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A的成长:王佩瑜,中国京剧“第一女老生”,京剧余派第四代传人,被称为“小冬皇”。“尽管不少粉丝是冲我本人来的,但哪怕只有一小部分能转化为真正的戏迷,就是成功。对传播京剧来说,没有人知道哪种形式更有效,但机会来到眼前,就不能什么都不做。”
适用话题:个性;坚持自我;勇于追求;国粹;传统;传承;时代现象。
“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的京剧演员,我叫王佩瑜。我是女生,演的是老生。”
当王佩瑜在《奇葩大会》上说出这段话时,很多人都被她气定乾坤的神韵圈了粉。
王佩瑜是谁?京剧余派老生行当第四代传人、建国以来国家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一袭黑色长衫,一副无框眼镜,帅气利落的短发,形象俊秀,气质儒雅,眉目间流露出自信和从容,颇具大家风范。而到了《朗读者》的舞台上,王佩瑜用京剧唱腔的念白,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得是既气魄恢宏,豪情满怀,又韵味十足,余音绕梁。
说起京剧,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国粹,是很高深的学问,普通人是触摸不到的。但在“瑜老板”看来,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这两者之间,需要一个推手,而她想做的,正是這个推手。
“传道者”的宿命
其实在参加《奇葩大会》之前,王佩瑜的内心是很纠结的。在大众的眼中,京剧是很严肃的传统艺术,这会不会和《奇葩大会》的氛围格格不入?但后来她想,如果是从分享传统艺术的角度来想这个事情,这些顾虑就没那么重要了。
王佩瑜曾说过自己做节目的初衷:我生长在一个对京剧来说最坏的时代。前辈一个个走了,观众一批批老了,剧场一点点空了。但对我来说,这或许是个最好的时代。舞台空了,总要有人来撑。很多年轻人会说,京剧太老太难懂了,我说,这是成见。你不来找我,我来找你。我要走进年轻人的心里,打破这种成见。我成立粉丝团,我上娱乐节目,我就是为了认真地告诉更多人,京剧看得懂,不但行头美,而且故事更精彩动人,看过,你一定会爱上。
于是,为了传播京剧,她来到了《奇葩大会》和《朗读者》的舞台。节目一播出,就在网上激起了千层浪。观众纷纷表示:国粹京剧还能再战100年!
但人红了,随之而来的代价是她三十几年来从未想到过的。
一直以来只有票友才能欣赏的、文化底蕴深厚的京剧,竟然和娱乐节目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这让一些业内人士无法接受,甚至认为,王佩瑜只是想把自己越唱越红。
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处在十分焦虑的状态下。再专业的人也是需要不断学习进步的,推广京剧是为了把观众引入剧场,一旦成功,观众会希望你的作品和表演在专业上有更好的呈现,他不希望你只是个传播者,更期待你是纯粹的艺术家。
每当夜深人静时,王佩瑜本想灌输一些专业的东西,结果却被推广京剧的事情牵绊,只能强迫自己关掉手机电脑,把房门反锁,隔绝一切外界打扰,才能真正进入京剧的世界。
对于这位京剧界响当当的第一女老生,票友尊称一声“瑜老板”的京剧名角来说,从接触京剧至今,她就一直致力于传承国粹,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触京剧,了解京剧,爱上京剧。
起初王佩瑜对他们的误解很不理解,也很伤心,但后来她想明白了——传播京剧这件事,他们没有接触过,为什么要来理解你?她渐渐弄清所做的事情意义究竟在哪里,于是连同那些人的不理解,也都表示了理解。
《奇葩说》的舵手马东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王佩瑜参透了。
“继承者”的使命
王佩瑜出生在苏州,她第一次看京剧时还不到3岁,演员在台上扮的花脸,那场景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15岁时,王佩瑜学了苏州评弹,被票友舅舅送到戏校学习,接受了正规的训练。也是那个时候,王佩瑜第一次看了电影《霸王别姬》。里面有个配角叫小癞子,爱吃冰糖葫芦。有一回他看见台上的霸王,满脸羡慕地对身边的朋友说:“我得挨多少打,才能成为这样的角儿。”
进了戏校的第二年,小佩瑜也和小癞子一样在练功:拧旋子、小翻、虎跳、跑圈。但练功的日子很苦,苦到王佩瑜觉得暗无天日,前途渺茫。那时候母亲对她说:“只能成功,不能不成功只能好,不能不好。”
小癞子终究没挨过学戏的难,吊死在练功的地方,但王佩瑜挺了过来。
17岁时,有家台湾唱片公司相中了她,准备把她包装成流行音乐歌手。但一心爱好京剧的王佩瑜拒绝了,继续“暗无天日”地学唱京剧,没过几个月,她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了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
提起这段经历,瑜老板说,对自己影响很大的是偶像张国荣。
在跟《霸王别姬》剧组的戏剧指导聊天时,王佩瑜才知道,张国荣身为一个从未接触过京剧的香港艺人,竟然把戏揣摩得那么仔细,练得那么到位,真正到了人戏合一的地步,堪称是艺术家。
也许,所有走到行业最顶端的人,都具有同样的特质,就是追求极致。
以坚定的姿态守望国粹
今天,王佩瑜大概也做到了极致。她对自己参与的事情,都讲四个字:一定要好。
曾经有一度,王佩瑜过着无肉不欢的日子。后来因为连累到了台上的扮相,她决定控制饮食,规律健身。为了维持每天要上台的状态,即便马不停蹄,也要确保一周三次的有氧训练,并由私教做系统计划。
这种“强迫症”,不止于形象,也体现在工作和艺术上。王佩瑜有一档《京剧其实很好玩》的音频节目,每期十多分钟,但为了单集做知识储备,记笔记,录制成音频,再后期制作,这些工作花的时间加一块就得有5个小时。而这档节目,足足有100期。包括《四郎探母》《赵氏孤儿》《游龙戏凤》等18个经典京剧,谈谈戏里的家国大事、婚姻情感、伦理世情和江湖恩怨。穿插着有趣的梨园掌故、历史故事,也会时常哼唱几句,或自黑或八卦,或推送一段经典唱腔。虽心存敬畏,但以绝对轻松简练的方式,带你玩转京剧。
《一代宗师》里说:有灯就有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王佩瑜看来,京剧是乡音,没有指望每个人都能听懂。她只是开一扇窗,不奢望满足所有人,只求在取悦自己的同时吸引一些知己,因为京剧而得到某种连接,这就够了。
适用话题:个性;坚持自我;勇于追求;国粹;传统;传承;时代现象。
“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的京剧演员,我叫王佩瑜。我是女生,演的是老生。”
当王佩瑜在《奇葩大会》上说出这段话时,很多人都被她气定乾坤的神韵圈了粉。
王佩瑜是谁?京剧余派老生行当第四代传人、建国以来国家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一袭黑色长衫,一副无框眼镜,帅气利落的短发,形象俊秀,气质儒雅,眉目间流露出自信和从容,颇具大家风范。而到了《朗读者》的舞台上,王佩瑜用京剧唱腔的念白,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得是既气魄恢宏,豪情满怀,又韵味十足,余音绕梁。
说起京剧,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国粹,是很高深的学问,普通人是触摸不到的。但在“瑜老板”看来,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这两者之间,需要一个推手,而她想做的,正是這个推手。
“传道者”的宿命
其实在参加《奇葩大会》之前,王佩瑜的内心是很纠结的。在大众的眼中,京剧是很严肃的传统艺术,这会不会和《奇葩大会》的氛围格格不入?但后来她想,如果是从分享传统艺术的角度来想这个事情,这些顾虑就没那么重要了。
王佩瑜曾说过自己做节目的初衷:我生长在一个对京剧来说最坏的时代。前辈一个个走了,观众一批批老了,剧场一点点空了。但对我来说,这或许是个最好的时代。舞台空了,总要有人来撑。很多年轻人会说,京剧太老太难懂了,我说,这是成见。你不来找我,我来找你。我要走进年轻人的心里,打破这种成见。我成立粉丝团,我上娱乐节目,我就是为了认真地告诉更多人,京剧看得懂,不但行头美,而且故事更精彩动人,看过,你一定会爱上。
于是,为了传播京剧,她来到了《奇葩大会》和《朗读者》的舞台。节目一播出,就在网上激起了千层浪。观众纷纷表示:国粹京剧还能再战100年!
但人红了,随之而来的代价是她三十几年来从未想到过的。
一直以来只有票友才能欣赏的、文化底蕴深厚的京剧,竟然和娱乐节目放在一起相提并论,这让一些业内人士无法接受,甚至认为,王佩瑜只是想把自己越唱越红。
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处在十分焦虑的状态下。再专业的人也是需要不断学习进步的,推广京剧是为了把观众引入剧场,一旦成功,观众会希望你的作品和表演在专业上有更好的呈现,他不希望你只是个传播者,更期待你是纯粹的艺术家。
每当夜深人静时,王佩瑜本想灌输一些专业的东西,结果却被推广京剧的事情牵绊,只能强迫自己关掉手机电脑,把房门反锁,隔绝一切外界打扰,才能真正进入京剧的世界。
对于这位京剧界响当当的第一女老生,票友尊称一声“瑜老板”的京剧名角来说,从接触京剧至今,她就一直致力于传承国粹,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触京剧,了解京剧,爱上京剧。
起初王佩瑜对他们的误解很不理解,也很伤心,但后来她想明白了——传播京剧这件事,他们没有接触过,为什么要来理解你?她渐渐弄清所做的事情意义究竟在哪里,于是连同那些人的不理解,也都表示了理解。
《奇葩说》的舵手马东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王佩瑜参透了。
“继承者”的使命
王佩瑜出生在苏州,她第一次看京剧时还不到3岁,演员在台上扮的花脸,那场景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15岁时,王佩瑜学了苏州评弹,被票友舅舅送到戏校学习,接受了正规的训练。也是那个时候,王佩瑜第一次看了电影《霸王别姬》。里面有个配角叫小癞子,爱吃冰糖葫芦。有一回他看见台上的霸王,满脸羡慕地对身边的朋友说:“我得挨多少打,才能成为这样的角儿。”
进了戏校的第二年,小佩瑜也和小癞子一样在练功:拧旋子、小翻、虎跳、跑圈。但练功的日子很苦,苦到王佩瑜觉得暗无天日,前途渺茫。那时候母亲对她说:“只能成功,不能不成功只能好,不能不好。”
小癞子终究没挨过学戏的难,吊死在练功的地方,但王佩瑜挺了过来。
17岁时,有家台湾唱片公司相中了她,准备把她包装成流行音乐歌手。但一心爱好京剧的王佩瑜拒绝了,继续“暗无天日”地学唱京剧,没过几个月,她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了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
提起这段经历,瑜老板说,对自己影响很大的是偶像张国荣。
在跟《霸王别姬》剧组的戏剧指导聊天时,王佩瑜才知道,张国荣身为一个从未接触过京剧的香港艺人,竟然把戏揣摩得那么仔细,练得那么到位,真正到了人戏合一的地步,堪称是艺术家。
也许,所有走到行业最顶端的人,都具有同样的特质,就是追求极致。
以坚定的姿态守望国粹
今天,王佩瑜大概也做到了极致。她对自己参与的事情,都讲四个字:一定要好。
曾经有一度,王佩瑜过着无肉不欢的日子。后来因为连累到了台上的扮相,她决定控制饮食,规律健身。为了维持每天要上台的状态,即便马不停蹄,也要确保一周三次的有氧训练,并由私教做系统计划。
这种“强迫症”,不止于形象,也体现在工作和艺术上。王佩瑜有一档《京剧其实很好玩》的音频节目,每期十多分钟,但为了单集做知识储备,记笔记,录制成音频,再后期制作,这些工作花的时间加一块就得有5个小时。而这档节目,足足有100期。包括《四郎探母》《赵氏孤儿》《游龙戏凤》等18个经典京剧,谈谈戏里的家国大事、婚姻情感、伦理世情和江湖恩怨。穿插着有趣的梨园掌故、历史故事,也会时常哼唱几句,或自黑或八卦,或推送一段经典唱腔。虽心存敬畏,但以绝对轻松简练的方式,带你玩转京剧。
《一代宗师》里说:有灯就有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王佩瑜看来,京剧是乡音,没有指望每个人都能听懂。她只是开一扇窗,不奢望满足所有人,只求在取悦自己的同时吸引一些知己,因为京剧而得到某种连接,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