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心城市作为最具活力的经济集聚体和增长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座产业支撑能力较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备、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汽车城、旅游城和生态城,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定位
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特定的辐射范围。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一般为100~150公里,形成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若干个地域相邻、文化相近、产业相关的卫星城和城镇群相包围的经济发展圈。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相对分散,一般把中心城市势能辐射范围定为30~200公里。十堰位于湖北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地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结合部,距武汉、郑州、西安、重庆等特大城市均为500公里左右,具有连南带北、承东接西的特殊地位,是南北互动、东西融合的“接力点”和“支撑点”。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有省(直辖市)直属的行政区7个,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龙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大部分区域都在以十堰为中心、以15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之内。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就是指上述5市两县(区),可以称之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当然,十堰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在某些方面的辐射范围并不局限于这些地区,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具有全国影响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应该具备两个主要功能:一是资源配置功能,就是对区域内各种发展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二是经济社会辐射功能,就是对区域内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的辐射能力。互补共荣的产业纽带、科技金融服务的深层次协作、辐射与被辐射的能量转换是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独特的区位,每个城市的主要功能往往不尽相同,从而也就构成了城市的个性和特点。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没有一个具有绝对优势、得到普遍认可的综合性中心城市,但十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某些方面的特色中心。
因此,十堰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定位,就是要以十堰城区和与城区经济高度关联的区域为重点,立足优势,彰显个性,着力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保护、农副产品加工、教育医疗等特色中心城市。
必要性
当今时代,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十堰要参与区域竞争,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必须加快建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站在更高层次上设定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
从内生性看,十堰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基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十堰城市发展已经到了突破提升的新阶段,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向更高目标迈进。从开放性看,十堰与周边地区在汽车制造、旅游合作、教育医疗、商品流通等领域的联系日渐加深,但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有等进一步提高,有必要扩大城市经济的开放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纳力和辐射力,使城市的经济号召力和影响力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上升到更高的能量等级。
(二)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十堰实现弯道超越、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十堰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机遇期。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将极大地促进十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汽车优势产业发展。国家即将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些重大规划的实施,将为十堰实现振兴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快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千亿元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十堰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三)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遵循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
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国际经验表明,在后工业化社会之前,在工业化拉动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过程中,中心城市作为城市化主导力量表现突出。如美国1950~1980年,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由169个增加到318个,增加了88.2%,其人口由8485万增加到16943万,增长97.3%,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56.1%上升到74.8%。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下,派出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大都市区、城市带(圈)的结构体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城市辐射力和对经济社会能量的集聚力。根据城市化发展理论,在从经济起飞到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这个发展阶段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方向,也往往是以中心城市为主。
可能性
(一)现有的三大优势奠定了基础
1.汽车产业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全市拥有整车生产企业20多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200多家,汽车工业存量资产千亿,产能50万辆,可生产10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拥有全国53个火炬计划产业基地中唯一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国唯一注册冠名“中国”字样的汽配城、全国唯一的以汽车命名的高等院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当前,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正在实施2008~2012年中期事业计划,目标是到2012年实现年销售汽车100万辆,其中商用车板块将承担起40万辆以上的份额,一大批项目将布局十堰,必将为商用车基地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东风渝安新建10万辆汽车项目正在抓紧实施(东风渝安工业园),该项目建成后渝安公司年产可达到20万辆;三环专汽3万辆整车、东风特汽5000辆客车、世纪中远5000辆轻型车、驰田露天矿山重型自卸车等扩能改造项目建设,将大大增强我市整车生产能力,带动汽车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2.旅游资源国内一流乃至世界顶级。拥有世界文化遗产、4A级旅游区、“亘古无双胜景,天下第一仙山”的道教圣地武当山,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有轰动中外的“郧阳人”头骨化石,有举世罕见的白垩纪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有神秘瑰奇的野人洞、野人谷、温泉等8大类90多处旅游景点。
3.文化教育卫生在同级城市中辐射力突出。十堰地域文化历史悠久,拥有1项世界文化遗产、6项国家级和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武当山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东风车为代表的汽车文化,以恐龙化石及“郧阳人”为代表的远古文化,以库区出土文物为代表的汉水文化,以伍家沟故事村和吕家河“汉民族民歌村”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唐中宗李显为代表的宫廷流放文化,充分展现了鄂西北文化的深厚底蕴。教育方面,现有中小学校1045所,中等专业学校30所,大学5所,教育资源丰富,高校教育领先其他地市州。卫生方面,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455个,拥有三甲医院4所,二甲医院10所,整体医疗水平处于区域前列,4家三甲医院已成为四省市毗邻地区疑难重症的诊疗中心。
(二)潜在的资源开发优势明显
生态资源丰富。十堰是我国内陆地区最早的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拥有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森林覆盖率高达53%,动植物资源3000多种,生态优势突出。
水资源丰富。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500万千瓦,可开发量340万千瓦左右,是湖北第二大水电基地,水能资源相对集中,便于梯级滚动开发。水产养殖资源富集,全市现有各类水库489座,有水面积154万亩,理论上可养殖面积达67万亩,丹江大坝加高蓄水后可养殖面积将进一步扩大。丹江口水库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标准,水质能满足各类功能用水的要求。
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360万亩,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9家,通过国际国内认证的“三品”品牌达141个。茶叶、柑桔、肚倍、食用菌、干鲜果、山野菜、中药材、水产品、畜禽、蔬菜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潜力巨大。
(三)城市功能逐渐完善
新建了体育中心、博物馆、游泳馆、美术馆,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即将建设的管道天然气和热电联供等项目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城区已具雏形,西部新城区正在实施万亩山地整理,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四)大交通的格局即将形成
汉十、十漫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对外大交通网络建设已经起步;北京路、重庆路、天津路、浙江路等10多条骨干道路先后建成,县乡道路改造升级基本完成,对内大循环基本疏通,交通瓶颈制约明显改善。
总体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第一、开发第二,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提升交通、信息、物流三大要素功能,强化开放先导、人才强市、创新推动三大战略,建立市场配置、区域合作、协调服务三大机制,突破性发展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努力把十堰建设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增强经济实力
经济整体实力是体现城市发展的标杆,是发挥中心城市应有作用的基础。十堰要承担起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任,必须实现更快速的发展,尽快壮大经济总量。围绕这一目标,要立足十堰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着力打造“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产销中心。以东风公司为龙头,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重型车、轻(微)型车、客车、改装车四大系列整车产品;以关键零部件为重点,大力发展发动机、变速箱、车身、车架、车桥等五大总成,鼓励汽配企业围绕总成积极开发配套产品,以总成为纽带形成序列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汽配产业群;以汽配专业市场为载体,打造国家级汽配产业基地和汽配交易中心,力争到2020年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十堰成为名副其实的整车制造基地、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汽车观光旅游中心。
2.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集散中心。抢抓省委省政府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十堰大山、大水、大人文的优势,以武当山为中心,整合山水人文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旅游景观集群,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健身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努力把十堰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力争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万人。
3.着力打造汉江中上游水资源开发保护中心。一是打造湖北水电基地。加快潘口、龙背湾等水电项目建设,确保全市水电总装机达300万千瓦以上,年实现产值60亿元以上。二是打造水产养殖大市。挖掘水产养殖潜力,打造生态绿色水产品品牌,力争把十堰打造成为重要的鲌鱼、大鲵、银鱼等优质鱼的出口基地。三是大力发展饮用水产业。充分发挥农夫山泉丹江口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矿泉水产品,力争成为全国最大的饮用水生产基地。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充分利用水源区生态品牌优势,培植壮大环保型企业集团,带动全市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4.着力打造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中心。突破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目前已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看好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争经过5~10年的发展,把十堰打造成为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心。
(二)提升要素功能
1.交通网络化。大交通网络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力争用5年左右,建成一座机场(武当山机场)、两个码头(武当山旅游码头,丹江口库区旅游码头)、三条铁路(十宜铁路、郑渝铁路、十运铁路)、四条高速(十房、郧十、十白、谷竹),构筑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交通枢纽地位,为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创造条件。
2.城市信息化。信息化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和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要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融合渗透,积极推进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等领域的信息化,促进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全面发展。
3.物流现代化。进一步巩固中国(十堰)汽配城在国内汽配交易市场中的领先地位,打造一批以专业市场为骨架的商品市场群,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市场网络,把十堰打造成集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商贸物流中心,成为全国二级物流枢纽。
(三)强化战略支撑
1.坚持开放先导战略。把开放作为第一动力,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十堰成为投资、创业、旅游、求学的强力磁场。
2.坚持人才强市战略。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使十堰成为凭劳动赢得尊重、以创造带来发展的激情十堰、创业十堰、财富十堰。
3.坚持创新推动战略。把创新作为第一源泉,破除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大力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研创新、市场创新和服务创新,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作者为十堰市人民政府市长)
定位
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特定的辐射范围。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一般为100~150公里,形成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若干个地域相邻、文化相近、产业相关的卫星城和城镇群相包围的经济发展圈。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相对分散,一般把中心城市势能辐射范围定为30~200公里。十堰位于湖北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地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结合部,距武汉、郑州、西安、重庆等特大城市均为500公里左右,具有连南带北、承东接西的特殊地位,是南北互动、东西融合的“接力点”和“支撑点”。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有省(直辖市)直属的行政区7个,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龙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大部分区域都在以十堰为中心、以15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之内。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就是指上述5市两县(区),可以称之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当然,十堰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在某些方面的辐射范围并不局限于这些地区,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具有全国影响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应该具备两个主要功能:一是资源配置功能,就是对区域内各种发展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二是经济社会辐射功能,就是对区域内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的辐射能力。互补共荣的产业纽带、科技金融服务的深层次协作、辐射与被辐射的能量转换是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独特的区位,每个城市的主要功能往往不尽相同,从而也就构成了城市的个性和特点。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没有一个具有绝对优势、得到普遍认可的综合性中心城市,但十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某些方面的特色中心。
因此,十堰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定位,就是要以十堰城区和与城区经济高度关联的区域为重点,立足优势,彰显个性,着力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保护、农副产品加工、教育医疗等特色中心城市。
必要性
当今时代,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十堰要参与区域竞争,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必须加快建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站在更高层次上设定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
从内生性看,十堰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基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十堰城市发展已经到了突破提升的新阶段,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向更高目标迈进。从开放性看,十堰与周边地区在汽车制造、旅游合作、教育医疗、商品流通等领域的联系日渐加深,但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有等进一步提高,有必要扩大城市经济的开放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纳力和辐射力,使城市的经济号召力和影响力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上升到更高的能量等级。
(二)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十堰实现弯道超越、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十堰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机遇期。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将极大地促进十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汽车优势产业发展。国家即将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些重大规划的实施,将为十堰实现振兴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快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千亿元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十堰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三)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遵循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
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国际经验表明,在后工业化社会之前,在工业化拉动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过程中,中心城市作为城市化主导力量表现突出。如美国1950~1980年,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由169个增加到318个,增加了88.2%,其人口由8485万增加到16943万,增长97.3%,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56.1%上升到74.8%。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下,派出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大都市区、城市带(圈)的结构体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城市辐射力和对经济社会能量的集聚力。根据城市化发展理论,在从经济起飞到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这个发展阶段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方向,也往往是以中心城市为主。
可能性
(一)现有的三大优势奠定了基础
1.汽车产业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全市拥有整车生产企业20多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200多家,汽车工业存量资产千亿,产能50万辆,可生产10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拥有全国53个火炬计划产业基地中唯一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国唯一注册冠名“中国”字样的汽配城、全国唯一的以汽车命名的高等院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当前,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正在实施2008~2012年中期事业计划,目标是到2012年实现年销售汽车100万辆,其中商用车板块将承担起40万辆以上的份额,一大批项目将布局十堰,必将为商用车基地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东风渝安新建10万辆汽车项目正在抓紧实施(东风渝安工业园),该项目建成后渝安公司年产可达到20万辆;三环专汽3万辆整车、东风特汽5000辆客车、世纪中远5000辆轻型车、驰田露天矿山重型自卸车等扩能改造项目建设,将大大增强我市整车生产能力,带动汽车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2.旅游资源国内一流乃至世界顶级。拥有世界文化遗产、4A级旅游区、“亘古无双胜景,天下第一仙山”的道教圣地武当山,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有轰动中外的“郧阳人”头骨化石,有举世罕见的白垩纪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有神秘瑰奇的野人洞、野人谷、温泉等8大类90多处旅游景点。
3.文化教育卫生在同级城市中辐射力突出。十堰地域文化历史悠久,拥有1项世界文化遗产、6项国家级和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武当山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东风车为代表的汽车文化,以恐龙化石及“郧阳人”为代表的远古文化,以库区出土文物为代表的汉水文化,以伍家沟故事村和吕家河“汉民族民歌村”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唐中宗李显为代表的宫廷流放文化,充分展现了鄂西北文化的深厚底蕴。教育方面,现有中小学校1045所,中等专业学校30所,大学5所,教育资源丰富,高校教育领先其他地市州。卫生方面,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455个,拥有三甲医院4所,二甲医院10所,整体医疗水平处于区域前列,4家三甲医院已成为四省市毗邻地区疑难重症的诊疗中心。
(二)潜在的资源开发优势明显
生态资源丰富。十堰是我国内陆地区最早的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拥有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森林覆盖率高达53%,动植物资源3000多种,生态优势突出。
水资源丰富。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500万千瓦,可开发量340万千瓦左右,是湖北第二大水电基地,水能资源相对集中,便于梯级滚动开发。水产养殖资源富集,全市现有各类水库489座,有水面积154万亩,理论上可养殖面积达67万亩,丹江大坝加高蓄水后可养殖面积将进一步扩大。丹江口水库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标准,水质能满足各类功能用水的要求。
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360万亩,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9家,通过国际国内认证的“三品”品牌达141个。茶叶、柑桔、肚倍、食用菌、干鲜果、山野菜、中药材、水产品、畜禽、蔬菜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潜力巨大。
(三)城市功能逐渐完善
新建了体育中心、博物馆、游泳馆、美术馆,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即将建设的管道天然气和热电联供等项目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城区已具雏形,西部新城区正在实施万亩山地整理,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四)大交通的格局即将形成
汉十、十漫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对外大交通网络建设已经起步;北京路、重庆路、天津路、浙江路等10多条骨干道路先后建成,县乡道路改造升级基本完成,对内大循环基本疏通,交通瓶颈制约明显改善。
总体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第一、开发第二,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提升交通、信息、物流三大要素功能,强化开放先导、人才强市、创新推动三大战略,建立市场配置、区域合作、协调服务三大机制,突破性发展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努力把十堰建设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增强经济实力
经济整体实力是体现城市发展的标杆,是发挥中心城市应有作用的基础。十堰要承担起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任,必须实现更快速的发展,尽快壮大经济总量。围绕这一目标,要立足十堰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着力打造“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产销中心。以东风公司为龙头,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重型车、轻(微)型车、客车、改装车四大系列整车产品;以关键零部件为重点,大力发展发动机、变速箱、车身、车架、车桥等五大总成,鼓励汽配企业围绕总成积极开发配套产品,以总成为纽带形成序列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汽配产业群;以汽配专业市场为载体,打造国家级汽配产业基地和汽配交易中心,力争到2020年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十堰成为名副其实的整车制造基地、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汽车观光旅游中心。
2.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集散中心。抢抓省委省政府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十堰大山、大水、大人文的优势,以武当山为中心,整合山水人文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旅游景观集群,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健身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努力把十堰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力争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万人。
3.着力打造汉江中上游水资源开发保护中心。一是打造湖北水电基地。加快潘口、龙背湾等水电项目建设,确保全市水电总装机达300万千瓦以上,年实现产值60亿元以上。二是打造水产养殖大市。挖掘水产养殖潜力,打造生态绿色水产品品牌,力争把十堰打造成为重要的鲌鱼、大鲵、银鱼等优质鱼的出口基地。三是大力发展饮用水产业。充分发挥农夫山泉丹江口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矿泉水产品,力争成为全国最大的饮用水生产基地。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充分利用水源区生态品牌优势,培植壮大环保型企业集团,带动全市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4.着力打造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中心。突破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目前已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看好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争经过5~10年的发展,把十堰打造成为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心。
(二)提升要素功能
1.交通网络化。大交通网络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力争用5年左右,建成一座机场(武当山机场)、两个码头(武当山旅游码头,丹江口库区旅游码头)、三条铁路(十宜铁路、郑渝铁路、十运铁路)、四条高速(十房、郧十、十白、谷竹),构筑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交通枢纽地位,为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创造条件。
2.城市信息化。信息化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和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要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融合渗透,积极推进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等领域的信息化,促进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全面发展。
3.物流现代化。进一步巩固中国(十堰)汽配城在国内汽配交易市场中的领先地位,打造一批以专业市场为骨架的商品市场群,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市场网络,把十堰打造成集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商贸物流中心,成为全国二级物流枢纽。
(三)强化战略支撑
1.坚持开放先导战略。把开放作为第一动力,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十堰成为投资、创业、旅游、求学的强力磁场。
2.坚持人才强市战略。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使十堰成为凭劳动赢得尊重、以创造带来发展的激情十堰、创业十堰、财富十堰。
3.坚持创新推动战略。把创新作为第一源泉,破除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大力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研创新、市场创新和服务创新,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作者为十堰市人民政府市长)