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柔性化治理路径探究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19829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媒体融合;柔性化治理;路径
  柔性化治理是近年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创新探索和实践,核心内涵在于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认可,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有效途径。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综合把握媒體融合发展给社会治理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新的挑战,注重以柔性化治理理念和内涵为切入点,破解当前社会治理中的难题,不失为实现社会治理理念科学化、结构合理化、方式精准化、过程民主化以及能力高效化的一种有效路径选择。
  一、媒体融合对柔性化治理的促进作用
  (一)泛众化传播带来多元共治机遇
  媒体融合发展下传播逻辑发生深刻变化,极大地改变了网络地位和权力结构,泛众化传播、去中心化使得传播链条上的传播者与受众身份地位不再固定,普通大众成为信息传播者和媒介占有者之后,对社会治理行为监督作用极大增强,导致社会治理主体出现转换和融合,普通社会成员不再仅是单纯的社会治理接受者,而是社会治理行动者,客观上促进社会治理从单一治理主体向多方主体协同逐步转变,给多元协同共治带来了重大机遇和现实可能。
  (二)技术赋能有助于实现治理精细化
  媒体融合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使得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新媒体不再仅是传播通信工具,而是深度连接了众多社会资源、聚集了多种社会服务功能,成为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能快捷方便地满足人们的各种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可以更大范围重组资源要素,跨部门、领域进行横向合作,推动不同主体开展社会治理深度合作,有效打破纵向层级壁垒,开展跨层级治理,形成纵向一体的整体治理格局,有效提高系统性、综合性、可持续的治理能力。
  (三)低技术门槛有利于实现双向有效沟通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新媒体的使用门槛越来越低,各类人群基本都能轻易掌握使用,由于互动性更强,可以在充分准确地获取民意信息的基础上为不同意见整合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实现政府与民众、相关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同时还能够促进民众持续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不断优化社会治理政策,增强社会治理政策科学性、民主性,实现法治秩序和自治活力的有机融合,建构合作型程序制度,有利于社会治理走向规范化、法治化道路,促进构建柔性化治理长效机制。
  二、媒体融合下柔性化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治理主体现代媒介素养不足
  就政府部门而言,部分干部媒介素养不足,不能有效适应新的发展变化,排斥、畏惧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反应不及时、沟通不顺畅、应对不得力,导致治理效率低下。普通民众在自身话语权提升的同时,也存在着如何提升科学有效参与治理的问题,其本质也是媒介素养。一些信息贫乏的弱势群体,本该作为真正的利益相关者发声,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难以实现良性互动,加上一些自媒体唯利是图,没有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给柔性化治理带来负面影响。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柔性化理念有待深化
  当前社会治理过程中还存在过度依靠技术手段的现象,未能形成政府、社会、个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导致难以有效掌握社会治理的准确需求,看不清社会治理的盲点,给社会治理带来新的困境和矛盾。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开展柔性化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认为网络沟通协商费时费力且影响不了决策,是在浪费时间;另一方面是具体操作设置不科学所致,当前一些地方政府虽然也采取了网络民意测试、网络民主协商之类的形式,但是在具体的应用和操作层面不够完善,没有实现双方深入有效的互动沟通。
  (三)圈层化传播不利于社会共识形成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新媒体传播圈层化趋势非常明显,传统非主流小众群体纷纷登上传播舞台,为不同人群充分表达自我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往往难以获取社会共识。当前媒体融合下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挑战是主流价值观念难以通过传统方式实现广泛传播,基于社交媒体和算法推荐会带来更多不同价值主张,加上互联网的扁平化、去中心化特征加剧了传播受众对于传统宣传话语的不信任甚至抗拒,使得网络上不同圈层的价值主张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冲突,很容易造成网络暴力和网络失序,有可能演化为一种网络极端主义,无助于促成理性社会共识的形成,给柔性化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四)制度建设进程及认识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国治理领域制度建设发展迅速,但和柔性化治理的要求相比较,相应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过于注重把正式制度视为提升治理效力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手段的作用。现代治理的关键是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吸纳政府外主体积极参与进而实现规制化,对于很多小散乱杂的治理事务,全指望硬性法规来约束规范,针对性往往不强,效果并非最佳。虽然非正式制度手段对此类事物有着独到的功能和作用,但由于传统认知限制、现实支撑不足等使得治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软法治理建设不足、硬法和软法缺乏结合的问题,造成一些治理区域表面规范而实际效率低下的局面。二是基层探索多,顶层设计少。作为新事物,柔性化治理有效实施的要求标准高,虽然许多地方在协商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当前都只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尚未形成权威统一的法律法规,现有制度建设较为分散。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柔性化治理的着力点
  (一)优化治理理念,加快资源整合
  在强化网络风险意识、全面提升网络风险管控能力的同时,应着力优化社会治理理念,改变被动应付的局面,认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点,把媒体融合发展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关键是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按照矩阵式、扁平化的要求优化社会治理结构,加快资源优化整合,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社会治理合作机制,与政府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政府部门与平台企业之间的社会治理数据联通机制,实现社会治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共融共享,破解信息孤岛、协同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扩大社会治理的覆盖范围、反应速度和治理精准度,提高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及时性和精确性。   (二)强化价值引导,完善服务支撑
  全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丰富传播渠道、革新内容生产模式、提升生产效率,坚持以优质内容生产为核心,积极创新内容传播表现形式,搭建交流互动的高效平台,驱动主流媒体理念创新和技术升级,提升影响力、引导力和竞争力,占领现代传播的制高点,在核心价值的传播和舆论引导上引领方向,巩固主流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同时着力构建全媒体服务体系,完善民生保障、政务服务,加强互动沟通,关注不同领域的社会治理需求,进而形成不同受众群体的社会共识,为柔性化治理构筑坚实基础。
  (三)分类施策,加快补齐媒介素养短板
  加快转变政府媒体使用理念,在加强宣传、抢占舆论制高点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用好新媒體工具,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的表达、交流和引导功能,提高信息权威性和公正性,获取民众的认可。加强培训学习,提升政府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及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学习掌握各种新媒体的手段技巧和话语表达方式,发挥好社会治理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确保各类新型媒体守住媒体底线,不唯利是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弘扬正能量,引导社会心态健康发展。着力提高其媒介素养和法律意识,增强其理性参与社会治理的认识和能力,促进其依法有序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合力。
  (四)软硬结合,加快柔性化治理制度建设
  一是加快完善规范相关法律法规,消除制度壁垒,填补立法空白,进一步明确治理各方主体的权限,强化政府治理主体责任,赋予个人更灵活的话语权和选择权,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创新制度规范体系。二是在保障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等硬法建设的基础上,重视专项规划、指导规范、行业协议等软法力量,注重协调引导,着力提升自律能力,在功能定位上保障软法、硬法各有侧重,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三是加大协调整合,媒体融合拓展了社会治理的应用空间,也突破了原有法律制度的规范范围,应协调好现代治理和既有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重视媒体融合下治理领域相关法律法规间的整合协调,促进媒体技术发展与柔性化治理有机结合,使社会治理在法治规范的轨道上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喻国明.重拾信任:后疫情时代传播治理的难点、构建与关键[J].新闻界,2020(5):13-18.
  [2]高晓虹,崔林付,海钲.以媒体融合发展助力社会治理[N].兵团日报(汉),2020-1-9(7).
  [3]王坤,孟欣然.论数字技术发展对社会治理的影响——以浙江为例[J].观察与思考,2019(11):93-99.
  [4]夏楚.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治理的挑战与路径选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7):59-61.
  [5]吴飞,韩瑞.媒体融合是一个重大的社会治理议题[J].新闻爱好者,2020(2):26-28.
  [6]邵亚萍.精细化社会治理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长白学刊,2020(6):106-114.
  [7]英明,田鹏颖.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0(3):82-87.
  [8]马晓.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7(4):48-49.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全媒体背景下我省‘柔性创稳’问题研究”(1924004102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颁布后,山西地质博物馆在进行古生物化石抢救性发掘工作前,都向自然资源部提交了《化石发掘方案》,并经批准后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和相关要求进行正规发掘,对推动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说起“历山”,很多人都知道“舜耕历山”的传说故事。可在中国版图上,叫历山的地名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山东、河南、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省份,都有或以历山、或以舜耕山,或与舜有关的地名、风物等。要说历山最多的省份,还是我们山西,例如洪洞的古历山,再如芮城县不但有历山村,还有“双井”、“妫水”、“汭水”、“雷泽”等地、水名,又如把中条山两端的首阳山称为历山的记载。而这里说的舜耕历山,却是我们垣曲和沁水、翼城等县交界处的历山。
地球上99.8%的脊椎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自己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被统称为有颌类.有颌类的起源(根据分子钟证据在奥陶纪)和完整有颌类化石大量出现(早泥盆世)之间,跨越整个志
期刊
【关键词】政治体制能力;构建;中国逻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并将制度优势有效转变成为治理效能的这项工作。就整体情况来看,二者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想要实现转变,离不开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支撑。正因为这样,要想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关键词】干部政策;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组织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解放全人类的光荣使命,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显得格外重要。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他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事实上,从中国革命的背景来看,高度组织化的干部队伍是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回顾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岁月,着重分析延安时期党的干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观;实践价值  一、新时代人民观的形成背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际国内势态纷繁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中国国内社会急剧变迁,进入改革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深水区,亟须啃下改革中的“硬骨头”。同时,国际社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更需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人民观,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堅守人民本色。  在我国新的发展历史方位上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和发展开放性的理论特征,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进行了不断完善和发展,奠定了“中
2020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于树香的《法国“进士”逐梦东方》,这是中国古生物学界的一部科学史实巨著,全书682页,720千字,不仅详细记录了桑志华1914-1938年在中国进行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和古生物化石考察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还作了一些画龙点睛的评述以及必要的注释。《法国“进士”逐梦东方》是中国科学史的一部重要研究成果,它的出版,不仅有益于科学研究,而且也是中西文化交流见证的激活,它就是实实在在中法文化交流史实的开发。
【关键词】科技创新;社会动力;社会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日益展现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的科技创新显著提升,主要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科学技术逐渐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动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一)新发展阶段凸显科技创新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
【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作用表现;路径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未来应持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正式提出,为有效提高国内群众“四个自信”、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方向。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提出背景及内涵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提出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改近代积贫积弱的面貌,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