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课堂才能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生物 教学 兴趣
目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显得比较沉闷,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生物科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将生物作为副科,有些学校无专职生物教师,让其他学科教师兼上生物课甚至随意压缩课时。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教”的单调枯燥,“学”的兴趣泛泛,整个课堂便处于沉闷之中,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能力,而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却是“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我们教师就有必要让生物课堂“动”起来,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那怎样让其“动”起来呢?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情,这是生物课堂能够“动”起来的关键。那么兴趣的源泉在哪呢?我认为并不是空讲“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世纪”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堂的兴趣和欲望。应选用一些针对性强的实例贯穿于章节教学之中,向学生说明生物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强调人类的生存和幸福离不开生物学,剖析生物学能为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实现优化环境,优生优育、丰衣足食、健康长寿等共同理想造福。有了强烈的兴趣驱使,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将变被动为主动,并千方百计的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二、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生活安逸,无进取心和忧患意识导致上课无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品质、性情、个人条件、应变能力和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创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每名学生都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能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并为维持生态平衡等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就形成了使课堂“动”起来的持久动力。
三、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动”起来的重要方式。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只有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开放性的学习才能真正使我们发展性的了解生物世界的所有科学观念。
四、要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课堂才能真正“动”起来。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那么,如何诱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呢?首先,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组教学、合作达标”。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组长,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程序是:一是目标定向。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二是组内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流。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三是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向全班汇报。事实证明,采用“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地纠正教师“独占课堂”的不良倾向,使课堂真正的“动”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各种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果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然而如何让生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生物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生物 教学 兴趣
目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显得比较沉闷,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生物科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将生物作为副科,有些学校无专职生物教师,让其他学科教师兼上生物课甚至随意压缩课时。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教”的单调枯燥,“学”的兴趣泛泛,整个课堂便处于沉闷之中,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能力,而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却是“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我们教师就有必要让生物课堂“动”起来,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那怎样让其“动”起来呢?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情,这是生物课堂能够“动”起来的关键。那么兴趣的源泉在哪呢?我认为并不是空讲“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世纪”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堂的兴趣和欲望。应选用一些针对性强的实例贯穿于章节教学之中,向学生说明生物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强调人类的生存和幸福离不开生物学,剖析生物学能为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实现优化环境,优生优育、丰衣足食、健康长寿等共同理想造福。有了强烈的兴趣驱使,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将变被动为主动,并千方百计的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二、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生活安逸,无进取心和忧患意识导致上课无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品质、性情、个人条件、应变能力和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创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每名学生都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能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并为维持生态平衡等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样,就形成了使课堂“动”起来的持久动力。
三、要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动”起来的重要方式。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只有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开放性的学习才能真正使我们发展性的了解生物世界的所有科学观念。
四、要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课堂才能真正“动”起来。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那么,如何诱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呢?首先,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组教学、合作达标”。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组长,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程序是:一是目标定向。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二是组内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流。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三是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向全班汇报。事实证明,采用“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地纠正教师“独占课堂”的不良倾向,使课堂真正的“动”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各种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果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然而如何让生物课堂真正的“动”起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生物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