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探索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6014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的,承担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职责。从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前景来看,高校实践培养人才基地越来越迫切。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需要实践培养地基来开展独立操作实践,以便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理论中升华实践。其中,对于地质专业来说,建设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是十分重要的,其对于实现地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文章主要针对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建设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野外地质实践;基地建设探索;人才培养
  从高等教育中地质专业课程开展的几十余年教学实践来看,开展野外地质实践培训不单单是培养地质专业综合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当前地质人才资源需求现在来看,高校地质教育需要强化野外地质实践学习环节,以便让学生可以获得更高的野外工作能力。高校野外地质培养基地作为培养综合地质人才的摇篮,是全面提升我国地质人才水平的关键平台。
  一、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学生在高校接受地质学习期间通过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学习对于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培养基地就是开着野外实习的重要平台之一,进行实践操作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野外学习,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的目的是开展野外实习,而建设野外实践培养基地建设是进行野外实习的重要实质。因此,建设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对于实践操作学习有着十分的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是地质专业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方面[1]。地质专业拥有十分显著的实践性,要实现学习目标不单单要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安排野外实践课程。例如,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与地质学专业都要开展3周-10周不等的实习。其次,野外实习是地质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地质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晦涩抽象,逻辑性较强。学生想要从根源上掌握就需要前往野外教学现场进行实地学习,以便可以更加深刻的领悟。最后,建设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地基开展野外实习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践培养基地是学生开展锻炼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研究的区域。学生在野外地质实践基地中的实习可以有效的融合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进而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2]。
  二、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探索
  1.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原则
  为了便于地质学习在建立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训基地的时候需要坚持以下一系列的原则:第一,经济适用原则。为了降低野外地质实践培养的经济成本,因此在选择地质实践地址时除了要选择独立的地质实习教学点外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地质实践培训基地的交通便利,并且注意培养基地后勤的提供情况,充分满足经济适用的原则。第二,地质现象丰富原则。在建立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地质现象丰富且典型的区域,以求可以同时满足地质以及其他专业的地质实践需求[3]。第三,满足学习需求原则。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建设应该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单单要满足学生处于初学阶段学生的需求以及中级学生学习的填图学习需求。
  2.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途径
  (1)更新学习理念。要建设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最为基础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进行实习学习的过程中更新学习理念。由于很多学生在进行地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过于抽象枯燥,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的询问教师。因此,在建设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目的行动将学习内容与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实习内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改革学习方法。现代地质专业理论知识更新速度快,地质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满足全新地质学习的需求,在建设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实习学习方案进行完善与优化[4]。首先,需要紧跟时代技术的发展尽量使用计算机、相机与GPS来替代以往开展地质工作的铁锤、放大镜与罗盘;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跟上时代步伐,吸收更多的新的地质学知识理论。最后,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尽可能的补充更新更多的数字化实习内容,例如数字化填图等技术,使用数字虚拟系统开展学习。
  (3)争取政府支持。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是否可以长时间稳定、完善发展,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与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也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建设需要尽量的争取政府支持,院校与政府可以就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形成签署合作协议,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对野外地质教学资源进行充分而全面的保证,高校也可以利用科研资源优势为地方地质工作提供支持。
  三、结束语
  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建设是地质专业课程综合学习的重要途径,其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实现培养高素质、有意识、有能力的地质学人才的最终目标。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高校野外地质实践培养基地的建设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吕占峰,殷坤龙.大学生野外地质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建设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4(04):30-33.
  [2]袁胜元,王轩,吴国玺.嵩山地区“普通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10(04):86-88.
  [3]李长冬,王亮清,严森.互动式教学法在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2):51+55.
  [4]杨淑芬,陈万峰,侯荣娜.祁连造山带综合地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02):115-116.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其他文献
本文对IEEE1516标准中的数据分发管理机制作了深入地探讨。首先对目前存在的两种成熟的HLA1516标准——DoD V1.3与IEEE 1516作了简要的比较,然后重点分析了HLA1516标准在数据分发管理服务上的改进并提出了一种快速区域匹配算法。
对大型、复杂系统性能评估的最好方法是系统仿真和建模,仿真软件的设计是实现仿真目的的关键。对于这种复杂软件的开发,目前最好的方法是利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而设计模式现在则成为软件工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目的在于对设计模式在仿真软件中的应用做一些探讨,利用设计模式来提高仿真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摘要:本文论证了在楼宇智能化专业开设通信基础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必要性;针对学生基础,讨论了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等内容。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课程标准;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095-01  1、 引言  楼宇智能化专业是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自从第一座公认的智能建筑建成后,智能建筑逐渐
访问控制是安全操作系统中的核心机制,最小授权是安全操作系统必须符合的原则之一,也是研究的难点,文章分析了传统操作系统中信任状模型存在的问题,详细讨论了基于能力机制的信任状模型的内容与优点,给出基于能力的访问控制,改进了Linux中采用能力机制实现最小授权算法,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实现结果的效能评估并展望了下一步工作。
摘 要:新媒体是一种新型网络载体,随着社会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并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本研究通过对新媒体特征及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教育对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我们已经进入以网络和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为引导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环境对大
通过对漳平五一国有林场马尾松实验林的实地调查和测量,分析其形态结构特征和生长规律,提取树木的形态结构特征几何参数和生长规则;借鉴和融合了多面体和参数化过程建模方法,以VC++为开发工具,OpenGL为图形平台,实现了基于马尾松形态结构特征的交互式参数化建模工具;模拟了马尾松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植株地上部分三维形态结构;根据样地树木的分布规律,把树木模型“种植”到数字地形模型(DEM)上,构建了虚拟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