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文化立国成为时代的主题和目标任务。体育也不例外,他也必须在大文化的范围下寻找自身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以及在文化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文化大繁荣的主题思想的引导下,人文或人本体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适应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一、人文体育
在二十一世纪,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种有关身体运动的文化,它正经历着“人文体育观”向“生物体育观”的回归过程。早年,随着自然科学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体育与生理学、解剖学和物理学等自然学科的联系日益紧密,也正因如此,体育的发展得到了有力的科学支持。受此影响,体育一直被人们视为一门“从事身体练习并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的学科,将体育学习视为“一种技能的学习”,认为“技艺性是体育学科的最重要特征”,而体育本应具有的更重要的“人文性”被无情弱化。
时至今日,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体育不单单为了要“育体”或“健身”,更要以“育心”和“完人”为其终极目标。运动也好、练习也罢,课程也好、教育也罢,都只是手段而已,人的发展与完善才是根本目的。“我们不妨认为体育的自然属性(物质世界)是人类维持、增强和改造自身机能、形态的科学实践;体育的文化属性(精神世界)是改造自身人文精神状态的人文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不失为一门“人学”,一门人类用以维持、增强和改造自身机能与形态,并用以完善自身内在人文精神状态的综合性学科,它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特性。总之,它强调的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需要和发展,重视人的价值与创造性。
二、更新教师的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在“生物体育观”的基礎上关注人文体育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体育强国,学校体育必须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共同进步。虽然自“体育”概念诞生之日起,“强身健体”的自然科学观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的“人文精神”日益显现。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终极关注,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人本关怀,以及对人性、人的价值的充分尊重。可以说,由历史上的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轨,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因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模式化的教学行为束缚,经常表现出对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理解片面、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过于重视甄别而忽视其发展、对自身的专业素质及人文修养的提高缺少紧迫感。因此,为了适应文化大繁荣的主题思想,落实人本体育的要求,本文围绕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师资建设的研究内容,对现有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师资如何适应新时期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新课标的指引明确了工作方向,将大学体育课堂从教师示范,学生学习、练习的循环中解放出来,穿插课程需要达到的其它目标,教学环境更加生动,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
1.竞争意识不够。现阶段,许多地方的高校体育仍在以前的惯性上发展,始终没能摆脱在高校教师同行中地位低和效率低的状态,要改变现状,唯一出路是革新。改革必将给高校体育注入新的活力,要引入竞争机制,引人向上。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要果敢,又要讲究科学。高校体育教师要置身竞争的社会环境,冲破传统的、旧的模式的束缚,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对高校体育的观念、结构、内容、形式和方法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2.体育科研薄弱。体育科研是深化高校体育改革的原动力,体育科研成果和水平是评价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用科研成果来指导体育实践,使体育教师具有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能力,了解最新的体育科研成果,把握体育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关键。未来向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一个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除了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必须热心于体育科研,在工作实践中,不时有新的研究;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要探索未知,设计未来,必须具有课题设计和论文撰写的能力,同时还应有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及时了解最新体育信息的能力。
3.被动的知识更新。高校体育的迅速发展,让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新的科学技术及新开设、新发展的学科、课程进入高校体育领域,迫使教师必须用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专业技术技能来指导和管理工作,时代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目前不少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局限性,课程内容、教法陈旧,管理跟不上形势,造成了许多不适应,即使已经取得高级职称的教师,也有知识更新与继续提高的问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心教师成长,完善教师队伍和学术队伍
1.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合理增加教师队伍总量。要坚持学校招聘和社会聘用并举,合理调配和使用现有教师资源,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以解决教师队伍数量不足问题。学校要把社会聘用和返聘教师纳入教师队伍统一管理,完善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强对社会聘用和返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等方面的管理。
2.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要重视现有教师的培养,特别要加大培养中青年教师的力度,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要从制度上、机制上、导向上解决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问题,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使教师岗位成为学校最受尊重、最受青睐的岗位,使全体教师潜心教书、潜心育人。对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职称评定、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出国考察等方面实行政策上的倾斜,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提高的机会,为非“双肩挑”教授设立办公室,为他们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
3.加强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建设。尽快确定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并通过教学训练和科学研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不断充实学校 “校内特聘教授”、“学科(术)带头人”、“优秀师资人才梯队”等岗位。认真实施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计划,通过培养使他们尽快成长、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加大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的培养力度,实施政策倾斜,建立奖励激励机制,为他们进入国内外学术组织、学术团体、学术机构,参加学术活动,出版学术论文和专著创造条件,扩大他们在社会上、学术界的影响。加强对教授研究方向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专长,形成自己相对稳定、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鼓励和帮助他们建立研究团队,申报重大课题。通过制度和政策上的导向,鼓励和引导一些业务素质高、在学科领域处于领军地位、学术上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双肩挑”干部,回归专职教师队伍。
四、小结
人文体育的中心要求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师资力量的建设其中心也是作为体育教师的人,其核心问题在于人的素养的提升,无论教学工作、业余训练、学校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科研,其落脚点和执行力皆是反应在作为体育教师的人身上。执教的人员数量应当适当增加,将教员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在体育教师的知识更新及再充电的问题上,学校应作出相应的培养机制,形成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制度和政策导向激励各个层次的教师不断向上。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提高教师的职称层次,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能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江少平.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
(作者简介:陈 燕(1962-),女,河南商邱人,副教授,湖北美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一、人文体育
在二十一世纪,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种有关身体运动的文化,它正经历着“人文体育观”向“生物体育观”的回归过程。早年,随着自然科学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体育与生理学、解剖学和物理学等自然学科的联系日益紧密,也正因如此,体育的发展得到了有力的科学支持。受此影响,体育一直被人们视为一门“从事身体练习并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的学科,将体育学习视为“一种技能的学习”,认为“技艺性是体育学科的最重要特征”,而体育本应具有的更重要的“人文性”被无情弱化。
时至今日,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体育不单单为了要“育体”或“健身”,更要以“育心”和“完人”为其终极目标。运动也好、练习也罢,课程也好、教育也罢,都只是手段而已,人的发展与完善才是根本目的。“我们不妨认为体育的自然属性(物质世界)是人类维持、增强和改造自身机能、形态的科学实践;体育的文化属性(精神世界)是改造自身人文精神状态的人文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不失为一门“人学”,一门人类用以维持、增强和改造自身机能与形态,并用以完善自身内在人文精神状态的综合性学科,它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特性。总之,它强调的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需要和发展,重视人的价值与创造性。
二、更新教师的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在“生物体育观”的基礎上关注人文体育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体育强国,学校体育必须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共同进步。虽然自“体育”概念诞生之日起,“强身健体”的自然科学观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的“人文精神”日益显现。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终极关注,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人本关怀,以及对人性、人的价值的充分尊重。可以说,由历史上的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轨,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因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模式化的教学行为束缚,经常表现出对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理解片面、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过于重视甄别而忽视其发展、对自身的专业素质及人文修养的提高缺少紧迫感。因此,为了适应文化大繁荣的主题思想,落实人本体育的要求,本文围绕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师资建设的研究内容,对现有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师资如何适应新时期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新课标的指引明确了工作方向,将大学体育课堂从教师示范,学生学习、练习的循环中解放出来,穿插课程需要达到的其它目标,教学环境更加生动,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
1.竞争意识不够。现阶段,许多地方的高校体育仍在以前的惯性上发展,始终没能摆脱在高校教师同行中地位低和效率低的状态,要改变现状,唯一出路是革新。改革必将给高校体育注入新的活力,要引入竞争机制,引人向上。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要果敢,又要讲究科学。高校体育教师要置身竞争的社会环境,冲破传统的、旧的模式的束缚,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对高校体育的观念、结构、内容、形式和方法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2.体育科研薄弱。体育科研是深化高校体育改革的原动力,体育科研成果和水平是评价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用科研成果来指导体育实践,使体育教师具有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能力,了解最新的体育科研成果,把握体育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关键。未来向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一个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除了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必须热心于体育科研,在工作实践中,不时有新的研究;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要探索未知,设计未来,必须具有课题设计和论文撰写的能力,同时还应有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及时了解最新体育信息的能力。
3.被动的知识更新。高校体育的迅速发展,让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新的科学技术及新开设、新发展的学科、课程进入高校体育领域,迫使教师必须用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专业技术技能来指导和管理工作,时代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目前不少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局限性,课程内容、教法陈旧,管理跟不上形势,造成了许多不适应,即使已经取得高级职称的教师,也有知识更新与继续提高的问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心教师成长,完善教师队伍和学术队伍
1.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合理增加教师队伍总量。要坚持学校招聘和社会聘用并举,合理调配和使用现有教师资源,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以解决教师队伍数量不足问题。学校要把社会聘用和返聘教师纳入教师队伍统一管理,完善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强对社会聘用和返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等方面的管理。
2.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要重视现有教师的培养,特别要加大培养中青年教师的力度,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要从制度上、机制上、导向上解决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问题,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使教师岗位成为学校最受尊重、最受青睐的岗位,使全体教师潜心教书、潜心育人。对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职称评定、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出国考察等方面实行政策上的倾斜,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提高的机会,为非“双肩挑”教授设立办公室,为他们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
3.加强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建设。尽快确定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并通过教学训练和科学研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不断充实学校 “校内特聘教授”、“学科(术)带头人”、“优秀师资人才梯队”等岗位。认真实施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计划,通过培养使他们尽快成长、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加大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的培养力度,实施政策倾斜,建立奖励激励机制,为他们进入国内外学术组织、学术团体、学术机构,参加学术活动,出版学术论文和专著创造条件,扩大他们在社会上、学术界的影响。加强对教授研究方向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专长,形成自己相对稳定、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鼓励和帮助他们建立研究团队,申报重大课题。通过制度和政策上的导向,鼓励和引导一些业务素质高、在学科领域处于领军地位、学术上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双肩挑”干部,回归专职教师队伍。
四、小结
人文体育的中心要求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师资力量的建设其中心也是作为体育教师的人,其核心问题在于人的素养的提升,无论教学工作、业余训练、学校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科研,其落脚点和执行力皆是反应在作为体育教师的人身上。执教的人员数量应当适当增加,将教员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在体育教师的知识更新及再充电的问题上,学校应作出相应的培养机制,形成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制度和政策导向激励各个层次的教师不断向上。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提高教师的职称层次,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能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江少平.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
(作者简介:陈 燕(1962-),女,河南商邱人,副教授,湖北美术学院体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