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传统与创造两个方面剖析书法家曾翔的“吼书”行为,阐明书法创作的重要依据,强调情感抒发的同时又不能脱离笔法、墨法、章法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曾翔;吼书;传统;现代书法
近几年曾翔先生因为他的“吼书”被更多人熟知,不止书法“圈内人”对此众说纷坛,曾先生更成为了普通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很多对书法并无了解的人在看完曾先生的“吼书”视频后,可能对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的印象,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相信不论是谁观看曾翔先生的“吼书”视频,总会被他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震撼到。由此,曾翔先生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书家。褒奖者以现代书法和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角度,感叹曾翔的创造力和令人惊奇的个性表现方式,而贬抑者则认为他挑战了传统书法的优雅体现,是一种“造作”的、博人眼球的行为,因此他更被视为当代丑书的代表人物。
曾翔先生的“吼书”,有争议的地方主要在于,他的创作表现方式和创作结果是否属于正统书法艺术?是否值得大众去借鉴学习?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是他创作的过程,即看似疯癫的创作方式;二是疯癫之后所展现出来的作品。首先从创作时吼叫行为来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现代书法”,以西方的视觉艺术等方法来改良中国的书法艺术,在用笔、表现手法、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逆反于传统书法,整体来说更注重情感的宣泄与表达,以及寻找和创造新的视觉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曾翔先生注重表达感情的吼叫行为无可厚非。
其实吼书不是曾翔独首创,古已有人,边吼叫边写字这样看似疯癫的行为并不只是曾翔独创,唐代怀素“忽而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杨凝式“似若发狂,行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书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意之色”当代日本书坛井上有一(以用如椽大笔写字著称);这说明曾翔的吼叫行为并不算是特立独行的滑稽表演。但是,从大众审美的角度,吼书行为并不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传统的书法创作方式,主要是在书斋斗室,独自书写,够气派的还有书童在旁帮助研墨抻纸,这是常态。偶尔也在雅居楼阁里,一群书友一起挥毫,古称雅集,今称笔会。书写时安安静静,言不出口,气不盈息。当然,也有人喜欢写到痛快处吼一两声,特别是酒后作书,常有这种状况。另一方面,纵观历史,怀素、杨凝式、留下的都是经典的书法作品,而不是吼叫的行为,所以就书法艺术而言,更重要的还是作品而不是创作过程,相对于创作时的疯癫行为,疯癫之后产生的作品是否被大众所接受才更为关键。
另外,从曾翔“吼书”之后展现出来的作品来看,并不符合传统书法的常态。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大多虽然融入了书家书写时的情感,但大多数是以“中和”的审美为基础的,这意味着大多数优秀的作品是需要被大众审美所接受。艺术源于生活,也需要被百姓所接受,才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书法艺术的表达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任何形式的表现都需要以汉字为依托,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以“中和”为主要审美方向的“传统书法”,还是更注重视觉效果及情感表现的“现代书法”,要想写好,都需要有强有力的书写功底来支持。纵观曾翔数十年的创作道路,其临池功底不可谓不深。他早期曾对帖学经典下过极大的临摹功夫,这样的临池使他熟练地掌握了帖学经典的结字规律,练就了极好的笔性和线质。观其书法作品不难看出,字法清楚,行气通畅,意趣盎然。这都充分体现了曾翔对传统书法形态的领悟和驾控能力。曾翔在访谈中也曾表示过,他的书法也要在传统基础上用当代人的眼光、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去感知传统、认知传统、与时俱进,这都体现了“扎根传统”的重要性。很多人在基本功不扎实的条件下,若盲目学习曾翔“吼书”的表现形式,很容易将本应在临摹基础上的“创作”变为“创造”,这无疑会让很多人剑走偏锋,误入歧途。
有着深厚功力为支撑的曾翔想开拓汉字书写的新路子不是不可,而“吼书”较于创作的成品展现更容易让人注重其行为过程。它更近于一种肢体行为的情感宣呭,重过程而轻结果,重狂吼嘶鸣而轻书法作品的成型,是一种行为艺术。需要注意的是,书法创作最终是作品的完成,是线条艺术的展现形式,是纸上浓淡干枯的墨迹变化,而非张牙舞爪的过程。古往今来的大师名家尽管性情各异,书风迥然,然而后辈观摩学习的仍是他们留下的绢纸信笺。不得不承认,当代人学士素养难与古人比肩,笔法技巧也有所欠缺。像曾翔这样传统功底深厚的书法家为数有限,普通人在沒有严谨的技法练习作支撑,而单纯模仿其“吼书”行为,无异于舍本求末,对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扬有百害而无一利。
书法创作是学识素养与日积月累书写的有机统一,强调情感抒发的同时又不能脱离笔法、墨法、章法的基本规律。也许有人会说,曾翔玩的是现代书法,其实无论是传统书法,还是所谓的现代书法,既然名称上都带有“书法”二字,既然承认还是中国本土的书法艺术,那么就必须要符合中国书法一以贯之的基本审美要求,就必须要注重中国书法特殊的文化品质与品性。值得反思的是,曾翔的行为书法创作虽然显得邪魅狷介,带有一定的表演成分。但客观来说,又为当今滞涩难行的书法探究道路提供了可借鉴的文本,书法的可能性究竟是什么,书法的突破在何方,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广泛的实验实践来求证。这点上,曾翔为我们的书法拓展增添了一个个性事例。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关键词:曾翔;吼书;传统;现代书法
近几年曾翔先生因为他的“吼书”被更多人熟知,不止书法“圈内人”对此众说纷坛,曾先生更成为了普通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很多对书法并无了解的人在看完曾先生的“吼书”视频后,可能对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的印象,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相信不论是谁观看曾翔先生的“吼书”视频,总会被他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震撼到。由此,曾翔先生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书家。褒奖者以现代书法和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角度,感叹曾翔的创造力和令人惊奇的个性表现方式,而贬抑者则认为他挑战了传统书法的优雅体现,是一种“造作”的、博人眼球的行为,因此他更被视为当代丑书的代表人物。
曾翔先生的“吼书”,有争议的地方主要在于,他的创作表现方式和创作结果是否属于正统书法艺术?是否值得大众去借鉴学习?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是他创作的过程,即看似疯癫的创作方式;二是疯癫之后所展现出来的作品。首先从创作时吼叫行为来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现代书法”,以西方的视觉艺术等方法来改良中国的书法艺术,在用笔、表现手法、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逆反于传统书法,整体来说更注重情感的宣泄与表达,以及寻找和创造新的视觉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曾翔先生注重表达感情的吼叫行为无可厚非。
其实吼书不是曾翔独首创,古已有人,边吼叫边写字这样看似疯癫的行为并不只是曾翔独创,唐代怀素“忽而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杨凝式“似若发狂,行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书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意之色”当代日本书坛井上有一(以用如椽大笔写字著称);这说明曾翔的吼叫行为并不算是特立独行的滑稽表演。但是,从大众审美的角度,吼书行为并不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传统的书法创作方式,主要是在书斋斗室,独自书写,够气派的还有书童在旁帮助研墨抻纸,这是常态。偶尔也在雅居楼阁里,一群书友一起挥毫,古称雅集,今称笔会。书写时安安静静,言不出口,气不盈息。当然,也有人喜欢写到痛快处吼一两声,特别是酒后作书,常有这种状况。另一方面,纵观历史,怀素、杨凝式、留下的都是经典的书法作品,而不是吼叫的行为,所以就书法艺术而言,更重要的还是作品而不是创作过程,相对于创作时的疯癫行为,疯癫之后产生的作品是否被大众所接受才更为关键。
另外,从曾翔“吼书”之后展现出来的作品来看,并不符合传统书法的常态。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大多虽然融入了书家书写时的情感,但大多数是以“中和”的审美为基础的,这意味着大多数优秀的作品是需要被大众审美所接受。艺术源于生活,也需要被百姓所接受,才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书法艺术的表达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任何形式的表现都需要以汉字为依托,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以“中和”为主要审美方向的“传统书法”,还是更注重视觉效果及情感表现的“现代书法”,要想写好,都需要有强有力的书写功底来支持。纵观曾翔数十年的创作道路,其临池功底不可谓不深。他早期曾对帖学经典下过极大的临摹功夫,这样的临池使他熟练地掌握了帖学经典的结字规律,练就了极好的笔性和线质。观其书法作品不难看出,字法清楚,行气通畅,意趣盎然。这都充分体现了曾翔对传统书法形态的领悟和驾控能力。曾翔在访谈中也曾表示过,他的书法也要在传统基础上用当代人的眼光、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去感知传统、认知传统、与时俱进,这都体现了“扎根传统”的重要性。很多人在基本功不扎实的条件下,若盲目学习曾翔“吼书”的表现形式,很容易将本应在临摹基础上的“创作”变为“创造”,这无疑会让很多人剑走偏锋,误入歧途。
有着深厚功力为支撑的曾翔想开拓汉字书写的新路子不是不可,而“吼书”较于创作的成品展现更容易让人注重其行为过程。它更近于一种肢体行为的情感宣呭,重过程而轻结果,重狂吼嘶鸣而轻书法作品的成型,是一种行为艺术。需要注意的是,书法创作最终是作品的完成,是线条艺术的展现形式,是纸上浓淡干枯的墨迹变化,而非张牙舞爪的过程。古往今来的大师名家尽管性情各异,书风迥然,然而后辈观摩学习的仍是他们留下的绢纸信笺。不得不承认,当代人学士素养难与古人比肩,笔法技巧也有所欠缺。像曾翔这样传统功底深厚的书法家为数有限,普通人在沒有严谨的技法练习作支撑,而单纯模仿其“吼书”行为,无异于舍本求末,对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扬有百害而无一利。
书法创作是学识素养与日积月累书写的有机统一,强调情感抒发的同时又不能脱离笔法、墨法、章法的基本规律。也许有人会说,曾翔玩的是现代书法,其实无论是传统书法,还是所谓的现代书法,既然名称上都带有“书法”二字,既然承认还是中国本土的书法艺术,那么就必须要符合中国书法一以贯之的基本审美要求,就必须要注重中国书法特殊的文化品质与品性。值得反思的是,曾翔的行为书法创作虽然显得邪魅狷介,带有一定的表演成分。但客观来说,又为当今滞涩难行的书法探究道路提供了可借鉴的文本,书法的可能性究竟是什么,书法的突破在何方,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广泛的实验实践来求证。这点上,曾翔为我们的书法拓展增添了一个个性事例。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