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审美教育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nyka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变成老师和学生一起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他们感知美的能力,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 键 词】 语文;审美教育;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情境
  审美教育就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培养被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完美人。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审美教育,加强审美渗透,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目的。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的一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一)学会观察
  学生对事物,不仅要用眼看,还要用心去体味、感悟,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做到眼看、耳听、鼻闻、手触、心想、口说,全方位地观察生活,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中处处皆有美。
  (二)抓住闪光点
  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为另一个同样衣衫不整的卖艺盲人投去自己乞讨的一元钱,而周围西装革履的先生和艳丽无比的小姐们却无动于衷。我们从乞丐的身上,看到了他的闪光点——灵魂美。与周围的“文明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力的反差
  二、在课堂教学中感知美、鉴赏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教材。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审美教育,在现行语文教材这“半亩方塘”中,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呢?关键是创设审美情境。
  语文审美教育,情感是最关键的因素,它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培养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的内在动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所以,教师应根据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相应的审美情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的尝试:
  (一)教师的课堂引入
  有人形象地把一堂课的开头说成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基调”,此话毫不夸张。著名的教育专家钱梦龙在教《死海不死》时,把盛满水的大烧杯、一支玻璃棒、一柄塑料勺、一大包食盐和一只鸡蛋带进教室。同学们觉得非常好奇,眼睛瞪得大大的。接着,钱老师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大烧杯,蛋沉入了水底。然后老师提出问题:“谁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同学们带着问题亲手做实验。经过反复实验,蛋终于浮起来了。钱老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引入,不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死海不死》一文中,“人为什么掉进死海也能自由游弋”这个问题的理解,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笔者在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语文》必1)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的:一是借助想象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境,唤起内心视像;二是分析作品描绘的画面形象。意境的创造依赖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及其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作品描绘的景物再现出来,还要把那“难写之景”状学生面前,把不尽之意给以适当发挥。播放蓝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幻灯片,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在这种美的氛中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在诗中,诗人徐摩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中,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由于他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构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夕阳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情入景,把那如水中、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的。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似的……梦能寻到吗?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整首诗,情因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
  (二)师生抑扬顿挫的朗读
  情感丰富的课文片断,如果没有好的朗读,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朗读的方法很多,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又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我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的范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节奏,仿佛把学生带进那广阔无际的、冰雪覆盖的北国,看到了历史上无数的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发展而英勇奋斗的雄姿和一位无产阶级领袖的凌云壮志。《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那感人至深的朗读和令人痛彻心扉的母子亲情让每一位读者都会为之动容流泪,尤其是读到激动处,语言时而拉长,时而加快,时而颤抖,时而重读,完全让读者的心随着朗读者的声音而飘飞于环宇。再如《我与地坛》(史铁生),文章情感充沛,一个瘫痪残疾的人的感情溢于字里行间,主人公的真情流露,母子之间的相互挂念,一位妈妈的拳拳真爱,这一切,都不需要老师多讲,完全可以通过朗读者的深情流露,是读者和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这种感动,这种真情就是美,通过朗读,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也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三)对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的欣赏
  中学语文教材坚持选用名篇名作。论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来脍炙人口;谈形式,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娱人耳目。语文教材通过各类文体,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美的世界,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学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审美源泉,为语文审美教育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首先,从美句入手。散文的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语言丰富的内涵和魅力。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五情发而为辞章”。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选文,为美而造文”的标本,作者通过一系列优美的语句,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些语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美和阳刚美,传达作者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和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必修2)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在教授此课时,笔者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要求读出课文的韵味和情调,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好的语 句,说出好在哪里,并背诵、默写、仿写。的确,朱自清不用浓墨重彩,而是淡墨水彩。他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的是运用比喻、通感,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所有这些描写,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细细品味这精美的诗一般的语言,会使学生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开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可见,只有以情为本,表现情性,散文、诗歌才会美。
  其次,从形象的描写中领略大自然的美。诗歌、散文中,有许多写景佳作,很多作品流芳千古,通过优美的文字,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因声见潭,再写潭中鱼,衬托水清,然后写潭上溪,最后写心境,由声导境,由近及远,由景及情,不断变化观察点,把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学完这篇优美的写景文言文后,我指导学生观察鼎湖山的飞水潭,要求学生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行踪写“飞水潭记”,使学生加深对大自然的认识。
  叶圣陶说,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为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作者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独立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共鸣。教学中,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配置音乐动画文字,导入以后把课文描绘的内容进行形象的展示,凸现其外在的音像之美,再加上老师和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赏析,同学们对小屋与山与树的和谐之美,小屋领土的有限和领空的无限,小屋花园的绚烂和光线的变化之美,空气的清新和走在山路上的幸福快乐之感等等有了生动直观的感悟,感受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追求的可贵,享受到了美育带来的幸福。
  再次,欣赏人物形象的美。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励人的艺术魅力。如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情、鲁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胡适《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等,都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审美欣赏的关键。但是,并非只有美丽的、正面的人物才具有审美因素,而那些丑陋的、反面的人物,虽然并不美,但同样属于审美的范畴。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认为:“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如《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她爱慕虚荣、醉心于奢华的小资,地位低下,但沉迷于资产阶级生活。她尽管出身低微受虚荣心的支配,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尽力追求,为了能在上流社会中表现自己,她借来项链,参加了灯红酒绿的晚会。然而却在欢乐中丢失了项链,最后付出了十年艰辛的劳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路瓦栽夫人的全面分析,使学生领会作者的美学观点:在路瓦栽夫人外表美的掩盖下,却暴露了她那丑恶的灵魂。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将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第四,渲染审美气氛。运用包括录音、投影、挂图、幻灯、电视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来渲染一种审美气氛,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我教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先放映有关“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的图片,一边播放《春》全文的朗读,然后再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想象、欣赏、感受、体会之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再配上音乐:“春雷呀,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呀,暖透了大江两岸;春风呀,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呀,滋润了华夏故园……”学生如置身于春天美丽的大自然中,获得无限丰富的审美感受。
  从课堂中感受美、鉴赏美是重要的,但还不够,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发现美、感知美和欣赏美,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因此,我上语文课,总会抽3~5分钟时间,让学生介绍课外阅读的情况,在阅读中发现好的文章就推荐给老师。如同学们给我推荐的好文章有《那种温柔戛然而止》,我把它做成ppt形式,以我自己富有磁性美的煽情朗读,再配以优美感人的背景音乐,与文章内容相关的一些图片,就起到了极好的效果。好的文章还有《唐磊的丁香花》《一个复旦女孩的梦想》等等。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又丰富了知识,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我国有关部门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相关产品电磁兼容性问题的重要性及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性.1999年初国家商检局发布了<对六种进出口商品实施电磁兼容强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为头痛(12/15)、呕吐(8/15)、视乳头水肿(8/15),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质含量正常或升高;分别给予脱水、抗凝、静脉溶栓及病因治疗. 结果 15例患者中,痊愈1例,好
1 犊牛阶段目的是产小牛肉,这种肉呈淡红色,味道鲜美多汁,胴体表面均匀覆盖一层白色脂肪,称为“白肉”,其蛋白质比一般牛肉高27.2%~63.8%,脂肪低19~24倍,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齐全,是理想的
在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又要让品德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学生.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目的 观察垂体后叶素雾化吸入治疗难治性咯血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43例难治性咯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23例给予垂体后叶素间断雾化吸入止血治疗,对照组2
棋手有九段,业务员也有九段。我根据饲料和动保业务员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同,分成九个发展阶层,低层的是高层的基础,这就是我的营销九段论。
【摘 要】 当前,学校出现了大规模的扩张,很多院校为了满足社会上的市场需求,开设了会计专业课程。然而当前的市场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传统的那种办学理念是比较落后的,方法比较陈旧,从而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形势比较严峻。因此,中职院校应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突出学生的重要性,以生本教育理念为主,因材施教,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关
在研究电场时完美地将静电场与重力场进行类比,试想,在研究磁场的某些性质时将磁场和电场进行类比也未尝不可,因为自然界中的所有规律应该都是统一的、对称的、简单的、完美
“知识与能力”是学科教学当然也包括语文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贯穿课程之始终,更是师生素质提升的审美需要,而“过程与方法”在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
目的研究高血糖在危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以145例危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入院24 h内血糖监测的最高值为分组标准,Glu≤6.1 mmol.L-1为血糖正常组38例,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