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在平凡的事件中将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如散文中描写得那样好。文章主要阐述《背影》中的父子冲突表现,分析父子关系缓和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更多读者深入体会《背影》的内涵主旨与思想情感提供参考,切实提升人们对文章的鉴赏水平。
关键词:《背影》;父子冲突;生命意识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散文家和诗人,尽管《背影》感动了几代人,然而先生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因为观念和经济的影响逐渐变得如履薄冰,这点在《背影》中也有所体现。该文章反映了在旧道德观念下的父子关系中最真诚的天伦觉醒,蕴含着革命性的历史内容与思想意义,整篇文章极为平和且情真意切。
一、《背影》中的父子冲突表现
(一)新旧文化的冲突
因为传统封建思想的限制,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封建家长制”的传统,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在家庭中拥有绝对话语权。朱自清先生出生于清朝末期,从小接受着严厉的家长式管教。然而随着清朝覆灭,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新思想与新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先生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之后,其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渴望人格独立,追求个性自由,与父亲朱鸿钧传统且封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大冲突,导致二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因为经济问题使得冲突升级,父子关系彻底降到冰点。[1]父亲朱鸿钧格外看重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与权利,从“花儿子的薪水天经地义”这句话中可见一斑,而朱自清先生在新文化的影响下则希望得到尊重,能够与父亲以平等的地位进行民主交流,经济问题与庶母挑拨只是导火索,归根结底影响父子二人关系的主要原因是新旧文化的碰撞,这是20世纪大多数知识分子遭遇家庭悲剧的根源。
(二)思想情感的冲突
《背影》最开始便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然而并未说明祖母因何去世,父亲的差使为何交卸,这或许是受“子不言父之过”“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事实上,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朱鸿钧时任(1915年)徐州榷运局长,因为老家的潘姓姨太太将其金屋藏娇的事情闹得满城皆知,加上被查出挪用公款,故而被革了职,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病逝(1917年)。自此之后,朱鸿钧赋闲在家,由于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朱自清先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前从预科班考入北京大学并提前毕业,又为了能够看顾好家里,从北京回到老家任职,然而父亲因为与其所任职学校的校长熟识,直接借此便利将先生一个月的薪水直接取走,这与先生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完全背离,令其感觉自己被控制没有自由,加上对父亲生活方式的不满,先生心中对父亲自是诸多埋怨,这种思想情感上的冲突为后期父子关系破裂埋下了伏笔。
二、生命意识是化解冲突的关键
(一)生命意识的表现形式
1.个体的存在意识
个体存在意识的出现与发展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只有个体意识觉醒的人才拥有被尊重与认可的需求。朱自清先生因为新思想的影响,对自身、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清晰且明确的新认识。个体存在意识是生命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朱自清先生从小在封建家庭长大,始终受到封建家长制的束缚,感受不到父亲对自己的尊重,也没有认识到自身价值,但在接受新文化教育之后,个体意识觉醒,在觉醒初期本能地排斥一切不利于自身价值实现的环境与因素,这种排斥感使得父子冲突升级、矛盾深化。后期,先生在《背影》中描述的“父亲蹒跚的背影”、父子之间的苍白对话,以及文章最后提及父亲的来信内容:“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都是生命意识深化的结果,是朱自清先生对个体存在意识的进一步探究,是“自我”回归与生命意识的高级表現形式。
2.生命的轮转意识
朱氏父子矛盾的由来与生命意识息息相关,具体表现为朱自清先生追求个性与自由的思想与父亲朱鸿钧封建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二者因为在价值观、认知层次、思想、行为等方面皆存在较大差异,故而极易因为意见分歧产生争吵,生出怨愤之情。然而人在了解了生命的轮转之后,会不自觉地探究生命本质,朱自清先生在收到父亲的来信时,对“大去之期不远矣”感触颇深,尤其是自己当了父亲之后,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刻,从新生与衰老、生存与死亡等生命轮转中深入体会到维持良好父子关系的不易,对父亲的不满与埋怨也逐渐散去,《背影》一文便是在这种心情下创作出来的[2]。尽管朱鸿钧读到《背影》时已是大限将至,但因为从中感受了亲情,最终父子二人达成和解,选择原谅对方。
(二)家书与回忆
《背影》是朱氏父子关系和解的关键,而朱自清先生写该文的主要原因是收到了父亲的家书,朱鸿钧在信里感慨自己时日无多,长久的分别对缓解父子关系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文章开篇那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令人读来颇为感慨,给人以一种不见而生怀念的感觉。文章最后借用了父亲来信中的话,正是《背影》这篇文章的写作原因,可见先生并不是因为“二年不相见”才写下这篇文章,而是因为父亲从南方寄来的这封似是遗书的家书。“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自清先生读到这样的家书自是悲从中来,逐渐想起父亲的诸般好处,一旦心中的怨怼放下,父子之间的关系便会得到有效改善。于是,读者便可在《背影》中读到一个曾经“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的父亲“老境却如此颓唐”,在时间的影响下正步履蹒跚地向生命的终点走去,此情此景身为人子便不能再像当年那般认为父亲说的话不漂亮、暗自嘲笑他的迂腐,最终在回忆中,父子二人之间的种种阻碍逐渐崩塌,父子关系得到缓解。《背影》这篇散文整体语言平和质朴、典雅忠实,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并未使用修饰与陪衬,只是将父亲送站、买橘子的情景再现于眼前,尽管读起来十分清淡,但是却蕴藏浓浓深情,又采用了侧面烘托手法,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时间与情感 朱自清先生在写《背影》时,已经与文章所提到的离别场景相隔八年之久,而这八年里因为各种原因朱家父子之间的关系自不必细说,仅从文章所叙之事便可发现父子冲突隐于其中。朱自清先生与父亲朱鸿钧之间的关系从对立到和解,是先生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从接受新思想,追求自由与父亲反目,到接到父亲来信主动和解,在生命意识的持续更新中,父子和解成为必然。经过时间的沉淀,当初的不满、埋怨、愤恨等情感逐渐淡去,在朱自清先生读到父亲的来信后,心中的悲痛与忏悔再也抑制不住,《背影》由此而生,若是将父子关系比喻为寒冬,那么《背影》便是打破寒冬的新芽儿。从《背影》一文提到的“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他忙着照看行李”“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寥寥几句中,可以看出父亲对先生是采用一种几近迂腐盲目的悉心照料方式,在父亲看来这是他表达爱意的最好方法,然而在儿子眼中这是他不信任、不尊重自己的表现。“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再三劝他不必去”“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体现出先生因为父亲总是以一种老眼光看待他而感到烦闷[3]。
当一个人的生命意识觉醒之后会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深化,在知道最亲的人看到并尊重自己的转变时,这种生命意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对实现个人价值、得到满足具有积极影响,然而若是没有得到理想中的尊重,便会因为感到委屈而采取愤怒、叛逆的行为来表达抗议。时间对每个人都十分公平,当年轻人强调自己已经长大可以独当一面或有能力与父辈抗衡时,父辈们早已老去,随着时间在年轻人身上流逝,年轻一辈也会逐渐变成新一代的父辈,开始经历父辈们过去经历的事情,只有在此时才能真正理解父辈们的心情,看着他们走向生命尽头的背影,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此时的生命意识早已由关注自己与父亲的差异转变为对生命相同本质的关注,是生命意识愈加深化的具体表现,朱自清先生通过为人父的体验逐渐理解父亲当年的做法,这种日益深厚的生命意识才是化解父子矛盾的关键途径,《背影》里父子關系的和解不仅是为了反拨文化语境,更是先生在时间影响下分析情感经历的必然结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朱自清先生与父亲朱鸿钧因为新旧文化、思想观念的不同产生较大冲突,父子之间曾爆发过激烈的争执,若不是《背影》这篇文章,此二人可能会一直相互厌憎。朱自清父子失和表面上是经济问题,实则是人格独立、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等新观念与传统封建思想的碰撞,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与生命意识的影响,先生与父亲之间的关系逐渐缓和,如此看来时间确是缓解矛盾的良药。
参考文献:
[1]刘晓耕,汪永凡.朱自清散文之美:以《背影》为例[J].名作欣赏,2019(11):76-77.
[2]唐敏.从人的背后思考人的自由:《背影》的另一种思想启蒙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3):25-31.
[3]李沁璜.父与子:《背影》中的生命与文化解读[J].语文建设,2018(33):47-48.
作者简介:
洪华平,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人文教育等。
关键词:《背影》;父子冲突;生命意识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散文家和诗人,尽管《背影》感动了几代人,然而先生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因为观念和经济的影响逐渐变得如履薄冰,这点在《背影》中也有所体现。该文章反映了在旧道德观念下的父子关系中最真诚的天伦觉醒,蕴含着革命性的历史内容与思想意义,整篇文章极为平和且情真意切。
一、《背影》中的父子冲突表现
(一)新旧文化的冲突
因为传统封建思想的限制,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封建家长制”的传统,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在家庭中拥有绝对话语权。朱自清先生出生于清朝末期,从小接受着严厉的家长式管教。然而随着清朝覆灭,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新思想与新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先生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之后,其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渴望人格独立,追求个性自由,与父亲朱鸿钧传统且封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大冲突,导致二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因为经济问题使得冲突升级,父子关系彻底降到冰点。[1]父亲朱鸿钧格外看重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与权利,从“花儿子的薪水天经地义”这句话中可见一斑,而朱自清先生在新文化的影响下则希望得到尊重,能够与父亲以平等的地位进行民主交流,经济问题与庶母挑拨只是导火索,归根结底影响父子二人关系的主要原因是新旧文化的碰撞,这是20世纪大多数知识分子遭遇家庭悲剧的根源。
(二)思想情感的冲突
《背影》最开始便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然而并未说明祖母因何去世,父亲的差使为何交卸,这或许是受“子不言父之过”“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事实上,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朱鸿钧时任(1915年)徐州榷运局长,因为老家的潘姓姨太太将其金屋藏娇的事情闹得满城皆知,加上被查出挪用公款,故而被革了职,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病逝(1917年)。自此之后,朱鸿钧赋闲在家,由于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朱自清先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前从预科班考入北京大学并提前毕业,又为了能够看顾好家里,从北京回到老家任职,然而父亲因为与其所任职学校的校长熟识,直接借此便利将先生一个月的薪水直接取走,这与先生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完全背离,令其感觉自己被控制没有自由,加上对父亲生活方式的不满,先生心中对父亲自是诸多埋怨,这种思想情感上的冲突为后期父子关系破裂埋下了伏笔。
二、生命意识是化解冲突的关键
(一)生命意识的表现形式
1.个体的存在意识
个体存在意识的出现与发展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只有个体意识觉醒的人才拥有被尊重与认可的需求。朱自清先生因为新思想的影响,对自身、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清晰且明确的新认识。个体存在意识是生命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朱自清先生从小在封建家庭长大,始终受到封建家长制的束缚,感受不到父亲对自己的尊重,也没有认识到自身价值,但在接受新文化教育之后,个体意识觉醒,在觉醒初期本能地排斥一切不利于自身价值实现的环境与因素,这种排斥感使得父子冲突升级、矛盾深化。后期,先生在《背影》中描述的“父亲蹒跚的背影”、父子之间的苍白对话,以及文章最后提及父亲的来信内容:“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都是生命意识深化的结果,是朱自清先生对个体存在意识的进一步探究,是“自我”回归与生命意识的高级表現形式。
2.生命的轮转意识
朱氏父子矛盾的由来与生命意识息息相关,具体表现为朱自清先生追求个性与自由的思想与父亲朱鸿钧封建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二者因为在价值观、认知层次、思想、行为等方面皆存在较大差异,故而极易因为意见分歧产生争吵,生出怨愤之情。然而人在了解了生命的轮转之后,会不自觉地探究生命本质,朱自清先生在收到父亲的来信时,对“大去之期不远矣”感触颇深,尤其是自己当了父亲之后,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刻,从新生与衰老、生存与死亡等生命轮转中深入体会到维持良好父子关系的不易,对父亲的不满与埋怨也逐渐散去,《背影》一文便是在这种心情下创作出来的[2]。尽管朱鸿钧读到《背影》时已是大限将至,但因为从中感受了亲情,最终父子二人达成和解,选择原谅对方。
(二)家书与回忆
《背影》是朱氏父子关系和解的关键,而朱自清先生写该文的主要原因是收到了父亲的家书,朱鸿钧在信里感慨自己时日无多,长久的分别对缓解父子关系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文章开篇那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令人读来颇为感慨,给人以一种不见而生怀念的感觉。文章最后借用了父亲来信中的话,正是《背影》这篇文章的写作原因,可见先生并不是因为“二年不相见”才写下这篇文章,而是因为父亲从南方寄来的这封似是遗书的家书。“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自清先生读到这样的家书自是悲从中来,逐渐想起父亲的诸般好处,一旦心中的怨怼放下,父子之间的关系便会得到有效改善。于是,读者便可在《背影》中读到一个曾经“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的父亲“老境却如此颓唐”,在时间的影响下正步履蹒跚地向生命的终点走去,此情此景身为人子便不能再像当年那般认为父亲说的话不漂亮、暗自嘲笑他的迂腐,最终在回忆中,父子二人之间的种种阻碍逐渐崩塌,父子关系得到缓解。《背影》这篇散文整体语言平和质朴、典雅忠实,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并未使用修饰与陪衬,只是将父亲送站、买橘子的情景再现于眼前,尽管读起来十分清淡,但是却蕴藏浓浓深情,又采用了侧面烘托手法,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时间与情感 朱自清先生在写《背影》时,已经与文章所提到的离别场景相隔八年之久,而这八年里因为各种原因朱家父子之间的关系自不必细说,仅从文章所叙之事便可发现父子冲突隐于其中。朱自清先生与父亲朱鸿钧之间的关系从对立到和解,是先生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从接受新思想,追求自由与父亲反目,到接到父亲来信主动和解,在生命意识的持续更新中,父子和解成为必然。经过时间的沉淀,当初的不满、埋怨、愤恨等情感逐渐淡去,在朱自清先生读到父亲的来信后,心中的悲痛与忏悔再也抑制不住,《背影》由此而生,若是将父子关系比喻为寒冬,那么《背影》便是打破寒冬的新芽儿。从《背影》一文提到的“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他忙着照看行李”“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寥寥几句中,可以看出父亲对先生是采用一种几近迂腐盲目的悉心照料方式,在父亲看来这是他表达爱意的最好方法,然而在儿子眼中这是他不信任、不尊重自己的表现。“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再三劝他不必去”“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体现出先生因为父亲总是以一种老眼光看待他而感到烦闷[3]。
当一个人的生命意识觉醒之后会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深化,在知道最亲的人看到并尊重自己的转变时,这种生命意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对实现个人价值、得到满足具有积极影响,然而若是没有得到理想中的尊重,便会因为感到委屈而采取愤怒、叛逆的行为来表达抗议。时间对每个人都十分公平,当年轻人强调自己已经长大可以独当一面或有能力与父辈抗衡时,父辈们早已老去,随着时间在年轻人身上流逝,年轻一辈也会逐渐变成新一代的父辈,开始经历父辈们过去经历的事情,只有在此时才能真正理解父辈们的心情,看着他们走向生命尽头的背影,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此时的生命意识早已由关注自己与父亲的差异转变为对生命相同本质的关注,是生命意识愈加深化的具体表现,朱自清先生通过为人父的体验逐渐理解父亲当年的做法,这种日益深厚的生命意识才是化解父子矛盾的关键途径,《背影》里父子關系的和解不仅是为了反拨文化语境,更是先生在时间影响下分析情感经历的必然结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朱自清先生与父亲朱鸿钧因为新旧文化、思想观念的不同产生较大冲突,父子之间曾爆发过激烈的争执,若不是《背影》这篇文章,此二人可能会一直相互厌憎。朱自清父子失和表面上是经济问题,实则是人格独立、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等新观念与传统封建思想的碰撞,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与生命意识的影响,先生与父亲之间的关系逐渐缓和,如此看来时间确是缓解矛盾的良药。
参考文献:
[1]刘晓耕,汪永凡.朱自清散文之美:以《背影》为例[J].名作欣赏,2019(11):76-77.
[2]唐敏.从人的背后思考人的自由:《背影》的另一种思想启蒙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3):25-31.
[3]李沁璜.父与子:《背影》中的生命与文化解读[J].语文建设,2018(33):47-48.
作者简介:
洪华平,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人文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