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来的婆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gfeng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婆婆的娘家在陕西南郑县新集镇附近的山里,没有上过一天学,大字不识一个。婆婆面容慈祥,绣工极好,贤淑勤劳。这样的女人来到人世间,应该能幸福平静的度过一生。但万里乡村,芸芸众生,一眼望过去,无数个善良淳朴的人,却少有素养高洁、普度众生的圣贤。吃大米白面的人会讥笑吃玉米红薯的人,穿粗布大褂的人会瞧不起穿不起裤子的人,住砖房的人不会与住草棚的人结亲,就连声音洪亮的人也会欺负声音小的人。尤其是女人,不管是女儿、妻子还是母亲,想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受到周围所有人的敬重,得到与付出同等,难于上青天。
   婆婆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来到城市,与我们一家三口在工厂家属区生活。
   我家住在四楼,刚开始她不习惯,没有朋友,天天坐在阳台上绣鞋垫,我先生请院子里的一位老太婆陪她聊天。工厂职工来自天南地北,职工的父母也像候鸟一样,春去冬来,她的朋友多了起来,全是同龄老太婆。有时候,她还没有下楼,就有人站在花坛草坪间仰起脖子一声声唤她,小马,小马,咋还不下来。婆婆满脸红润,站在阳台上俯瞰着人家,说一句笑一声,然后喜滋滋地换鞋下楼。
   清晨,老人们一边择菜一边聊天,然后一起在鸟语花香的树荫下散步,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她经常受邀到别人家帮忙剪鞋样子,裁剪小孩棉袄,做甜酒醪糟、豆腐乳、黄豆酱,最多的还是给亲戚朋友绣鞋垫。至今,那些花色艳丽的鞋垫依然踩踏在每个亲人的脚下,穿鞋脱鞋的时候,有意无意望一眼,总有丝丝哀伤。
   与她一同逛街,她总走在我侧后,后来我发现,即便她与自己的儿子孙子、甚至与任何不相干的人同行,都不超过同行者,说话总是和颜悦色,心平气和。每次出远门,都要征求我先生的意见,儿子同意以后才出行。有一次回老家,她穿了一件碎花上衣,姜黄色真丝裤子,手里拎一只小巧的手包,齐耳黑发,洋气知性,正要上车,我先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让她换了一套朴素的衣服。这令我想起三从四德的古训,也感叹婆婆的一生,其实就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村妇女缺失独立人格和自主意志的一生。
   婆婆过生日的时候,我们总会给她买衣服,请她朋友与她一起吃顿饭。她则总是说,人老了穿新衣服浪费。有时候她会跟我说起当姑娘时的趣事,也会说起几十年来的种种不如意。说到伤心处,我和她会同时流泪,唏噓长叹。
   婆婆一生几乎没有生过大病,当病魔突袭的时候,她和我们都猝不及防。她去世后为她整理衣服,我专门询问了她的朋友们,老人们异口同声地说,你婆婆说她百年以后就穿你们平时给她买的衣服。入殓之前,我专门把从北京给她买的两双彩漆筷子放在她手边,这盒精致的工艺筷子她给她的朋友们欣赏过,但一次都没有用过。
   下葬那天,细雨霏霏,棺木一点点被泥土掩埋。一个女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儿、妻子、母亲,草木一秋一般,就这样走过了匆匆几十年,这个女人是我婆婆,是我,也是众多长辈、同辈、下一辈。
   婆婆离开我们以后,我收拾一楼房间,发现楼道下面堆放了许多报刊杂志、纸箱盒子、饮料瓶子,别人告诉我,这是你婆婆积攒起来要卖钱的,节俭一辈子,看不惯浪费。
   如今,冰柜里还放着一盒婆婆腌制的黄豆酱。婆婆离去以后,炒过两次,一家三口都不愿意把筷子伸向那盘菜。默然地端上桌子,默然撤下。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再见到这道菜的时候,一定会想起婆婆。
   (选自《光明日报》)
其他文献
母亲的坟墓已经刨开了,等着明天与父亲合葬。老大一身白孝,蹲在坟前,瞅瞅老二,扁扁嘴,心想等老二来了,一起下去。老二在地头蹲一会站一会,孝子棍梆梆地戳着地边一块砖头,看老大一眼,倏地扭过头,装作没看见,却不往坟前去。   老二和老大已经快十年不说话了。那年,老二的孩子初中毕业停了学,老二找老大帮忙给娃找个活儿干。老大的小舅子媳妇的舅舅在县里是个局长,老大的孩子大学刚毕业,就给找了份工作,安安稳稳地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