画家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人群体里构成“梅兰竹菊四君子”这样的统一符号,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审美模式。《离骚》中说:“余既滋兰之就畹兮,又数蕙之百亩。”历代的高人隐士总喜欢在兰花的贞美中,寄予自己坚贞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性。中国文人的思想含蓄,总是喜欢通过借与寄得方式来表达隐藏在内心的伤怀与无奈。中国文人自小读书,寒窗苦读数十载,多数人落得家徒四壁,读书无用的下场。在这种悲跄中成长的中国文人不得不借以书画的方式来排解胸中臆气。总之,凡是那些在仕途不得志的高级文人全来画画了,富人则搞一搞笔墨游戏,自娱自乐,而穷的则托以风雅之名赚钱糊口。而买画的也多是些读过几年私塾的有钱人,因为只有读过书的人才明白借与寄背后所饱含的深情。这必须依赖于一种群体符号。而郑板桥在这一环节中起到很好的创新作用。郑板桥在继承这种模式的同时亦有创新,郑板桥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郑板桥的诗词内容少有典故,且通俗易懂,而且题画诗形式别出新意,他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我看郑板桥的题画诗真受益匪浅。越读越感简单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乐趣无穷。纵观郑板桥笔下所画的兰竹石,细品题画诗,我们不难看出,他喜画兰竹石的缘由。正如他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为四美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因而其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
综上所述,郑板桥的作品突破了传统花鸟画藩篱,他的作品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现”,不是前人艺术的翻版,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因而,自它的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不难发现,人们的审美标准,喜欢有个性、有意境、有创新、有感染力的作品,这就给我们新的启示——作品只有具有个性、创新,才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关键词]郑板桥 文人 画家 小议
那些还禁锢在统治阶级赖以为人民洗脑所定制的书本中的文人是悲跄的,古人有之,今人亦有之!如果文人真能摆脱书的禁锢,而达到一种无书、无禁、无畏的状态,那才是文人脱胎换骨的最高境界!本文中,笔者以郑板桥为例,阐述文入画家的文化素养和意境。
他从小家境贫寒孤苦,却聪敏好学;他才华横溢,却性情落塌;他是治世佳才,却仕途坎坷。他就是——郑板桥。
一、郑板桥生平
郑板桥(1695-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清代著名文人书画家,金石画家,“扬州八怪”中最富盛名的人物之一。他自幼工诗词,善书画,堪称一代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大师,他以情入画,以书入画兼以画入书,诗书画的完美结合赋予平淡的事物以深刻的内涵,郑板桥之石疏朗秀硬,兰花爽利道劲,墨竹瘦劲简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一言以蔽之:“烟林云壑、墨气浓淡,一笔出之,妙有天机。”
二、思想从禁锢到解放
郑板桥为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年间的进士,半生被封建礼教束缚,直至在与官场贪腐势力的斗争中败下阵来,才使郑板桥清醒地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于读书人思想的禁锢。后来,他辞官回到扬州,开始第二次在扬州的卖画生涯,这一次与前一次逃难、讨生活的窘迫处境完全不一样,他仿佛是陶渊明诗中反林的羁鸟,思故渊的小鱼。郑板桥有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支清秀竹,秋风江上做鱼竿。无官一身轻的郑板桥放下了功名利禄,看淡了宠辱情仇。放下这些“束缚”后,自在的郑板桥在思想上从传统礼教的禁锢中解脱出来,从而在书画l申得到个性与自我的真正解放!
而从卖画到做官再到卖画,这样的过程使郑板桥对人生、对诗词、对绘画有了新的看法。
三、郑板桥与“扬州八怪”
文人画自王维开始多是一些在官场郁郁寡欢,无法施展报国理想的潦倒文人,他们更多的强调自己内心的悲伤无奈与愤怒的情怀。而郑板桥打破了文人画多自娱自乐的传统,首次高举为劳动人民而画画的大旗,说出“凡吾画兰、画竹、画石,以慰天下之劳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
“扬州八怪”这名字可真有点怪。他们为何而怪呢?我认为扬州八怪不仅仅指八个人,而是泛指活跃在苏杭一带疏离于主流文化圈之外,与底层人民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类画家。郑板桥的艺术理想带有很强的反叛性。他做过贫苦书生,做过以卖画为生的潦倒文人,还做过十二年的县令,他的这些经历使他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而当他政治理想完全破灭的同时,传统中固定的模式也被打破。这种怒不同人,学七抛三的“破”对于还沉浸在传统模式里的文人而言,这的确是“怪”得无法理解。
四、郑板桥的文入画家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人群体里构成“梅兰竹菊四君子”这样的统一符号,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审美模式。《离骚》中说:“余既滋兰之就畹兮,又数蕙之百亩。”历代的高人隐士总喜欢在兰花的贞美中,寄予自己坚贞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性。中国文人的思想含蓄,总是喜欢通过借与寄得方式来表达隐藏在内心的伤怀与无奈。中国文人自小读书,寒窗苦读数十载,多数人落得家徒四壁,读书无用的下场。在这种悲跄中成长的中国文人不得不借以书画的方式来排解胸中臆气。总之,凡是那些在仕途不得志的高级文人全来画画了,富人则搞一搞笔墨游戏,自娱自乐,而穷的则托以风雅之名赚钱糊口。而买画的也多是些读过几年私塾的有钱人,因为只有读过书的人才明白借与寄背后所饱含的深情。这必须依赖于一种群体符号。而郑板桥在这一环节中起到很好的创新作用。郑板桥在继承这种模式的同时亦有创新,郑板桥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郑板桥的诗词内容少有典故,且通俗易懂,而且题画诗形式别出新意,他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我看郑板桥的题画诗真受益匪浅。越读越感简单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乐趣无穷。纵观郑板桥笔下所画的兰竹石,细品题画诗,我们不难看出,他喜画兰竹石的缘由。正如他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为四美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因而其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
综上所述,郑板桥的作品突破了传统花鸟画藩篱,他的作品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现”,不是前人艺术的翻版,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因而,自它的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不难发现,人们的审美标准,喜欢有个性、有意境、有创新、有感染力的作品,这就给我们新的启示——作品只有具有个性、创新,才有着无限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