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星星生锈了,我们该怎么办?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在诗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而《看见》,给了我答案。
百度百科把《看见》定义为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而在我看来,《看见》更像一本新闻实录,它记录了2003年“非典”以来的各种新闻事件。其中有些新闻我略知一二,而有些则毫无了解,毕竟当时年纪小,还不太关注这些大事。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空白,读完《看见》我才惊讶不已。我惊讶于这个在我看来和谐美好的社会竟然发生过那么多可悲、可怕甚至可耻的事情;我更惊讶于有人敢把真话讲出来,让社会的阴暗面暴露在阳光之下。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毫无社会问题,我们的国家也一样。平日里,我们抱怨交通不畅,抱怨物价上涨,抱怨食品不安全,抱怨高官耍特权……久而久之,我们在抱怨中渐渐麻木,渐渐习惯戴着口罩出门,习惯在货架中费力挑出带有绿色食品标签的蔬菜,习惯在车上听着广播来熬过早晚高峰……可是,我们应该这样吗?我们有权利去呼吸新鲜空气,有权利吃上健康蔬菜,有权利珍惜自己生命的每分每秒。
毕竟,星星生锈了,总得有人去擦亮它。
我想起1946年,胡适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的话。他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们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精神。”
美国的种族歧视观念根深蒂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导火索虽然是1955年的罗莎·帕克斯不给白人让座的公交车事件,但1954年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也至关重要,正是這个案子的胜诉让黑人看到了通过法律途径来争取自己权益的可能性。
你看,星星虽然锈了,但是可以擦亮。
柴静在此书的宣传视频上说:“你要把你身上蒙蔽你的概念和成见,一点一点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剥开,露出它里头很鲜嫩很青的那个劲儿。如果不试图去抵达独立这两个字当中的内涵,就不足以匹配你这十年当中,生活从你身上流过和发生的事情。不管是两会、不管是奥运、不管是地震、不管是华南虎、虐猫、非典,如果你不能够说去看见,而只是视而不见,那确实是配不上这十年。”
读完柴静的话,我觉得新《红楼梦》的导演应该让她去饰演探春,看得见清平世界后隐藏的景象,用才智热血,做着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她应该相信“千里东风一梦遥”未必是唯一结局,看见的多了,自然有人想要改变。
正如朱光潜所说:“此时,此地,此身。就是此时我能做到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地我能做到的事,绝不想着换另外一个境地我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我绝不妄想于他人来替代。”
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而我们,就是要成为擦亮星星的人。
佳作点评
这是一篇颇具见地、观点鲜明的读后感。畅销书《看见》是央视记者柴静十年积淀的产物,小作者沉浸其中,并将自己的感悟诉诸笔端,针砭时弊,侃侃而谈。文章旁征博引,名言警句信手拈来,层出不穷,显示出小作者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行文层层深入,论证有理有据,篇末“而我们,就是要成为擦亮星星的人”铿锵有力,振聋发聩,表现出新时代中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传达出积极向上、热血沸腾的正能量,相信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逸然)
星星生锈了,我们该怎么办?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在诗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而《看见》,给了我答案。
百度百科把《看见》定义为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而在我看来,《看见》更像一本新闻实录,它记录了2003年“非典”以来的各种新闻事件。其中有些新闻我略知一二,而有些则毫无了解,毕竟当时年纪小,还不太关注这些大事。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空白,读完《看见》我才惊讶不已。我惊讶于这个在我看来和谐美好的社会竟然发生过那么多可悲、可怕甚至可耻的事情;我更惊讶于有人敢把真话讲出来,让社会的阴暗面暴露在阳光之下。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毫无社会问题,我们的国家也一样。平日里,我们抱怨交通不畅,抱怨物价上涨,抱怨食品不安全,抱怨高官耍特权……久而久之,我们在抱怨中渐渐麻木,渐渐习惯戴着口罩出门,习惯在货架中费力挑出带有绿色食品标签的蔬菜,习惯在车上听着广播来熬过早晚高峰……可是,我们应该这样吗?我们有权利去呼吸新鲜空气,有权利吃上健康蔬菜,有权利珍惜自己生命的每分每秒。
毕竟,星星生锈了,总得有人去擦亮它。
我想起1946年,胡适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的话。他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们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精神。”
美国的种族歧视观念根深蒂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导火索虽然是1955年的罗莎·帕克斯不给白人让座的公交车事件,但1954年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也至关重要,正是這个案子的胜诉让黑人看到了通过法律途径来争取自己权益的可能性。
你看,星星虽然锈了,但是可以擦亮。
柴静在此书的宣传视频上说:“你要把你身上蒙蔽你的概念和成见,一点一点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剥开,露出它里头很鲜嫩很青的那个劲儿。如果不试图去抵达独立这两个字当中的内涵,就不足以匹配你这十年当中,生活从你身上流过和发生的事情。不管是两会、不管是奥运、不管是地震、不管是华南虎、虐猫、非典,如果你不能够说去看见,而只是视而不见,那确实是配不上这十年。”
读完柴静的话,我觉得新《红楼梦》的导演应该让她去饰演探春,看得见清平世界后隐藏的景象,用才智热血,做着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她应该相信“千里东风一梦遥”未必是唯一结局,看见的多了,自然有人想要改变。
正如朱光潜所说:“此时,此地,此身。就是此时我能做到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地我能做到的事,绝不想着换另外一个境地我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我绝不妄想于他人来替代。”
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而我们,就是要成为擦亮星星的人。
佳作点评
这是一篇颇具见地、观点鲜明的读后感。畅销书《看见》是央视记者柴静十年积淀的产物,小作者沉浸其中,并将自己的感悟诉诸笔端,针砭时弊,侃侃而谈。文章旁征博引,名言警句信手拈来,层出不穷,显示出小作者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行文层层深入,论证有理有据,篇末“而我们,就是要成为擦亮星星的人”铿锵有力,振聋发聩,表现出新时代中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传达出积极向上、热血沸腾的正能量,相信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