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实验是最活跃的教学因素,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理解知识、记忆知识重要手段,更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文章从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现行高中化学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揭示了高中化学实验设计滞后于教学需求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构建“多维一体化”实验设计的基本构想,并简述了实施“多维一体化”实验设计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关注未来发展;多维一体化;化学实验设计;探索
化学实验设计是指在实施化学实验前,根据相关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化学知识与技能,按照一定的实验原理对实验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等进行统筹安排与规划。化学实验设计是连接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也是构成实验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实验设计活动可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达成多维教学目标。探索新型化学实验设计,对于统一教学科学性与创造性、调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使课堂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设计隔裂化:当今高中化学实验设计之形
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应重在帮助学生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教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那么,化学实验设计应呈现多样化学习方式,以满足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并产生学科情感、掌握基础知识并理解学科的本质、获得化学研究方法并形成综合实践能力。然而,审视当今高中化学教学却发现,多数实验设计将形式、内容、方法彼此隔裂,滞后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
(一)实验设计仅以知识为轴心导致实验教学目标单一化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取理论知识、训练操作技能仅仅是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固守传授知识为中心,就会导致实验设计的内容陈旧单一、设计的操作“照方抓药”、执行设计的过程缺少思维含量,实验教学目标就不能得到全面落实。如“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最重要的实验之一,依据传统实验设计,教学活动的程序是:“用美丽喷泉吸引学生→引导分析释疑→得出‘氨气极易溶入水且氨水显碱性’的知识结论”。从表面上看,这种紧盯兴趣培养与知识落实的实验设计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斟酌即可发现,这里只是关注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教学目标,没有动手操作机会,也未激起学生深层次思维活动,缺失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落实。若从已学的C02和S02的性质入手,让学生完成图1(a)所示的对比实验,随之探讨出图1(b)实验,经历操作后,优化设计出图1(c)所示的“喷泉”实验,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更宽泛的知识,还能将实验操作兴趣转化为探索兴趣,无痕地引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方案、置身于实验创新活动。
此可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过程,能把实验教学从单纯地、简单地传授知识,自然地、潜移默化地引入“感知—深化—内化—拓展—操作—评价”的学习过程,促成多维教学目标的融合。
(二)实验设计仅依课本为内容使致实验探究过程碎片化
高中化学教科书上每一个实验都有现成的实验设计,若照搬教科书的实验内容,实验的探究性、驱动性、趣味性的整体功能就会被撕裂,学生仅能学到零星琐碎的知识,并随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思维方法与实践能力就难以形成。如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反应原理》(苏教版)中实验设计是依据反应:2CrO42-(黄色)+2H+ Cr2O72-(橙色)+H2O, 加入NaOH溶液以减少H+浓度和加入HNO3以增加H+浓度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而得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若完全按课本设计实施,学生不需思考即可完成实验,只能帮助学生记住化学知识。若利用加入NaOH溶液颜色变化疑似被稀释而引起的事实,让学生感到实验信度不够,引起认识冲突,并紧扣变量控制的思想,给予更宽泛的知识信息,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置身于创新研究活动之中,使实验探究更有过程系统性,充分展示探索的魅力。
(三)实验设计仅靠操作来支撑却致实验教学过程形式化
实验操作不是万能的,熟练的操作并不等于综合实践能力。实验设计孤立地强调实验操作,舍去实验方案产生的过程,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不能对其未来发展带来启示。实验设计应让学生有独立的想法,并有所改进有所发现,想一百条路,只要对了有一条,就是了不起。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所涉及的实验仪器名称、用途、构造、操作方法以及和药品颜色、状态、浓度、性质、存放、取用等知识都需要记忆。于是,许多教师就严格要求学生按图3所示的程序去操作,以实现“做中记”。
这是照本宣科,机械模仿式实验,只能让学生进行无意义记忆,难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高尔基说:“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这种形式化的实验设计对学生明天的启示作用不会很大。其实可以从容量瓶、量筒等仪器特征入手,制造探究点,让学生去思考仪器制作特征,并规划实验,不仅可以强化知识的记忆,而且还激发学生不断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
(四)实验设计仅凭结果论成败引致实验教学方法格式化
通过化学实验得出相关结论是必要的,但仅为结论而设计实验就会衍生“实验操作→观察现象→知识结论”格式化的教学方法。化学实验能为学生展示鲜活事实,不仅能让学生看到“是什么?”还能激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况且化学实验过程往往也会产生新生变量,致使实验现象出现诸多变数,当真实的实验现象与预期结果不一致时,这种格式化教学方法或回避或自圆其说,失去了学生探索化学规律的契机。如Na2CO3溶液与NaHCO3溶液的鉴别,向Na2CO3溶液与NaHCO3溶液中分别滴入CaCl2溶液,却发现均产生了白色沉淀。多见教师用“药品含杂质实验失败”加以修饰后就不了了之,却没有引导学生从溶液中各离子的行为着手去深入探究,浪费了非预设生成的教学资源。若设置问题:①CaCl2溶液为什么既能与Na2CO3溶液反应,又能与NaHCO3溶液反应?②用MgCl2溶液替换CaCl2溶液是否可行呢?③若用盐酸分别与NaHCO3和NaHCO3溶液反应鉴别可行吗?应注意哪些事项?那将会激起更多波澜,也显得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五)实验设计仅把兴趣作落点招致实验教学效果空泛化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没有不喜欢做化学实验的学生,也没有学生不喜欢做的化学实验,只要能给学生带来适宜感官刺激的实验,都能带来愉悦的学习心情。但没有必要一味地强调利用实验激发兴趣,化学实验本身就能让学生积累直观感性经验,获取直观兴趣。如高中化学涉及到的Na2O2性质实验,许多教师用镊子夹上沾有Na2O2的棉花团,伸入Na2C03与HCl反应的小烧杯口处,发现C02与水不但不能灭火,反而使棉花燃烧起来。就此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分析释疑,得出“Na2O2与C02和水反应生成02”的结论。看似成功之举,可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里有许多疑点,难道棉花自发燃烧就一定有02生成吗?显然,这是把知识看成了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输入的过程,缺少实验创新设计及实验研究,仅仅让学生获得了Na2O2性质的知识,实验被置于辅助地位,充当了服务性角色,教学过程也表现为空泛化,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学习过程的能动作用,忽略了化学实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功能。
二、 理念静态化:割裂高中化学实验设计之因
化学实验设计具有动态发展性,只有走在实验教学发展之前的设计才能引领实验教学的创新,但如如何把握实验设计发展的方向?怎样让实验设计贴近真实的教学追求?对高中化学教师的经验与智慧都是挑战。这也是导致实验设计滞后于教学需求的根本原因。
(一)受制于化学课本实验的诱导作用
编写教科书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反映课程的基本理念,教科书中的实验设计具有普适性、基础性、权威性,为教师提供了示范和启示,也必然对教师的实验设计产生诱导作用。但教科书存在相对静止性,也不一定完全适应特定的学生,如果不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就会把教科书看成唯一的信息来源,必会遮挡视野,就不可能产生优秀的实验设计。
(二)缺乏对实验教学功能的动态理解
化学实验教学功能又是动态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升级,过去人们重点关注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感知兴趣、操作兴趣”的功能,而在未来发展视域下,更关注激发“探究兴趣、创造兴趣”的教学功能。高中化学实验设计只有为学生制造手脑并用的机会,让感知与思维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促使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勇于实践精神、形成未来发展所必备的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综合实践能力。可是,当今高中化学教师能够全面认识者较少,能够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精心实际实验者更少。
(三)没做到实验探究环节的科学组合
实验探究是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亮点。探究性实验以其探索性、发现性和创造性对促进学生未来发展起到直接地启迪作用。实验探究应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基本环节,具有全程性。可很多教师片面地固守“实验乃知识之源”、“实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教学观念,实验设计只青睐于探究形式,却在关键环节上“虚晃一枪”,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而没有感悟,实验做过而大脑还是空空荡荡而没有思维。思维是核心,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而对猜想、假设、筛选等环节科学组合起来,是培养思维活动的最有效的载体,实验设计不能将这些重要环节有效落实,就难以激起思维活动,也不会碰擦出创造的火花。
三、多维一体化:优化高中化学实验设计之路
所谓“多维一体化”是指以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 优化重组化学实验教学资源,改变实验呈现方式或实验活动程序,促成高中化学多重实验教学功能融合为一体的实验设计。执行“多维一体化”实验设计,不仅让实验教学成为弄清化学知识本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化学观念的载体,而且成为体验化学研究过程及科学探究方法载体,还成为培养思维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的载体。
(一)巧用课本完善实验设计促成多维目标融合
首先,对课本中过于简单的实验设计进行重组,以延伸实验教学曲度,将深层次问题暴露给学生,激起思维砥砺,实现立体式学习目标。如“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设计,教科书中(苏教版)依托反应:
粉红色蓝色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改变温度时溶液颜色变化,进而探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而人教版与鲁科版延续了过去全国统一“高级中学化学课本”的设计思路,如图3所示。
可见,前者设计过于简单,后者设计没有考虑到温度升高烧瓶内气体的压强增大,引起多个变量,不严密。引导学生从设计不合理之处着手,提出改进方案,逐步筛选与评价得出合理实验设计,将能有效地带领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过程。
其次,正确对待课本上有缺陷的实验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完美无缺的实验设计,正因为存有缺陷,才使化学实验教学变得更富有挑战性,才能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机。抓住实验设计缺陷,引导学生合理改进可延伸探究的空间。如探究不同催化剂对H2O2分解反应具有不同催化作用的实验,最早版课本设计为图4(甲)所示实验装置,后来版本中考虑到注射器有阻力,会造成实验误差,演进为图4(乙)所示的实验设计装置。
其实,图4(乙)所示实验装置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新生变量角度去分析,即发现两个装置均未考虑到分液漏斗放下的H2O2溶液体积对产生O2体积的影响,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最终进化为图5所示实验设计。
实践表明,课堂中引导学生对教材实验设计进行改进,最易激活思维,会使教学活动成了智力体操、成为理解掌握知识的试金石、成为帮助学生释放强烈求知欲望和创造激情的工具。对课本中实验进行重组、延伸、改进、优化,扩展了实验活动的空间,制造了手脑并用的机会,获取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乐趣,最大限度地融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对比思维植于实验设计坐实探究活动过程
对比思维是既能关注事物共性,又能考虑事物个性的思维过程,具有挑战性和思想博弈的快感,是达成多维学习目标的自然过程。运用对比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实现信息融合,进而丰富学习过程、优化认知结构、推进实验设计创新。如“盐类水解”课本实验设计是测定NaCl、Na2CO3、NH4Cl、CH3COONa、AlCl3等盐溶液的pH值,再让学生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设计还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一维设计,并未实现多维学习目标的融合。若改用“钠与同浓度FeCl3、CuCl2溶液及水反应进行对比”,诱导学生产生对比思维,即可诱发学生质疑:都是与水反应,为什么剧烈程度不同呢? FeCl3溶液与CuCl2溶液的浓度相同,为何FeCl3溶液反应更加剧烈呢?等问题,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剖析实验现象,即可深刻理解盐类水解知识,得出盐类水解规律。
可见,通过直观清晰的对比,学生自然会在实验活动过程中透过现象想本质,获取了化学知识,增强了探究力度,掌握了研究方法。
(三) 简单装置引发实验设计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化学仪器的种类屈指可数,但这些仪器按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可使化学实验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象图6所示的装置,借用奥斯本检核表法给学生以强制性思考,看能否颠倒?能否他用?能否替换?能否改变?能否借用?能否组合?等等。从一个简单装置入手,开发多种装置实现一物多用,可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求异思维活动过程中整合教学资源。如图7所示,习惯上被看成是两类防倒吸装置,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可引领学生共同探讨出许多重要用途,且稍加该变,两类装置还可以互通,如图8所示。
显然,从一个简单装置出发,可让学生身临变换过程,提出多种合理、不合理或部分合理的设想,并发散联想,就会激励学生将相近的、相似的、相反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对比,实现教学资源自动整合。这就让化学实验成为巩固知识载体,成为领悟过程与方法的载体。
(四)磁性问题渗透实验设计提升主体参与效度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引起认知矛盾冲突前提,学生有了认知矛盾冲突就会产生学习内驱力,就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在实验设计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设置一些磁性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激起学生纵横联系化学知识,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如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是学生易错点,也是需要设计化学实验得以证实,若仅就单一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操作,显得平淡,不会引起学生认知矛盾,若配置磁性问题设计实验:
①将C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请设计实验实证。
当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后,教师就提出问题②:
②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
按常理分析,上述两种情况类似,两者应该都不能发生反应,可无论是教师实验还是学生在每次实验中均能发现有沉淀产生,这种意外实验现象,最易引起认知冲突。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③:
③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为什么会生成沉淀呢?沉淀物是什么?请设计实验找到原因。
引导学生从“+4价硫的还原性”出发,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合理地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并发现此沉淀为BaS04。
由此可见,将磁性问题渗透在实验设计活动中,能帮助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主体参与的作用。
(五)预设生成创新实验设计促进学生心行相溶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异常实验现象,捕捉这些见怪不怪的现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内涵,改进或优化实验设计,自然会增加实验设计的思维含量,延长实验活动刺激的时间,促进化学实验活动与学习情感的融合。
如“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和银镜反应”两个实验,可能会出现前者看不到有红色沉淀生成,后者是黑色沉淀也看不到银镜出现。预设实验现象与课本上不一致时,应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与课本上不同?导致原因是什么? 引学生入愤悱状态,就会产生种种假设:
①可能由于实验中温度过高,导致Cu(OH)2分解产生了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②课本要求强碱NaOH溶液应过量,现在不出现红色沉淀可能是由于强碱不足。
③按操作要求使用2%CuSO4溶液很稀,且用量才几滴,很显然是控制生成氢氧化铜的沉淀量。若是硫酸铜溶液用量多,生成氢氧化铜的量自然多,在加热时,氢氧化铜部分分解而出现黑色沉淀。
④l0%NaOH溶液要用到2 ml左右,跟2%CuSO4 溶液用量相比,碱液明显要过量,说明Cu(OH)2对醛基的氧化性,必须是在碱性介质中才能发生。所以配置氢氧化铜悬浊液时,NaOH溶液要过量,才有红色的氧化亚铜生成。
⑤在实验操作中,乙醛的用量为0.5 ml。若用量多了,产生的氧化亚铜再被乙醛还原,生成的铜附在试管内壁而形成铜镜。如果乙醛的用量太少了,在反应中则生成黄色的氢氧化亚铜沉淀了
可见,通过对实验活动过程的非预设现象的分析、探究,更能唤起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将“苦学”变为“好学”、“乐学”,学生会有更多的思维活动,视野也会更加开阔。
总之,将化学实验的激趣功能、认知功能、方法功能、能力功能、人文功能等融合在同一探究过程之中,把知、情、意、行统一在不可拆分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是实验设计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先锋.例谈高中化学实验从“幕后”推向“台前”的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13,(10)
[2]王祖浩.高中选修模块教材《化学反应原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第2版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2
[4]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7
关键词:关注未来发展;多维一体化;化学实验设计;探索
化学实验设计是指在实施化学实验前,根据相关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化学知识与技能,按照一定的实验原理对实验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等进行统筹安排与规划。化学实验设计是连接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也是构成实验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实验设计活动可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达成多维教学目标。探索新型化学实验设计,对于统一教学科学性与创造性、调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使课堂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设计隔裂化:当今高中化学实验设计之形
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应重在帮助学生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教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那么,化学实验设计应呈现多样化学习方式,以满足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并产生学科情感、掌握基础知识并理解学科的本质、获得化学研究方法并形成综合实践能力。然而,审视当今高中化学教学却发现,多数实验设计将形式、内容、方法彼此隔裂,滞后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
(一)实验设计仅以知识为轴心导致实验教学目标单一化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取理论知识、训练操作技能仅仅是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固守传授知识为中心,就会导致实验设计的内容陈旧单一、设计的操作“照方抓药”、执行设计的过程缺少思维含量,实验教学目标就不能得到全面落实。如“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最重要的实验之一,依据传统实验设计,教学活动的程序是:“用美丽喷泉吸引学生→引导分析释疑→得出‘氨气极易溶入水且氨水显碱性’的知识结论”。从表面上看,这种紧盯兴趣培养与知识落实的实验设计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斟酌即可发现,这里只是关注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教学目标,没有动手操作机会,也未激起学生深层次思维活动,缺失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落实。若从已学的C02和S02的性质入手,让学生完成图1(a)所示的对比实验,随之探讨出图1(b)实验,经历操作后,优化设计出图1(c)所示的“喷泉”实验,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更宽泛的知识,还能将实验操作兴趣转化为探索兴趣,无痕地引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方案、置身于实验创新活动。
此可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过程,能把实验教学从单纯地、简单地传授知识,自然地、潜移默化地引入“感知—深化—内化—拓展—操作—评价”的学习过程,促成多维教学目标的融合。
(二)实验设计仅依课本为内容使致实验探究过程碎片化
高中化学教科书上每一个实验都有现成的实验设计,若照搬教科书的实验内容,实验的探究性、驱动性、趣味性的整体功能就会被撕裂,学生仅能学到零星琐碎的知识,并随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思维方法与实践能力就难以形成。如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反应原理》(苏教版)中实验设计是依据反应:2CrO42-(黄色)+2H+ Cr2O72-(橙色)+H2O, 加入NaOH溶液以减少H+浓度和加入HNO3以增加H+浓度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而得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若完全按课本设计实施,学生不需思考即可完成实验,只能帮助学生记住化学知识。若利用加入NaOH溶液颜色变化疑似被稀释而引起的事实,让学生感到实验信度不够,引起认识冲突,并紧扣变量控制的思想,给予更宽泛的知识信息,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置身于创新研究活动之中,使实验探究更有过程系统性,充分展示探索的魅力。
(三)实验设计仅靠操作来支撑却致实验教学过程形式化
实验操作不是万能的,熟练的操作并不等于综合实践能力。实验设计孤立地强调实验操作,舍去实验方案产生的过程,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不能对其未来发展带来启示。实验设计应让学生有独立的想法,并有所改进有所发现,想一百条路,只要对了有一条,就是了不起。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所涉及的实验仪器名称、用途、构造、操作方法以及和药品颜色、状态、浓度、性质、存放、取用等知识都需要记忆。于是,许多教师就严格要求学生按图3所示的程序去操作,以实现“做中记”。
这是照本宣科,机械模仿式实验,只能让学生进行无意义记忆,难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高尔基说:“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这种形式化的实验设计对学生明天的启示作用不会很大。其实可以从容量瓶、量筒等仪器特征入手,制造探究点,让学生去思考仪器制作特征,并规划实验,不仅可以强化知识的记忆,而且还激发学生不断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
(四)实验设计仅凭结果论成败引致实验教学方法格式化
通过化学实验得出相关结论是必要的,但仅为结论而设计实验就会衍生“实验操作→观察现象→知识结论”格式化的教学方法。化学实验能为学生展示鲜活事实,不仅能让学生看到“是什么?”还能激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况且化学实验过程往往也会产生新生变量,致使实验现象出现诸多变数,当真实的实验现象与预期结果不一致时,这种格式化教学方法或回避或自圆其说,失去了学生探索化学规律的契机。如Na2CO3溶液与NaHCO3溶液的鉴别,向Na2CO3溶液与NaHCO3溶液中分别滴入CaCl2溶液,却发现均产生了白色沉淀。多见教师用“药品含杂质实验失败”加以修饰后就不了了之,却没有引导学生从溶液中各离子的行为着手去深入探究,浪费了非预设生成的教学资源。若设置问题:①CaCl2溶液为什么既能与Na2CO3溶液反应,又能与NaHCO3溶液反应?②用MgCl2溶液替换CaCl2溶液是否可行呢?③若用盐酸分别与NaHCO3和NaHCO3溶液反应鉴别可行吗?应注意哪些事项?那将会激起更多波澜,也显得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五)实验设计仅把兴趣作落点招致实验教学效果空泛化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没有不喜欢做化学实验的学生,也没有学生不喜欢做的化学实验,只要能给学生带来适宜感官刺激的实验,都能带来愉悦的学习心情。但没有必要一味地强调利用实验激发兴趣,化学实验本身就能让学生积累直观感性经验,获取直观兴趣。如高中化学涉及到的Na2O2性质实验,许多教师用镊子夹上沾有Na2O2的棉花团,伸入Na2C03与HCl反应的小烧杯口处,发现C02与水不但不能灭火,反而使棉花燃烧起来。就此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分析释疑,得出“Na2O2与C02和水反应生成02”的结论。看似成功之举,可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里有许多疑点,难道棉花自发燃烧就一定有02生成吗?显然,这是把知识看成了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输入的过程,缺少实验创新设计及实验研究,仅仅让学生获得了Na2O2性质的知识,实验被置于辅助地位,充当了服务性角色,教学过程也表现为空泛化,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学习过程的能动作用,忽略了化学实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功能。
二、 理念静态化:割裂高中化学实验设计之因
化学实验设计具有动态发展性,只有走在实验教学发展之前的设计才能引领实验教学的创新,但如如何把握实验设计发展的方向?怎样让实验设计贴近真实的教学追求?对高中化学教师的经验与智慧都是挑战。这也是导致实验设计滞后于教学需求的根本原因。
(一)受制于化学课本实验的诱导作用
编写教科书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反映课程的基本理念,教科书中的实验设计具有普适性、基础性、权威性,为教师提供了示范和启示,也必然对教师的实验设计产生诱导作用。但教科书存在相对静止性,也不一定完全适应特定的学生,如果不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就会把教科书看成唯一的信息来源,必会遮挡视野,就不可能产生优秀的实验设计。
(二)缺乏对实验教学功能的动态理解
化学实验教学功能又是动态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升级,过去人们重点关注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感知兴趣、操作兴趣”的功能,而在未来发展视域下,更关注激发“探究兴趣、创造兴趣”的教学功能。高中化学实验设计只有为学生制造手脑并用的机会,让感知与思维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促使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勇于实践精神、形成未来发展所必备的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综合实践能力。可是,当今高中化学教师能够全面认识者较少,能够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精心实际实验者更少。
(三)没做到实验探究环节的科学组合
实验探究是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亮点。探究性实验以其探索性、发现性和创造性对促进学生未来发展起到直接地启迪作用。实验探究应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基本环节,具有全程性。可很多教师片面地固守“实验乃知识之源”、“实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教学观念,实验设计只青睐于探究形式,却在关键环节上“虚晃一枪”,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而没有感悟,实验做过而大脑还是空空荡荡而没有思维。思维是核心,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而对猜想、假设、筛选等环节科学组合起来,是培养思维活动的最有效的载体,实验设计不能将这些重要环节有效落实,就难以激起思维活动,也不会碰擦出创造的火花。
三、多维一体化:优化高中化学实验设计之路
所谓“多维一体化”是指以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 优化重组化学实验教学资源,改变实验呈现方式或实验活动程序,促成高中化学多重实验教学功能融合为一体的实验设计。执行“多维一体化”实验设计,不仅让实验教学成为弄清化学知识本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化学观念的载体,而且成为体验化学研究过程及科学探究方法载体,还成为培养思维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的载体。
(一)巧用课本完善实验设计促成多维目标融合
首先,对课本中过于简单的实验设计进行重组,以延伸实验教学曲度,将深层次问题暴露给学生,激起思维砥砺,实现立体式学习目标。如“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设计,教科书中(苏教版)依托反应:
粉红色蓝色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改变温度时溶液颜色变化,进而探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而人教版与鲁科版延续了过去全国统一“高级中学化学课本”的设计思路,如图3所示。
可见,前者设计过于简单,后者设计没有考虑到温度升高烧瓶内气体的压强增大,引起多个变量,不严密。引导学生从设计不合理之处着手,提出改进方案,逐步筛选与评价得出合理实验设计,将能有效地带领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过程。
其次,正确对待课本上有缺陷的实验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完美无缺的实验设计,正因为存有缺陷,才使化学实验教学变得更富有挑战性,才能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机。抓住实验设计缺陷,引导学生合理改进可延伸探究的空间。如探究不同催化剂对H2O2分解反应具有不同催化作用的实验,最早版课本设计为图4(甲)所示实验装置,后来版本中考虑到注射器有阻力,会造成实验误差,演进为图4(乙)所示的实验设计装置。
其实,图4(乙)所示实验装置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新生变量角度去分析,即发现两个装置均未考虑到分液漏斗放下的H2O2溶液体积对产生O2体积的影响,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最终进化为图5所示实验设计。
实践表明,课堂中引导学生对教材实验设计进行改进,最易激活思维,会使教学活动成了智力体操、成为理解掌握知识的试金石、成为帮助学生释放强烈求知欲望和创造激情的工具。对课本中实验进行重组、延伸、改进、优化,扩展了实验活动的空间,制造了手脑并用的机会,获取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乐趣,最大限度地融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对比思维植于实验设计坐实探究活动过程
对比思维是既能关注事物共性,又能考虑事物个性的思维过程,具有挑战性和思想博弈的快感,是达成多维学习目标的自然过程。运用对比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实现信息融合,进而丰富学习过程、优化认知结构、推进实验设计创新。如“盐类水解”课本实验设计是测定NaCl、Na2CO3、NH4Cl、CH3COONa、AlCl3等盐溶液的pH值,再让学生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设计还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一维设计,并未实现多维学习目标的融合。若改用“钠与同浓度FeCl3、CuCl2溶液及水反应进行对比”,诱导学生产生对比思维,即可诱发学生质疑:都是与水反应,为什么剧烈程度不同呢? FeCl3溶液与CuCl2溶液的浓度相同,为何FeCl3溶液反应更加剧烈呢?等问题,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剖析实验现象,即可深刻理解盐类水解知识,得出盐类水解规律。
可见,通过直观清晰的对比,学生自然会在实验活动过程中透过现象想本质,获取了化学知识,增强了探究力度,掌握了研究方法。
(三) 简单装置引发实验设计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化学仪器的种类屈指可数,但这些仪器按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可使化学实验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象图6所示的装置,借用奥斯本检核表法给学生以强制性思考,看能否颠倒?能否他用?能否替换?能否改变?能否借用?能否组合?等等。从一个简单装置入手,开发多种装置实现一物多用,可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求异思维活动过程中整合教学资源。如图7所示,习惯上被看成是两类防倒吸装置,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可引领学生共同探讨出许多重要用途,且稍加该变,两类装置还可以互通,如图8所示。
显然,从一个简单装置出发,可让学生身临变换过程,提出多种合理、不合理或部分合理的设想,并发散联想,就会激励学生将相近的、相似的、相反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对比,实现教学资源自动整合。这就让化学实验成为巩固知识载体,成为领悟过程与方法的载体。
(四)磁性问题渗透实验设计提升主体参与效度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引起认知矛盾冲突前提,学生有了认知矛盾冲突就会产生学习内驱力,就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在实验设计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设置一些磁性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激起学生纵横联系化学知识,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如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是学生易错点,也是需要设计化学实验得以证实,若仅就单一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操作,显得平淡,不会引起学生认知矛盾,若配置磁性问题设计实验:
①将C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请设计实验实证。
当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后,教师就提出问题②:
②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
按常理分析,上述两种情况类似,两者应该都不能发生反应,可无论是教师实验还是学生在每次实验中均能发现有沉淀产生,这种意外实验现象,最易引起认知冲突。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③:
③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为什么会生成沉淀呢?沉淀物是什么?请设计实验找到原因。
引导学生从“+4价硫的还原性”出发,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合理地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并发现此沉淀为BaS04。
由此可见,将磁性问题渗透在实验设计活动中,能帮助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主体参与的作用。
(五)预设生成创新实验设计促进学生心行相溶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异常实验现象,捕捉这些见怪不怪的现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内涵,改进或优化实验设计,自然会增加实验设计的思维含量,延长实验活动刺激的时间,促进化学实验活动与学习情感的融合。
如“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和银镜反应”两个实验,可能会出现前者看不到有红色沉淀生成,后者是黑色沉淀也看不到银镜出现。预设实验现象与课本上不一致时,应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与课本上不同?导致原因是什么? 引学生入愤悱状态,就会产生种种假设:
①可能由于实验中温度过高,导致Cu(OH)2分解产生了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②课本要求强碱NaOH溶液应过量,现在不出现红色沉淀可能是由于强碱不足。
③按操作要求使用2%CuSO4溶液很稀,且用量才几滴,很显然是控制生成氢氧化铜的沉淀量。若是硫酸铜溶液用量多,生成氢氧化铜的量自然多,在加热时,氢氧化铜部分分解而出现黑色沉淀。
④l0%NaOH溶液要用到2 ml左右,跟2%CuSO4 溶液用量相比,碱液明显要过量,说明Cu(OH)2对醛基的氧化性,必须是在碱性介质中才能发生。所以配置氢氧化铜悬浊液时,NaOH溶液要过量,才有红色的氧化亚铜生成。
⑤在实验操作中,乙醛的用量为0.5 ml。若用量多了,产生的氧化亚铜再被乙醛还原,生成的铜附在试管内壁而形成铜镜。如果乙醛的用量太少了,在反应中则生成黄色的氢氧化亚铜沉淀了
可见,通过对实验活动过程的非预设现象的分析、探究,更能唤起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将“苦学”变为“好学”、“乐学”,学生会有更多的思维活动,视野也会更加开阔。
总之,将化学实验的激趣功能、认知功能、方法功能、能力功能、人文功能等融合在同一探究过程之中,把知、情、意、行统一在不可拆分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是实验设计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先锋.例谈高中化学实验从“幕后”推向“台前”的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13,(10)
[2]王祖浩.高中选修模块教材《化学反应原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第2版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2
[4]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