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形象在现代中国语境下的模仿与嬗变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xibaoga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挪威作家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创造性地塑造了一个“出走的女性形象”——娜拉。这部19世纪后期的现实主义戏剧,喊出了一句时代的口号——“女性解放”。在20世纪初,娜拉的形象被我国很多作家在戏剧和小说的体裁中借鉴和效仿。本文以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为例,试从原型模仿和形象续写两方面对娜拉形象在现代中国语境下的模仿与嬗变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娜拉形象;原型模仿;形象续写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二十世纪初由鲁迅先生首先介绍到中国。这部作品一经引入,就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非常剧烈的反响。剧中“出走”的女性形象——娜拉,更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很多女性形象的原型。随着对《玩偶之家》影响的渐渐深入,鲁迅先生提出的“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在中国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引发了对“娜拉出走”问题更深入的理解。娜拉的形象,也在现代中国语境下发展得逐渐丰满。
  一、娜拉的原型模仿
  易卜生虽然是由鲁迅最先引入中国,然而真正使中国读者对易卜生发生兴趣,是以胡适为中心通过当时极为流行的《新青年》杂志(4卷6号)推出的《易卜生专号》(1918年6月)。[1]随后,在1919年3月,胡适仿造《玩偶之家》而创作的《终身大事》也刊登在了《新青年》上。
  《终身大事》是独幕剧,通过写田亚梅女士同陈先生的自由恋爱遭到来自封建家庭的阻碍一事,喊出了作者为反对封建迷信,破除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从剧中“中西合璧的陈设,半新半旧的风气”这一布景中,就可以看出这个家庭存在着封建和反封建两种斗争势力。田亚梅这个女性角色,则是娜拉在中国的翻版。
  从剧中雅致的布景就可以看出田亚梅和娜拉一样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她们都是被家人宠爱的典型代表。然而,田亚梅的离家却远没有娜拉的认识清醒。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娜拉是从对生活的深刻领悟中认识到了必须离开这个自己无法与丈夫取得平等地位的家庭。而田亚梅的离家却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抗争。因此《终身大事》中男性话语还是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其次,虽然两部戏都以女主人公离家作为结尾,但是娜拉在离家时就有了清醒理性的思想认识,表现出她做好了与过往一切划清界限的准备。而田亚梅的离家则充满了冲动与突兀,她不顾一切地离家而去,这样的离开只表现出了一种反抗的精神,然而她在现实社会中未来的遭遇却令人堪忧。
  二、娜拉走后怎样
  无论《玩偶之家》还是《终身大事》,剧情都在一声关门的高潮中戛然而止。这种开放式的戏剧结尾,能够留给读者更加深刻的思考。鲁迅就对这个问题表示怀疑。他怀疑“觉醒”能否持久,以及这“觉醒”有无实际价值。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了冷静而清醒的解释:不是堕落,就是回来。[2]
  鲁迅在《伤逝》中,更是续写出了“娜拉式出走”的悲剧结局。子君与涓生相恋,为了涓生,她可以不顾胞叔和父亲的反对同涓生“私奔”,她有着彻底坚决的斗争思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在面对路上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时,连涓生都有些瑟缩,她却能“大无畏的”,“坦然如入无人之境”。[3]然而,当生活真正开始之后,生活只剩下了空虚和沉默。最终,子君只能跟随父亲离开了涓生的家,没过多久就死去了。这种悲剧收尾印证了鲁迅的预言,也给读者带来希望的破灭感。
  然而,面对这样的现实,鲁迅认为,娜拉出走后,如要避免上述两种结局,就需要能够在经济上取得独立,只有女性在经济地位上取得独立才能够获得人格独立。这种先验性预测是符合社会现实的。鲁迅对于《玩偶之家》的研究角度,为这部作品在现代中国语境下的阐释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种续写的娜拉形象,体现出了一种更为冷峻客观的思考。《伤逝》对于娜拉形象的异质同构性借用也显示出了鲁迅小说一贯的艺术风格——“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赋予了“娜拉形象”更为深刻的含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胡适在《终身大事》中通过田亚梅进行的原型模仿以及鲁迅在《伤逝》中通过子君进行的形象续写,完成了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娜拉形象在现代中国语境下初步的模仿与嬗变。之后的很多作家都以这两位作家为典范,对娜拉形象进行再创造,如郭沫若戏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中三位历史女性形象和曹禺戏剧《雷雨》中的蘩漪的形象等等。“出走的娜拉”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原型。
  参考文献:
  [1]陈玲玲.中国易卜生传播史上的鲁迅与胡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09):39-47.
  [2]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9.
  [3]鲁迅.鲁迅小说全集[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 247-266.
其他文献
摘要:全球化指的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各国文化独具特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崇尚孔子儒家文化,而日本民族文化审美追求的是以悲为美的物哀。日本人喜爱美,尤其是钟爱物哀。日本列岛被美丽的大自然所环抱,可是资源匮乏和天灾多难却使日本人心里形成了“悲观”的尊贵气质。物哀是日本传统的文学理念,同时也是一个美学范畴。  关键词:以悲为美;日本文学;物哀  物哀是了解日本古典文
期刊
摘要:作为前文字研究材料中极为常见的符号,“十”字纹不仅仅蕴藏着原始先民的信仰崇拜,更凝结了最为原始的符号创造思维。本文将在介绍“十”字纹产生的文化背景、符号变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与象形文字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例,分析记号性族徽与象形文字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十”字纹;“卐”字纹;图腾崇拜;族徽表达;甲骨文;亚;巫  作为一种古老的记号族徽,“十”字纹在诞生之初便蕴藏了原始先民对自然的敬畏
期刊
摘要:从2012年开始,中职语文全面实施新教材,使得教师与学生站在通一个起跑线上。如何在课堂上采取新的模式使得学生摆脱原有的认识,让议论文的学习不再晦涩难懂、枯燥无味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议论文;中职教学;传统文化  传统的议论文教学着重弄清文章的论点,研究作者论证的方式。在课堂上,往往是采取“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模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下了很多功夫,但是仍然
期刊
摘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勤工助学学生,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通过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建立以web2.0环境下的勤工助学在线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从而科学合理地规划、组织和开展勤工助学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在线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规模屡创新
期刊
摘要:全媒体时代媒体的传播环境表现为多元化、多屏化、全能化、互动共生等特点。大学生微视频创作在全媒体时代的互动传播环境下表现出创作能力强,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宣传渠道狭窄等创作与宣传的瓶颈。  关键词:全媒体;微视频;爱临沂网;创作;宣传  一、大学生网络微视频创作概述  由中国电影集团联手优酷网共同出品的《十一度青春》系列新媒体短片之《老男孩》上映,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追捧。这可以看做是微视频的创作开
期刊
李安在自述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写过的自己——瘦弱缄默的童年、优柔寡断的青年和被压抑得难以喘息的中年不得志。导演个人的经历投射在其电影风格和角色塑造中,或许就像影片中比利林恩的那句台词:“人生一样,电影也是如此。”《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便是这样一部假定性极强、极能叫人陷入的电影。导演讲的是比利林恩,讲的也是他自己;影片在告诉你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事,又其实说的是不必烦扰浩大信仰的踏实生活;观者以为自
期刊
摘要:“心理史学”作为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中最经典的设计,历来被人称道。但根据达科·苏恩文的观点,这一设定内在的“封闭性”妨害了作品叙事的“开放性”。所以,小说在“史诗”与“神话”这两种结构的取向上是“摇摆”的。本文从小说的文本结构、叙述动力和文本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这种“摇摆”,在揭示这一问题的同时,也试图对阿西莫夫如此设计的“合理性”作出一番关照。  关键词: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心理史学  
期刊
摘要:余华的小说大多展现苦难中人类强烈的生存意识,《许三观卖血记》更是在诙谐幽默的笔调中展示了一代中国人的苦难和伤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顽强的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本文将从《许三观卖血记》展现的苦难和伤痛中分析小说所体现的生存主题。  关键词:苦难;伤痛;生存主题  《许三观卖血记》生动的描写了特殊年代下中国最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况,在这其中体现普通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不可避免又无法反抗的苦难与
期刊
摘要:关于清刘鹗的《老残游记》一书,在鲁迅将其定性为“谴责小说”之后,研究者更多将目光聚焦于其政治方面的隐含意义上,也有人注重其自然风光的描写,风土习俗的状物摹情,或是其语言文字本身的变换规律与遣词造句的风雅。笔者更多关注的是《老残游记》的字里行间,刘鹗借主人翁老残之口所表明的处世之道,哲理沉思以及人生态度。  关键词:老残;处世之道;悲悯;哲思;平等意识  《老残游记》中景物描写自然灵动而形象真
期刊
摘要:梁实秋先生深受传统儒道文化的熏陶,同时吸纳西方文化中的理性元素,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的人性,作品既幽默风趣,又沉郁闲适,其纯粹本真的文学特质,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营养。  关键词:幽默;闲适;本真  初见梁实秋其名,是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杂文里。同为文人,观点迥异,难免对骂。鲁迅先生性情刚烈,文笔桀骜,给梁实秋起的名字有点不雅;到了大三的某个黄昏,我蓦然回首,学校开架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