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nshui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对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也逐步开展,首当其冲的是要探究如何应用数字化技术来有效地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基于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对中国剪纸艺术现状作简要分析,探索数字化技术保护与传播剪纸艺术的必要性和模式。
  关键词:剪纸艺术;数字化保护;传播
  中国剪纸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能够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和视觉上的享受。据考古推测,剪纸艺术最早被发现于距离现在已经1500多年的北朝时期。我国剪纸艺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之作,随着我国进入现代化工业化社会,大多数民间剪纸艺术文化正在渐渐退去。我国大量的传统剪纸艺术文化面临着濒临灭亡的局面,并且难以找到合适的保護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两个现象:
  一方面很多人民群众至今对民间艺术认识度不够,认为民间剪纸不值一提,没有技术性,反映出有些人民群众对剪纸文化认识上的欠缺和无知。许多蕴含剪纸文化的地区,剪纸被当做民间艺人生存的一项技能,使这些民间艺人为了保持自己的技艺独特性,把剪纸当成一种绝学,不对外传授,不教他人,导致剪纸文化艺术没有办法有效的传播与继承。另一方面对剪纸艺术文化缺乏完善的保护体系,使很多经典作品没有得以保存。对此,我们要尽快运用有效的保护方法,要推进民间剪纸艺术文化的健康文明快速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是提高对中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文化的重视程度,对流传在民间的剪纸艺术文化实施有效、完整的保护与传承。
  使剪纸文化不会走到消亡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剪纸艺术有效保护与延续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对剪纸艺术进行数字化处理,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为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搜集并录入民搜集并录入民间剪纸文化艺术的相干素材2、从剪纸艺术出发运用数字化方式,创立以信息技术为前提的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交流与互动的平台3、将所搜集到的各种剪纸素材进行数字化处理、处理图形、压缩图片、整理、分类、提取图型纹样以及作品的剖析与探索等任务4、将不同种类的剪纸文化艺术素材以及图型纹样采取建立数据库检索、传播展现的方式进行探究
  剪纸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突破了普通保护方式的局限性,与传统保护方式相比,数字化技术有着更全面,更新颖的保护手段和存储方式。通过数字化存储技术可以把剪纸的图片、文献经过数字化的处理,将其分门别类归纳到剪纸艺术多媒体数据库中,从而将其系统化、完整化的保存下来,有效避免传统保护方式出现的问题。
  剪纸艺术数字化的保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搜集相关剪纸素材、对相关剪纸素材进行必要的数字记录、树立典型图形、建立数据库检索系统等等。而研究的重点就是运用数字化将剪纸图形处理保存技术、典型元素的提取技术、剪纸艺术数字化的制作工艺流程、存储技术等等。
  要实现原始素材数字化处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技术手段:图形图像的搜集采集工作、视频音频等相关素材的采集工作,数字化处理图像是数字化保护技术的主要技术之一。例如,把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用于记录民间艺人剪纸的流程、各种剪纸展览活动和剪纸文化艺术宣传活动等。将数字化技术处理过的图像信息进行存储,同时对剪纸文化信息进行分类与管理。
  其中主要对经典作品进行分类分析,在分析时侧重对于经典作品的题材内容、应用范畴、风格特征、个人化特点、剪刻技术等方面的分析。将剪纸作品的典型元素图案进行分类、提取。就拿“扫天婆”剪纸来说,将其图形经过数字化处理,提取扫天婆图样,再保存到建好的剪纸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并且对此类传统题材的剪纸作品的研究文献也做数字化处理,保存到数据库,以方便查阅。再拿“高清红剪纸”来说,将她的剪纸作品、剪纸教程、剪纸理念,进行分析归纳,数字化处理之后,保存到剪纸艺术档案数据库现代民间艺人剪纸门类,以便查阅。
  组建剪纸艺术检索系统,将相关元素数字化处理存储之后实施多媒体信息应用的检索技术、图形纹样的重新组合、图形图像的加工。例如,把传统剪纸纹样及典型图形经过数字化处理之后,组建具备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功能于一体的剪纸文化检索系统,为学者、读者提供线上的公开免费检索,学者、读者可以申请账号并登入进行数据库进行在线检索,学者还可以在线添加各种资料。此举为剪纸艺术的爱好者与研究者提供了方便的平台,也为剪纸艺术文化资源提供长远的保护,使其更好的发展。
  既然保护好相关资料,我们就要把这些信息传递出去,让大家知道,可以运用例如公众号、微博等新的传播媒介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基于互联网的共享性及网络数据库的完整性,加速建立起完备高效的剪纸艺术网络传播空间,使得剪纸艺术可以被广大人民迅速了解和接纳,进而实现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剪纸艺术文化的有效保护。
  数字化媒体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是一项创新之举,此举聚可行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既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撑,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将剪纸艺术与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具有必要性与优越性。政府应该重视数字化,利用网络新平台传播传统文化,为人们继承传统文化提供更多的契机,使中国文化市场充满活力。传统的民间艺术植根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客观生活和精神追求。而现在,它正在逐渐流失,我们必须把它保护起来。只有保护这些艺术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启学.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对策浅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强区建设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2]彭冬梅,刘肖健,孙守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理论[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8(1).
  [3]乔小光.美术学[J].民间剪纸——正在消失的母亲河,2012(3).
  [4]陈鹏.莫让民间手艺变“绝技”[J].瞭望,2006(47).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中国影视作品制作的发展,应用DV记录短片的剪辑手法成为社会中重要的手段,只有合理的运用剪辑才能完善作品,为短片提供美感和艺术性,同时剪辑运作手法始终在不断进步中。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影视发展,本文就DV记录短片的剪辑运用手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DV记录;短片剪辑;运作手法;蒙太奇  前言  DV记录短片的剪辑运用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还是艺术的象征。这一手法在当今时代的影视制作中起到了决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传统与创造两个方面剖析书法家曾翔的“吼书”行为,阐明书法创作的重要依据,强调情感抒发的同时又不能脱离笔法、墨法、章法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曾翔;吼书;传统;现代书法  近几年曾翔先生因为他的“吼书”被更多人熟知,不止书法“圈内人”对此众说纷坛,曾先生更成为了普通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很多对书法并无了解的人在看完曾先生的“吼书”视频后,可能对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的印象,都有了天翻地覆的
期刊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和自然及其关系进行了正确的定位,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原初状态。但私有制的发展打破了这一状态,产生了异化。异化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产生并加剧,导致了生态的恶化。通过分析异化,马克思找到了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源,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理想状态。而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私有制的最高形式资本主义,实现自然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进而促成和谐社会的形成必将获得有意的成效。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和谐思想;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期刊
摘 要:骷髅一直以来作为死亡的象征在中国画中出现鲜少出现,作为风俗画中较少出现的一类意象,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在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其画面风格及内容都极具研究性,“骷髅”的内在含义更是使得这幅画变得晦涩而神秘。将中国绘画史中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骷髅”绘画列出,研究骷髅在绘画或艺术中所代表的含义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骷髅幻戏图》;画家创作;艺术内涵  一《骷髅幻戏图》的画面构成与寓意
期刊
摘 要:“赔命价”习惯规范由来已久,在民族文化的大观园中,藏族“赔命价”习惯规范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在藏区呈现出生机勃勃、历久弥新的发展态势。藏族“赔命价”制度在四川藏区长期扮演着“地区法律”的角色,对藏区刑事案件的处理起着举足轻重的裁断作用。在国家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今天,藏区人民仍广泛认同和普遍适用“赔命价”制度来调解纷争,这不仅说明“赔命价”规范本身存在合理性,也体现着国家法“鞭长莫及”
期刊
摘 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浅谈油画静物中感情因素与技法运用。油画静物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多次的反复,是多种文化碰撞的产物,静物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画家们一直钟爱的题材。美术史发展到欧洲早期的时候,绘画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的活动和走兽动物;到了中世纪慢慢向宗教活动转变,内容大多为神灵;历史发展到文艺复兴时,一些画家从宗教的潮流中走出来,慢慢将实现放到现实和静物中。所以静物
期刊
摘 要: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藏传佛教女性信仰者和出家修行者数目不断增加,对藏传佛教尼众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马尔康地区是藏汉文化重要的交流区域,也是藏文化中、嘉绒、康巴和安多等文化习俗交汇区域。该地区的藏传佛教有其自身的特点,尼众及尼众修行点的形成、发展有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马尔康;尼众;修行  一、马尔康地区自然地理、社会文化背景基
期刊
摘 要:古往今来,竹是坚贞、高洁情操的象征,历代文人墨客对竹颇为青睐。人们出除了在诗词歌赋中咏竹外,文人们还常常将竹的形象以笔墨的形式来寄托情丝。如吴镇、郑板桥 赵孟頫 柯九思等文人。本文通过对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理解,进而了解文同苏轼之间的情谊以及他们存世的作品,并对文与可《墨竹图》轴中竹的艺术特征做了分析,并同郑變的“胸无成竹”论做了区分,阐述了“胸有成竹”在艺术创作中的现实意义。 
期刊
摘 要:山西吕梁地区的离石马茂庄出土了大量汉代画像石,这些画像石不仅展现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与意识形态关系,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以及空间造型意识表现形式,更是影响到后来的艺术形式,是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本文浅析离石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来探索汉画像石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画像石;离石;装饰题材  一、汉画像石概况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巩固逐渐走向兴盛的历史时期,汉代当时在政治上推崇儒术,经济上实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