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体能是取得篮球比赛胜利的必备条件,长时间的对抗会加快篮球运动员体能的消耗,导致出现传接球失误,笔者结合多年小学篮球训练实践,创新了结合比赛特点的传接球训练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敏捷性、观察意识等,强化学生的体能,从而让学生在比赛中有充足的体能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一、“X”形传接球
训练目的:提高学生的快速起动能力及爆发力。
训练方法:将4个标志桶摆成边长4m的正方形,学生2人1组,分别站在1号和2号标志桶处(图1-1)。
开始训练时,学生A双手胸前传球给学生B,传完球后学生A侧身跑向3号标志桶并触碰,之后侧滑步至4号标志桶后接学生B的传球,接球后快速回传,按照原路线返回。循环练习(图1-2)。
训练建议:在学生熟练后教师可以提高传接球的次数,让学生在每一个标志桶处进行传接球后再移动。要提醒学生在传球的过程中边移动边观察,触碰完标志桶后起动速度要快,传球过程保证动作的准确性。
二、“米”形传接球
训练目的:提高学生传接球的反应速度及耐力素质。
训练方法:在场地中按要求摆放7个标志桶,1号标志桶到各个标志桶之间的距离是4m(图2-1)。
学生2人1组,面对面距离6m左右站立,学生A站在1号标志桶处,将球传给站在对面的学生B后,快速向2号标志桶侧滑步并接学生B的回传球,接到球后再回传给学生B,然后跑回至1号标志桶处,以相同方式“打卡”3号标志桶,以此类推,按照标志桶的顺序循环进行传接球练习(图2-2)。
训练建议:训练中可结合多种脚步移动,如快速起动、顺步、交叉步等。练习过程中,学生B的传球一定要有提前量,传球的位置要准确。
三、“三角”形传接球
训练目的:发展学生的敏捷性和耐力素质。
训练方法:将3个标志桶摆成间距约3m的三角形,学生3人1组分别站于标志桶后(图3-1)。
学生B持球双手胸前传球给学生A后,学生B和C侧向交叉步交换位置,学生A接球后传给交换位置的学生C后,学生A和学生B交换位置,学生C接到球后传给交换位置的学生A,循环练习(图3-2)。
训练建议:练习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保持思路清晰,传球后也可通过滑步、小碎步、顺步等方法进行跑动练习。
四、“T”形传接球
训练目的:提高学生的敏捷性以及快速反应能力。
训练方法:将4个标志桶摆放成“T”形,2、3、4号标志桶间距约3m,1号标志桶位于3、4号标志桶之间。学生A站在1号标志桶处,学生B持球与其面对面站于2号标志桶处(图4-1)。
开始练习时,学生B随机向3号或4号标志桶的位置传球,学生A快速反应并移动至相应标志桶位置接球再回传,回传球后回至1号标志桶处,循环练习(图4-2)。
训练建议:教练员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快速起动,可根据学生的起动速度增加跑动距离。
五、“回”形传接球
训练目的:融合跑动与传接球技术,提高学生的脚步速度以及传球时的观察意识。
训练方法:将1、2、3、4号标志桶围成边长约3m的小正方形,将5、6、7、8号标志桶在小正方形外围围成边长约6m的大正方形,形成“回”形(图5-1)。
学生2人1组,学生B站在“回”形中心位置传球。学生A从5号标志桶出发快速绕过1号标志桶后侧身跑至6号标志桶接学生B的传球并回傳,之后快速绕过2号标志桶并后退跑至7号标志桶接球并回传,之后快速绕过3号标志桶并侧向交叉步至8号标志桶接球并回传,传球后绕过4号标志桶后滑步至5号标志桶接球并回传,以此循环练习(图5-2)。
训练建议:教师可以在练习中串联更多的脚步移动方式,需提醒学生跑动时注意观察来球,传球学生在传球时应计划好提前量,尽量避免跑动学生站在原地等球。
六、“Y”形传接球
训练目的:提高学生的传球和跑动速度,增强团队之间的配合。
训练方法:将4个标志桶摆成“Y”形,每个标志桶相距4m左右。学生5人1组按要求站位(图6-1)。
学生A双手胸前传球给学生B后,向左侧摆脱并接学生B的传球,学生A接到球后快速将球传给学生C并跑到学生B的后面排队,学生C接球的瞬间传球给B并跑至学生D的后面排队,学生B接球后传球给跑动中的学生D后跑至学生C的位置,跑动中的学生D接球后传球给学生A1并跑至A的位置,循环练习(图6-2)。
训练建议:练习时强调跑动中传接球的质量以及跑动路线的正确性;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多个“Y”形组合的传接球,增加跑动的距离,强化学生的耐力、灵敏素质。
一、“X”形传接球
训练目的:提高学生的快速起动能力及爆发力。
训练方法:将4个标志桶摆成边长4m的正方形,学生2人1组,分别站在1号和2号标志桶处(图1-1)。
开始训练时,学生A双手胸前传球给学生B,传完球后学生A侧身跑向3号标志桶并触碰,之后侧滑步至4号标志桶后接学生B的传球,接球后快速回传,按照原路线返回。循环练习(图1-2)。
训练建议:在学生熟练后教师可以提高传接球的次数,让学生在每一个标志桶处进行传接球后再移动。要提醒学生在传球的过程中边移动边观察,触碰完标志桶后起动速度要快,传球过程保证动作的准确性。
二、“米”形传接球
训练目的:提高学生传接球的反应速度及耐力素质。
训练方法:在场地中按要求摆放7个标志桶,1号标志桶到各个标志桶之间的距离是4m(图2-1)。
学生2人1组,面对面距离6m左右站立,学生A站在1号标志桶处,将球传给站在对面的学生B后,快速向2号标志桶侧滑步并接学生B的回传球,接到球后再回传给学生B,然后跑回至1号标志桶处,以相同方式“打卡”3号标志桶,以此类推,按照标志桶的顺序循环进行传接球练习(图2-2)。
训练建议:训练中可结合多种脚步移动,如快速起动、顺步、交叉步等。练习过程中,学生B的传球一定要有提前量,传球的位置要准确。
三、“三角”形传接球
训练目的:发展学生的敏捷性和耐力素质。
训练方法:将3个标志桶摆成间距约3m的三角形,学生3人1组分别站于标志桶后(图3-1)。
学生B持球双手胸前传球给学生A后,学生B和C侧向交叉步交换位置,学生A接球后传给交换位置的学生C后,学生A和学生B交换位置,学生C接到球后传给交换位置的学生A,循环练习(图3-2)。
训练建议:练习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保持思路清晰,传球后也可通过滑步、小碎步、顺步等方法进行跑动练习。
四、“T”形传接球
训练目的:提高学生的敏捷性以及快速反应能力。
训练方法:将4个标志桶摆放成“T”形,2、3、4号标志桶间距约3m,1号标志桶位于3、4号标志桶之间。学生A站在1号标志桶处,学生B持球与其面对面站于2号标志桶处(图4-1)。
开始练习时,学生B随机向3号或4号标志桶的位置传球,学生A快速反应并移动至相应标志桶位置接球再回传,回传球后回至1号标志桶处,循环练习(图4-2)。
训练建议:教练员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快速起动,可根据学生的起动速度增加跑动距离。
五、“回”形传接球
训练目的:融合跑动与传接球技术,提高学生的脚步速度以及传球时的观察意识。
训练方法:将1、2、3、4号标志桶围成边长约3m的小正方形,将5、6、7、8号标志桶在小正方形外围围成边长约6m的大正方形,形成“回”形(图5-1)。
学生2人1组,学生B站在“回”形中心位置传球。学生A从5号标志桶出发快速绕过1号标志桶后侧身跑至6号标志桶接学生B的传球并回傳,之后快速绕过2号标志桶并后退跑至7号标志桶接球并回传,之后快速绕过3号标志桶并侧向交叉步至8号标志桶接球并回传,传球后绕过4号标志桶后滑步至5号标志桶接球并回传,以此循环练习(图5-2)。
训练建议:教师可以在练习中串联更多的脚步移动方式,需提醒学生跑动时注意观察来球,传球学生在传球时应计划好提前量,尽量避免跑动学生站在原地等球。
六、“Y”形传接球
训练目的:提高学生的传球和跑动速度,增强团队之间的配合。
训练方法:将4个标志桶摆成“Y”形,每个标志桶相距4m左右。学生5人1组按要求站位(图6-1)。
学生A双手胸前传球给学生B后,向左侧摆脱并接学生B的传球,学生A接到球后快速将球传给学生C并跑到学生B的后面排队,学生C接球的瞬间传球给B并跑至学生D的后面排队,学生B接球后传球给跑动中的学生D后跑至学生C的位置,跑动中的学生D接球后传球给学生A1并跑至A的位置,循环练习(图6-2)。
训练建议:练习时强调跑动中传接球的质量以及跑动路线的正确性;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多个“Y”形组合的传接球,增加跑动的距离,强化学生的耐力、灵敏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