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实施,青海祁漫塔格地区的找矿勘查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众多大、中型多金属矿产被发现,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该区域颇具特色的一个破碎蚀变带热液脉状-矽卡岩型矿床。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石、矿物学工作,重点对该矿床的矿化、蚀变类型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区进一步扩大找矿前景、提供参考。
关键词:卡而却卡;矿化蚀变类型;蚀变分带;矽卡岩矿物学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印支期侵位、具有浅成和高侵位特点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关系密切,产出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与破碎蚀变带控制的细(网)脉浸染状热液脉型铜矿的成岩成矿年龄基本一致,其构造-岩浆活动背景相同,但属不同阶段、不同深度和不同部位发生成矿作用的产物,形成以接触带(或外接触带)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为主体的、成矿母岩体内的构造断裂发育部位伴有热液脉状铜矿化的复合型矿床。
1区域地质背景
祁漫塔格成矿带位于东昆仑西段、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作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出露的古元古界金水口群在区域上呈零星块体分布;而中元古界狼牙山组、寒武—奥陶系滩间山群、上泥盆统牦牛山组、石炭纪大干沟组和四角羊组、上三叠统鄂拉山组等则广泛出露于祁漫塔格构造岩浆带内,其主要岩性为结晶灰岩、大理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变质粉砂岩、板岩、千枚岩和玄武-安山岩等。在区域晚华力西—印支期造山过程中,这些地层成为本区矽卡岩型矿床的良好围岩。
带内构造活动强烈,总体以轴向NWW向的复式背、向斜褶皱构造为主。区内岩浆侵入活动强烈,属于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和印支期,以后两者为主。与铁、铜多金属成矿密切相关的侵入岩有钾长花岗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脉等,大多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属浅成中酸性侵入岩类,大多为印支期产物。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除少量第四纪浮土覆盖于山前沟谷中之外,出露地层主要为早古生代火山岩-碎屑岩-大理岩组合的滩间山群,呈NWW向孤岛状捕虏体或顶垂体残留于花岗岩侵入体内,其岩性由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灰岩、粉砂岩、泥砂质或炭质板岩等岩石组成。这些地层在与成矿侵入岩体接触部位通常遭受强烈的接触交代作用或接触热变质作用,部分地层被交代成一套由典型钙矽卡岩矿物组成的矽卡岩类或矽卡岩化岩石,或角岩类。上述岩石中,有时仍残留原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2.2 构造
矿区构造较为简单,滩间山群火山岩-碎屑岩-大理岩地层呈单斜构造。断裂以NWW向、NE向为主。地层总体倾向NE,走向NW,倾角75°~85°,层面较为平直,局部地段因构造影响发生倒转,倾向SW。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断裂以NWW为主,显示出强烈的挤压破碎特征,基本控制了区内主矿化带的展布。NE向断裂常切穿NWW断裂和花岗岩类岩体,一般表现为张性特征。矿区细(网)脉浸染状矿化带均受控于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内NWW向构造破碎带,而控制矿区矽卡岩的构造通常有3种:侵入接触构造、外接触带围岩岩性界面构造和层间破碎带构造。
2.3 侵入岩
区内地表出露岩石主要为印支期花岗岩类,面积约占基岩的90%以上,以印支期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两者时空关系密切,前者呈大岩基状包裹后者。两侵入体接触处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内侧常出现中—细粒结构的冷凝边或边缘相的细粒花岗岩,说明其侵位时间晚于花岗闪长岩体。因此,推测两者属同源岩浆不同期次演化的产物。其次,尚有一些石英闪长岩、闪长岩、闪长玢岩、辉长岩等小岩株和花岗闪长斑岩、钾长花岗岩、细晶花岗岩等岩脉局部产出。
3 蚀变-矿化类型及分带
矿区目前所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化带共8条,主要有细(网)脉浸染状热液脉型矿体和矽卡岩矿体2种类型。前者发育于A区(包括Ⅰ、Ⅱ、Ⅲ破碎蚀变带),后者集中分布于B区(包括Ⅳ、Ⅶ、Ⅷ矿化矽卡岩带),C区(包括Ⅴ、Ⅵ矿化矽卡岩带)2种类型均有分布,呈叠合型矿化带。
以下重点对矿区Ⅰ、Ⅱ、Ⅲ矿化蚀变带和Ⅳ、Ⅵ、Ⅶ矽卡岩矿化带与成矿有关侵入岩的蚀变和矿化分带特征作进一步阐述。
3.1 Ⅰ、Ⅱ、Ⅲ破碎蚀变带
集中于矿床西北部A区。该3条蚀变带各自宽40~150m不等,走向NWW,倾向NE,倾角70°~80°。它们均分布在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内,明显受控于NWW向断裂构造的制约,地表和深部共圈出铜矿体9条。
破碎带蚀变以黄铁绢英岩化为主,蚀变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高岭石,并有较多的细(网)脉浸染状黄铁矿和少量黃铜矿浸染于其中。黄铁绢英岩化增强时,近侧的花岗岩发生强烈褪色,岩内暗色矿物黑云母遭绿泥石化,斜长石被绢云母化(或高岭石化)。根据ZK005、ZK3901钻孔揭露,深部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岩内浸染状黄铜矿化较普遍。
3.2 Ⅳ矿化矽卡岩带
产于接触带和外带的安山岩与大理岩界面上,是流体沿接触带和该界面向两侧岩石扩散交代的产物。该带主要矽卡岩矿物由透辉石和钙铁榴石组成,退化交代矿物主要有阳起石、绿帘石、石英和方解石等。该矽卡岩带内发现19条透镜状-似层状矿体,成矿主元素以Fe、Cu、Zn为主,与祁漫塔格地区众多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类似,从接触带向外依次出现Fe(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Fe-Cu(矿石矿物以磁铁矿和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居多)、Fe-Zn(矿石矿物以磁铁矿和黄铁矿、闪锌矿为主)。矽卡岩分带表现为安山岩一侧以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和石榴石辉石矽卡岩为主,到大理岩一侧逐步过渡为以透辉石矽卡岩为主。
3.3 Ⅵ矿化矽卡岩带
主要产于外接触带碎裂大理岩中,明显受NWW向断裂构造带控制,属沿大理岩中的断裂构造交代的产物。该带的矽卡岩矿物主要由钙铁榴石、透辉石组成,退化交代矿物主要有透闪石、绿帘石、方解石和石英等。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于矽卡岩中,现已圈出铅锌矿体5个,主成矿元素是Pb、Zn,伴生Au、Ag,局部具金工业矿体。从断裂构造带中心的矽卡岩到大理岩存在较明显的分带现象,各带依次为中粗粒钙铁榴石矽卡岩、浸染状硫化物(闪锌矿为主)中细粒钙铁榴石矽卡岩、斑杂状硫化物(铅锌矿为主)透辉石钙铁榴石矽卡岩、细粒硫化物(方铅矿为主)透辉石矽卡岩化大理岩或碎裂大理岩,矿化主元素相应表现为Zn→Zn-Pb→Pb分带特征。
3.4 Ⅶ矿化矽卡岩带
产于接触带和外带截然不同的围岩岩性界面上,是矿区内的主要矿化矽卡岩带。矽卡岩呈似层状和透镜状分布于花岗岩与滩间山群(安山岩-碎屑岩-大理岩)之间或外带安山岩、碎屑岩与大理岩之间的层间断裂内,主要由钙铁榴石(钙铝榴石)、透辉石(钙铁辉石)和符山石组成,其次为硅灰石和方柱石等。退化交代矿物有绿帘石、阳起石、透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绿钙闪石、石英、石膏(硬石膏)和萤石等。
在接触带上,矽卡岩从花岗岩向碳酸盐围岩方向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带。矿体的产状与矽卡岩基本相似,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辉钼矿、闪锌矿、磁铁矿等,主成矿元素为Cu、Mo、Zn,钼矿体主要产于紧靠强绢云母化花岗岩的钙铁榴石-钙铁辉石矽卡岩中,铜矿体多产于符山石-钙铁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内,显示出Mo-Cu→Cu-Zn分带特征。
结语:
由以上论述可知,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带内的主成矿元素自矿区南部Ⅶ带往北部Ⅳ带至北东部Ⅵ带,其空间上显示出明显的矿化分带特征:Cu-Mo-Zn→Fe-Cu-Zn→Zn-Pb(Au、Ag)。
关键词:卡而却卡;矿化蚀变类型;蚀变分带;矽卡岩矿物学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印支期侵位、具有浅成和高侵位特点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关系密切,产出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与破碎蚀变带控制的细(网)脉浸染状热液脉型铜矿的成岩成矿年龄基本一致,其构造-岩浆活动背景相同,但属不同阶段、不同深度和不同部位发生成矿作用的产物,形成以接触带(或外接触带)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为主体的、成矿母岩体内的构造断裂发育部位伴有热液脉状铜矿化的复合型矿床。
1区域地质背景
祁漫塔格成矿带位于东昆仑西段、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作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出露的古元古界金水口群在区域上呈零星块体分布;而中元古界狼牙山组、寒武—奥陶系滩间山群、上泥盆统牦牛山组、石炭纪大干沟组和四角羊组、上三叠统鄂拉山组等则广泛出露于祁漫塔格构造岩浆带内,其主要岩性为结晶灰岩、大理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变质粉砂岩、板岩、千枚岩和玄武-安山岩等。在区域晚华力西—印支期造山过程中,这些地层成为本区矽卡岩型矿床的良好围岩。
带内构造活动强烈,总体以轴向NWW向的复式背、向斜褶皱构造为主。区内岩浆侵入活动强烈,属于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和印支期,以后两者为主。与铁、铜多金属成矿密切相关的侵入岩有钾长花岗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脉等,大多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属浅成中酸性侵入岩类,大多为印支期产物。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除少量第四纪浮土覆盖于山前沟谷中之外,出露地层主要为早古生代火山岩-碎屑岩-大理岩组合的滩间山群,呈NWW向孤岛状捕虏体或顶垂体残留于花岗岩侵入体内,其岩性由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灰岩、粉砂岩、泥砂质或炭质板岩等岩石组成。这些地层在与成矿侵入岩体接触部位通常遭受强烈的接触交代作用或接触热变质作用,部分地层被交代成一套由典型钙矽卡岩矿物组成的矽卡岩类或矽卡岩化岩石,或角岩类。上述岩石中,有时仍残留原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2.2 构造
矿区构造较为简单,滩间山群火山岩-碎屑岩-大理岩地层呈单斜构造。断裂以NWW向、NE向为主。地层总体倾向NE,走向NW,倾角75°~85°,层面较为平直,局部地段因构造影响发生倒转,倾向SW。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断裂以NWW为主,显示出强烈的挤压破碎特征,基本控制了区内主矿化带的展布。NE向断裂常切穿NWW断裂和花岗岩类岩体,一般表现为张性特征。矿区细(网)脉浸染状矿化带均受控于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内NWW向构造破碎带,而控制矿区矽卡岩的构造通常有3种:侵入接触构造、外接触带围岩岩性界面构造和层间破碎带构造。
2.3 侵入岩
区内地表出露岩石主要为印支期花岗岩类,面积约占基岩的90%以上,以印支期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两者时空关系密切,前者呈大岩基状包裹后者。两侵入体接触处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内侧常出现中—细粒结构的冷凝边或边缘相的细粒花岗岩,说明其侵位时间晚于花岗闪长岩体。因此,推测两者属同源岩浆不同期次演化的产物。其次,尚有一些石英闪长岩、闪长岩、闪长玢岩、辉长岩等小岩株和花岗闪长斑岩、钾长花岗岩、细晶花岗岩等岩脉局部产出。
3 蚀变-矿化类型及分带
矿区目前所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化带共8条,主要有细(网)脉浸染状热液脉型矿体和矽卡岩矿体2种类型。前者发育于A区(包括Ⅰ、Ⅱ、Ⅲ破碎蚀变带),后者集中分布于B区(包括Ⅳ、Ⅶ、Ⅷ矿化矽卡岩带),C区(包括Ⅴ、Ⅵ矿化矽卡岩带)2种类型均有分布,呈叠合型矿化带。
以下重点对矿区Ⅰ、Ⅱ、Ⅲ矿化蚀变带和Ⅳ、Ⅵ、Ⅶ矽卡岩矿化带与成矿有关侵入岩的蚀变和矿化分带特征作进一步阐述。
3.1 Ⅰ、Ⅱ、Ⅲ破碎蚀变带
集中于矿床西北部A区。该3条蚀变带各自宽40~150m不等,走向NWW,倾向NE,倾角70°~80°。它们均分布在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内,明显受控于NWW向断裂构造的制约,地表和深部共圈出铜矿体9条。
破碎带蚀变以黄铁绢英岩化为主,蚀变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高岭石,并有较多的细(网)脉浸染状黄铁矿和少量黃铜矿浸染于其中。黄铁绢英岩化增强时,近侧的花岗岩发生强烈褪色,岩内暗色矿物黑云母遭绿泥石化,斜长石被绢云母化(或高岭石化)。根据ZK005、ZK3901钻孔揭露,深部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岩内浸染状黄铜矿化较普遍。
3.2 Ⅳ矿化矽卡岩带
产于接触带和外带的安山岩与大理岩界面上,是流体沿接触带和该界面向两侧岩石扩散交代的产物。该带主要矽卡岩矿物由透辉石和钙铁榴石组成,退化交代矿物主要有阳起石、绿帘石、石英和方解石等。该矽卡岩带内发现19条透镜状-似层状矿体,成矿主元素以Fe、Cu、Zn为主,与祁漫塔格地区众多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类似,从接触带向外依次出现Fe(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Fe-Cu(矿石矿物以磁铁矿和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居多)、Fe-Zn(矿石矿物以磁铁矿和黄铁矿、闪锌矿为主)。矽卡岩分带表现为安山岩一侧以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和石榴石辉石矽卡岩为主,到大理岩一侧逐步过渡为以透辉石矽卡岩为主。
3.3 Ⅵ矿化矽卡岩带
主要产于外接触带碎裂大理岩中,明显受NWW向断裂构造带控制,属沿大理岩中的断裂构造交代的产物。该带的矽卡岩矿物主要由钙铁榴石、透辉石组成,退化交代矿物主要有透闪石、绿帘石、方解石和石英等。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于矽卡岩中,现已圈出铅锌矿体5个,主成矿元素是Pb、Zn,伴生Au、Ag,局部具金工业矿体。从断裂构造带中心的矽卡岩到大理岩存在较明显的分带现象,各带依次为中粗粒钙铁榴石矽卡岩、浸染状硫化物(闪锌矿为主)中细粒钙铁榴石矽卡岩、斑杂状硫化物(铅锌矿为主)透辉石钙铁榴石矽卡岩、细粒硫化物(方铅矿为主)透辉石矽卡岩化大理岩或碎裂大理岩,矿化主元素相应表现为Zn→Zn-Pb→Pb分带特征。
3.4 Ⅶ矿化矽卡岩带
产于接触带和外带截然不同的围岩岩性界面上,是矿区内的主要矿化矽卡岩带。矽卡岩呈似层状和透镜状分布于花岗岩与滩间山群(安山岩-碎屑岩-大理岩)之间或外带安山岩、碎屑岩与大理岩之间的层间断裂内,主要由钙铁榴石(钙铝榴石)、透辉石(钙铁辉石)和符山石组成,其次为硅灰石和方柱石等。退化交代矿物有绿帘石、阳起石、透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绿钙闪石、石英、石膏(硬石膏)和萤石等。
在接触带上,矽卡岩从花岗岩向碳酸盐围岩方向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带。矿体的产状与矽卡岩基本相似,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辉钼矿、闪锌矿、磁铁矿等,主成矿元素为Cu、Mo、Zn,钼矿体主要产于紧靠强绢云母化花岗岩的钙铁榴石-钙铁辉石矽卡岩中,铜矿体多产于符山石-钙铁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内,显示出Mo-Cu→Cu-Zn分带特征。
结语:
由以上论述可知,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带内的主成矿元素自矿区南部Ⅶ带往北部Ⅳ带至北东部Ⅵ带,其空间上显示出明显的矿化分带特征:Cu-Mo-Zn→Fe-Cu-Zn→Zn-Pb(Au、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