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性发热性血管炎性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未明。最严重的后遗症是冠状动脉病变,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关键机制。研究发现在川崎病急性期,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groupbox1,HMGB1)血清水平升高,尤其是在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中更高,且发现HMGB1基因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有关。HMGB1是一种与炎症反应有关的非组蛋白DNA结合蛋白,通过HMGB1/RAGE通路在促进川崎病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方面起重要作用。现就HMGB1在川崎病冠状动脉
【机 构】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上海 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上海 2011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性发热性血管炎性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未明。最严重的后遗症是冠状动脉病变,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关键机制。研究发现在川崎病急性期,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血清水平升高,尤其是在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中更高,且发现HMGB1基因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有关。HMGB1是一种与炎症反应有关的非组蛋白DNA结合蛋白,通过HMGB1/RAGE通路在促进川崎病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方面起重要作用。现就HMGB1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60日龄以下发热伴严重细菌感染(SBI)患儿年龄及性别方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4家儿科急诊收治的60日龄以下、既往健康现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的足月婴儿。结果1701例患儿中,214例(占12.6%;95%CI,11.1~14.3)发生SBI。196例(占11.5%;95%CI,10.0~13.1)诊断为尿路感染(UTI)。28日龄以内组和29~60日龄组,脑膜炎发生率分别为0.9%(95%CI,0.3~2.0)和0.3%(95%CI,0.1~0.8),菌血症发生
目的该研究根据父母的报告评估婴幼儿18和24月龄时早期语言能力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儿童-睡眠"出生队列中的1667个芬兰语家庭进行随访,这些家庭于2011~2013年间在芬兰皮尔卡地区医院产科常规就诊时被随机招募,登记时孕妇孕周约为32周。父母报告患儿的表达词汇量、词语组合、理解能力、手指示意及指令遵循情况。使用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第三版)语言表达分量表研究子样本。结果儿童词汇量总体低于以往的研究。18月龄时的997名儿童中,68.8%儿童词汇量不超过20个单词,35.7%最多使用5个单词。24月龄
目的研究调查川崎病及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的发病特点。方法此项研究基于芬兰的全国性登记调查,以实验室确诊的MIS-C和川崎病病例为基础,对2016~2020年川崎病发病情况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2020年,实验室确诊的18岁以下病例为5170例,其中5例符合MIS-C诊断标准。在实验室确诊的病毒感染儿童中,MIS-C发生率为0.97/1000(95%CI:0.31~2.26)。对川崎病的时间序列分析显示:近期川崎病病例减少,调整季节因素后,与病毒流行前水平相比发生比例为0.49(95%CI:0
先天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缺陷,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存活率逐渐升高。然而,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神经发育问题逐渐增多,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较突出的儿童神经发育行为问题,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ADHD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但是先天性心脏病ADHD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对先天性心脏病ADHD的发病率、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和研究工作提供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ilsondisease,WD),是由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排泄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肝豆状核变性全球发病率约1/30000,但ATP7B基因突变携带频率约1/90。WD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慢性肝病、神经系统损害以及肾功能损害等,属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即可得到良好控制的遗传性疾病,故早期诊断及治疗十分重要。但由于其基因型与表型均较复杂,临床上易误诊而延误治疗。在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上,目前尚无单一诊断标准可确诊该病,诊断上常使用莱比锡诊断评分系统。近年来对该病的诊断方法又有新
特纳综合征是一种以表型女性、X染色体完全缺失或部分丢失为特征的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性腺发育不良、具有特殊的躯体特征(如颈蹼、盾状胸、肘外翻等)。而且特纳综合征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乳糜泻、1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斑秃或白癜风等。该文就特纳综合征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作一综述。
McCune-Albright综合征是以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性早熟、皮肤牛奶咖啡斑三联征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该病是一种罕见的鸟核苷酸结合蛋白病(G蛋白病),由DonovanMcCune和FullerAlbright在1936年和1937年首次描述。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患儿被明确诊断。早期的诊断与合理治疗在改善患儿终身高,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面尤其重要。目前提倡应用双膦酸盐治疗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但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明确。针对性早熟的治疗方案较多,最优方案亦不明确。该综述对McCun
神经管畸形是在胚胎发育早期由于神经管闭合不全或障碍引起的一组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包括无脑畸形、脑膜膨出和脊柱裂。线粒体是生物氧化和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是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全过程,其代谢及功能正常是胚胎正常发育的关键。因此,线粒体功能异常可能是神经管闭合障碍的机制之一。Slc25a32、SHMT2、MTHFD2/MTHFD2L、MTHFD1L、GCS是线粒体一碳代谢通路的关键分子,该文将从上述几个关键分子出发,结合线粒体内单碳代谢链及氧化呼吸链两条主要代谢途径
肢端发育不全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PRKAR1A基因或PDE4D基因突变导致GPCR-Gsα-cAMP-PKA信号通路异常引起,主要表现为骨骼发育障碍,伴或不伴内分泌激素抵抗。诊断需与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相关疾病鉴别,主要是临床诊断,而分子遗传学诊断为金标准。治疗上采取对症治疗。目前尚无报道肢端发育不全症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等数据,该文对国内外有关肢端发育不全症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bronchitis,PB)是一种涉及多系统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普遍认为,PB与支气管哮喘、囊性纤维病、镰状细胞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PB主要特征是支气管内形成树样管型,引发局部或广泛阻塞,导致急性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和死亡。此外,若缺乏有效的管理,可导致患儿发生反复的呼吸道感染,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PB在儿科少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无特异性,易导致误诊漏诊。因此,早期诊断、及时去除堵塞气道的塑型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