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拜读北大渠敬东教授的一篇文章,他谈到现在中国大陆的教育让人每时每刻都处于竞争之中,我们的绩点制度要求学生在每一个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自我管理上都要获得成功。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校长,我深以为然,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一个状况。高中学生为求高分不断“刷题”,高考结束撕书泄愤;初中学生从7:20学习到晚上10点以后,有多少时间休息和娱乐?小学的孩子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课后延时开展以来,不计算家庭作业时间)足足有6个小时以上是静坐在教室里上文化知识性的课。媒体文章足以管中窥豹:一个班20个男生引体向上仅仅3个人合格;全国征兵条件一降再降;高中毕业生近视率达80%以上;北大清华出现数量不少的“空心病”现象的学生;不同类型问题儿童层出不穷,心理咨询机构和精神治疗医院人满为患......许多人都深深地担忧,长此以往,民族危矣,中国危矣!
这已经是事实证明,过量的作业、过大的淘汰压力会造成孩子玩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因而活力不足,进而创新力缺乏。现代成人社会业已发展为竞争力度越来越大,竞争面越来越广的社会,教育程度和理性程度不高的家庭压力和焦虑又会直接甚至会加倍地传导给孩子,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轻微的脑损伤没有时间和空间自己修复,最终演化为一个一个的问题青壮年。
人的大脑分为三个系统,脑核系统,脑缘系统和皮质系统。脑核系统是掌管人类日常基本生活的处理,包括呼吸、心跳、觉醒、运动、睡眠、平衡、早期感覺系统等;脑缘系统则负责行动、情绪、记忆处理等功能,另外它还负责体温、血压、血糖以及其它居家活动等;大脑皮质则负责较高级的认知和情绪功能,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称为左脑,右半球称为右脑,其中判断和自我控制主要由额前叶皮质控制。这三个系统是分阶段先后发育的,大脑皮质层是最后发育的系统,在青春期才进入高速发育期。
从小学开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惨烈的分数竞争、过量的“刷题”、无穷尽的多元题型记忆、甚至给与许多孩子“差生”“你不行”的标签效应,这对孩子的脑缘系统的发育就会造成干扰并使得大脑直接启动第三阶段的皮质层发育来保护自己,因为皮质层主导自控力和分析判断力,它的成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存活率。当孩子总是考试成绩不理想,被老师批评和威胁,作业量大无法及时完成,这些信号长期存在,不断形成刺激,孩子的大脑就会做出误判:我不如别人,大人不喜欢我,情况已经非常危急,我的生存遭遇到了威胁,必须放弃充分发育,提前成熟。于是大脑就会发出指令,停止脑缘系统的发育,提前启动大脑皮质层发育。孩子就会用“懂事、听话、乖巧、不顶嘴、顺从”等来取得大人的认可,心理上出现早熟。这是以情感发育(脑缘系统发育)终止为代价的,它将给孩子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埋下巨大的隐患。到了青春期之后,特别是准成年阶段(大学、研究生和博士)就会暴露出独立思考、专注力、自控力、创造力、诚实勇敢等方面都远远不够。这种先天不足也会导致一个人成年后在情绪波动方面消耗大量的精力,造成情绪障碍和人格障碍,出现情绪不稳定、敏感自卑、运动能力差、血压血糖高等问题。于是,竞争不良者没有足够多的良好情绪体验,一定不可能对我们产生良好的情感,也鲜有在未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具有高尚情操,很容易发展为反社会性人格;而一直处于成绩优秀的青少年“空心病”也会大概率出现,因为失去了成绩竞争后,他们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要以什么为竞争目标,因为我们一直都是把他们培养为只会考试竞争的人。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极大错误的论调。人的一生是一场比马拉松还要长久的旅程,不是比赛。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美好生活的享受,也有不同的追求与梦想,急功近利机器生产型的培养和教化只会把孩子的心变得冷且硬,那不是教育。培养孩子,不是看孩子成绩单有多么的漂亮,而是学习的兴趣与可持续性发展,不是疯狂刷题,泡补习班,而是让孩子们看到知识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是引导出孩子潜在的可能,让他们对生活有无限的设想与主动探寻。
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他们在生长的过程中,只有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潜在生长特点,才有可能主动追求自己一生的梦想和价值取向。成长是一场旅程,而非是一次性的竞赛,别急着给孩子灌输所谓的知识,更别强加给他们成人世界的生活经验,别急着催促孩子长大,该长大的时候,它自然会长大,最好的教育就是陪孩子多走一段路,多看一处景,让他们去感知和思考,这才是最滋养孩子生命的原始力量。
(作者单位: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南区))
这已经是事实证明,过量的作业、过大的淘汰压力会造成孩子玩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因而活力不足,进而创新力缺乏。现代成人社会业已发展为竞争力度越来越大,竞争面越来越广的社会,教育程度和理性程度不高的家庭压力和焦虑又会直接甚至会加倍地传导给孩子,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轻微的脑损伤没有时间和空间自己修复,最终演化为一个一个的问题青壮年。
人的大脑分为三个系统,脑核系统,脑缘系统和皮质系统。脑核系统是掌管人类日常基本生活的处理,包括呼吸、心跳、觉醒、运动、睡眠、平衡、早期感覺系统等;脑缘系统则负责行动、情绪、记忆处理等功能,另外它还负责体温、血压、血糖以及其它居家活动等;大脑皮质则负责较高级的认知和情绪功能,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称为左脑,右半球称为右脑,其中判断和自我控制主要由额前叶皮质控制。这三个系统是分阶段先后发育的,大脑皮质层是最后发育的系统,在青春期才进入高速发育期。
从小学开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惨烈的分数竞争、过量的“刷题”、无穷尽的多元题型记忆、甚至给与许多孩子“差生”“你不行”的标签效应,这对孩子的脑缘系统的发育就会造成干扰并使得大脑直接启动第三阶段的皮质层发育来保护自己,因为皮质层主导自控力和分析判断力,它的成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存活率。当孩子总是考试成绩不理想,被老师批评和威胁,作业量大无法及时完成,这些信号长期存在,不断形成刺激,孩子的大脑就会做出误判:我不如别人,大人不喜欢我,情况已经非常危急,我的生存遭遇到了威胁,必须放弃充分发育,提前成熟。于是大脑就会发出指令,停止脑缘系统的发育,提前启动大脑皮质层发育。孩子就会用“懂事、听话、乖巧、不顶嘴、顺从”等来取得大人的认可,心理上出现早熟。这是以情感发育(脑缘系统发育)终止为代价的,它将给孩子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埋下巨大的隐患。到了青春期之后,特别是准成年阶段(大学、研究生和博士)就会暴露出独立思考、专注力、自控力、创造力、诚实勇敢等方面都远远不够。这种先天不足也会导致一个人成年后在情绪波动方面消耗大量的精力,造成情绪障碍和人格障碍,出现情绪不稳定、敏感自卑、运动能力差、血压血糖高等问题。于是,竞争不良者没有足够多的良好情绪体验,一定不可能对我们产生良好的情感,也鲜有在未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具有高尚情操,很容易发展为反社会性人格;而一直处于成绩优秀的青少年“空心病”也会大概率出现,因为失去了成绩竞争后,他们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要以什么为竞争目标,因为我们一直都是把他们培养为只会考试竞争的人。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极大错误的论调。人的一生是一场比马拉松还要长久的旅程,不是比赛。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美好生活的享受,也有不同的追求与梦想,急功近利机器生产型的培养和教化只会把孩子的心变得冷且硬,那不是教育。培养孩子,不是看孩子成绩单有多么的漂亮,而是学习的兴趣与可持续性发展,不是疯狂刷题,泡补习班,而是让孩子们看到知识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是引导出孩子潜在的可能,让他们对生活有无限的设想与主动探寻。
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他们在生长的过程中,只有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潜在生长特点,才有可能主动追求自己一生的梦想和价值取向。成长是一场旅程,而非是一次性的竞赛,别急着给孩子灌输所谓的知识,更别强加给他们成人世界的生活经验,别急着催促孩子长大,该长大的时候,它自然会长大,最好的教育就是陪孩子多走一段路,多看一处景,让他们去感知和思考,这才是最滋养孩子生命的原始力量。
(作者单位: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