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教学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创新之举。生产性实训作为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别于普通学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本文探讨了在“三真”环境的开展生产性实训时对学员能力培养的一些具体方法,并说明了这些方法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内生产性实训 能力培养
0 引言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环节组成,按照实训的任务可分为教学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
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生产实训中熟悉专业技能,熟悉企业环境,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尽快地适应社会,干好工作。生产性实训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过程。生产性实训按照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训。
2008年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园开始投入使用,软件园是参照实际企业建设的,为软件开发及其相关类实训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所。实训的项目是校企合作项目和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管理模式也是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立,老师或者企业人员担当项目经理。这种“三真”(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企业项目和真实的企业管理模式)的生产性实训,使得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了学生实践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
1.1 学习能力的培养 生产性实训与教学是有区别的,在生产性实训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做中学的方式。通过两次生产性实训的实践,我们把学习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培养,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第一阶段:指定题目学习下发相关学习资料。生产性实训中需要应用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可分为两种:一是学员已经学习过的,但工作中不够用需要学生加深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二是学员以前没有学习过,但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上述第二种为主。在学习能力培养的第一阶段,实际的实施过程如下:项目经理制定学习题目并下发相应的学习材料,学员各自阅读理解材料,写学习笔记,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项目经理定期举行学习交流会,在学习交流会上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提出疑问,由学员讨论回答或者项目经理解答。第二阶段:指定题目学习。在这一阶段学习的内容,选择学生需要加深学习的知识内容,把这些内容归结为几个具体的主题下发,分组学习。具体实施方法是:学员分组,项目经理分别给每组指定学习题目,各组学员根据题目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组内学习交流,然后就这个知识或者技术的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文档,而后项目经理组织:“学生专家技术讲座”,每组派一个“技术专家”在专业知识和技术讲座中进行自己小组负责部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讲解,回答大家的提问。第三阶段:自发的学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这个时候项目经理就可以下发项目任务了,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法,并和学生交流学习成果,项目经理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的成果。
通过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找资料,到自主学习的培养过程,讓不少学生完成了由“学员”到“学员专家”的转变,在增强学员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1.2 工作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员工作能力,主要是培养学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如下:
1.2.1 说“不”。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都是通过学生提问老师或者同学详细解答的方式解决的。这种提问回答的方式虽然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不耻下问的好习惯,但是也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养成了自己不动脑筋依赖他人解决问题的不良习惯。而在企业工作中遇到问题一般都是自己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向他人请教通常是最后才会被使用的方法。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要按照企业工作的规则办事,因此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在生产性实训中,学员遇到问题向项目经理提问时,不论问题的难易项目经理都要敢于说“不”。即不论什么问题都不回答,让学生先自己去找答案。
1.2.2 引导学员用先自己找答案后小组共同讨论的思路去寻找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讨论的时候,项目经理列席讨论,听取大家的发言和讨论,如果问题被解决了,那么项目经理就对大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如果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那么项目经理就针对不同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思路,或给大家提供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大家沿着正确的方向接着自己寻找答案,共同讨论解决办法,直到问题被解决。
经历了上面的过程,学生被“逼着”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员再遇到问题就不会再轻易提问而是自己先去试着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向项目经理提问。不过这个时候他们的提问方式就不是简单的问怎么办,而是告诉项目经理自己找到哪些方法,遇到了哪些症结,希望项目经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实践证明这个培养方法还是非常有效的。
2.3 其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3.1 自我管理和评价的能力 生产性实训的组织形式和企业一样,项目经理下面是项目组长,然后是组员。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过程如下:首先给准则,下发员工手册做培训,告知学员他们需要遵守的规定,然后在接下来的实训中监督遵守的情况,犯规的同学就按照规定予以惩罚,在每周例会上表扬先进批评有问题的学员。执行一段时间后大家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提高了。
项目组长要有管理组员评价组员的能力,培养组长管理能力的方法是:严格执行项目经理管组长,组长管组员的管理模式,除去每周的全体例会,项目经理在平时只对组长提出要求,并监督其完成任务,让组长去督促组员完成,这种管理监督模式在生产性实训实施后取得很好的效果。在业绩评价上采用的方法是:项目经理给出详细的评价标准,并按照标准给各个组长打分定期公布打分结果,组长给组员打分并定期上报打分结果。为了保证打分的客观性,项目经理会不定期地抽查各组的打分情况,抽查方法是,让组员汇报自己的工作业绩,项目经理通过汇报评定组长打分的客观性,如果不客观组长的业绩分数就会有相应的扣除。这种模式让项目组长迅速成长,很快就能正确公正地评价组员了。
2.3.2 职业素质的培养 对职业素质概念的界定,普遍的观点是: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简单地说,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等方面。
在生产性实训中,培养职业素质的方法就是注重“细节”培养和“过程”培养。“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比如:注意讨论问题的声音大小,讨论问题去研讨室,上下班刷卡,保持公共研讨区域的卫生等。“细节”是个人职业素质的反应。“过程”是指生产性实训的完整过程,从培训到分配任务完成任务到展示成果。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和职业素质培养息息相关。
3结束语
上述方法应用于生产性实训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员的自信心、自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水平、综合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纪幼玲.高职高专学校生产性实训的必要性[J].中国西部科技,2007,8.
[2]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7).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内生产性实训 能力培养
0 引言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环节组成,按照实训的任务可分为教学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
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生产实训中熟悉专业技能,熟悉企业环境,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尽快地适应社会,干好工作。生产性实训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过程。生产性实训按照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训。
2008年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园开始投入使用,软件园是参照实际企业建设的,为软件开发及其相关类实训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所。实训的项目是校企合作项目和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管理模式也是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立,老师或者企业人员担当项目经理。这种“三真”(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企业项目和真实的企业管理模式)的生产性实训,使得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了学生实践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
1.1 学习能力的培养 生产性实训与教学是有区别的,在生产性实训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做中学的方式。通过两次生产性实训的实践,我们把学习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培养,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第一阶段:指定题目学习下发相关学习资料。生产性实训中需要应用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可分为两种:一是学员已经学习过的,但工作中不够用需要学生加深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二是学员以前没有学习过,但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上述第二种为主。在学习能力培养的第一阶段,实际的实施过程如下:项目经理制定学习题目并下发相应的学习材料,学员各自阅读理解材料,写学习笔记,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项目经理定期举行学习交流会,在学习交流会上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提出疑问,由学员讨论回答或者项目经理解答。第二阶段:指定题目学习。在这一阶段学习的内容,选择学生需要加深学习的知识内容,把这些内容归结为几个具体的主题下发,分组学习。具体实施方法是:学员分组,项目经理分别给每组指定学习题目,各组学员根据题目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组内学习交流,然后就这个知识或者技术的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文档,而后项目经理组织:“学生专家技术讲座”,每组派一个“技术专家”在专业知识和技术讲座中进行自己小组负责部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讲解,回答大家的提问。第三阶段:自发的学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这个时候项目经理就可以下发项目任务了,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法,并和学生交流学习成果,项目经理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的成果。
通过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找资料,到自主学习的培养过程,讓不少学生完成了由“学员”到“学员专家”的转变,在增强学员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1.2 工作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员工作能力,主要是培养学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如下:
1.2.1 说“不”。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都是通过学生提问老师或者同学详细解答的方式解决的。这种提问回答的方式虽然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不耻下问的好习惯,但是也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养成了自己不动脑筋依赖他人解决问题的不良习惯。而在企业工作中遇到问题一般都是自己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向他人请教通常是最后才会被使用的方法。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要按照企业工作的规则办事,因此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在生产性实训中,学员遇到问题向项目经理提问时,不论问题的难易项目经理都要敢于说“不”。即不论什么问题都不回答,让学生先自己去找答案。
1.2.2 引导学员用先自己找答案后小组共同讨论的思路去寻找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讨论的时候,项目经理列席讨论,听取大家的发言和讨论,如果问题被解决了,那么项目经理就对大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如果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那么项目经理就针对不同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思路,或给大家提供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大家沿着正确的方向接着自己寻找答案,共同讨论解决办法,直到问题被解决。
经历了上面的过程,学生被“逼着”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员再遇到问题就不会再轻易提问而是自己先去试着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向项目经理提问。不过这个时候他们的提问方式就不是简单的问怎么办,而是告诉项目经理自己找到哪些方法,遇到了哪些症结,希望项目经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实践证明这个培养方法还是非常有效的。
2.3 其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3.1 自我管理和评价的能力 生产性实训的组织形式和企业一样,项目经理下面是项目组长,然后是组员。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过程如下:首先给准则,下发员工手册做培训,告知学员他们需要遵守的规定,然后在接下来的实训中监督遵守的情况,犯规的同学就按照规定予以惩罚,在每周例会上表扬先进批评有问题的学员。执行一段时间后大家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提高了。
项目组长要有管理组员评价组员的能力,培养组长管理能力的方法是:严格执行项目经理管组长,组长管组员的管理模式,除去每周的全体例会,项目经理在平时只对组长提出要求,并监督其完成任务,让组长去督促组员完成,这种管理监督模式在生产性实训实施后取得很好的效果。在业绩评价上采用的方法是:项目经理给出详细的评价标准,并按照标准给各个组长打分定期公布打分结果,组长给组员打分并定期上报打分结果。为了保证打分的客观性,项目经理会不定期地抽查各组的打分情况,抽查方法是,让组员汇报自己的工作业绩,项目经理通过汇报评定组长打分的客观性,如果不客观组长的业绩分数就会有相应的扣除。这种模式让项目组长迅速成长,很快就能正确公正地评价组员了。
2.3.2 职业素质的培养 对职业素质概念的界定,普遍的观点是: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简单地说,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等方面。
在生产性实训中,培养职业素质的方法就是注重“细节”培养和“过程”培养。“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比如:注意讨论问题的声音大小,讨论问题去研讨室,上下班刷卡,保持公共研讨区域的卫生等。“细节”是个人职业素质的反应。“过程”是指生产性实训的完整过程,从培训到分配任务完成任务到展示成果。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和职业素质培养息息相关。
3结束语
上述方法应用于生产性实训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员的自信心、自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水平、综合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纪幼玲.高职高专学校生产性实训的必要性[J].中国西部科技,2007,8.
[2]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