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那么,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弥漫“诗意”,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天地,开启语文课堂绚丽的诗意之旅呢?
语文教师应坚信文字的力量,怀着古典诗意的情怀营造美丽的精神家园,让高中语文课堂弥漫“诗意”。教师应相约音乐,让学生享受诗一般的审美创造和心灵感应;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动,应钟情朗读,让学生焕发诗一般的创造智慧和优美意境;应携手经典,让学生挥洒诗一般的感动情怀和人性光辉。
一、借助音乐熏陶,弥漫诗意氛围
音乐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最能给人情感的熏陶。文学与音乐虽然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具有很强的互通性。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音乐,既能营造氛围,又能激活学生的想象,促成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让语文课堂弥漫诗意氛围。
例如,我在讲《荷塘月色》一课时,课始,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在这一首古筝曲的烘托下,课堂就弥漫着浓厚的诗意氛围了。由于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意境具有很强的匹配性,在古筝曲的烘托下学生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在聆听古筝曲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体会到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走进了它所蕴含的情感世界之中。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选择适合的音乐作为学习的背景十分重要,这样能够有效地营造诗意氛围。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音乐在融入语文课堂时,应适时、适情、适度。声音不能超越师生交流的分贝,音乐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为用音乐而用音乐,它必须是为语言文字服务的。
二、引导诗意诵读,徜徉文本诗趣
如果说音乐熏陶是诱发学生诗情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语文课上诗意的朗读就让我们感觉如同徜徉在美文佳篇的海洋。朗读是作用于直觉的语文训练方法,它以一定的文字作品(书面语言)为基础,通过朗读加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依靠声音传达出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语言艺术的优美,感受丰富的艺术形象,还可以使学生从文字符号中感知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味,领悟语言内涵,联想作品中的形象,悟出言外之意。所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诗意的朗读,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显得有声有色,有语文味儿。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学生虽然基本都能看懂,但是这个“懂”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而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教师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这个问题就有可能得以解决。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朗读的作用,朗读时,不仅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还应用心灵去感受与体会。
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以朗读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目的是读通全词,读准字音,熟悉课文。接着是分组朗读,要求处理好停顿和语气语调,读出情感。再次是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学生思考问题:这一首词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最后齐读,深入体验该词的情感主旨,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这样,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渐入佳境。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吟诵中,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就能充分体验到这首词所蕴含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感情,从而让文本的诗趣得到有效释放。
三、品读名家对话,挥洒诗性人生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是对话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往往造成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冷漠感。改变这种现状,就得为学生巧搭对话平台,主动置换对话角色,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在平时的学习中,笔者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从易中天等人的水煮《三国》,到于丹的《论语》快餐,无一不得到学生的热捧,名家善于将文言文用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白话表达出来,让学生得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汪洋中,一掬清泉为快,于是学生在精神上就有了对古典文学的诗意追寻,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他们或对作品中的人物品头论足,或对作品的语言、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时应适当引导。例如,开展阅读交流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让学生出手抄,或摘录经典语段,或对书中的人物进行点评,或撰写颁奖词;开展优美篇章朗诵比赛;写读后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情真意切地表达对名著的赞美、升华对名著的理解,于是学生的读和写就都能得到提高。由此可见,阅读经典足以提高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人文内涵逐渐丰厚起来,心灵底版上留下温暖而阳光的诗意之美。
总之,语文诗化之旅是愉快的,“一路荆棘一路美景”;语文诗化之旅更是幸福的,要与学生同行,“一路吟诗一路放歌”。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诗意弥漫到课堂上,还要把诗意播撒进学生的心灵,徜徉诗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221300)
语文教师应坚信文字的力量,怀着古典诗意的情怀营造美丽的精神家园,让高中语文课堂弥漫“诗意”。教师应相约音乐,让学生享受诗一般的审美创造和心灵感应;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动,应钟情朗读,让学生焕发诗一般的创造智慧和优美意境;应携手经典,让学生挥洒诗一般的感动情怀和人性光辉。
一、借助音乐熏陶,弥漫诗意氛围
音乐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最能给人情感的熏陶。文学与音乐虽然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具有很强的互通性。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音乐,既能营造氛围,又能激活学生的想象,促成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让语文课堂弥漫诗意氛围。
例如,我在讲《荷塘月色》一课时,课始,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在这一首古筝曲的烘托下,课堂就弥漫着浓厚的诗意氛围了。由于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意境具有很强的匹配性,在古筝曲的烘托下学生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在聆听古筝曲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体会到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走进了它所蕴含的情感世界之中。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选择适合的音乐作为学习的背景十分重要,这样能够有效地营造诗意氛围。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音乐在融入语文课堂时,应适时、适情、适度。声音不能超越师生交流的分贝,音乐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为用音乐而用音乐,它必须是为语言文字服务的。
二、引导诗意诵读,徜徉文本诗趣
如果说音乐熏陶是诱发学生诗情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语文课上诗意的朗读就让我们感觉如同徜徉在美文佳篇的海洋。朗读是作用于直觉的语文训练方法,它以一定的文字作品(书面语言)为基础,通过朗读加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依靠声音传达出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语言艺术的优美,感受丰富的艺术形象,还可以使学生从文字符号中感知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味,领悟语言内涵,联想作品中的形象,悟出言外之意。所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诗意的朗读,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显得有声有色,有语文味儿。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学生虽然基本都能看懂,但是这个“懂”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而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教师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这个问题就有可能得以解决。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朗读的作用,朗读时,不仅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还应用心灵去感受与体会。
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以朗读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目的是读通全词,读准字音,熟悉课文。接着是分组朗读,要求处理好停顿和语气语调,读出情感。再次是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学生思考问题:这一首词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最后齐读,深入体验该词的情感主旨,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这样,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渐入佳境。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吟诵中,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就能充分体验到这首词所蕴含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感情,从而让文本的诗趣得到有效释放。
三、品读名家对话,挥洒诗性人生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是对话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往往造成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冷漠感。改变这种现状,就得为学生巧搭对话平台,主动置换对话角色,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在平时的学习中,笔者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从易中天等人的水煮《三国》,到于丹的《论语》快餐,无一不得到学生的热捧,名家善于将文言文用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白话表达出来,让学生得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汪洋中,一掬清泉为快,于是学生在精神上就有了对古典文学的诗意追寻,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他们或对作品中的人物品头论足,或对作品的语言、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时应适当引导。例如,开展阅读交流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让学生出手抄,或摘录经典语段,或对书中的人物进行点评,或撰写颁奖词;开展优美篇章朗诵比赛;写读后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情真意切地表达对名著的赞美、升华对名著的理解,于是学生的读和写就都能得到提高。由此可见,阅读经典足以提高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人文内涵逐渐丰厚起来,心灵底版上留下温暖而阳光的诗意之美。
总之,语文诗化之旅是愉快的,“一路荆棘一路美景”;语文诗化之旅更是幸福的,要与学生同行,“一路吟诗一路放歌”。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诗意弥漫到课堂上,还要把诗意播撒进学生的心灵,徜徉诗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